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肺炎幾乎成為全人類唯一重要議題,臺灣也不能免除,而臺灣的抗疫表現不錯,民進黨」政府」因而得到民意超高肯定;受到防疫表現庇蔭,民進黨的支持度也水漲船高,民進黨「立委」受到民眾高度青睞。
根據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最新民調,民進黨「立委」滿意度最高,有高達57%的民眾滿意其問政表現,其次是「時代力量」的46.4%;首次進入「立法院」的民眾黨也有31%滿意、不滿意39.8%;國民黨「立委」的滿意度墊底,只有22.8%滿意,而有高達57.1%的民眾不滿意。這個結果,對於剛在年初慘遭重創的國民黨,不僅顏面無光,更讓外界強化了「國民黨還有救嗎」的嘲諷。
由於蔡英文囊括817萬張選票創下歷史紀錄、民進黨狂勝蟬聯完全「執政」,國民黨還在療傷止痛,疫情緊接著又搶走了所有的注意力,全民團結、防疫至上的社會氛圍下,也相對壓抑了「在野黨」發揮的空間。這個民調結果未必理性公平,卻殘酷地反映了當前臺灣民意直接的觀感,甚至可說是一種既定的刻板印象;說明了國民黨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與表現,才可能扭轉民意的成見,沒有積極的表現只會更加深成見。
之前在國民黨補選黨主席期間,從競選的主張論述到選出史上最年輕的黨主席,並沒有激蕩出社會足夠的火花,即使當前泛藍陣營最關切的「罷韓」風暴,似乎也因為自我否定、或是擔心激起反彈,而完全收斂壓抑;彷佛曾經翻天覆地的「韓流」就這麼船過水無痕,所有的熱情與信念都只剩下挫折後的幻滅。
眼看疫情仍沒有盡頭,國民黨不知何時能跳出這個困境,就算疫情結束,也難以確認國民黨是否還能重振生機。如今藍營政治人物與支持者本身的洩氣,以及充滿失敗主義的無奈與茫然,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要想改變民意對國民黨的觀感,進而找出新的活路,一是要看政黨路線的主張論述,是否合乎民意的主流價值,二是要看該黨政治人物的表現,是否能夠得到社會的肯定。而臺灣的民意變化敏銳且快速,又必須分別從短期民意、長期民意來梳理認知。短期民意極易與選舉因素互動影響,如此次大選的「習五條」、「一國兩制」促統施壓、民進黨操作網軍與控制媒體、推動「反滲透法」恐嚇,以及藍營內鬥分裂等效應,這些因素都綜合造成國民黨的大潰敗;但長期民意就必須拉高層次來看,才能擺脫階段性的民粹幹擾,掌握穩定的大局趨勢。
此次大選結果因綠營的刻意導向,以及某些大陸輿論的誤判而被視為「獨派」路線的大勝,但根據臺灣政治大學選研中心最新發布的2019年民調,「偏獨」主張者佔26.7%,在選戰因素激化下雖有所增高,仍有近6成的人傾向「維持現狀」,這才是臺灣真正且穩定的主流民意。而以該項在選舉前夕的民調來看,佔民意多數的「維持現狀派」,對蔡英文的兩岸關係處理表現不滿意度略多於滿意度;從政黨認同來看,中間選民同樣是不滿意高於滿意,顯示蔡在選戰中雖主打「反中牌」,但兩岸政策並非其勝選的關鍵主因。
「拒統」雖是臺灣目前透過選舉展現的主流民意,但「維持現狀」的內涵其實充滿各種可能性與變量,更重要的是,真正想維持現狀,也為臺灣未來保留更多的生機、發展與可能性,我們就必須持續維持兩岸的和平交流、共存共榮,絕無撕破臉、對著幹,甚至兵戎相見卻能「維持現狀」之理!而且選戰固然能激起一時的統獨對立、激情撕裂,但絕不能影響到兩岸的理性利害、長遠禍福!
以民進黨「政府」在一黨獨大下對民主政治的扭曲、派系內鬥的激化、搶食社會資源的醜態,以及撕裂兩岸的後遺症,目前的高聲勢必將很快下滑。像國民黨這樣一個還擁有絕大多數地方縣市版圖、「立法院」最大監督力量的政黨,不應該、也不需要懷憂喪志,更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怠惰失能下去,讓民進黨把短期的效應顛覆成長期的民意;否則等到下次選舉,會連最大「在野黨」也做不成,那就真的要被掃進歷史的灰燼裡了。
本文為臺灣《中國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