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近1年的時間,三進新疆和田,「和田進藏第九線」的故事,在9月底的時候就告一段落了,本周我們也會推送活動隊伍穿越的精絕密道路書給大家。
今天的文章,是一篇受《戶外探險OUTDOOR》雜誌之邀的約稿,完整描述今年5月中旬「進藏第九線·克裡雅」勘路所發生的故事。(之前我們也發布過多篇勘路故事文,今天的算是精簡版了,還沒看過或想重溫的朋友,不要錯過了!)
▲阿什庫勒盆地
傳統的6條進藏線路,按順時針排,分別是G219新藏線、G109青藏線、G214北段唐蕃古道、G317川藏北線、G318川藏南線、G214南段滇藏線。近幾年來,又有兩條進藏路線熱鬧起來,分別是丙察察(進藏第七線)、玉樹—雜多—查吾拉山口—聶榮(進藏第八線)。▲6條常規傳統進藏線+2條非常規進藏線。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今年5月,我們勘探的路線為和田—克裡雅山口—阿里,這條線路難度最高,被稱為「進藏第九線」。萬山之祖巍巍崑崙山橫亙其中,清末《西藏志》描繪道:「其路冬夏不可行,困難異常。」進藏第九線核心段為克裡雅古道,這條古道從新疆于田縣普魯村出發,翻越克裡雅山口進入西藏羌塘藏北草原的進藏古道。在吐蕃與唐朝爭奪西域的進軍通道裡,克裡雅古道是距離最短、最艱險的一條。▲古代通往西域的三條主要通道(克裡陽、桑株、克裡雅)與今新藏線。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有俄、英、德、日等探險家試圖穿越這條線。但沿線海拔太高,加之險峻的高山峽谷和複雜的氣候條件,大多探險家無功而返,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橘瑞超,日本僧侶、探險家,年輕氣盛的他在克裡雅遭遇滑鐵盧,險些丟了性命。
1950年8月1日,136人組成一支騎兵隊,作為進藏先遣連從普魯村出發,孤軍挺進阿里。當時去阿里,只有從普魯村一路向南的克裡雅古道才有可能走通,而這條路,艱難不亞於長徵。這是一次艱難跋涉之旅——沒有嚮導,沒有敵人,沒有行軍路線,甚至沒有道路。▲孤軍挺進阿里。圖片來源/烏魯木齊烈士陵園
先遣連45天跋涉600多公裡,跨越冰封雪裹的崑崙山,克服雪盲、高原病的威脅,但更為艱難的還在後頭。在進入藏北無人區後,給養線被大雪阻斷,整整240多天先遣連只能打獵自救,以獸肉為食,以獸皮為衣,燧石取火。▲行進在崑崙山區。圖片來源/《英雄先遣連》
最終以傷亡近一半的代價,先遣連才將第一面五星紅旗插在了西藏阿里改則縣境內的扎麻芒堡。此後,為紀念這一鐵血行動,克裡雅古道有了一個傳奇的名字——英雄古道。如果不是沿線阿什庫勒的一場火山爆發,今天的新藏公路將會是克裡雅古道。隨著新藏公路的開通,這條老線的作用被替代,也漸漸被人遺忘。2007年,國內騎行先驅杜一從界山達坂出發,單人單車全自助穿越克裡雅古道。2008年,新疆登山探險家王鐵男率「英雄古道探險隊」翻越克裡雅山口,這是1950年以來第一支成功穿越的探險隊。隊伍還開闢出一條徒步探險線路。▲王鐵男2008年帶隊重走古道。
