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出土一石碑,揭開鄭和船隊真面貌,學者:顛覆傳統認知!

2020-12-22 騰訊網

關於海軍實力的衡量,400多年前的俞大猷早已一針見血的指出,他在《正氣堂集》中記載,「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

如果以艦船大小來衡量,那麼明朝與西方的海軍實力對比到底如何?江蘇出土了一塊石碑,揭開了明朝最經典的海軍艦隊——鄭和艦隊的真面貌,事實證明明朝海軍船隻比史書記載的還要大,領先西方200年!

作為中國最傳奇的一支艦隊,鄭和艦隊到底有多大,卻一直迷霧重重、且備受質疑,原因在於鄭和艦隊的原始檔案不見蹤跡。有人說是明朝劉大夏燒毀,有人說是乾隆毀之,兩種說法各有證據,但考慮到劉大夏之後的嘉靖年間的《武備志》中有《鄭和航海圖》,作者曾經查閱過鄭和下西洋的主要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因此乾隆毀掉鄭和艦隊史料的可能性更大。

明朝馬歡的《瀛涯勝覽》中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大同小異:「和等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中容數百人」。

但由於原始資料的消失,所以以上說法備受質疑。通過對《瀛涯勝覽》多種版本的比對,有學者指出寶船尺寸的記載很可能並非出自馬歡本人之手,而是後人的附會。至於附會的來源,可能是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瀛涯勝覽》的記載,又影響到後來的《明史》,所以下西洋船隻實際沒史書描述的這麼大。

對於史書記載,不少西方學者極為不屑,認為以600年前明朝落後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可能造出如此巨大的艦船。更何況,中國人的史書記載未必真實,很可能是自我吹噓罷了。

那麼,鄭和船隊的艦船到底有多大呢?

上世紀,在明代南京龍江船廠遺址上,兩次出土了全長超過11米的巨型舵杆,似可與史書記載相符。但巨型舵杆的出土,並不能一定證明船隻大小,因為這可能是還未建好的艦船舵杆,所以還是缺少真正的實錘。

2010年,在南京江寧的祖堂山地區,考古專家挖出一座明朝太監墓,證實鄭和船隊的船隻真的很大,比史書記載的還要大。

根據出土的墓志銘介紹,這位太監叫洪保,雲南大理人,13歲進宮成太監,與鄭和是老鄉。他29歲開始跟隨朱棣,是推翻建文帝的功臣之一。洪保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即鄭和下西洋時候的隨員,屬於親歷者,因此他的墓志銘史料價值極高。

洪保墓志銘記載,「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這句話中透露了兩條信息:一是朱棣上臺第一年,洪保就任下西洋副使,二是當時乘坐的是5000料巨船「大福號」,不僅有船號的記錄,還有船的載重量。

5000料的巨船換算成噸位的話,應該有多大呢?料在是古代一種容量單位,1料相當於1石。根據《明史》中「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的記載,學者研究認為鄭和寶船長138米,寬56米,大約是2000料,相當於現在排水量1000噸。但根據洪保墓志銘記載,鄭和寶船排水量為2500多噸的巨無霸,顛覆了我們傳統認知,在600年前絕對是一個世界級的造船神話。

其實,根據元明時期的史料,5000料並非當時巨船的極限,比如「元任海道萬戶,家造三巨舶,大者勝萬石,中者八千,小者六千」,所謂「家造三巨舶」,就是自家造的,屬於民間造船,而1料相當於1石,萬石就是萬料,小的也有6000料,足見鄭和寶船的5000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當然,萬石的民間巨船,可能只能沿海使用,而鄭和寶船需要能夠深入遠洋,搏擊海洋上的大風大浪,需要更為堅固,所以才濃縮為5000料。

關於鄭和寶船的規模,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鄭和寶船可能就有萬料,排水量高達5000噸。

上文提到的洪保「充副使,統領軍士」,那麼其中的正使又是誰呢?墓志銘中沒有提及,但通過清乾隆年間的《敕封天后志》等史料記載,「永樂元年,差太監鄭和等往暹羅國(今天的泰國)」,說明當時正使是鄭和。

這一觀點認為,鄭和與洪保乘坐的並非同一艘船隻,主要是防止發生意外,比如遭遇海上風暴等,正使發生不測,另外副使接過指揮權。因此,既然洪保乘坐的船隻是5000料,那麼鄭和乘坐的寶船可能更大,甚至高達萬料也就不奇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洪保這一記載,還揭開了一個謎團,即鄭和下西洋至少有八次,因為永樂元年的下西洋,並沒有被列入「七次下西洋」之中。另外,學者研究發現,1424年鄭和還有一次去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因此綜合來看應該是「鄭和九次下西洋」,而非七次。

洪保提到的是「大福號」,只是永樂元年的船隻,那麼等到史書記載的「鄭和下西洋」時,以朱棣好大喜功的性格,會不會製造更大的船隻呢?不管是否還有更大的船隻,但洪保墓誌記載的5000料「大福號」,就徹底打破了西方的質疑,以至不少西方學者連聲感慨不可思議!

