「小聰明」≠真智慧,娃有這3種「耍小聰明」行為,家長注意引導

2021-01-08 瑞貝卡育兒經

俗話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的本性都是純真質樸的,但也表達了後天引導教育的重要性。

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是在生活中不知不覺養成的,因此,教育孩子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並且注重細節的工作。

孩子的個性各不相同,有的安靜乖巧,有的活潑機靈。聰明的家長懂得「因材施教」,給孩子最合適的引導,這樣孩子才能長得根正苗紅。

不知道各位爸媽是否有留意到,那就是,許多孩子愛耍小聰明。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耍小聰明」是聰明的表現,其實不是這樣的。耍小聰明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爸爸媽媽們如果發現了一定要及時糾正。

不知從何時起,孩子開始學會耍「小聰明」了。為了多看一會兒電視,洗漱時故意磨磨蹭蹭;為了「騙」爸爸給他多吃一個冰激凌,說媽媽在家的時候都讓吃兩個;為了不去幼兒園,就假裝生病。

孩子的這些小聰明,常常讓父母覺得既好氣又好笑。有些家長也會因此而憂心不已,擔心「揭穿陰謀」會讓孩子「下不來臺」,又怕任由其發展會讓孩子養成愛說謊的壞習慣。

孩子「耍小聰明」的類型

1.鑽空子型由於爸爸工作繁忙,平時都是媽媽照顧琪琪。最近媽媽也要出差,媽媽就請奶奶來幫著照顧琪琪幾天。

晚上,琪琪要吃冰激凌。奶奶給琪琪拿了一根。琪琪吃完還想吃,於是告訴奶奶,媽媽在家都允許我吃兩根的。

晚上,奶奶讓他早點刷牙睡覺,琪琪說:「媽媽在家的時候,都讓我看完兩集動畫片再睡覺。」於是,琪琪又喜滋滋地看電視了。

9點了,媽媽打電話問洋洋睡了嗎?奶奶說在看電視,媽媽很驚訝,因為琪琪平時8點就睡覺了。

2.逃避懲罰型爸爸給強強買了一個能發聲發光的玩具飛機,強強很喜歡。

最近爸爸發現強強一直沒有玩飛機,於是就問強強:「你的玩具飛機呢?怎麼不玩了?」

強強說:「送給鄰居家小弟弟了。」

過了幾天,媽媽收拾房間時,在沙發下發現了弄壞的玩具飛機。

媽媽很生氣,強強不但把剛買的玩具飛機弄壞了,而且還撒謊。

3.偷懶型媽媽看到明明把玩具扔了一地,讓明明在吃飯之前把玩具收拾好,並告訴明明:「不收拾好玩具,中午就不許吃飯。」

過了一會兒,媽媽看到明明屋子裡很乾淨,散落一地的玩具不見了,連書包、衣服都不見了。媽媽還覺得挺滿意的,覺得這孩子辦事效率真高。

結果媽媽打開衣櫃一看,氣壞了。原來明明根本沒有將玩具收拾好,而是把所有的玩具和衣服等都塞到柜子裡了,櫃門一開,玩具撒了一地。

孩子「耍小聰明」,家長應該怎麼辦?

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小聰明行為。

孩子的小聰明不外乎以上幾種,其實孩子的這些小聰明不見得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現,但也不意味著孩子性格頑劣。

從「實話實說」到「耍小聰明」,其實是孩子在努力地以更高級、更複雜的方式來探索世界的過程。因此,父母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的「小聰明」,將這種「小聰明」引導成大智慧。

家長要區別對待孩子不同類型的「小聰明」

孩子不同類型的小聰明,在背後有其不同的行為動機,這就決定了在對待孩子「小聰明」的問題上要區別對待,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

對於鑽空子型的小聰明,父母在以後的家庭教育中要儘可能地教育一致,莫讓孩子鑽空子;

對於偷懶型的小聰明,父母要告訴孩子其實這樣做並不聰明,害人害己;

對於逃避懲罰型的小聰明,父母要正面指出他的錯誤行為,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誘,可用形象的事例來幫助孩子了解撒謊是一種不良行為,並鼓勵他幫助他改正;

父母可親切地指出與事實相違的地方,幫助他們把希望、想像與現實分開,不要粗暴地訓斥,也不要歸結為道德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這樣做

1.反思自己的行為為什麼孩子會「耍小聰明」,是不是因為父母的要求太嚴格?如果是的話,家長要採取正確的育兒方式,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做錯了就要勇於承擔責任,「耍小聰明」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2.滿足孩子的合理願望和要求很多孩子耍小聰明都是因為家長過分的限制和嚴格。孩子才會採取這種方式來「欺騙」父母,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

家長可以適當放鬆自己對孩子的要求,當孩子發現自己不用「耍小聰明」,也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就會慢慢的將壞習慣改正啦。

3.給孩子建立「規矩」意識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長可以給孩子定下規矩,讓孩子學會用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弄壞了東西要勇敢的承認,爸媽一定不會處罰你,因此要誠實,不能說謊;弄壞了玩具就告訴爸爸,讓爸爸來把玩具修好。

