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01
國防工業
1.美海軍調整「甘迺迪」號航母交付策略;2.韓國提出促進研發和國防出口的新舉措;3.現代重工被列為宙斯盾驅逐艦項目優先投標人;4.澳大利亞進一步加強工業扶持力度
02
裝備技術
1.美海軍籤訂2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合同;2.朝鮮開建新型彈道飛彈潛艇;3.美海軍「聖芭芭拉」號近海戰鬥艦龍骨鋪設;4. 法國未來航母正在研究F-35B戰鬥機著艦點的影響;5.俄海軍23900型兩棲攻擊艦將裝備新型推進裝置;6.美海軍「超前項目」加速構建海軍作戰網絡;7.衛訊英國公司將為31型護衛艦提供特高頻衛星通信裝備;8.美海軍mk48魚雷推進裝置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9.休斯研究實驗室為美海軍研發W波段N極氮化鎵放大器
03
演訓試驗
1.印度邀請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參加馬拉巴爾海軍演習;2.巴西海軍「瑞亞楚洛」號新型柴電潛艇進行推進試驗;3.俄海軍「卡薩託諾夫海軍上將」號護衛艦成功試射「口徑」反潛飛彈;4.俄海軍22160型護衛艦「威斯利·比可夫」號在北極地區完成海試;5.印度海軍「科拉」號護衛艦成功發射反艦飛彈
一、國防工業
1.美海軍調整「甘迺迪」號航母交付策略
【英國海軍技術網2020年11月3日報導】美海軍已將一份「待定合同」(UCA,以使承包商在合同正式確定授予前開始工作,滿足緊急需求)授予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以調整第二艘「福特」級航母「甘迺迪」號(CVN 79)的交付策略。該項「待定合同」將使原定的兩階段交付方式轉變為一階段交付,預計2021年正式確定,潛在總價值約為3.15億美元,為先期採購提供啟動資金。
航母建造計劃相關負責人表示,建造「福特」號航母的經驗教訓將改善「甘迺迪」號的成本、生產和計劃效率。該艦已於2019年12月下水,目前處於舾裝和測試階段,預計2024年9月交付。
2.韓國提出促進國防研發和出口的新舉措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20年10月30日報導】10月28日,韓國國防採辦項目管理局宣布將與韓國知識產權局合作推出新的研發計劃,激勵軍事技術研發和國防產品出口。新的計劃將重點建立以智慧財產權為基礎的研發戰略,鼓勵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研發時避免使用現有專利。韓國國防採辦項目管理局認為此舉能夠降低專利糾紛風險,有利於軍事技術的快速商業化並鼓勵競爭。
韓國國防採辦項目管理局同時宣布擴大與韓國武裝部隊的試驗合作範圍,從單個裝甲車擴大到新的成套武器裝備、部件和系統。該合作協議於10月初宣布,將驗證用於出口的本地製造國防產品的性能,旨在鼓勵尋求穩定國防產品出口的當地中小企業。
此外,國防採辦項目管理局還透露了一份正在起草的"航空工業發展計劃",該計劃鼓勵韓國政府內部的跨部門合作,以促進相關投資和本地製造業發展,同時支撐近期更新的《航空工業發展促進法》。
3.現代重工有望成為韓國國產「宙斯盾」驅逐艦項目優先投標人
【法國航宇防務網2020年11月2日報導】韓國國防採辦項目管理局計劃將韓國現代重工列為國產「宙斯盾」驅逐艦(KDDX)研發項目的優先投標人。該項目價值1760萬美元,韓國大宇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也在競標此項目。
今年8月,國防採辦項目管理局對大宇造船的基本設計方案進行了審查並給予較高評價。此前,韓國海軍官員曾因涉嫌向現代重工洩漏韓國下一代驅逐艦項目有關機密文件而受到調查,大宇造船曾以此為由向法院申請禁令但被駁回。
韓國國防採辦項目管理局將在11月初正式宣布項目優先投標人,並將在2020年籤訂合同,計劃2023年下半年完成設計,2024年開工建造。
4.澳大利亞進一步加強國防工業扶持力度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20年10月29日報導】10月29日,澳大利亞國防部宣布為方便中小企業獲取國防研發和生產資金,將修訂現行工業支持計劃。自11月12日起,對參與政府與工業部門聯合軍事技術研發項目的本土企業,澳大利亞國防部規定企業的出資比例將由原來的50%降低至20%至30%,其餘部分由政府提供。
