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出韻、兼韻、孤雁出群、孤雁入群、葫蘆韻、轆轤韻?

2020-12-22 老街味道

前幾天遇到了這個問題:詩詞出韻是怎麼產生的?

前言

作詩的時候,押韻出問題,不僅僅現代人有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有。

例如科舉的時候,就有舉子出韻(也叫做落韻)。甚至古代的大詩人如蘇軾、杜甫、元稹、黃庭堅等人也會有這種現象。擅長詩詞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有出韻的現象。

關於詞的出韻,以前專門談過,例如秦觀《千秋歲》出韻、辛棄疾《賀新郎·柳暗凌波路》入聲混入仄韻通押等,都有特別的原因,本篇不再探討。

首先,我們要確定什麼是詩的出韻?

一、什麼是出韻?

出韻也叫落韻,出韻並不是簡單的不押韻,作詩不押韻完全是外行,不值得一談。

這裡說作詩出韻,特指格律詩的出韻,格律詩出韻的現象就是錯用了鄰韻。

1、韻書與押韻標準

有些人談到隋朝以前的詩,如曹操《觀滄海》 等讀起來並不押韻,這是因為隋朝前後部分生活語音產生變化。

詩人作詩以韻書為標準,起於隋唐。隋朝文人制定《切韻》以後,唐宋朝的韻書都依據《切韻》為基礎改編,這些得到官方認可的韻書,成為科舉考試中試貼詩的押韻依據。

創作格律詩時,以官方的韻書為準,押錯了鄰韻,即為出韻 。

2、首句押鄰韻與尾句押鄰韻

格律詩的首句是可以借鄰韻的,不被認為出韻:

幕下郎官安穩無【 虞韻】,從來不奉一行書【魚韻】。固知貧病人須棄,能使韋郎跡也疏。【魚韻】。《投簡梓州幕府》杜甫

在唐朝,格律詩首句押鄰韻可以,但是尾句押鄰韻不行。

例如元稹的《行宮》就出韻了 :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前兩句押一東,最後一句押二冬。 冬、東不同韻。

像《行宮》這種詩,雖然其他條件都符合格律規則,但是押韻押成了鄰韻,按照格律詩就算出韻了,只能算作古體詩。

3、孤雁出群格與孤雁入群格

剛才的首句押鄰韻,或者尾句押鄰韻,古人也有說法。

明朝人謝榛在《四溟詩話》說,首句押鄰韻(借韻),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且宋朝人就有了這種說法:

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四溟詩話》

清朝人仇兆鰲 在《杜詩詳註》中提到了一個孤雁入群格:

前投幕府詩,本用魚韻,而起借七虞無字,謂之孤雁入群格。

前投幕府詩,就是前面引用的杜甫《投簡梓州幕府》,第一句押【虞】韻:無,2、4句押【魚韻】:書、疏。

兩個人的說法完全相反,同是首句押鄰韻,明朝人說「孤雁出群」,清朝人說」孤雁入群「。

仇兆鰲認為的孤雁出群格是另一種說法:

此題客舊館,本用青韻,而後借八庚聲字,謂之孤雁出群格。

杜甫《客舊館》如下: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這首詩的第六句韻腳是:聲,屬於【 庚】,其他韻腳亭、青、冥都屬於【青】。仇兆鰲說這是「孤雁出群格」,這是中間第三聯押了鄰韻。

按照唐律來說,第六句這個」聲「字,其實也出韻了。假如科舉的時候作詩,是絕對不能犯這種錯誤的。

二、為什麼出韻

詩人作詩為什麼出韻呢?

1、兼韻與鄰韻通押

古體詩可以鄰韻通押,但是格律詩不行,格律詩的出韻就是犯了鄰韻通押的毛病。

這裡要拿另一首詩作例子,《七律·長徵》中,寒、刪混押,作為格律詩的標準,也出韻了。

紅軍不怕遠徵難【難:十四寒 】 押韻萬水千山只等閒【閒:十五刪】 不押韻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丸:十四寒】 押韻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寒:十四寒】 押韻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顏:十五刪】 不押韻

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這種押韻在唐朝叫做」兼韻「,其實出韻了:

唐人有嫌韻、兼韻之法。嫌韻即出韻也。兼韻亦名幹韻,謂兼取通用韻中一二字也。 寒與刪、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

不過,現在很多人都喜歡這樣作詩:押韻放寬到鄰韻通押,平仄還是按照古韻使用。

這是把規則改了,這種情況我們就不討論了。

2、詩人的疏忽

詩人作詩也有疏忽的時候,怎麼證明他是疏忽呢?

