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品牌君
這段時間,bilibili(以下簡稱B站)可謂是大小動作不斷:前不久才申請註冊「呵呵呵」商標,現在又悄悄更換了使用已久的品牌logo。
它究竟想幹嘛?
B站換logo了
廢話不多說,我們先來對比下B站新logo與舊logo間區別吧。
B站新舊logo晃眼看過去差異並不大,屬於「微調」。最明顯區別就是電視圖案下方的兩隻「腳」不見了。
「bilibili」字體造型也略有變化,不過由於變化較為微小,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
此外電視的「眼睛」「嘴巴」以及頭上兩根「天線」的弧度都變得更加圓潤。感覺新logo看起來胖乎乎的,更可愛了呢!
品牌君發現一個現象頗為有趣:雖然每年都會有不少品牌更換logo,但它們大多都選擇「微調」而非「大改」。
2019年4月,瑞典家居品牌宜家悄悄更換了logo。如圖,左邊是原先的logo,右邊是新logo。
「有區別嗎?」相信很多人看到對比圖瞬間,內心都曾飄過這樣的疑惑。
要說區別,那肯定還是有的:註冊標記從logo右上角移動到了橢圓形內部,中間位置的「IKEA」字母變大,新字體整體看起來平緩不少……
但乍看之下新舊logo差異確實不算大,稍微粗心一點的朋友可能都發現不了宜家換logo啦。
2020年3月,寶馬推出首款純電動概念車 BMW i4,與此同時還發布了全新品牌logo。
先來看張對比圖吧。
寶馬新logo保留了原有logo的形狀與色調,但是此前的立體化設計被全部去除,變得徹底扁平化。
外界猜測,寶馬將logo進行簡潔化處理,一方面是為迎合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審美喜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順應時下數位化趨勢。
品牌君沒記錯的話,從1917年到2020年的百餘年時間裡,寶馬共換過5次logo。每一次都是進行細節調整,從未大改過。
微調VS大改
按理說,企業想要煥新形象大可以給logo來個翻天覆地改變,為何多數品牌並沒選擇那麼做,只是對logo細節進行微調?
那是因為讓消費者記住一個標誌真的非常不容易!
Logo是視覺語言,好logo可以成為消費者與品牌間的橋梁,讓受眾在看到它時,就能聯想到相關品牌及旗下產品。
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想讓消費者對一個logo產生深刻印象,準確接收到品牌傳遞出的信息相當困難。
品牌通常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去做營銷,將自家標誌「打出去」。
如果大改logo,很可能會讓消費者好不容易產生的記憶模糊掉,讓過去的努力付諸東流。所以多數時候,比起大修大改,品牌們更傾向於對logo進行微調。
當然,這並不是說品牌就不可以大改logo,也不是說微調比大改益處多。它們其實各有利弊。
微調的好處前文已經提到,即能極大程度平衡「創新」與「傳統」,讓消費者看到品牌變化的同時也不會對品牌產生陌生感。
大改也有大改的益處,它可以給人以「煥然一新」之感。部分品牌由於創立時間較久,創新力不足,面臨著過氣危機,迫切需要與消費者重新「認識一次」,這時候讓logo改頭換面或許是個不錯選擇。
具體怎麼選,還是取決於品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