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5000年前的「超級工程」

2021-02-13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是中國到目前為止最具說服力的文明證據之一。尤其是2007年以來發現的良渚古城,使世人對此前以玉器著稱的良渚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從規模、社會等級、生產力的發展,到農業和城市規劃等方面,都可見出其社會發展程度已不亞於古埃及、西亞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這表明當時已進入國家社會、文明社會。2019年,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本期三聯直播間,我們有幸邀請到良渚古城發現者、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老師帶領大家通過網絡直播雲遊良渚博物院。劉斌老師將在導覽過程中,結合自己親身經歷的30多年來良渚文化遺址野外考古工作,講述了良渚文化發現的重要歷程、良渚古城的發掘過程以及良渚文化遺址如何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直播平臺】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抖音號(ID:sanlianshutong)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快手號(ID:sanlianshutong)
京東直播
【觀看方式】
抖音或快手,打開App在搜索欄輸入「三聯書店三聯書情」或「sanlianshutong」
即可找到我們,點擊進入關注,直播見!
京東直播,識別文中二維碼進入直播

*文章節選自《了不起的文明現場:跟著一線考古隊長穿越歷史》(三聯書店2020-7)「第一講 良渚:5000年前的神秘古國」。文章版權所有,轉載請在文末留言

我們常常說中華5000年文明,但大部分人可能不了解什麼是文明。在考古的概念裡,文明實際上是指國家起源。實際上,中國史書的記載從夏代的紀年開始到現在只有4100年,而國際上認可的、有實證的中華文明,大概只被承認到3600多年前的商代殷墟。人類的發展在全球具有共性和同時性。人類發展的起源到今天有300多萬年的歷史,在距今1萬年左右的時候,進入到了新石器時代,定居與農業產生。在此之前的299萬年,人類社會與黑猩猩的世界或者我們知道的大猩猩世界有點類似,是一個純粹的原始社會,在考古上稱為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1萬年,人類邁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時候,進入了文明社會,例如我們知道的埃及、西亞、印度等都是在這一時期進入了國家社會。中國號稱5000年文明古國,那怎樣才能證明我們的國家也在距今5000年左右進入了國家社會?只有考古的實證才能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良渚是中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具說服力的文明之一。從規模、社會等級、生產力的發展,到農業和城市的規劃等方面,都能證明其社會發展程度已不亞於古埃及,不亞於西亞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這些年的考古,已經證明良渚已進入了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社會。

(雙擊圖片可放大)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於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它的年代距今有5300年到4100年,是新石器晚期一個非常重要的考古學文化。我們在考古表述上常講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晚期非常重要、非常發達的考古學文化,這容易給人造成一個誤解——新石器時代是一個比較落後、原始的社會。所以我現在給別人講解時,常會說良渚文化的時期與古埃及是同期,首先告訴他一個時間概念,古埃及是一個參照系,這是大多數人知道的一個很發達的文明,它存在的年代與良渚文化基本上是同一時期,處於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這1000年間。以前,隨著考古的發展,根據西方總結的標準,國家的產生以及文明的產生有幾大要素,比方說城市的出現、文字的出現、金屬的出現。這些標準用來衡量我們國家的起源和中國文明,不太合適。因為標準是人制定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社會的發達程度已經達到具有國家組織形態的水平。良渚文化雖然沒有金屬、沒有明確的文字,但是其大型的工程、社會等級的分化、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玉器反映出的統一信仰,足以證明它的社會發展水平絕不亞於古埃及、兩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良渚古城和水壩工程的發現

