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拉菲小優
達·文西估計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拖拖拉拉畫了4年才畫完的《蒙娜麗莎》,會在400年後的1920年被定價34.5億美元;當然他可能也想不明白,為什麼500年後的孩子們還在臨摹這幅畫,並且把這幅畫推上了美和藝術上的巔峰,各種流派的文藝評論家甚至連蒙娜麗莎的嘴唇到底畫了多少層顏料,都爭論不休。
所以,藝術的定義是什麼?又是怎麼開始?《大話西方藝術史》一書將會為你一一揭秘。
藝術到底是個啥?
古希臘先賢柏拉圖說:藝術即模仿。而他的高徒亞里斯多德不這麼想,他認為藝術即認識。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又有不同意見了,藝術分明是理想嘛!哲學家對藝術的定義爭吵不休,浪漫的文學家也沒閒著,列夫·託爾斯泰說,藝術是情感交流。
古代先賢們對藝術都有不同的見解,我們就對藝術的定義更懵了。
藝術既然不好定義,那麼藝術是怎麼產生的呢?
縱觀人類幾千年有記載的歷史,不管是出於對自然和力量的敬畏,還是在填飽肚子的基礎上對於審美的需求,勢必要有個東西代表那個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想,於是藝術便產生了。
從公元前30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左右阿爾達米拉洞窟壁畫,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對於神話和宗教的崇拜,再到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對於資助他們的金主爸爸美好肉體和英俊容貌的描繪和雕塑,再到近現代藝術流的形成,甚至連達利繪出的軟趴趴的時鐘,以及杜尚在自己精心繪製的參賽畫作被拒後,一怒之下買來的男士小便盆,都可以稱之為藝術。
所以,藝術到底是個啥?
藝術是幾千年留下來的畫作、雕塑、建築;是莫奈晚年時期幾乎雙目失明,還能準確畫出的一池池蓮花盛開;是一言不合就割掉自己耳朵的"神經病"畫家梵·高深處絕望,卻嚮往光明的《向日葵》;是後現代主義作家的異想天開和無釐頭的浪漫;甚至也是怪老頭畢卡索筆下紀念和反抗西班牙格爾尼卡鎮的小鎮居民無辜被炸,支離破碎的"人性之醜"。
應該說,藝術是包羅萬象的,我們目之所見皆為藝術。
所以,意公子在《大話西方藝術史》一書中,這樣定義藝術:"藝術不是外星人突然丟到地球上的包裹,而是一代代藝術家用自己的作品推動、發展得來的精神產物","藝術可能比現實生活'高"那麼一點點,但它終究源於生活。"
為啥說沒有金主爸爸,就沒有文藝復興?
法國藝術評論家丹納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
說到時代風貌,就不得不提藝術史上的豐碑——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中世紀持續一千年禁慾、程式化、為宗教服務、毫無人性的藝術風格,成為西方乃至世界藝術史上濃墨淡彩、不得不提的一筆。
然而,就像是物質水平提高的現代,許多家庭依然供不起孩子學藝術一樣,等級制度分明、壟斷更勝的文藝復興時期,普通家庭就更別提學什麼藝術了,能填飽肚子都是極不容易的事情。
意公子在《大話西方藝術史》一書中,就用大量篇幅講述了一個在18世紀就因"再無子嗣而消亡"的家族,以及以一己之力改變整個流派風格的女人。
美第奇家族
雖然以放高利貸給窮苦百姓起家,後來因為財富通天,搖身一變為銀行家,並斷斷續續統治了佛羅倫斯將近三個世紀的美第奇家族早已絕嗣無傳,但這個家族中的幾代人在當時資助了幾乎所有重要藝術家。
繪畫方面,資助了包括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的奠基人馬薩喬、史上最古靈精怪敢想敢幹的達·文西、初出茅廬就把前輩按在地上摩擦的米開朗基羅、"聖母"的寵兒拉斐爾、義大利肖像畫的先驅者波提切利、藝術家的師祖韋羅基奧等等。
建築方面,資助了修建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標誌性建築——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築設計師布魯內萊斯基。
學術方面,通過設立柏拉圖學院、雕塑學院、雕塑學校和圖書館的方式,不僅從義大利,也從歐洲各國招攬人才,培訓人才,提高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藝術審美,推動了思想變革。
甚至在政治和科技方面,資助反抗當時的神學和倫理學統治,寫出至今仍影響世人的《君主論》一書的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以及我們所熟知的觀測天文學、現代物理學、科學之父伽利略,而伽利略也投桃報李,在自己獻給美第奇家族的《星際使命》一書中,將木星周邊的新衛星命名為美帝奇星。