克裡雅古道漸受關注,成為戶外、摩旅、自駕圈繼四大無人區之後的又一探險天堂。70年前,進藏先遣連成功穿越古道,完成前期進駐阿里偵察、設站的任務。70年後的今天,在和田文旅局的支持下,進藏第九線隊伍以探線之名,追隨先烈足跡,重走英雄之路,希望帶出關於克裡雅最新、最全面的資訊,讓更多的朋友也可以走近它。▲進藏第九線勘路隊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師先遣連進藏誓師大會原址留影。5月19日,恰逢中國旅遊日,勘線隊員從各地來到和田市集結。首先展開了一次行前會議,這是《中國自駕地理》車隊活動出發前的慣例。此次,自駕地理邀請了多位戶外專家(包括王鐵男老師)、中科院地理所學者參與勘路活動。▲2020年5月20日~24日實測「進藏第九線」克裡雅最新路況。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中午,7車22人出發前往起點普魯村(後來1車1人中途因故退出,勘線隊伍變成了6車21人)。普魯村位於克裡雅河中遊,也是「進藏第九線」克裡雅古道的起點。大隊伍需要在這裡休整,準備第二天的艱苦穿越。崑崙山區一直在下大雨,隊伍進普魯村時就發現非鋪裝路面都被衝壞了。我們當時就在擔心:普魯河谷路段的懸崖峭壁極易發生塌方、落石,而如果情況太嚴重,路面被完全覆蓋,穿越將進行不下去。果不其然,過了阿拉叫依古驛站,甫一進入普魯河谷,車隊在兩公裡開外就遇上落石和塌方。我們齊心協力幹了兩小時才把路障清理乾淨,其中一個邊防兄弟還把手給弄傷了,幸好無大礙。之前克裡雅古道內有礦井,有工人維護路面,而今礦井封存,道路情況本就極端惡劣,連日頻繁降雨,崑崙山淺山地帶幾乎每走一兩公裡就會有塌方、泥石流。全員一邊走一邊修路,遇到落石:搬!遇到塌方:鏟!隊員們苦不堪言,穿越計劃全被打亂了。▲車隊通過這片軟土地帶耗了4個小時。
▲勤勞的搬運工。
晚上7點隊伍才抵達2號卡子(礦山遺址),只能就地安營紮寨。雖然身處無人區,但隊友唐老鴨帶來的露營裝備讓我們豪氣了一把:20平方米、抗風性能非常好的充氣棉帳、全套的廚房設備,還有一臺可供燒飯、取暖、照明的發電機!搭建好充氣棉帳,晚上唐老鴨為大家做了一頓重慶火鍋,有牛肉、羊肉、午餐肉、青菜、冬瓜、淮山片…荒山野嶺,一頓熱騰騰的火鍋,妥妥地安撫了大家白天疲憊的身心。吃飽喝足後,晚上一部分人睡大帳,一部分人睡小帳篷,營地海拔3300米,最低溫度5℃,大傢伙迎來進藏第九線第一個露營的夜晚。早餐後收拾營地出發,沿普魯河谷繼續往上走,路上落石依舊很多,還能看見一臺5年前被落石砸得稀巴爛的陸巡,看得人心驚膽戰。當大家小心翼翼地爬上幾處盤山路後,發現白達坂不遠處有近20米的山石滑坡,把路結結實實給堵住了,靠人力無法清理通過。車隊只能退回安全地紮營,派2車6人原路返回普魯村,協調外援裝載機進來開路。正好當天是唐老鴨生日,等著也是等著,中午留守隊員們一起烤肉,晚上壽星公給做了三個炒菜和米飯,一起度過了美好時光。晚上八點半,經和田地區文旅局梁科長多方溝通,從于田縣協調到一臺裝載機,11點,裝載機到達路障處,維吾爾族師傅們連夜施工,終於在凌晨6點左右為我們清除了障礙。▲裝載機到達路障處。
穿越第三天,為安全起見,4輛車先行探路,如果還需要裝載機清障就繼續保障,幸好前車走出了白達坂也沒有遇上大的險情路障。離開蘇巴什(普魯河的源頭),海拔逐漸上升,車隊開始沿河道不斷地急劇上坡。算下來,穿越普魯河谷,一共要過18次河。雨季穿越最好選擇在上午走,因為一到下午,氣溫上升,山川上的冰雪融化,水位水量急劇上升,車輛就很難順利渡過了。▲過普魯河。