2007年,我們確認發現了良渚古城,古城南北約有1900米,東西有1700米,它的面積大概有3平方公裡。大型工程的背後是社會的發達。2007年發現良渚古城之後,十多年來,我們的考古工作從未間斷。對良渚區域內的100平方公裡,都做了比較詳細的調查,並對這100平方公裡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從2009年發現第一條良渚水壩(距離良渚古城外圍大概有8公裡),一直到2015年,總共確認了11條水壩,這11條水壩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部,最遠的水壩離良渚古城有十幾公裡遠。這個大型水利工程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11條水壩,組成了大約14平方公裡的一個庫區——一個湖。另有一條5公裡長的堤壩,將水引到良渚古城的北邊。這說明了當時強大而且周密的規劃能力,以及對城市建設嚴謹的規劃設計。現在,良渚古城的總工程量已經比較清楚了。它的城市布局非常符合中國古代都城的形制,就像後代的北京城。其建築的核心地區是一個高臺,也就是良渚的宮殿所在地。主要宮殿區的範圍是一個630×45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十幾米高的人工堆築高臺。隨著不斷地發現,我們也知道上面的宮殿應該非常大,並在邊上發現了當年留下來的、長度14~17米的大木頭,所以良渚的宮殿一定也非常大。宮殿區的外圍是它的內城,內城有3平方公裡。3平方公裡的概念是多少?以故宮來做比較,3平方公裡就是4個故宮那麼大,在遠古時期,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工程。良渚古城城牆的寬度在20~150米之間,現在保留下來的高度有4米左右。城牆的一圈約7公裡長,由此可以非常精確地算出它的土方量。整個城修建在一個沼澤地上面,先在沼澤地上鋪石頭,石頭都是從遠處山上開採來的,然後在石頭上堆築山上的黃色黏土,土也是從山上運來的,所以現在對良渚整個修城的工程量以及修城的過程是比較清楚的。到2010年,又在它的外圍發現了外郭城。良渚古城發展到晚期,城內可能就住不下了,所以逐漸往外發展,於是就在外面圈了一個城圈。外郭城加上內城的面積大約有8平方公裡,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城,在當時世界上來看也非常大。如果到現場看,可以清楚感受到,當年將城址選在這個地方,應該是有理念的:正處於兩山之間非常居中的位置,從城的中心往南北西三面的山大概都是3公裡的樣子。《呂氏春秋》中有明確的記載,建都的理念是「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中之中而立宮」。所以中國後代比較重要的都城、城市,都有一個「以山為郭」的理念,在一個地理單元的中心位置體現「以山為郭」。今天,站在良渚古城的宮殿上,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以山為郭」的理念,一圈都是山,這樣一種居中的感覺。當年,城外有好幾百米寬的水面,人進來都要經過一個很寬的湖面——想像一下,這裡就像水泊梁山,是不是非常有畫面感呢?作為考古者,我們要理解為什麼良渚人要選這個地方。良渚的整個文化,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一個族群。他們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器物。良渚文化的核心區在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如果另外一種文化對它來講是外族,那麼北面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西面的安徽、江西地區,南面的福建地區,都是另外的文化。杭州餘杭這片區域,處於苕溪上遊和中遊的交接位置,而且在太湖水源主要幹流的上面。相對其他族群的地理位置,良渚處在一個大後方,所以沒有戰爭的威脅。杭州是一個半封閉的盆地,大概有1000平方公裡,是非常適宜種植水稻的平原、沼澤地。選擇一個地方立都,除了要有交通的條件,也要有自然的條件。從良渚古城沿著苕溪乘船或是竹排到達太湖,大概只有60多公裡,可能需要半天或者一天的時間。太湖相當於今天的一個交通樞紐,可以四通八達。太湖的北岸是蘇州、無錫地區,也是良渚的核心區,東面是嘉興、上海地區,所以是一個交通便利的地方。而自然條件在於,它有一個發展農業的平原,又有很大的山地可以提供礦物、木材、動植物的資源。同時距離其他外族比較遠,具有一定安全性。今天認識良渚文化,不僅僅是對其文化面貌的認識,還要認識整個區域性的架構。在良渚古城的外圍,水利系統距它的上遊有十幾公裡。整個水利系統與古城的範圍,我們在地圖上算有100多平方公裡。當年在規劃城市的時候,對這100多平方公裡進行了統一的規劃設計,這在5000年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工程。從古城一直到水壩,所有大型土臺、大型工程的總土石方量經過測算大概有1000多萬立方。1000多萬立方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大概是300萬立方。對於1000多萬立方,假設三個人一天能夠完成1方土石方,那麼就需要3000多萬個工。在古代,一個人從遠距離把土和石頭搬過來,一天可能完不成1方。如果設想三個人可以完成,那麼我們可以算出這1000多萬方大概需要多少天。這樣的一個大型工程,再加之城市規劃設計、墓葬等級、農業的發達程度,才能得到世界考古界學術界的公認——它已經達到成熟的國家階段、國家文明階段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很有意思。5000年前,人類社會處在一個半神話狀態,古人做著現在看起來很傻但又十分超級的工程——金字塔、良渚古城、水壩都是在那個年代出現的。那個年代,人類還生活在一種「神化」狀態中,會把王當作神一樣來敬奉。