新的出資比例適用於「能力提升補助」「全球防務競爭力補助」,以及「主權工業能力優先補助」的新申請者。國防部鼓勵當地中小企業通過政府國防工業能力中心(CDIC)申請補助金,最高補助額度已從100萬澳元增至140萬澳元。
澳大利亞政府表示需要擴大對本土企業的支持,以幫助企業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國防工業部長梅麗莎·普萊斯稱,在這個不確定的時期,政府應通過持續努力,建立一個強大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防工業基礎。
二、裝備技術
1.美海軍籤訂2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合同
【美國防務新聞網2020年11月6日報導】11月5日,美海軍與通用電船公司籤訂了一份價值94.7億美元的合同,用於支付「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首艇的全部建造費用,以及二號艇「威斯康星」號的先期採購費用。該級艇共計建造12艘,將取代現役14艘「俄亥俄」級。按照進度規劃,首艇「哥倫比亞」號預計2031年進行首次部署,維持海基核威懾。
「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項目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單艦估計造價約75億美元,2026年後,海軍將每年採購一艘。參考2021財年大約200億美元的造艦經費,「哥倫比亞」號將佔用38%。與此同時,國防部認為海軍需要擴大艦隊規模以應對外部威脅,這對預算經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朝鮮開建新型彈道飛彈潛艇
【比利時海軍認知網2020年11月4日報導】據悉,朝鮮已開始建造兩艘可發射彈道飛彈的新型潛艇。這兩艘新潛艇可能為改進型「新浦」級常規潛艇和本國設計的新型潛艇。「新浦」級潛艇的水下排水量1650~2000噸,長65米,寬約6.5米,可搭載「北極星」-1型或「北極星」-3型潛射彈道飛彈,射程約1900千米。其中,「北極星」-3型於2019年10月2日進行了首次測試。
據美方報告顯示,朝鮮擁有40艘「山高」級、33艘「玉高」級、10艘「鮭魚」級潛艇,還可部署20艘「新浦」級潛艇進行反艦作戰。此外,朝鮮擁有核武器,具備最遠9650千米的核飛彈打擊能力,這將對駐紮在韓國、日本、阿拉斯基甚至是美國西海岸的美軍構成威脅。
3.美海軍「聖芭芭拉」號近海戰鬥艦龍骨鋪設
【比利時海軍認知網2020年10月31日報導】10月27日,奧斯塔美國公司為美海軍「獨立」級近海戰鬥艦「聖芭芭拉」號(LCS 32)舉行龍骨鋪設儀式。
近海戰鬥艦項目2002年2月啟動,分為「自由」級和「獨立」級兩個型號,由兩個團隊設計建造,可遂行反水雷、反潛、反艦任務。截至目前,共授予35艘艦的建造合同,「聖芭芭拉」號是「獨立」級16號艦。
4.法國未來航母正在研究F-35B戰鬥機著艦點的影響
[英國國防雜誌網站2020年10月30日報導]法國議會在一份名為「與我們盟友的互用性」報告中稱,法國未來航母相關工作正在研究F-35B起降點的影響。
航母打擊群的設計具有高度的互用性,在協作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尤其是在由至少3艘護衛艦、1艘補給艦和1艘攻擊型核潛艇組成的編隊內部,並可根據任務和威脅等級擴展。由於集成到航母打擊群可進行極其複雜的行動,因此盟軍特別是歐洲海軍強烈要求參加航母護航。法國未來航母將配備與美國海軍「福特」號航母相同的電磁彈射器和阻攔索,為增加與配備F-35B聯合作戰飛機的英國海軍和其他國家海軍的互用性,法國正分析F-35B專用著艦點的影響。
5.俄海軍23900型兩棲攻擊艦將裝備新型推進裝置
【比利時海軍認知網2020年11月2日報導】日前,俄羅斯茲維茲多奇卡造船廠維加(Vega)實驗中心舉行新型推進器研討會,該推進器將配裝在建的23900型兩棲攻擊艦和23130型中型油船,參會單位包括俄羅斯聯邦工業和貿易部、國防部,俄羅斯聯合造船公司、科洛姆納工廠、澤列諾多爾斯克設計局、溫特公司。
