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遇到了這個問題:詩詞出韻是怎麼產生的?
前言
作詩的時候,押韻出問題,不僅僅現代人有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有。
例如科舉的時候,就有舉子出韻(也叫做落韻)。甚至古代的大詩人如蘇軾、杜甫、元稹、黃庭堅等人也會有這種現象。擅長詩詞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有出韻的現象。
關於詞的出韻,以前專門談過,例如秦觀《千秋歲》出韻、辛棄疾《賀新郎·柳暗凌波路》入聲混入仄韻通押等,都有特別的原因,本篇不再探討。
首先,我們要確定什麼是詩的出韻?
一、什麼是出韻?
出韻也叫落韻,出韻並不是簡單的不押韻,作詩不押韻完全是外行,不值得一談。
這裡說作詩出韻,特指格律詩的出韻,格律詩出韻的現象就是錯用了鄰韻。
1、韻書與押韻標準
有些人談到隋朝以前的詩,如曹操《觀滄海》 等讀起來並不押韻,這是因為隋朝前後部分生活語音產生變化。
詩人作詩以韻書為標準,起於隋唐。隋朝文人制定《切韻》以後,唐宋朝的韻書都依據《切韻》為基礎改編,這些得到官方認可的韻書,成為科舉考試中試貼詩的押韻依據。
創作格律詩時,以官方的韻書為準,押錯了鄰韻,即為出韻 。
2、首句押鄰韻與尾句押鄰韻
格律詩的首句是可以借鄰韻的,不被認為出韻:
幕下郎官安穩無【 虞韻】,從來不奉一行書【魚韻】。固知貧病人須棄,能使韋郎跡也疏。【魚韻】。《投簡梓州幕府》杜甫
在唐朝,格律詩首句押鄰韻可以,但是尾句押鄰韻不行。
例如元稹的《行宮》就出韻了 :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前兩句押一東,最後一句押二冬。 冬、東不同韻。
像《行宮》這種詩,雖然其他條件都符合格律規則,但是押韻押成了鄰韻,按照格律詩就算出韻了,只能算作古體詩。
3、孤雁出群格與孤雁入群格
剛才的首句押鄰韻,或者尾句押鄰韻,古人也有說法。
明朝人謝榛在《四溟詩話》說,首句押鄰韻(借韻),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且宋朝人就有了這種說法:
七言絕律,起句借韻,謂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四溟詩話》
清朝人仇兆鰲 在《杜詩詳註》中提到了一個孤雁入群格:
前投幕府詩,本用魚韻,而起借七虞無字,謂之孤雁入群格。
前投幕府詩,就是前面引用的杜甫《投簡梓州幕府》,第一句押【虞】韻:無,2、4句押【魚韻】:書、疏。
兩個人的說法完全相反,同是首句押鄰韻,明朝人說「孤雁出群」,清朝人說」孤雁入群「。
仇兆鰲認為的孤雁出群格是另一種說法:
此題客舊館,本用青韻,而後借八庚聲字,謂之孤雁出群格。
杜甫《客舊館》如下: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這首詩的第六句韻腳是:聲,屬於【 庚】,其他韻腳亭、青、冥都屬於【青】。仇兆鰲說這是「孤雁出群格」,這是中間第三聯押了鄰韻。
按照唐律來說,第六句這個」聲「字,其實也出韻了。假如科舉的時候作詩,是絕對不能犯這種錯誤的。
二、為什麼出韻
詩人作詩為什麼出韻呢?
1、兼韻與鄰韻通押
古體詩可以鄰韻通押,但是格律詩不行,格律詩的出韻就是犯了鄰韻通押的毛病。
這裡要拿另一首詩作例子,《七律·長徵》中,寒、刪混押,作為格律詩的標準,也出韻了。
紅軍不怕遠徵難【難:十四寒 】 押韻萬水千山只等閒【閒:十五刪】 不押韻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丸:十四寒】 押韻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寒:十四寒】 押韻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顏:十五刪】 不押韻
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這種押韻在唐朝叫做」兼韻「,其實出韻了:
唐人有嫌韻、兼韻之法。嫌韻即出韻也。兼韻亦名幹韻,謂兼取通用韻中一二字也。 寒與刪、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
不過,現在很多人都喜歡這樣作詩:押韻放寬到鄰韻通押,平仄還是按照古韻使用。
這是把規則改了,這種情況我們就不討論了。
2、詩人的疏忽
詩人作詩也有疏忽的時候,怎麼證明他是疏忽呢?
很簡單,古人科舉考詩賦的時候,押韻是絕對不能出錯誤的,科舉中的詩和賦都要求按照韻書押韻。但是偏偏有考生押錯了韻。
清朝鹹豐十年(1860年)的殿試考生中,詩題為「紗窗宿鬥牛得門字」,得門字,意思是押」門「所在的韻部,即在平水韻【十三元】韻部中的字。
肅順門下的高心夔自以為狀元之才,結果在考詩的時候,記錯了 【十三元】這個韻部的字。至於他到底是押錯了什麼韻,眾說紛紜,清人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說他錯用了「十四寒」;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一真、有人說他錯押了十二文.......
