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每一個新股民日常交流中,更多的都是聊指標。這是非常常見的,但如果你有些經驗,5年以上就可以了,你會發現老股民,很少講到炒股指標,什麼MACD,什麼KDJ,什麼什麼的。很少講。為何呢?
首先,技術指標,就如生活中的十八般刀劍。只是工具,關係還是要看用的人是什麼人。一般老股,也不是說不用指標,只是過了那個階段,這些指標工具,都常規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輔助參考,藏在習慣中。
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推動市場波動的,其實不是指標,而是消息面的一種推演。消息面推動,結合指標指標進行拆分買賣點。如有一些指標信號出現時,它成了一種消息,已不再是一種工具。如堆量,如連陽,如均線超跌合併。這些常規能推動上漲的信號,出現在有利好的板塊中時,常常起到助漲的作用。
炒股如生活。先看消息,再靠技術指標輔助。市場這麼大,沒有利好是不漲的,是如生活中,這麼多男男女女,美女多了去了,為什麼明星就幾個?這就是IP的因素。當一個指標,當一個人,成為生活的IP時,在一個利好的場合中,就起到了它的助漲作用。
如本來一場外活動,其實誰都可以組織,但有沒有明星,結果就不一樣了。就如當前,周期股,鋼鐵,煤炭,業績好吧,2016年供給側已來,業績大翻身,但有炒作嗎?沒有。就是缺少有利好的因素,炒作的原因。缺少一種IP效應。所以有業績也沒漲,有形態技術信號也沒漲,超跌均線合併,也沒反彈。
炒股找股。先找熱點消息,且要新消息。只有新消息出來,相關消息板塊中的個股,找有技術指標好的,就可以漲。如周末當前,俄國降息,推動全球降息預期,有利好降息受益股的紡織板塊規律。一般可以短期內,在相關板塊中,找超跌小盤低價的,這些易漲信號指標,進行拆分布局。
除此之外,之前有降息而大漲的概念股,在新一輪降息預期下,也是利好炒作的。注意相關之前有相關預期產生的漲停個股,再次面臨同樣的消息面時, 哪果它形態好,而就易再漲停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