維加實驗中心位於卡盧加州博羅夫斯克,始建於1946年,是當時溫特公司新型推進系統的生產地。2007年,維加實驗中心與茲維茲多奇卡造船廠合併,集成了兩家的設計能力,可生產噴水推進器、全方位舵操推進器、無人潛航器控制裝置、氣墊船軸向推進器,還可自主設計先進的低噪聲可調距螺旋槳和導管槳。
23900型兩棲攻擊艦長約220米,排水量近2.5萬噸,可搭載20多架重型直升機。
6.美海軍 「超前項目」加速構建海軍作戰網絡
【美國海軍學院新聞網2020年10月29日報導】10月29日,主管作戰需求與能力(OPNAV N92)的海軍作戰部副部長基爾比表示,新的「超前項目」計劃為推動海軍武器裝備集成,尋找通用網絡與通信手段評估方法開闢了新的途徑。
10月初,美海軍作戰部長籤署了兩份備忘錄,啟動「超前項目」計劃,並指定海軍信息戰系統司令部司令道格·斯莫爾為負責人。其中一份備忘錄要求斯莫爾搭建海軍作戰架構,以支撐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另一份備忘錄要求基爾比加快「無人和遠程精確火力」能力建設,以支撐斯莫爾的工作。
7.衛訊英國公司將為31型護衛艦提供特高頻衛星通信裝備
【美國國防新聞網2020年11月3日報導】近日,英國巴布科克國際集團31型護衛艦建造團隊與衛訊英國公司籤訂合同,採購特高頻衛星通信裝備,為5艘31型護衛艦提供超視距、安全、一體化的語音與數據服務。
儘管新冠疫情肆虐,英國巴布科克國際集團已籤訂約75%的分包合同,確保31型護衛艦能夠按期完成建造。其中主要系統的供應商均已全部確定,包括泰勒斯公司的TACTICOS戰鬥管理系統、MTU公司的主發動機和柴油發電機、倫克公司的主減速齒輪箱、MAN能源技術方案公司的螺旋槳及軸系、雷聲安舒茨公司的一體化導航與艦橋系統。
這5艘新型護衛艦單艦造價約為2.5億英鎊(3.24億美元),計劃2028年全部列裝,替代23型護衛艦。
8.美海軍Mk48魚雷推進裝置已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
【海上力量網2020年11月5日報導】科學應用國際公司(SAIC)稱,美海軍Mk48潛射魚雷推進裝置已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該公司還計劃競標即將開始的該魚雷組件的對外軍售合同。
科學應用國際公司項目副總裁史蒂夫·裡格登(SteveRigdon)11月4日表示,該公司目前正在為魚雷建造並交付260個後段,該段包含推進系統和螺旋槳。2020年8月,海軍開展了該合同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選項,投資8480萬美元用於魚雷的生產,其中包括給澳大利亞和臺灣地區的魚雷。計劃2022年10月開始交付,2023年10月完成。
裡格登稱,一直以來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重振供應鏈,儘管發生了COVID-19大流行,科學應用國際公司仍保持了全速生產,大多數項目管理和工程人員一直在遠程工作。該公司依據《CARES法》為魚雷項目獲得了加速撥款,收到90%的貨款,而不是COVID-19大流行前的80%。該公司在其位於印第安納州貝德福德的工廠中建造魚雷組件。該魚雷的最終組裝和測試將由海軍水下戰中心基波特分部進行。
9.休斯研究實驗室為美海軍研發W波段N極氮化鎵放大器
【美國射頻通網站2020年11月5日報導】休斯研究實驗室正在研製W波段N極氮化鎵低噪聲放大器。該放大器有望將軍用電子裝備輸出功率提高4倍,為雷達、電子戰、通信等裝備帶來顛覆性影響。
休斯研究實驗室將設計新型放大器增加傳感器和高頻接收機的有效距離和靈敏度,遠超現有技術水平。該項目由美國海軍研究署資助,旨在設計、製造、測試N極氮化鎵毫米波集成電路,進而研發出W波段放大器。
休斯研究實驗室團隊的目標是改進接收機放大器,顯著提高雷達性能。不僅能增強飛機的通信能力,提高飛行安全性,還將對海上平臺帶來顛覆性影響,美國海軍對此十分關注。
三、演訓試驗
1.印度邀請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參加馬拉巴爾海軍演習
【比利時海軍認知網2020年11月3日報導】11月3日,印度主辦的「馬拉巴爾2020演習」正式開始。美國海軍「約翰·麥凱恩」號驅逐艦,印度海軍「沙克蒂」號補給艦、「蘭維賈伊」號驅逐艦、「什瓦利克」號護衛艦、「海王」號潛艇,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巴拉拉特」號護衛艦以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大波」號驅逐艦參與此次軍演。