良渚古城的修建材料——草裹泥

現在我們很難計算宮殿所用木頭的工量,光是土石方量就非常大了。土石方的組織修建,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社會組織,是做不成的。從城來講,在中國考古中被叫作「城」的有很多,最早到七八千年前,如一個小村莊的圍牆。但良渚的城已經達到了國家級,一般小規模的社會組織完不成這麼大的工程量。良渚堆築的大型土臺、水壩,都用了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就是草裹泥。原先我們一直不明白如何做這麼大的工程。現在我們挖土都是僱老鄉,用土箕挑土,非常慢,後來發現老鄉用了一種草裹泥,我們突然就明白良渚人是如何做工程的了。草裹泥首先解決了工作流程的問題,就像後來的土坯和磚,可以分工協作;如果用土箕挑,你就要現挖,但通過現挖來做特大工程肯定不行。對於草裹泥,現在知道的是,有一些人專門加工做草包,大概三四十釐米長、十幾釐米厚。他們會先用木鍬切一塊泥,然後用從沼澤地裡割來的茅草蘆葦等,把它綑紮起來。整個的分工協作是,一部分人在各地或是很遠的地方加工草包,一部分人負責運輸,運到後,一部分人往上摞。這樣來講,主要是人海戰術,工程進展會非常快。例如「大躍進」時期修水庫、挖河,從老照片上看都是上萬人的大會戰,不用挑而是用人來傳遞。良渚古城堆築的草裹泥往往是一個大的區塊,就像現在的寫字檯,大概兩三個立方的一部分。弄開後呈現出泥的顏色是不一樣的,這證明它是取自不同地方的泥。我們還可以推斷大概是一個船運過來的,這能夠幫忙理解這樣大型工程的運輸與壘築是如何組織實施的。現在的考古不是推測性或猜測性的,要做到比較科學的理解。很多人猜測這麼大的工程可能要做好多年,但挖出的城牆和水壩等雖都堆了幾十米高,卻沒有經過很長時間,中間沒有間隔——在考古上,如果堆到一定的高度,然後停掉,隔兩個月或一年再堆,那麼中間會有一個間隔層,並且能夠看出來。通過考古的剖面,可以知道良渚的城牆水壩是一次性堆上來的,這肯定是用了人海戰術,組織了大量的人。而為保障大量人群的生活,背後必然有更多的人來做保障工作。即使沒有金屬、沒有文字,由此也可以知道,良渚社會已經具備了國家形態的組織能力,不然怎麼可能實施如此規模宏大的工程!