相比之下,甚至在17世紀的絕大多數時刻,最大的西方戰列艦排水量只在1200噸左右,最大的商船在2000噸左右,與鄭和艦隊相比,足足落後了至少200年。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國最大的戰列艦排水量還只有1746噸。

不少西方學者的邏輯是,連海洋強國西方都做不到,海洋弱國中國自然更做不到了,所以大加質疑大放厥詞,殊不知,鄭和寶船根本不是只有2000料,而是龐大的5000料,甚至更為龐大。

相關焦點

  • 鄭和船隊真的到達了美洲?
    2002年,英國人加文·孟席斯寫了一本名《1421:中國發現世界》的暢銷書,加文·孟席斯經過研究認為鄭和船隊曾經完成了環球航行,中國人早在1421年,就發現了美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美洲和大洋洲這兩塊新大陸其實是中國人發現的。而且他這個觀點最早發表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但中國的歷史學者根據明代繪製的《鄭和航海圖》只能推斷,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麻林地,麻林地就是今天肯亞的馬林迪。
  • 湖南出土一枚竹簡,內容顛覆傳統認知:秦朝之後不是漢朝?
    著名學者田餘慶在論文《說張楚》中認為:在漢朝人心中,張楚政權是夾在秦朝與漢朝之間的正統王朝,其意義毋庸置疑。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
  • 西方學者:鄭和下西洋是侵略和殖民!非洲學者反駁一針見血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中國問題專家愛德華·弗裡德曼教授:鄭和艦隊絕非和平使者,他們攜帶有大量先進武器,曾進行了數次軍事行動,在爪哇、蘇門答臘和斯裡蘭卡都與當地人發生了衝突。 那麼,鄭和艦隊真如西方學者所言嗎?2013年,考古專家在非洲肯亞發現一枚永樂錢幣,在揭開了鄭和最遠航程之餘,也證實鄭和下西洋的和平性質。
  • 一批唐朝石碑出土,顛覆了傳統認知!
    首先看一下官方評價,這是代表大唐精英階層的意見。 唐故大周故滄州弓高縣令杜君墓志銘並序,大周唐故文林郎焦府君墓志銘並序,大周唐故太子宮府大夫河東裴府君妻滎陽縣君鄭夫人之銘 出現這一情況,有可能是討好武則天,但武則天下臺之後,墓碑上的國號依然很混亂。由於墓碑是立在地面上的,墓志銘是放在墳墓中的,所以這時往往墓碑上用「唐」,而墓志銘卻用「周」,或者是「唐」「周」混搭。
  • 湖南出土一枚竹簡,內容顛覆傳統認知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秦朝之後是漢朝,這是我們一貫認知。然而,湖南出土一枚竹簡,揭開了一段遺忘的歷史,顛覆了我們傳統認知,原來秦漢之間還有一個朝代。著名學者田餘慶在論文《說張楚》中認為:在漢朝人心中,張楚政權是夾在秦朝與漢朝之間的正統王朝,其意義毋庸置疑。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
  • 四川發掘張飛墓,真出土1物,顛覆張飛傳統形象?
    四川發掘張飛墓,真出土1物,顛覆張飛傳統形象?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三國蜀漢猛張飛,人稱「萬人敵」,其人幾乎婦孺皆知,其事幾乎家喻戶曉。最近小蟲子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說四川發掘張飛墓,出土了一件墨寶,顛覆了張飛傳統「莽漢」形象,說他其實善草書,能賦詩,根本不是純猛將糙漢,是這樣?
  • 如果鄭和船隊是以殖民為目的,是否可以為大明開疆拓土?
    導讀:如果鄭和船隊真的以侵略為目的的話,也不可能有征服亞洲和全世界的結果。第一大明王朝從永樂大帝去世後的國防政策由原來的拓展改為保守。三宣六慰、交趾、奴兒幹都司都先後撤兵或者處於半廢棄狀態。即使生死大敵的蒙古韃靼和瓦剌都可以放任十餘年不管,以至於瓦拉做大土木堡之變後兵臨京城。
  • 航海新觀點存疑,鄭和船隊是否發現了世界
    鄭和下西洋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驕傲的歷史。但是讓人遺憾的是,關於下西洋的很多史料都已經不復存在,鄭和船隊到底到達過哪些地方,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無法完全確定。近些年,有位前英國海軍軍官認為早在1421年,鄭和船隊就已經發現了美洲,比哥倫布早了七十年。
  • 鄭和下西洋的那些事兒
    只見領頭最雄壯的寶船上令旗一揮,整個船隊好整以暇的駛出海港,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遠航——鄭和下西洋。更加令人驚嘆的是,這樣的遠航竟然總共發生了七次。在28年裡,鄭和船隊遍訪東南亞,足跡繼續向西,涉及印度、紅海和東非。甚至有傳言,鄭和船隊曾經發現了南極洲和美洲。
  • 鄭和與菲律賓的歷史往事
    對於鄭和去過的地方以及對這些地方的影響,《明史·鄭和傳》中是這樣記述的: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佔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
