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產片《圍屋喜事》95%臺詞為客家話

2020-12-17 金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圖/電影劇照

粵產電影《圍屋喜事》將於12月19日在中國內地公映,影片出品方近日在廣州舉行提前試映會。《圍屋喜事》在廣東梅州拍攝,95%臺詞採用了客家話,通過幾代客家人面對祖屋拆遷的不同心態,展現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試映當天,影片詼諧而不失思辨的風格贏得了在場觀眾的一致讚賞。

客家話有著悠久的歷史,不但完整保留了今天的普通話所不具備的聲調——入聲,同時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發音。但近年來,客家話日益沒落,原汁原味的」阿姆話「越來越少人會講。有感於此,導演韓榮聲及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攜手創作了這部《圍屋喜事》。

影片講述在城市日益擴張的環境下,馬家祖屋的老住戶們都住進了商品房,但馬伯夫婦卻仍然堅持住在老屋。地產商看中了老屋,欲徵收改造成集民俗和餐飲於一體的商業空間,但馬伯不為所動。女兒馬文文被爸爸的堅持所感動,以客家文化為內容策劃了一部紀錄片,同時決定為老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漸漸地,更多的人加入了這這場保護精神家園的行動中來。

影片的主要拍攝地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和梅江區。其中,梅縣區松口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廣東十大海上絲路文化地標之一,保留了大量精美的客家圍屋。影片中的其中一個主場景就是位於松口鎮的一座老圍龍屋——崇慶第。

主要取景地:客家建築崇慶第
拍攝地點之一:客家建築花萼樓

試映當天,影院內笑聲迭起。觀影者普遍認為,《圍屋喜事》編排巧妙,情節跌宕,人物生動,是近來年難得一見的方言喜劇作品。更值得一體的,影片中穿插了大量極具客家特色的文藝、飲食、建築元素,讓全國觀眾通過影片更深刻地了解客家歷史文化。

當天,影片制⽚⼈郭仕鵬、許佩楊,男女主角李佳倪、侯瑜暢等一眾主創分享了拍攝背後的故事。出品⼈邵向東坦⾔,之所以投資這部由年輕導演執導的電影,正是被影片堅守與傳承傳統文化的內核所打動。該片編劇兼導演韓榮聲則表示,希望《圍屋喜事》能為保護客家傳統⽂化盡⼀份⼒。他呼籲觀眾關注這部相對小眾的作品,「希望大家能走進影院支持電影《圍屋喜事》」。

影片由⼴州市藝奢⽂化傳播有限公司、深圳市禮樂⽂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將於12月19日全國公映。