4.給孩子閱讀繪本孩子對於繪本是最無法抗拒的,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故事和圖片。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關於誠實守信的繪本故事。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會自然而然的模仿繪本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做法。如果孩子出現「耍小聰明」的情況,家長可以問問孩子:「小兔子打碎了花瓶以後是怎麼做的?」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套我家大寶很喜歡的繪本,名字叫做《0-6歲幼兒情商與性格培養》,一套30冊,夠孩子看好久,我家大寶看得愛不釋手。

通過30冊小故事來讓孩子更自信、有愛心、懂禮儀、更樂觀、樂於助人、體貼父母、勇於認錯、敢表達、可以控制情緒、戰勝恐懼、懂尊重、更自立……等等,這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而且整套繪本都是採用雙語模式,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插圖也都非常精美,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對該繪本更感興趣。

通過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看到「自己」,默默反思,獲得成長。同時每個主題後面都有「給父母的話」,可以讓父母們了解相應的兒童學知識,更好的解決育兒困惑。

更重要的是,整整30冊繪本,趕上活動特惠價僅需62.8元!折合下來,一本也就2元多一點,就能培養孩子好性格,高情商,這也是父母給孩子最棒的一筆投資。

#育兒有方法#

相關焦點

  • 「最懶」小學生造句走紅,老師無奈給了滿分,網友:這也可以?
    如果問21世紀最難做的工作是什麼,想必一定會有無數寶爸寶媽站起來說:「還用問嗎?必須是輔導孩子做作業啊,而且是最難沒有之一的那種。」輔導孩子做作業這件事,的確令無數家長頭疼。有些孩子的思維別說家長跟不上,連老師都難以理解。
  • 娃愛扔東西、倒著爬?這4種行為其實是聰明的體現,家長不用擔心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出現這些「怪異行為」時,總覺得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對於寶寶來說,尤其在3歲前,出現些「怪異行為」真的沒必要擔心,這是娃的大腦與身體發育正常的表現。孩子喜歡丟東西撕紙?這對娃大腦的良好發育其實很重要,相比內在的穩定感與安全感,外界的感覺刺激一樣重要。因此在注意安全衛生的前提下,家長沒必要一味盲目的阻止娃「吃手」。而且這種情況其實也能緩解。
  • 「詭計多端」的孩子,兒時會出現這3種行為,家長要早發現早改正
    2 「詭計多端」的孩子,兒時會出現這3種行為 事實上,許多孩子從小便「詭計多端」,不過這些孩子的「詭計」在長輩眼中卻是小聰明,甚至有些爺爺奶奶還會鼓勵孩子這樣做,認為這樣孩子在外面就不會被人欺負了,可是事實上,這種行為很容易在孩子心中「紮根」甚至還會變成自己的習慣
  • 選擇小聰明,還是大智慧?
    箴3:5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3:6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的作者,主要是以色列的第三任君王,大衛的兒子所羅門。他被稱為有智慧的君王,因為他在禱告中向神求智慧,並且蒙神的應允。
  • 小學生「800字作文」走紅,老師哭笑不得,網友評論:耍小聰明
    只要稍不注意,孩子就會鬧出一點小動靜,讓你也是哭笑不得。輔導孩子的作業對於家長而言就是一個體力活,對於老師而言,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批改作文,必然要做好心理準備。在網絡上常常可以看到有老師分享一些比較「獨特」的作文,真的讓人大開眼界。
  • 領導對你三「不」走,說明領導已經當你是心腹,不能在耍小聰明
    ,一定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不能一直耍小聰明,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要時刻注意到自己與領導的關係,究竟夠不夠密切,當出現這樣的情況就真不要再耍小聰明了。領導一般只會找自己信得過的人談大事,小事不談是因為有人會把這些事處理好,或者認為你自己已經能夠處理好這些事,對你的能力已經十分放心,沒有必要再去操心,是時候培養你做大事了,所以不要認為那些小事他不管,他看得見你的能力,就會想把你往大的方向引導,這是好事,成為心腹的一大步。還有就是談私事,家長裡短都會談一談,有的時候還會給予生活上的幫助,公私分明。
  • 3歲男孩摔成腦震蕩,只因2個玩伴的一個「小機靈」,太慘
    豆豆和強子看似用著自己的小聰明,在這次遊戲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像他們這種鬼機靈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會走上耍小聰明吃大虧的這條路。所以說如果孩子表現出了耍小聰明的這種行為,家長們一定要及時糾正。那麼孩子哪些表現是小聰明呢?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童年往往有過3種經歷,你娃有嗎