很簡單,古人科舉考詩賦的時候,押韻是絕對不能出錯誤的,科舉中的詩和賦都要求按照韻書押韻。但是偏偏有考生押錯了韻。

清朝鹹豐十年(1860年)的殿試考生中,詩題為「紗窗宿鬥牛得門字」,得門字,意思是押」門「所在的韻部,即在平水韻【十三元】韻部中的字。

肅順門下的高心夔自以為狀元之才,結果在考詩的時候,記錯了 【十三元】這個韻部的字。至於他到底是押錯了什麼韻,眾說紛紜,清人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說他錯用了「十四寒」;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一真、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二文.......

他的同門王闓運揶揄高心夔「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

總之,高心夔押錯了韻,最後僅位列四等,後來鬱悶到死:

」負幹濟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鬱郁以歿。"

【十三元】中,有原、猿、煩、門、存、孫等,韻母有an、有en、un,確實很容易搞錯。

三、古人出韻的故事

1、曹雪芹錯用「宣」這個字」

曹雪芹很喜歡用十三元,《紅樓夢》中有很多押十三元的格律詩。但是他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中寫到黛玉、湘雲用十三元聯韻作詩的故事:

湘雲道:「偏又是『十三元』了。這韻少,作排律只怕牽強不能押韻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罷了。

曹雪芹寫這一段的時候,有一個字落韻了:

湘雲只得又聯道:觥籌亂綺園。分曹尊一令,黛玉笑道:「下句好,只是難對些。」因想了一想,聯道:射覆聽三宣。骰彩紅成點。

十三元裡有「喧、萱、暄」三個字,但是「宣」這個字卻在下平【一先】,所以出韻了。

2、杜甫的出韻

除了《客舊館》,杜甫有一首五律《雨晴》也出律,其中風、紅、空是【東】韻,第二句農是【冬】韻。 冬、 東是鄰韻,古體詩可以通押,但是近體詩是不允許的:

天外秋雲薄,從西萬裡風。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農】。 塞柳行疏翠,山梨結小紅。胡笳樓上發,一雁入高空。《秦州雨晴》

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五律,第二聯不對仗,但三聯對仗,黏連無誤,第二聯落韻 。

對仗不嚴格的律詩,在嚴羽《滄浪詩話》中專門提到過,在初盛唐比較多見。《滄浪詩話》還舉例說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通篇不對仗。、

但是近體詩落韻並不多見,杜甫疏忽了還是有意作古風式的律詩,@老街味道 就不清楚了。

3、蘇軾的出韻

蘇東坡也有這種現象, 《傅堯俞濟源草堂》:

微官共有田園興,老罷方尋隱退廬。栽種成陰十年事,倉黃求買萬金無。先生卜築臨清濟,喬木如今似畫圖。鄰裡亦知偏愛竹,春來相與護龍雛。

第一句不押韻,第二句韻腳:廬,【魚】;無、圖、雛則是【虞】。

格律詩只有首句押韻不嚴格,2、4、6、8句都需要一韻到底。

四、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

至於進退韻、轆轤韻等,其實都是格律詩出韻的現象。不過確實有詩人有意為之。

和蘇軾類似,黃庭堅也有一首詩,魚、虞混押,不過也有區別。

1、轆轤韻者,雙出雙入

黃山谷的《謝送宣城筆》詩云:

宣城變樣蹲雞距 諸葛名家捋鼠須【須:七虞】 不押韻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無:七虞】 不押韻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魚:六魚】 押韻愧我初為草玄手不將閒寫吏文書【書:六魚】 押韻

宋朝人袁文解釋說:

黃太史 詩云: ....... 世多病此詩既押十虞韻,魚、虞不通押,殆落韻也。殊不知此乃古人詩格。昔鄭都官與僧齊己 輩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甕牖閒評》