「馬拉巴爾演習」自1992年開始,至今已舉行24次,澳大利亞是第二次參與該演習。此次海上演習將進行多種高端戰術訓練,包括加強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印度海軍、日本海上自衛隊和美國海上部隊之間的互操作性。美國海軍第15驅逐艦中隊準將史蒂文·德莫斯上尉表示,此次軍演能夠進一步加強美國海軍的綜合能力以及美國海軍與印度、日本、澳大利亞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日本「大波」號驅逐艦指揮官表示,日本海上自衛隊一直在努力通過類似海上演習來加強與國家海軍之間的夥伴關係,推動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
2.巴西海軍「瑞亞楚洛」號新型柴電潛艇進行推進試驗
【比利時海軍認知網2020年11月2日報導】10月16日~18日,巴西海軍在裡約熱內盧南海岸進行了「瑞亞楚洛」號(S40)新型柴電潛艇推進系統試驗;海上接收試驗將持續到12月,之後將通過發射F-21魚雷和潛射型SM39「飛魚」反艦飛彈進行作戰系統測試,計劃2021年中期交付巴西海軍進行作戰部署。
2009年,巴西以99億美元籤訂全面技術轉讓協議,採購4艘「鮋魚」級常規動力潛艇,掌握了潛艇殼體的設計和建造技術。「瑞亞楚洛」號是「瑞亞楚洛」級潛艇首艇,基於法國海軍集團「鮋魚」級潛艇建造,2018年12月14日下水,採用柴電推進系統,包括4臺柴油機和1臺發電機;水下最大航速20節、可潛航21天、潛深超過350米。
3.俄海軍「卡薩託諾夫海軍上將」號護衛艦成功試射「口徑」反潛飛彈
【比利時海軍認知網2020年10月31日報導】俄羅斯國防部表示,俄海軍北方艦隊22350型護衛艦「卡薩託諾夫海軍上將」號在巴倫支海的一處靶場成功試射了「口徑」反潛飛彈(SS-N-27 Sizzler)。
俄國防部表示,此次試射是系列試驗的一部分,共有1艘核潛艇、1架「卡」-27直升機、1架「伊爾」-38反潛機、1艘魚雷回收艇參與。測試期間,該護衛艦共進行3次「口徑」飛彈試射、1次防空飛彈發射、14次艦炮實彈射擊。
「卡薩託諾夫海軍上將」號護衛艦是俄羅斯海軍第2艘22350型護衛艦,該艦可執行遠程打擊、反潛、護航等多種任務。「口徑」是俄羅斯研製的一型近程反艦、反潛飛彈,長8.22米,直徑0.534米,發射重量1930千克,配裝1臺三級固體推進劑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小射程為20千米,最大射程約300千米。
4.俄海軍22160型護衛艦「威斯利·比可夫」號在北極地區完成海試
【比利時海軍認知網2020年11月5日報導】俄塔社於11月5日發布消息稱,俄羅斯海軍22160型護衛艦「威斯利·比可夫」號在北極地區完成海試。此次海試檢驗了該艦的武器裝備與生活保障系統,結果表明該艦具備在北方海域與潛艇作戰的能力。
該艦於2020年6月離開黑海前往地中海,隨後航行到聖彼得堡參加海軍閱兵,並駛向白海。前海軍參謀長表示,此次海試檢驗了聲學系統和武器系統在北極地區的運行情況,為該級護衛艦剩餘艦艇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數據。
22160型護衛艦採用模塊化設計方案,可攜帶特定的作戰武器。聲納和其他設備都裝在40英尺的海運貨櫃中。專家表示,此次海試的重點是測試裝有飛彈的貨櫃,飛彈發射後,該貨櫃可被其他模塊所取代。此外,輔助設備也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進行了測試。
該型護衛艦裝備聲納系統及反潛設備,武器系統包括76毫米艦炮、2座DP-65榴彈發射器、2挺大口徑機槍。目前,共有「威斯利·比可夫」和「迪米特裡.羅加喬夫」號兩艘22160型護衛艦交付俄海軍,均服役於黑海艦隊。
5.印度海軍「科拉」號護衛艦成功發射反艦飛彈
【英國海軍技術網2020年11月2日報導】印度海軍發言人表示,該國海軍「科拉」號護衛艦在孟加拉灣試射了反艦飛彈,準確命中並摧毀位於最大射程處的目標,此次飛彈試射檢驗了印度海軍的戰備情況。此外,印度海軍"普拉巴爾"號飛彈艇上周在阿拉伯海成功發射一枚反艦飛彈。
「科拉」級護衛艦由加登裡奇造船工程公司(GRSE)和馬扎岡造船廠共同建造,排水量1350噸。
(藍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