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世界盃,亞洲球隊亮點不少,但最出色的無疑是日本隊:小組賽首戰,他們就以2比1戰勝了南美洲勁旅哥倫比亞隊,打破了亞洲球隊在世界盃決賽圈不勝南美洲球隊的尷尬紀錄;次戰塞內加爾隊,又是在兩度落後的情況下兩度扳平。或許相比於2002年狂飆突進的日本隊甚至2006年、2010年更有銳氣的日本隊,現在的「藍武士」略顯平庸,但日本足球在世界盃賽場上的穩定,恰恰是包括中國足球在內的所有亞洲球隊應該學習的。
為全世界足球少年送上了啟蒙讀本《足球小將》的日本,其足球基礎並不雄厚,上世紀90年代之前,只能算是亞洲二流,根本連世界盃決賽圈的門檻都摸不著。但隨著1993年職業化的推進,日本足球事業迅猛發展,並在1998年法國世界盃首次入圍決賽圈,之後20年,6屆世界盃比賽,都有日本隊藍色的身影。
6屆世界盃,日本隊表現有起有伏,但他們的足球風格一直堅持走腳下、地面的「拉丁派」,前日本足協主席川淵三郎就曾直言不諱地說,他們是巴西足球堅定的擁護者、學習者。學習巴西,是建立在本國球員身體、技術特點、心理優勢和短板身份分析的基礎上,方向選對了,日本足球真的做到了「不怕路遠」。
一方面在日本國內自上而下啟動「巴西化」,從國家隊、職業俱樂部到最基層的中小學都努力將球控在腳下,依靠整體彌補球員個人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培養、輸送有潛力的球員出國踢球,早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企業就運作過包括三浦知良、中田英壽等在內的球員登陸意甲,1992年「健力寶隊」首次以全隊的形式前往巴西踢球,驚奇地發現在巴西以集體或個人留洋的球員數量已達到了幾百人。如今,日本隊的「留洋化程度」不比任何一支世界強隊低。俄羅斯世界盃,日本隊的23人參賽陣容15人效力於海外聯賽。
對自身足球風格的堅持、認可,也鍛造出了日本足球獨一無二的足球自信。本屆世界盃開打之前,日本隊正經歷「狂風暴雨」的打擊——帶隊獲得世界盃決賽圈參賽權的功勳主帥哈利霍吉奇因為失去對球隊信任被解職,西野朗臨危受命,但面對隊內香川真司、長友佑都和本田圭佑的矛盾,西野朗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這樣,日本隊仍在世界盃前兩戰取得了1勝1平的戰績,這基於在國家榮譽的「大是大非」面前,全隊的空前團結,更基於他們堅信自己的足球,有能力擊敗任何對手。
兩戰過後,日本足球近十年來最偉大的球員本田圭佑說:「只要能幫助到球隊,讓我一直坐在替補席也沒有問題。」香川真司也表示願意和本田圭佑一起戰鬥。這種態度,或許就是日本足球走在亞洲前面的根本原因。(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