前兩聯押【虞】韻,後兩聯押【魚】 韻。宋人袁文、嚴羽、黃朝英等人都提到,唐朝的鄭谷和詩僧齊己等人定過三種詩格,像《謝送宣城筆》這種是」轆轤韻者,雙出雙入。「

2、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另外有進退韻,第一聯和第三聯押一組韻,第二聯和第四聯押一組鄰韻。例如李師中的這首七律: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難:十四寒 】 出韻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於山【山:十五刪】 押韻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寒:十四寒】 出韻天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還:十五刪】 押韻

這首詩第一、三聯押【寒】韻:難、寒;第二、四聯,押【刪】韻:還、山。

3、葫蘆韻者,先二後四

這個先二後四不太好理解,大多數古人詩話中沒有提到葫蘆韻的例子。在晚清民國期間,沈瘦東(1888-1970年) 的《瓶粟齋詩話》中,指出了一首詩:

因引楊誠齋詩為例:"楊詩《明發道經生米市,隨喜西林寺留題》云:'貪睡能無起,挑燈強未殘。春聲忙野店,月色淡柴門。又踏黃塵路,前追紅葉村。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難溫。'是詩起僅'寒'韻一韻,餘皆'十三元',此'葫蘆格'也。

按照沈瘦東的說法,就是第一聯用一個韻,其餘三聯用鄰韻。如楊萬裡這首詩的第一聯用【寒】韻:殘;後三聯用【元】韻:門、村、溫。

這麼說的話,上面提到蘇軾出韻的那首《傅堯俞濟源草堂》,其實也是葫蘆韻。

結束語

出韻,詳細一點來說,就是格律詩在押韻的時候,錯押了鄰韻。鄰韻只能用在格律詩的首句, 即常說的孤雁出群格,是可以的。

至於轆轤韻、進退韻、、葫蘆韻、兼韻、尾句押鄰韻的孤雁入群等,其實都是出韻了。

@老街味道

可憐飛燕倚新妝,是高力士挑撥離間?還是李白確實諷刺楊貴妃?

蘇軾《水龍吟》中,恨西園落紅難綴,如何理解?