良渚農業的發展——碳化稻米


良渚的農業非常發達,石犁、石鐮刀與現在沒什麼區別。在此之前,我們曾對長江下遊的稻作農業馬家浜文化進行考察,發現大約7000年前時,有非常小塊的稻田。2010年,在臨平的茅山遺址發現了面積比較大的稻田,經過考古發掘才知道大概有今天80畝地這麼大。還發現了好多條田埂,它的田埂做得非常考究,是用紅土鋪的,每一條田埂之間的寬度大概有20米,田埂長約100米。2010年,在良渚古城宮殿區的東坡,發現了一個灰坑。考古學上的灰坑,就是倒垃圾的坑,坑裡面都是被燒過的稻米,不同於一般的碳化,應該是沒燒透就變炭了,坑裡邊的稻米大概有2萬~3萬斤這麼多。現在的考古借用了很多科技手段,給這些稻米做同位素分析,發現它們的來源應該不是一個地方。2017年,在宮殿區南面的一個高地上又發現了被燒過的、碳化的稻米,這個區域的周邊都是水面,也符合古代糧倉的設計。它的範圍大概有5000多平方米,底下被燒過的稻米堆積厚度有60釐米左右。經過測算,我們用千粒重——就是1000粒稻米的重量——來定量分析。通過鑽探每立方釐米或立方米並測算稻米數,推算得出這個區域內被燒毀的稻米大概有20萬公斤。除了燒過的稻米,還有稻草、木頭、捆綁繩子的痕跡,所以它應該是一個糧倉。一個文明的發展肯定要有經濟基礎,這裡的糧倉證明了良渚已擁有非常發達的農業。另外,在良渚古城內的河裡發現了大量的豬骨頭,當時人主要養豬,吃豬肉。再之前的河姆渡人可能主要吃鹿一類的動物。除了水稻,我們還知道了當時的環境和植被,與現在差不了太多。還有水果,比方說桃子、李子、杏、菱角等,有很多可以吃的東西,但在良渚就是沒有發現小米。整個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以南,都以水稻為農業基礎。黃河流域及黃河以北,包括今天的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等都是以小米和黍(中國古代的五穀)為主。江南地區主要以稻米、水稻為主要的農業支撐。

良渚古城消失之謎


2010年,我們在距離良渚古城東面大概30公裡、現餘杭區所在的茅山遺址發現了小山邊上的村莊,村莊前面有良渚的稻田。良渚後期,距今4100年左右,確實有像史書上記載的洪水發生,整個杭州地區都被淹沒了。洪水的發生有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在那個時候,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影響了整個北半球,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除了暴雨成災,還有錢塘潮,錢塘潮湧進來之後,水出不去。因此杭州這個1000平方公裡的盆地在當時就被洪水淹掉了,中間一兩千年都沒有人居住。這也是直到今天良渚古城、良渚遺址能夠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在現在的稻田挖下去,大概有1~2米都是洪泛層。洪泛層裡面的沙子是從上遊的山溝裡來的,還是錢塘潮湧一併帶進來的呢?我們和南京大學地質系合作對沙子進行了測驗,然後對比分析,發現大部分沙子來自於長江口,也就是長江三角洲長江口帶下來的泥沙,經過錢塘潮湧進來,然後淹沒了整個地區。這也是後來良渚古城消失,而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一個原因。一個這麼發達的文明突然就消失了。

━━━━━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之一)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考古證據——考古隊長帶你「雲」遊良渚博物院劉斌(良渚古城發現者、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主辦】首都圖書館、良渚博物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三聯生活周刊、三聯中讀、人民網文娛部【直播時間】
2020年6月6日14:30-16:00【直播平臺】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抖音號(ID:sanlianshutong)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快手號(ID:sanlianshutong)
京東直播
【觀看方式】
抖音或快手,打開App在搜索欄輸入「三聯書店三聯書情」或「sanlianshutong」
即可找到我們,點擊進入關注,直播見!
京東直播,識別文中二維碼進入直播