    01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往往有過這3種經歷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長大自卑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童年有過以下三種經歷,性格才變得內向不自信各位寶爸寶媽們趕緊來看看你家娃有沒有這些經歷。1.被當眾貶低中國人的謙虛有時是好事,但是家長過分謙虛對孩子來說其實不一定是好事。每當聚到一起談論孩子學習生活的時候,有些家長總是喜歡貶低自己孩子。
  • 家長害怕的「2歲娃」,是如何折磨人的?3種行為佔一個就很頭疼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在很多家長為了青春期的娃而犯愁時,有一部分家長也不好過,他們看似帶著超級可愛的寶寶,卻經常被折磨著。由於理解能力不強,家長無法跟他講大道理,這就是讓全世界父母都怕的「2歲娃」。
  • 家長覺得孩子矮就真的矮?想讓娃「多長5cm」,不妨注意這3點
    當孩子「年增長」不足這些數的時候,真就需要諮詢醫生了如今這個年代,家長「恐矮」確實可以理解,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在乎寶寶的身高問題了。但這也不意味著你覺得「孩子長得慢」孩子真就是長得慢,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標準的。
  • 「這屆家長真難帶?」寶寶拍照不愛笑,媽媽給娃P上「燦爛笑容」
    案例:經常在網上見家長吐槽自己娃難帶的,還沒見過娃吐槽家長的,最近寶媽娜娜因為心血來潮「皮了一下」。那天她在家帶娃,看到天氣不錯,孩子的狀態也很好,所以拿出自己的相機給孩子拍照,可是娃怎麼哄都不笑,總是一副嚴肅的表情,甚至還有幾張哇哇大哭的。
  • 愛在朋友圈「曬娃」注意了,別發這3種照片,並做好3點更安全
    原來當媽都這樣,實在讓人無語,不過當我知道網上發孩子照片有風險後,我就管住了自己發朋友圈的行為,同時也反省了一下,太頻繁發孩子照片確實不太好,不僅影響別人,還會帶來不安全因素。為什麼發孩子照片到朋友圈,會帶來不安全因素呢?因為照片中會透露出孩子的信息,一些壞人會利用照片,偽裝成好人,很容易將孩子帶走。
  • 家長別急著催,這4種方法讓娃自行提速
    有4種原因,對症下藥才能讓娃「提速」經常聽到寶媽們吐槽,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拖延症十分的嚴重,都是拖到很晚才開始寫,要麼就是一邊玩,一邊寫。其實這是大多數孩子的存在的共同病症,而家長要學會對症下藥才能讓娃「提速」。
  • 寶寶身上的「智慧按鈕」有3個,家長沒事多撫摸,對娃成長有好處
    寶寶剛出生後,護士在給小傢伙洗澡時都會通過撫摸與其互動,家長們透過洗澡室的玻璃窗能夠看到小寶寶大多時安靜且舒服的「享受」著這個過程。另外,不少新手爸媽在上早教課的時候也被告知,家長平日裡沒事的時候要多撫摸孩子,這樣對娃日後的智力發育有益處。
  • 為人處世,真正的聰明人,反而會有八種「不聰明」的表現,真奇怪
    為人處世,真正的聰明人,反而會有以下八種「不聰明」的表現,或者說往往有以下八種做人「心計」,早晚能混出頭,真奇怪。「心計」一、懂得適可而止,不會鋒芒畢露大多數人都有張揚自我、表露聰明才智的欲望,這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注意適度,一旦心態失衡,鋒芒太露,則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側目與反感,導致自己陷於極其被動的境地中,尤其是在面對上位者時,要想贏得他的認可和喜歡,你就必須注意這個度,反而不要表現得太過聰明,否則就容易為自己招惹禍端。
  • 「真想解散家長群」,家長3種行為惹人厭,幼兒園老師恨不得退群
    家長、社會各界都盯著幼兒園老師,導致幼兒園老師的壓力也非常大,對此那些真正喜歡孩子,有師德的幼兒園老師也感覺到很委屈,尤其是有些家長在家長群的行為,讓老師忍無可忍,甚至想解散家長群。但是這位家長依舊不依不饒,令丹丹沒想到的是,隨著這一位家長的質疑,其他家長也開始圍攻丹丹,就這樣在家長群裡數落起丹丹的不是,這讓丹丹感覺非常委屈,自己雖然算不上特別有經驗的老師,但是一心為孩子好,平時生怕孩子們磕到碰到,比照顧自己的孩子都有心細,最終卻換來這樣的結局。
  • 「最懶」小學生上熱門,寫作文耍盡小聰明,老師很無奈卻挑不出錯
    「最懶」小學生上熱門,寫作文耍盡小聰明網友發現了最懶的小學生,因為一篇8個字的作文上了熱門,感嘆老師無奈之餘,也讓人頭痛這個哭笑不得的小學生。老師批改作業的時候,發現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懶了,寫字能少寫絕不多寫一個字,描述能簡單絕不複雜,偷懶方式層出不窮,這一篇作文耍盡的小聰明。
  • 李玫瑾談育兒:這三種孩子看似聰明,實則長大後很難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說過:其實有3種類型的孩子,在家長眼裡看似非常聰明,但這些孩子長大後很容易會沒出息,希望家長們能夠引起重視。 李教授所指的三類孩子, 都是什麼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