相關焦點

  • 廓清「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
    對於近體詩的這種特別韻格,有兩種形象的比喻:一曰「孤雁出群格」,一曰「孤雁入群格」。一「出」一「入」,分別用在首尾兩句上。但哪一個用於首句、那一個用於尾句,一直存在爭議。《中國文學大辭典》有「孤雁出群格」這個詞條,但沒有「孤雁入群格」。該典對「孤雁出群格」是這麼解釋的——詩學術語。
  •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崔塗《孤雁》
    孤雁——崔塗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全詩緊緊圍繞一個「孤」字,展開描述,非常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孤單、悽涼無助的畫面。古人作詩,往往託物寓志,講究寄興深微。在本詩,作者將自己和孤雁對比,慨嘆自己人生際遇,表達了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崔塗本是江南人, 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北方生活。他像那隻孤雁一樣,獨自離開家鄉,去異鄉拼搏。
  • 【山東作家】張啟國 | 孤雁
    我問她:「你平時從事什麼勞動?幹過重活和扭傷過沒有?」她說:「我老伴前年去逝了。我有一個兒子,兒子和兒媳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有一個孫子,在上海上研究生。我有一個女兒,已經五十多歲,她上有公公、婆婆,下有兒子、媳婦、孫子,一家人經濟條件不好,女兒讓我到她家裡去住,我去了既不方便又是她家的累贅!我打心眼裡也不願意到她家裡去。我自己住多好?平時在地頭種點蔬菜、小麥就夠我吃的。
  • 每日一詩|《孤雁》(唐·崔塗)
    孤雁唐·崔塗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賞析: 《孤雁》是唐代詩人崔塗的組詩作品,共二首。這是第二首,一個「孤」字將全詩的神韻、意境凝聚在一起,渾然天成。該詩描繪了孤雁獨自飛翔,孤苦無依的悽涼情狀,藉此以喻詩人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感情真摯,悽婉動人。
  • 荒蕪衰草鴻聲咽,長空孤雁嘆;一往情深,盡在九首清商怨
    雲淡風輕,長空孤雁嘆。春光飛流短伴,獨自醉、神疲魂懶。綺夢縈連,花殘芳褪怨。古典君:雲淡風輕,寒霜蕭瑟。細細柔柔的思念,吟不出一句成調的曲子。冷月遠遠地懸在天邊,溫柔中帶著冷意。長空孤雁,又惹一聲長嘆。《清商怨·難解怨》情牽遙望他鄉遠,淚盈如雨漫。婉唱笙歌,痴心更苦綣。
  • 蘇東坡《守歲》歌麻通押,這首詩押錯了韻嗎?
    (六麻)我們可以看到,這首詩有八個韻腳,但是有兩個韻部,第3與第7韻腳,用了【歌】韻,其他6個韻腳用了【麻】韻。這首詩並不符合換韻的規則,但是歌、麻一般不認為是鄰韻,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麼是換韻?二、換韻的規則上面說過,這首詩將歌韻與麻韻一起使用,並不是古體詩的換韻。
  • 詩詞出韻是怎麼產生的?看後不覺令人拈花一笑
    詩詞出韻是指在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或落韻,或竄韻,或走韻,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要求一韻到底是不相合的,應是詩家大忌。我認為詩詞出韻的產生可能有三種以下情況:第一:初學詩詞者練筆時,可能出韻。
  •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的「鈿」讀什麼,是誰的詩?
    從格律上來看,這首七絕詩內平仄沒有問題,符合平起入韻的基礎格式。但是第一句、第二句押平水韻「一先」部,關鍵的第四句卻押平水韻「十三元」部。雖然在宋朝有孤雁出入群的說法,但是絕少有人在絕句中使用孤雁入群格。姜白石是誰?其實就是姜夔,是延承周邦彥的格律詞派的清空派詞人——他對格律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而且並不以詩名。
  • 劉德華純原版伴奏:愛永遠存在 孤雁 浪子心聲 誰能明白我
    劉德華純原版伴奏: 愛永遠存在 孤雁 浪子心聲 誰能明白我曲肖冰 - 醒來折花作詞:劉濤、溫莨、堇臨作曲:劉濤編曲:譚侃侃
  • 原創作者:馳騁|孤雁(小說)
    大漠孤雁(中篇小說)大風過後,大漠顯得異常寧靜。沙包安然沉睡著,沙溝裡凌亂地飄落著被狂風撕咬掉的梭梭的嫩葉。剛露尖的嫩草被流動的細沙覆蓋著,頑強地掙扎著竄出沙層。溫泉洗浴中心,在大漠的沉靜中,被大龍、高山、老杜、娃旦他們打破了風沙過後的寧靜。
  • 微信群二維碼被廉價倒賣 小心有人入群詐騙
    記者調查發現,微信群的二維碼在網絡上被倒賣,一些不法分子藉此實施詐騙或洗錢。花錢買二維碼入群「作妖」「全體成員,現在學校推出一款補習資料,主要補習語數外三個重要科目,一共三套資料,還有專業老師網上輔導,資料費共計180元。
  • 4男建QQ群播「黃片」牟利 進群先交10元「入群費」
    2018年11月27日 09:00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 作者:黃必成 編輯:陳麗婕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來賓訊(記者黃必成)4名合山男子為牟取暴利,組建QQ群吸引網民以低價付費看淫穢視頻。
  • 企業微信入群歡迎語最全使用指南
    企業微信入群歡迎語設置步驟、設置技巧及注意事項自動發送客戶入群歡迎語,不僅是減少員工工作量,其實更是把歡迎語作為」見面禮",告知用戶這個群是做什麼的,比如告知客戶進群後領取福利的流程,在第一時間吸引到用戶,讓用戶感受到社群的價值
  • 「樓高不礙當空月」,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不過大多數人是隱隱地形容自己的心境高遠,如當空皓月,不計較世事得失,放下了「樓高」的煩擾,心懷寬廣,境界比普通人高出太多。經常用於對聯,而且由於是仄聲結尾,所以一般是上聯。最工整的大概就是這一對:樓高不礙當空月,室雅常得如意春。這種對聯是最適合掛在書房,客廳的,以彰顯主人的氣質高雅,心境高遠,好像是跳出三界外,卻得來萬事如意般春風和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