我們常說中華5000年文明,但大部分人可能不了解什麼是文明。在考古的概念裡,文明是指國家起源。史書記載的紀年從夏代開始到現在只有4100 年,而國際學術界認為的中華文明,大概只被承認到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是中國到目前為止最具說服力的文明證據之一。尤其是2007年以來發現的良渚古城,使世人對此前以玉器著稱的良渚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從規模、社會等級、生產力的發展,到農業和城市規劃等方面,都可見出其社會發展程度已不亞於古埃及、西亞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這表明當時已進入國家社會、文明社會。2019年,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鬥」,良渚只是距今5500 年左右在中華大地上眾多區域各自發展起來的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與周邊文明充滿互動。儘管它延續千年後突然神秘消失了,但中國歷史和文化不曾斷滅,良渚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最終融入大的中華文化之中。從良渚文化,亦可看到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

此次活動,我們有幸邀請到良渚古城發現者、良渚古城考古主持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老師帶領大家通過網絡直播雲遊良渚博物院。劉斌老師將在導覽過程中,結合自己親身經歷的30多年來良渚文化遺址野外考古工作,講述了良渚文化發現的重要歷程、良渚古城的發掘過程以及良渚文化遺址如何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李零 劉斌 許宏 唐際根 高大倫 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 段清波 楊軍 劉瑞 崔勇  樊錦詩 著ISBN: 9787108067968 定價: 88.00元

「上下五千年」早已刻入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而考古學讓我們看到另一個與古籍文獻所載的中國相似又不同的華夏,也許難說二者誰更「真實」,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所能見到的中華文明景觀,得益於考古學的襄助,已經殊為精彩,蔚為大觀。20世紀的考古發現在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對於中國歷史的認知,改變了世界對中國文明的基本看法。

全書從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中遴選出十個獨具代表性的考古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古城、堪稱最早的「中國」的二里頭遺址、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撥開古蜀迷霧的廣漢三星堆、見證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漢代海昏侯墓、漢唐長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號、敦煌莫高窟,分別由十位負責一線勘探的考古人——劉斌、許宏、唐際根、高大倫、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段清波、楊軍、劉瑞、崔勇、樊錦詩,以親歷者的角度為公眾揭開考古探掘的面紗,帶領讀者來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現場,講述中國十個重大考古發現的發掘經歷、前沿進展以及文明背後的故事。這一個個現場如同「時間膠囊」,展現了中國各階段的社會生活與文化風貌,提供了獨立於文獻之外的歷史信息,給予我們另一種觀察中國文明的視角。

書中圖文並茂,儘可能將考古報告中的位置示意圖、平剖面圖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結合起來,為讀者還原一個現場的原境,並提供背景知識、發現過程、延伸閱讀、博物館展品等信息,將專深的考古報告、學術研究轉化為面向普通讀者的知識讀物,可供對歷史、考古有興趣,以及有意參觀遺址博物館的讀者閱讀。

━━━━━

▲ 點擊圖片閱讀  三聯書訊 | 2020年5月

—END—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了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相關焦點