  • 同樣是飄洋遠航,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在歐洲航海家們探索大海的半個多世紀之前,來自中國的偉大航海家鄭和,就率領大明帝國的艦隊跨過印度洋,抵達了非洲東海岸。相比於歐洲船隊的高死亡率,鄭和船隊則是出奇的的安全。同樣是航海,為何東西方的差距會這麼大呢?
  • 龍巖航海先驅王景弘,曾五次隨鄭和下西洋,後獨自率船隊出使諸國
    在我國的航海史上,王景弘是一位與鄭和齊名的傑出航海家。 在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十年(14051435)間,王景弘曾先後六次奉命率領巨型船隊出使西洋,其中前五次與鄭和同行,後一次鄭和已逝世,由王景弘獨自率領船隊出使南洋諸國。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
  • 【歷史故事】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第一站,船隊訪問了佔城國。在爪哇,鄭和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充滿當地民間風情的「步月行樂」遊戲。農曆十五的夜晚,明月中天。椰樹林中,成群的姑娘,嚼著檳榔,挽著手臂,唱著民歌,慢慢地繞著一間間房舍行走。當歌聲透進木屋時,屋裡的主人會興致勃勃地走出屋來,撒一把錢,姑娘們嘻嘻哈哈地拾著小錢。      但當鄭和的船隊經過馬六甲海峽時,遇到了一夥海盜。
  • 加拿大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大學生的一個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上學的時候我們就在課本上學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以和平使者的方式出海航行,與海外國家進行交流。當時的明王朝國力強盛,鄭和船隊帶著先進的技術從南京出發,途徑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東非、紅海。這在當時航海技術不是很先進的時代,無疑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壯舉。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鄭和航海圖》運用我國傳統繪畫手法,寫實與寫意相結合,以一字長卷畫軸的形式自右向左展開,展現了以南京寶船廠為起點,出長江口,沿東南海岸線直達福建廣東,然後再沿中南半島向西行,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經印度半島到阿拉伯海與阿拉伯半島,直到東非沿岸數十條航路的情景。從今天的地理概念講,《鄭和航海圖》涵蓋了東經四十四度至一百二十二度,北緯三十二度到南緯八度的廣大地域。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鄭和船隊系由木帆船組成,海上航行全靠風力驅駛。每次出航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船員對風向和風力的掌握。船員對沿途所經地區的季風變化規律,必須有非常準確的了解,這是遠洋航行成功的必要保證。今天,我們將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和行程是否合理?
  • 外國教授:鄭和下西洋不存在!中國學生的一句反問,讓他悻悻離去
    但是實際上第一支完成地理大發現過程的船隻並不是歐洲船隊,而是中國明朝鄭和率領的船隊。 鄭和是明朝的三寶太監,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鄭和組織了很多的船隊前往海外諸國進行貿易往來,順便弘揚大明的威嚴。值得一提的是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大多只是商用船隻,而不是明朝海軍真正的王牌海軍巢湖水師。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然而在西方開始大航海時代之前,在東方的鄭和卻已經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壯舉,而與西方不同的是,鄭和的船隊一路上卻給人一種風平浪靜的感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東西方航海時代的差別如此之大?首先在人員的數量和質量上,雙方就不是同一個級別,鄭和的船隊有27800餘人,其中大多是官兵,組織嚴密,各司其職,甚至舵手能夠區分海域來掌舵,在東亞、東南亞由中國人來掌舵,而進入了西亞和印度洋舵手就會換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不同地區不同的人來掌舵藉此來降低航行中的風險。
  • 鄭和下西洋是騙局?華裔博士大放厥詞,顯露無知
    博士演講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  對於鄭和下西洋這段軼事,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標誌性的事情,因此家喻戶曉、基礎教育也有涉及相關歷史教學,他通過下西洋七次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  這次航海行動,不僅是一次範圍廣大的外交之旅,還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