他的同門王闓運揶揄高心夔「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
總之,高心夔押錯了韻,最後僅位列四等,後來鬱悶到死:
」負幹濟之才,士不得志,年未五十鬱郁以歿。"
【十三元】中,有原、猿、煩、門、存、孫等,韻母有an、有en、un,確實很容易搞錯。
三、古人出韻的故事
1、曹雪芹錯用「宣」這個字」
曹雪芹很喜歡用十三元,《紅樓夢》中有很多押十三元的格律詩。但是他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中寫到黛玉、湘雲用十三元聯韻作詩的故事:
湘雲道:「偏又是『十三元』了。這韻少,作排律只怕牽強不能押韻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罷了。
曹雪芹寫這一段的時候,有一個字落韻了:
湘雲只得又聯道:觥籌亂綺園。分曹尊一令,黛玉笑道:「下句好,只是難對些。」因想了一想,聯道:射覆聽三宣。骰彩紅成點。
十三元裡有「喧、萱、暄」三個字,但是「宣」這個字卻在下平【一先】,所以出韻了。
2、杜甫的出韻
除了《客舊館》,杜甫有一首五律《雨晴》也出律,其中風、紅、空是【東】韻,第二句農是【冬】韻。 冬、 東是鄰韻,古體詩可以通押,但是近體詩是不允許的:
天外秋雲薄,從西萬裡風。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農】。 塞柳行疏翠,山梨結小紅。胡笳樓上發,一雁入高空。《秦州雨晴》
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五律,第二聯不對仗,但三聯對仗,黏連無誤,第二聯落韻 。
對仗不嚴格的律詩,在嚴羽《滄浪詩話》中專門提到過,在初盛唐比較多見。《滄浪詩話》還舉例說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通篇不對仗。、
但是近體詩落韻並不多見,杜甫疏忽了還是有意作古風式的律詩,@老街味道 就不清楚了。
3、蘇軾的出韻
蘇東坡也有這種現象, 《傅堯俞濟源草堂》:
微官共有田園興,老罷方尋隱退廬。栽種成陰十年事,倉黃求買萬金無。先生卜築臨清濟,喬木如今似畫圖。鄰裡亦知偏愛竹,春來相與護龍雛。
第一句不押韻,第二句韻腳:廬,【魚】;無、圖、雛則是【虞】。
格律詩只有首句押韻不嚴格,2、4、6、8句都需要一韻到底。
四、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
至於進退韻、轆轤韻等,其實都是格律詩出韻的現象。不過確實有詩人有意為之。
和蘇軾類似,黃庭堅也有一首詩,魚、虞混押,不過也有區別。
1、轆轤韻者,雙出雙入
黃山谷的《謝送宣城筆》詩云:
宣城變樣蹲雞距 諸葛名家捋鼠須【須:七虞】 不押韻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無:七虞】 不押韻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魚:六魚】 押韻愧我初為草玄手不將閒寫吏文書【書:六魚】 押韻
宋朝人袁文解釋說:
黃太史 詩云: ....... 世多病此詩既押十虞韻,魚、虞不通押,殆落韻也。殊不知此乃古人詩格。昔鄭都官與僧齊己 輩共定今體詩格雲:『凡詩用韻有數格:一曰「葫蘆」,一曰「轆轤」,一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甕牖閒評》
前兩聯押【虞】韻,後兩聯押【魚】 韻。宋人袁文、嚴羽、黃朝英等人都提到,唐朝的鄭谷和詩僧齊己等人定過三種詩格,像《謝送宣城筆》這種是」轆轤韻者,雙出雙入。「
2、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另外有進退韻,第一聯和第三聯押一組韻,第二聯和第四聯押一組鄰韻。例如李師中的這首七律: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難:十四寒 】 出韻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於山【山:十五刪】 押韻並遊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寒:十四寒】 出韻天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還:十五刪】 押韻
這首詩第一、三聯押【寒】韻:難、寒;第二、四聯,押【刪】韻:還、山。
3、葫蘆韻者,先二後四
這個先二後四不太好理解,大多數古人詩話中沒有提到葫蘆韻的例子。在晚清民國期間,沈瘦東(1888-1970年) 的《瓶粟齋詩話》中,指出了一首詩:
因引楊誠齋詩為例:"楊詩《明發道經生米市,隨喜西林寺留題》云:'貪睡能無起,挑燈強未殘。春聲忙野店,月色淡柴門。又踏黃塵路,前追紅葉村。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難溫。'是詩起僅'寒'韻一韻,餘皆'十三元',此'葫蘆格'也。
按照沈瘦東的說法,就是第一聯用一個韻,其餘三聯用鄰韻。如楊萬裡這首詩的第一聯用【寒】韻:殘;後三聯用【元】韻:門、村、溫。
這麼說的話,上面提到蘇軾出韻的那首《傅堯俞濟源草堂》,其實也是葫蘆韻。
結束語
出韻,詳細一點來說,就是格律詩在押韻的時候,錯押了鄰韻。鄰韻只能用在格律詩的首句, 即常說的孤雁出群格,是可以的。
至於轆轤韻、進退韻、、葫蘆韻、兼韻、尾句押鄰韻的孤雁入群等,其實都是出韻了。
@老街味道
可憐飛燕倚新妝,是高力士挑撥離間?還是李白確實諷刺楊貴妃?
蘇軾《水龍吟》中,恨西園落紅難綴,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