  • 雲展:探秘5000年前的中國良渚古城遺址
    良渚,一個古老的名字。當人們拂落5000年的塵煙,重新打量這曾孕育出人類早期文明的遺址,浮現在眼前的是水的靈動、玉的溫潤與早期人類智慧的閃耀。 古城遺蹟
  • 神秘的良渚古國,5000年前的「史前帝國」,國王是傳說中的天皇
    在浙江杭州郊區,有一片神秘的地帶,5000年前,這裡曾經坐落著一座「史前帝國」的古城,它就是良渚古國,如今的良渚文化遺址,它是中華文明歷史上最早的奠基者之一。根據史料記載,良渚古國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具有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而他的創立者就是傳說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中的「天皇氏」。它是既盤古氏之後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二代上古君王,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607-2575年,歷時180餘年。天皇氏把自己的都城建在莫角山之上,三面環水,整個族群以「龍」為圖騰。
  • 杭州新網紅景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免費遊玩!天天爆滿!
    良渚古城遺址——世界遺產名錄、5000年前的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址,是杭州全新的網紅景點,從去年下半年開放以來,雖然門票80元,但熱度一直很高,去遊玩的人絡繹不絕。現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免門票、免觀光車票,「五一」前真正的免費景區,只是一天限流3000人,想預約周末遊玩還是挺難的。
  • 周黎明:良渚是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良渚的橫空出世讓良渚成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最為直接、最為有力的證據,它的申遺成功也標誌著我們的文明史從「自信」走向「他信」,得到了國際學術界普遍承認。良渚一般是指考古學文化上的良渚文化。這支文化的權力與信仰中心就在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和瓶窯一帶,110多平方公裡的良渚古城遺址。
  • 這個長假,讓5G帶你穿越良渚五千年 良渚古城數智體驗館十一開館,5G...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何一佳 錢冰冰從一座沉寂千年的古城,到全國率先實現5G全覆蓋的國家級遺址公園——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又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光時刻。9月30日,良渚古城數智體驗館正式開館,「5G智慧文旅示範基地」也同時揭牌。
  • @所有人:小程序「i 良渚古城」今天上線,良渚古城遺址的「大眾點評...
    這位醫生的守護對象只有一個人,全心全意只對一個人——5000歲高齡的良渚古城遺址。醫生的全名有點長:杭州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中心。良渚古城遺址的「家庭醫生」,原來是男團!今天也首次亮相啦良渚申遺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礎,是良渚古城遺址一直得到了有效保護。作為世界遺產,遺產地需要定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遺產地評估報告,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遺產監測。
  • 5000歲了!杭州良渚茅山遺址10年前發現的史前獨木舟修復完畢,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今年的十一長假,位於杭州餘杭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幾乎八天遊客天天爆滿。去過那裡遊玩的人,一定記得公園內有個叫池中寺的地方,小長假這裡還辦起了音樂節。今年十一長假的池中寺解說員帶隊路過此地時會說,考古學者發現這裡蘊藏著20萬公斤稻穀,推測此地可能為古城糧倉。那麼,問題來了。良渚時期,古城內並沒有水稻田種植,池中寺如此大體量的稻穀,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 2021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又將跨出變美「一大步」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已經成為考古、歷史、文化愛好者的打卡聖地。  這裡有著豐富的景致:河流、花海、稻田、遺蹟……讓人應接不暇,在一片爛漫的色彩中,傳遞出穿越5000年的寧靜與震撼。  良渚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項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一個更為壯觀、更富魅力的良渚大遺址公園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遺址  及瑤山遺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從昨天開始的第43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今天下午14點43分,中國浙江省的「良渚古城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另外,隨著昨天中國的海候鳥棲息地被成功選定,韓國的世界遺產目前已達到55處,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國家。
  • 解鎖新玩法,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共享景區車試運行!