從蘇巴什到古道最重要的坐標點硫磺達坂(5186米)途中,由於正處於兩大地質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這裡的山體非常松垮。在河谷裡上山下坡時,基本都走在碎石路面上,特別是被雨水衝刷後,落石非常多。沿途石頭有的太大、有的太鋒利,團隊派出王鐵男和老邁狼所在的兩臺車作為先導車探路,不時需要人為搬移石頭。▲眾人下車清理落石。
▲山裡伸出一道冰舌,牧馬人經過時栽了跟頭。
過冰舌繼續往前沒多久,就看到一個廢棄的房子,那就是廢棄的礦點,左邊的山下面隱約能看到一些用石頭堆砌的簡易房子,那是1951年築路大軍蓋的臨時指揮所(或者叫工作區)。▲築路大軍當年的臨時指揮所。圖片來源/王鐵男
在這裡有段分岔路口,左邊是當年解放軍修的路,聽說已經廢棄了,右邊則是為開礦而修的,路況相對更好些,能看到路基。我們走在這條路上,速度終於可以加快了。在走過了一片河床開闊的谷地後,沒多久就抵達硫磺達坂。▲硫磺達坂。
硫磺達坂表土呈黃色,由蘇巴什附近火山噴發時帶出的硫磺形成,特別壯觀。硫磺達坂的路很特別,修在山脊上,而非盤旋而上,在這裡爬坡,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山脊上的路。
一臺6.2排量的猛禽衝向山頂,在離山頂大概幾百米的地方突然冒煙。原來是水溫過高把防凍液噴了出來,大家虛驚一場,經唐老鴨簡單處理,加注防凍液後恢復正常。可見,衝硫磺達坂對車和駕駛習慣的挑戰非常大。▲接受檢查的猛禽。
車隊過硫磺達坂後,進入阿什庫勒盆地。這是一個非常開闊、美麗的盆地,周圍被雪山包圍,面積約120平方公裡,有色格孜庫勒、阿什庫勒、馬魯克庫勒3個美麗的湖泊。▲阿什庫勒湖。
▲結冰的色格孜庫勒湖。
盆地還有亞洲一號火山口等幾個非常顯眼的火山口,其中兩個比較大的火山口人是可以爬上去的。亞洲一號火山口是亞洲最年輕的火山口之一,直徑1公裡左右,目測深度40~50米,低頭俯瞰,特別震撼。火山周邊遍布黑色和紅色火山石,火山石密度非常低,拿在手上跟海綿一樣,非常輕。▲亞洲一號火山,也叫阿什庫勒火山。
車隊繼續前行,翻過脫破拉嘎特達坂(5050米),到達阿克蘇卡子遺址(4900米)。那是築路人當年留下的窩棚,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房屋早已面目全非,僅存殘缺的牆壁,對我們來說,是個非常適合的紮營地。▲阿克蘇卡子。
這一晚,大家都睡得不好,一早起來都頭昏腦漲。不只是因為海拔太高,主要是太冷了,凌晨1點還下了場風雪,最低溫度零下12℃,所有人都被冷醒了好幾回。▲醒來後,一片白雪世界。
早上離開阿克蘇卡子,沒多久就遇上了冰河床,覆蓋在兩山之間的路上,長度超過5公裡,而整個河道沒結冰之處就是密密麻麻的爛石灘。車隊經由河道沿冰面邊上小心翼翼地通過,隊友李哥的霸道左後輪被一塊不起眼的小石頭割破了,好在口子並不大,戳了4根牛筋補上,繼續前行。▲補胎。
攀爬阿特塔木達坂的路況非常糟糕,越往上爬,峽谷越窄,從山上滾落下來的石塊就越大、越密集,所以車隊走得很慢,平均時速大概只有5~10公裡,就這樣走了十幾公裡後,沿途的土質開始泛著紅色。阿特塔木達坂又叫紅土達坂,海拔5500米,是克裡雅古道上最高的點,因整個山體呈紅色而得名。紅土達坂也是整條線上最危險的地帶,1.5公裡的急速下坡毛路,相對高差足有476米,有人把它稱之為「三階平臺」。這是當年開礦的人隨便刨出來的路,年久失修,加上紅土的黏性較大,雨雪融化後就特別滑。車輛下坡時大都不受控,只能大概看準了一個方向,然後點著剎車又不敢急剎,因為如果踩死了,車輛很可能就要翻車了。好在專家組裡的「沙漠之王」熱傑甫對這條路很熟悉,在他的帶領下,6臺車都有驚無險地滑到了山底。