編輯:海帶

相關焦點

  • 95%以上臺詞都是客家話!喜劇電影《圍屋喜事》在河源點映
    12月14日,客家話電影《圍屋喜事》點映見面會河源站在市區成功舉行,河源部分市民在河源市嘉應商會等機構組織下觀看了這部電影。據介紹,影片《圍屋喜事》由年輕導演韓榮聲拍攝,影片的主要拍攝地在梅州,全95%以上的臺詞採的是客家話。
  • 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方言 電影《圍屋喜事》助力客家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作為2020年度廣東優秀電影作品,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人主演的客家方言喜劇影片《圍屋喜事》,將於12月19日登陸全國電影院線。
  • 客家話電影《圍屋喜事》熱映
    《圍屋喜事》劇照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劉莎莎)目前,一部名為 《圍屋喜事》 的客家方言喜劇正在上映,引起了不少客家人的關注。該劇是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作品,主要取景地為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圍屋喜事》 自2020年12月19日上映以來,便獲得觀眾青睞,尤其是讓客家觀眾感到親切,引發共鳴,不少觀眾看完表示「客家話很親切」「找回了童年記憶」「高度還原了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不是客家地區的觀眾也表示被故事感動,客家話也很好聽。
  • 電影《圍屋喜事》19日全國上映 影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本報訊 (記者林德培)12月19日,電影《圍屋喜事》將登陸全國院線。影片講述了堅守客家傳統文化的馬伯,與欲將馬家老屋徵收改造的地產商鬥智鬥勇,最終成功保護圍屋的故事。
  • 廣東優秀電影《圍屋喜事》上映獲好評
    方言喜劇電影《圍屋喜事》。最近,一部講述客家傳統文化堅守與傳承的方言喜劇電影《圍屋喜事》在全國各地不少客家人當中引發共鳴。該片是2020年度廣東優秀電影作品,由韓榮聲擔任導演,郭仕鵬、許佩楊、陳偉傑擔任製片人,李佳倪、侯瑜暢等主演。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12月19日全國上映
    電影《圍屋喜事》19日全國上映影片95%以上臺詞採用客家話  12月19日,電影《圍屋喜事》將登陸全國院線
  • 客家方言喜劇電影《圍屋喜事》將於12月19日登陸全國電影院線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作為「十大漢語方言」之一的客家話的傳承情況,也引發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擔憂。客家話是中國古老的語言之一,歷朝歷代漢語的發展變化都不同程度地投射到了客家話身上,堪稱中古漢語的活化石。直至今天,客家話依然保留自己相對獨立的個性,歷經千年,本質不改,唐風宋韻,比比皆是。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19日上映,呈現原汁原味「客家味」
    粵產電影《圍屋喜事》將於12月19日公映,12月8日,影片出品方在廣州舉行提前試映會。《圍屋喜事》在廣東梅州拍攝,95%臺詞採用了客家話,客家話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不但完整保留了今天的普通話所不具備的聲調——入聲,同時也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發音。但近年來,年輕人對客家話日漸陌生,原汁原味的「阿姆話」越來越少人會講。有感於此,導演韓榮聲及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攜手創作了這部《圍屋喜事》。
  • 《圍屋喜事》19日上映 這部方言電影將讓更多人領略到客家文化
    由韓榮聲、郭仕鵬主創,李佳倪、侯瑜暢等主演的的客家話喜劇片《圍屋喜事》將於12月19日上映,主創者希望通過這部方言電影,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客家文化的內涵。
  • 客家方言電影《圍屋喜事》東莞提前試片被贊「驚豔」
    客家方言喜劇電影《圍屋喜事》將於本月19日上映,12月10日,影片出品方在東莞舉行專場放映活動。95%以上臺詞採用了客家話影片在廣東梅州拍攝,全片95%以上的臺詞採用了客家話。影片的主要取景地是廣東省梅縣區松口鎮和梅江區,其中,梅縣區松口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廣東十大海上絲路文化地標之一,保留了大量精美的客家圍屋。
  • 客家圍屋話鄉音 歡聲笑語敘鄉情
    資料顯示,客家話為十大漢語方言之一,被譽為中原古漢語的「活化石」。如今,客家話正以逐年遞增的速度在式微,原汁原味的「阿姆話」越來越少人會講,引發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擔憂。有感於此,2019年年初開始,在導演韓榮聲的帶領下,一群有志於保護客家語言和客家傳統文化的電影工作者,共同投入到了電影《圍屋喜事》的創作當中。
  • 佛山有個「客家村」,已有200餘年歷史,至今仍講客家話!
    跟三水其他地方不同,這裡的村民說客家話,被稱為是被粵語包圍的「客家方言島」。這裡還有一個樂屋村,村裡保留著如今三水唯一的客家圍龍屋,獨具特色。樂屋村客家圍屋六和位於三水西北角,東臨北江,西銜四會。這裡聚居著1萬多客家居民,是佛山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方。
  • 客家話:正在消逝的中古漢語活化石
    香花佛事用的客家話念唱,唱的是女人的一生,如何成長、如何嫁為人妻、如何生養孩子。李玲記得,奶奶的那場喪事裡,圍坐了一群家族裡的女人,聽著聽著掉下眼淚,聽著唱詞,也像是聽到了自己不容易的一輩子。  松口鎮上開雜貨鋪的李淼向我們展示了自家的家譜  客家年輕一代  羅鑫在我離開梅州之後,開始變得忙碌,大力宣傳他參與的客家院線電影《圍屋喜事》。
  • 江西被忽略的寶藏旅遊小城,被譽為「世界圍屋之都」,就在贛南
    贛南不僅有紅色故都、江南宋城之稱,還是中國三大客家聚集地之一,為「客家四州」之一,在其境內分布著600多座格局特色的客家圍屋。說到贛南客家圍屋,不得不提的就是「龍南市」,龍南地處江西最南端,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唐保大十一年,至今有千餘年歷史。在龍南市境內,坐落著多達376座客家圍屋,佔整個贛南客家圍屋的70%以上,因此有著「世界圍屋之都」的美譽。
  • 江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客家四方圍屋,歷時29年耗資百萬建成
    以前到過龍南,會發現這裡的客家圍屋很多,境內有三百七十多間各具特色的圍屋,被譽為「中國圍屋」之鄉,世界圍屋之都。若到龍南看圍屋,關西鎮那是必去之地,距龍南縣城約22公裡,這裡分布著關西新圍、田心圍、西昌圍、福和圍等歷史悠久的圍屋,並於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龍泉山上客家話
    白桂斌攝(人民圖片)客家話是四川龍泉山一帶的語言之花,至今仍然在這塊土地上簌簌綻放,讓這片豐美的土地更加繽紛多彩,溫潤迷人。我與龍泉山的客家話結緣就像是命中注定的。大學畢業後,我到成都龍泉驛教書。後來我才慢慢搞清楚,這一帶及周邊的清水特別是洛帶等「東山五場」等都是客家人聚居區(「東山」是龍泉驛區及周邊的市民對龍泉山的稱呼),他們把300年前祖先「湖廣填四川」時從廣東、江西、福建帶來的客家話幾乎像傳家寶一樣完好地保存到現在。
  • 中國傳統元素 客家,圍屋
    客家圍屋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等,是漢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文化建築。圍屋始建於晉唐宋,興盛於明清。廣義的圍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圍樓或圍屋。為防外嫡及野獸侵擾,客家人一般都聚族而居,於是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較多也最為著名。
  • 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圍屋
    客家圍屋,又稱圍屋、客家圍、土圍、水圍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被譽為
  • 會講不會寫的客家話
    從文字學上看,漢民族各支系的口語或方言為漢語,少數民族的口語或方言則為相應的少數民族語言。客家話是漢民族的一個民系,其方言有哪些特點呢? 客家人自唐末至元初從中原遷徙而來,居住在大山深處,較少與外界交流,受外面的影響也小,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語音、詞彙、句法等,所以說客家話是中華民族中古語言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