    【解鎖新玩法,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共享景區車試運行!】杭州生活春季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鳥語花香、芳草茵茵,藍天、流水、鳥鳴......這片5000年的文明聖地展示著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為了讓大家以更輕活、自由、智慧、低碳環保的方式遊覽,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共享景區車開始試運行了!沿著遺址公園一路騎行,美景撲面而來,5000年文明的魅力盡收眼底。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良渚古城這場免費稻香活動,還剩最後一天
    隨著上千畝稻田成熟,11月9日,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啟「稻香節」稻田農事體驗,來自浙江各地30多戶親子家庭在良渚農民的指導下,割稻、打稻、堆稻草,感受穿越5000多年的古城稻作文明,尋找解讀良渚文化的密碼。
  • 中國5000年看杭州,浙江良渚打臉西方,中華上下5000年絕非虛言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大陸目前仍存有許多千年前的遺蹟,如我們熟悉的長城、莫高窟等,更多的遊客為了了解中國的歷史,在旅途中選擇了這裡的一處古蹟作為旅遊勝地,其中古城遺址尤其受遊客歡迎,它成功地進入了世界遺產之都的海濱地帶,資料顯示中國5000年的歷史在杭州也得到了確認。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八大項目新亮點」,國慶節全新亮相
    記者 熊豔好消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八大項目」即將全新亮相,為慶祝國慶及中秋雙節,10月1日至8日,良渚博物院及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還將推出系列活動,一起看看怎麼玩?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八大項目新亮點」1良渚古城數智體驗館基於5G技術打造的良渚古城數智體驗館將於十月一日起對外試營業。
  • 來良渚古城遺址 品一場全民共享的文明盛宴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五千多年前,位於良渚古城東北方向的瑤山上,身份崇高的大祭司站在祭壇中央,舉行著神聖的儀式。瑤山祭壇一角正對的方向,太陽正在緩緩升起。五千多年後,這些生活的痕跡陳列在良渚博物院的玻璃展櫃裡,呈現在良渚古城遺址的綠植之間。過去的一草一木、一針一線,剝繭出強大的文明信息,它們與良渚這座燦爛的古城一起,透過層層黃土,向世人訴說著那一段曠世傳奇。今年的6月13日是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後的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這一天,良渚古城遺址推出7項活動,讓來自五湖四海的訪客享受一場饕餮文明之旅。
  • 品鑑良渚古城遺址金銀紀念幣上的「神人獸面紋」緣由何來
    追溯至中國現有可考的第一個城市文明遺址——良渚古城,「天」、「人」、「神」同樣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無疑是對中華文化5000多年前的燦爛文明的一種敬意和傳承,也是對良渚古城這片文明發祥地的神往。8克圓形金質紀念幣 8克圓形金質紀念幣為精製幣,直徑22毫米,面額100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10000枚,背面圖案為良渚古城遺址出土器物玉琮及其紋飾等組合設計,並刊「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字樣及面額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
    我們認為,考古發現是唯一正確的途徑,為此啟動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項目,以考古調查發掘為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通過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綜合研究,證實了中華文明具有5000多年歷史這一事實,從根本上消除了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歷史的質疑。
  • 風頭無人能及的世遺良渚500克銀幣
    它就是——世遺良渚500克銀幣。5000年的良渚文化要發行了,把文化粉、歷史粉、考古粉們急得不行。急什麼?當然是設計啦。文化粉說,設計必須要體現文化的積澱感,要不然不幹。歷史粉說,沒有歷史的厚重感,肯定也不幹。
  • 江南晨曦——良渚文化展在湖州市博物館拉開帷幕
    為什麼良渚古城遺址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說良渚文化進入文明社會?12月7日,江南晨曦——良渚文化展在市博物館二樓拉開帷幕。神秘的圖騰、精美的玉器,由161件/組展品組成的展覽,帶領人們走進五千年前良渚人的世界。
  • 如果良渚古城是蚩尤都城的遺址,那為何古人對良渚文化隻字不提?
    甚至有人還將良渚古城遺址認定為蚩尤故都,甚至異想天開的認為「浙江」的防風氏是蚩尤後裔,也是《山海經》記載的羽民國······良渚文化的發現距今不到百年,而將良渚文化的一些重要文物與蚩尤的傳說掛鈎卻是由來已久。比如在宋元之際大藝術家朱德潤就在《古玉圖》中將一種玉琮定名「蚩尤環」。甚至更早之前的學者,儘管那時候還不知道良渚文化是什麼,但實際已經把良渚文化和蚩尤聯繫在一起了。
  • 「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試開放 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
    1月18日,「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在良渚博物院試開放,以新聞式的視角、紀實感的故事、現場感的表達,首次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背後的歷程。這也是國內首次揭示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全過程的主題展。該展覽通過80件實物、99幅圖片,以及多個互動新媒體,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再現了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那激動人心的13分鐘審議過程。故事化、國際化、現場感,是本次展覽不同於其他主題展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