而當我們回望這條路時,不禁深深感嘆:下山尚且如此,如果從西藏方向反穿克裡雅,上坡則會更難。▲2018年3月,老男孩車隊由南向北反穿克裡雅,爬上紅土達坂這個「三階平臺」。(視頻已獲授權)紅土達坂海拔很高,風景也很美,美得極致,達坂之下就是海拔4950米的克裡雅河谷,那裡有一片非常開闊的高原草場。車隊繼續前行,來到了與紅土達坂差不多高的烏拉英可爾達坂(5491米)後,有的車輛動力已經大大衰減,只能先使用低速四驅,稍微喘口氣後再換回高速四驅。翻過達坂後,遇上一條堆著大塊鵝卵石的河,我們的保障車坦途在過河道時被翻起來的鵝卵石打到後橋的牙包,當場漏油。把坦途的漏油情況處理好後,天色已經不早了,因為我們在前面的塌方路段耽擱了兩天的時間,大家都沒有選擇就此停下來。過完河道,就進入一個寬闊、一馬平川的地帶,走著走著,突然下起了大雪,觸目所及,大雪茫茫,雲層壓得很低,趕路的隊員只能在心裡祈禱老天不要再讓車隊出狀況了。這時隊員有沒有高反都顧不上了,只能依循前人探過的軌跡方向,一直往前衝——大概就是朝南偏西一點的方向。下午4點,隊伍抵達克裡雅山口,遺憾的是由於下雪,都沒能看清克裡雅河源頭克裡雅冰川的真容。▲克裡雅山口。
翻過克裡雅山口,也就意味著這次勘線任務最艱難的部分已經完成了。一進入羌塘草原,山體變得平坦,地勢地貌與前面的截然不同,景觀非常壯美,邦達措的水呈天藍色,猶如天幕下一粒巨大的藍鑽,湖邊野犛牛、藏野驢、藏羚羊等高原精靈成群結隊。媒體車還遇到了一頭個子很高大的獨狼。車隊沿著牧民走的簡易道路,一路向獸形湖行駛,到達獸形湖檢查站,經簡單的報備後,一路行駛至松西達坂上219國道,繼續行駛130公裡,最終到達多瑪鄉已經是晚上10點。▲牧民走的簡易道路。
讓人暖心的是,阿里地區文旅局和日土縣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等候我們的到來,為我們獻上哈達。就這樣,360公裡的穿越路,原本計劃兩天完成,車隊6車21人灰頭土臉走了4天,在一陣慶祝聲中,正式結束了「進藏第九線」克裡雅古道的勘路。▲「進藏第九線」克裡雅古道勘線隊員於多瑪鄉留影。
2.克裡雅古道全程沒有信號,所以最好有一部衛星電話。3.燃油要帶足,穿越古道的過程很耗油,大約是平時的2倍左右;同時,儘量使用AT胎;攜帶急用補胎工具,如牛筋條、打氣泵;檢查胎壓。▲「進藏第九線」克裡雅環線手繪地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5.最好自己帶水進去,冰雪融水煮熟了也要儘量少飲用,因為全線植被少,沒有植被過濾,水中的礦物質過高,重金屬含量過多,很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6.穿越前要提前辦理好新疆和田地區及西藏阿里地區的通行手續,方可以通行,否則在經過獸形湖檢查站時會被扣車、罰款。7.要在窗口期進行穿越,最好是6~9月及10月上旬,冬季達坂結冰,4月開春,冰雪開始融化。▲「進藏第九線」克裡雅紀錄片上集
▲「進藏第九線」克裡雅紀錄片下集
· END ·
點擊查看往期原創文章
路書:剛剛勘路完畢!最新最全克裡雅穿越攻略!
新疆解封後,第一批大型特種旅遊越野車隊今天從和田出發了!
時隔4個月再次穿越克裡雅,毀了4臺無人機,卻完成了一次高難度挑戰?
和田,被低估的自駕探險聖地
推薦自駕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