正是美帝奇家族對於藝術、文化的珍惜、珍視,以及滔天財富的資助,才造就了文藝復興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況,也點燃了整個歐洲文藝復興熊熊燃燒之火。
雖然本著"誰是金主爸爸,我就畫誰"的理念,當時的藝術家無論繪畫,還是雕塑都以美第奇家族的某位兒子,或者他們的情人作為主要描繪對象,但不得不說,這個家族為西方乃至世界藝術史打開了一個新篇章;甚至,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這個家族,就沒有文藝復興,至少文藝復興可能不會達到如此鼎盛的高度,更不會湧現出如此多的藝術家為後世人模仿、學習和仰望。
正如意公子在書中所說,"金錢總會揮霍完,但用金錢推動的藝術,卻在後世成為經典,得以永生","他們用金錢滋養了藝術,而藝術也讓他們的財富永久地留存在了世界上。"
蓬皮杜夫人(也譯作蓬帕杜夫人)世界藝術史上,對於女人的著墨不多。在那個時代,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對於女人的培養和重視度都不夠,女人是當時權貴的玩物,是男人的所屬品,甚至在一個家庭走投無路時,女人會像牲口一樣被隨意買賣。
但一個美麗、聰慧、高情商的女人,卻一己之力改變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她就是被後世尊稱為蓬皮杜夫人的讓娜·安託瓦妮特·普瓦松。當然聰慧、大方、對時尚異常敏感的蓬皮杜夫人,也沒能逃脫被家人和身為法國貴族的丈夫"送給"當時的國王路易十五做情人,以獲得加官進爵、為整個家族謀得利益的命運。
意公子在《大話西方藝術史》一書中說,"容顏會老去,但畫作會永存,哪怕是蓬皮杜夫人年老色衰了,國王和世人也還是能通過這些畫,感受這個女人年輕時的風採。"
的確如此,參加過洛可可主題繪畫展的小夥伴,一定會對繪有一個女人身著粉色玫瑰花點綴的墨綠色長裙、面容祥和地側躺在沙發上的畫作不陌生,這幅畫中的女人這就是蓬皮杜夫人。
蓬皮杜夫人對於當時及後世的影響可謂不小:
藝術審美方面,蓬皮杜夫人300年前發明的燙髮技術"蓬皮杜髮型"(簡單地理解為燙蓬鬆劉海和蓬鬆的頭髮),至今仍指導現代人的審美,甚至連在眼角處畫一個若隱若現的淚痣,都是蓬皮杜夫人首創。
服裝方面,蓬皮杜夫人極度崇尚色彩繁複、裝飾華麗,大量使用薔薇、蘭花和各種羽毛色彩斑斕的小鳥紋樣,並改變了古典藝術中平直的結構,採用C型、S型和貝殼型渦捲曲線,打扮暴露又優雅,整體又顯得俏皮和楚楚可憐。甚至現在在B站、漫展等平臺火得不行的洛麗塔風格都有點兒洛可可風格的影子。
在建築方面,她崇尚華麗、繁瑣、甜膩溫柔的洛可可風格,興建了如今的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
在瓷器方面,她甚至用自己的審美,改變了中國自8世紀末實用性瓷器壟斷了整個世界的局面,轉而推崇更加精緻、典雅,技藝更複雜超群的觀賞性瓷器。
交際方面,和當時很多隻知道在男人面前爭寵的女人不同,蓬皮杜夫人現實中結交的朋友可以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形容,這其中包括伏爾泰、夏爾·皮諾·杜克洛、孟德斯鳩、克洛德·阿德裡安·埃爾維修和伯納德·勒·博弈爾·德·豐特奈爾等啟蒙運動的主要人物,甚至還資助狄德羅出版了以字母順序排列的多卷本的圖書《百科全書》。
花邊新聞,讓藝術史更好看也更完整
說到藝術史,當然不能不提藝術"野史"。我們都知道,歷史書大多數都是讓人犯困的,即便是以美寫就的藝術史也不例外。
然而,意公子的《大話西方藝術史》一書,卻打破了沉冗、厚重、乏味的歷史類書籍的寫作風格,轉而用俏皮、淺白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從古至今上萬年西方藝術發展史,以及40位畫家的150件價值連城的名作。
比如,寫善用光線布局、繪畫代表作是《夜巡》的畫家倫勃朗,用的標題是《no zuo no die,我還try》;寫著名雕塑家羅丹,標題是《今天中午吃什麼》;寫革命畫家大衛,用的則是《死在浴缸裡也就算了,還被全世界圍觀!》,標題既風趣又引人注目,讓人不點進去看都不行。
當然既然在寫作風格上特立獨行,意公子也不會放過那些流傳已久的藝術"野史",比如,在書中暗戳戳地表示"十個畫家九個gay,還有一個誰都愛。"
《大話西方藝術史》一書中,寫普通小公務員家庭出身,親人、朋友中沒有一個人從事和藝術相關職業的米開朗琪羅。13歲的米開朗基羅就被洛倫佐·美第奇帶進了宮廷,並且在這個無名小卒身上花費了大量金錢資助他學習各種繪畫、雕塑;也花了大量篇幅寫人體解剖大師·天馬行空鬼才·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長達幾十年的明爭暗鬥。
我們都知道米開朗基羅活到89歲終身未婚,並且在某個時期還給男人寫過情書;達·文西一生有無數基友,60多歲才初嘗男女之"歡";更巧合的是,美第奇家族消亡的原因是"再無子嗣而消亡",其中的隱喻不言而明。
腦洞不能輕易開,否則猜"野史"的樂趣就會源源不斷地飄出來,至於意公子還在《大話西方藝術史》一書中,除了藝術家、畫作、藝術和藝術史外還寫了什麼,讀者大人您還是親自去看吧,保證讓你一飽眼福,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