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阜新市區出發,汽車順著高速公路向南疾駛約半小時,到了阜蒙縣與錦州市黑山縣的交界地,也就是阜新的南大門「白廠門」。大老遠,高高矗立在山梁頂上的兩座「大土臺」闖進眼帘,在夕陽的映襯下更顯得格外雄偉與滄桑。
「當年這裡可是明長城沿線上的一道雄關——鎮遠關!清代變成了柳條邊上的一道邊門……當年,誰要是想通過這座邊關,可沒那麼簡單!」同行的我市業餘考古學者羅顯明興奮地告訴記者。
遼東長城的重要邊關,兵戎相見
羅顯明介紹,我市境內的明長城屬遼西邊牆,從山海關外吾名口起至阜蒙縣與錦州市黑山縣交界的白廠門鎮,即明代鎮遠關止,長達435公裡,這段長城始築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
登臨山巔,走近土臺遺址一看,這是兩個南北對峙,相距約200多米狀如小山的土臺。土臺中間凹,兩頭高,土臺西側是一條深深的壕溝,土臺東側有一段約1公裡長的土牆,斑駁的牆上長滿荒草,這就是明長城鎮遠關遺址,兩個土臺是當時南北兩個關門的瞭望臺,臺為磚砌,填土夯實,如今磚被拆除,只殘留夯土。土牆即明長城殘牆,壕溝為長城塹溝。
關,即關城,關塞隘口,是在山勢險要不易通過處或在重要的山口要道上設立的防禦據點。關城乃長城沿線出入之孔道,也是敵人主攻方向,因此設有重兵把守。據長城學者們調查,遼東長城沿線發現十三座關城,其中兩座在長城內側,為內關,其餘十一座都在長城沿線上,成為長城的一部分,稱之為邊關。
鎮遠關是遼東長城十一座邊關之一,關城為長方形,城牆南北長220米,東西長100米,現存土牆高0.67米至2.2米不等。
資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遼東長城的邊防,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鎮靜堡正北置關,名叫「鎮遠關」。後又興建廣寧城(今錦州市北鎮市)。鎮遠關下轄6座堡城,共屯兵4010名,管轄114公裡的長城線軍務。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大汗脫脫不花率韃靼和兀良哈部組成的東路軍兵至鎮遠關下,欲取廣寧。當時,廣寧右衛指揮僉事趙忠(四品武官)駐守鎮遠關,趙忠率軍誓與關城共存亡。為避免城破後被敵軍俘虜,趙忠的妻子和三個女兒都自縊而死。結果守城官兵士氣高昂,激戰兩晝夜,脫脫不花見攻城無望,退兵北去。
明天啟二年(1622年)元月,努爾哈赤率後金大軍攻打西平堡(今盤錦市盤山縣東南35公裡),並迅速佔領廣寧。二月二十四日,鎮遠關參將劉世勳率鎮靜堡、鎮遠堡、鎮安堡官兵降清,自此結束了明王朝在此地的統治。
鎮遠關離明遼西重鎮廣寧僅35公裡,作為軍事前哨,這裡常常是兵戎相見,戰火不斷。然而,同樣是在明朝歷史時期,這裡也是長城內外各民族之間互市貿易、交流融通的重要通道。
長城腳下蒙漢互市,日趨繁盛
自古以來,蒙古族與漢族有著悠久的貿易往來歷史,蒙漢互市便成為當年長城內外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融通的重要方式和載體。
明朝與長城外兀良哈三衛以及女真諸部互市,始於15世紀初。明朝統治者一方面嚴禁遼東人民私出遼東外境,禁止遼東邊牆外的各族人民入境;另一方面準許各族人民在指定的地點定期進行貿易,稱之為馬市。因為在指定的關口進入邊牆,在固定場所交易,所以又叫做關市。開始時只是買賣馬匹,後來範圍逐漸擴大。
明朝政府開放馬市的目的是想通過經濟聯繫的加強,進一步鞏固政權。而馬市實際上也適應了不同經濟區發展的客觀需要,彌補了各地區、各民族生產發展的不平衡,調節了產品的餘缺。
1405年,蒙古兀良哈福餘衛指揮喃不花要求到京師賣馬,恰好明朝廷缺少軍馬,就指示遼東都司第二年在廣寧和開原兩地擇水草方便的地方立市,由官府定出馬匹的價格進行交易。
永樂四年(1406年),設遼東馬市二所共有三市,一在開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真;一在開原城東;一在廣寧,以待蒙古朵顏三衛,各去城40裡。正統十四年(1449年)因脫脫不花以兀良哈之眾侵犯遼東,遂裁革朵顏三衛互市,後因福餘等衛再三請求,於成化十四年(1478年)又恢復開原、廣寧馬市。廣寧設一關(白土廠關即今天的白廠門)、一市(今黑山縣團山堡,後移至北鎮北馬市堡)。馬市每月開市一、二次,來市進行貿易活動的多數是蒙古人、漢人,也有女真人。馬市不僅買賣馬匹,還可以從事糧食、食鹽、布匹、綢緞、農具、鐵器、人參、獸皮、蜂蜜、蘑菇等農牧手工業產品的交換。
直至今天,當年曾經有著近百年馬市歷史的廣寧馬市所在地,仍保留著「馬市」的名字,也就是現今的北鎮市正安鎮馬市村。
明穆宗隆慶年間,長城腳下的蒙漢互市達到極盛時期。大約在1584年,開市日期不再受限制,幾乎成了日市。明朝成化年間進士李貢曾作詩描述馬市交易的繁榮景象,其詩寫道:「累累椎髻捆載多,拗轆車聲急如傳。胡兒胡婦亦提攜,異裝異服徒驚眩……」一群群女真人、蒙古人攜老帶幼,闔家前往,他們不但帶來了許多名貴皮張、人參、鹿茸等山珍,甚至還帶來了鹿、貂、鷹等活物,在臨時宿營的帳篷、窩棚旁圈養,留下了狗圈、鹿圈、貉子圈等地名。
在馬市中,女真人傳統的交易習俗仍具異彩。女真人一般以東珠、貂皮、鷹隼作為等價物,比如一套鐵鏵可值五顆東珠,或三張貂皮,或二翅鷹隼,以此為價。實際上,當時女真人還沒有真正的等價交換觀念,他們的交易原則是以需要為上。如一個女真人需一口鐵鍋,商人開價說,需拿一鐵鍋裝滿的貂皮方可交換,這個女真人不會還價,就將自己所帶的貂皮裝在鍋裡,如果滿意,雙方成交,如不滿,尚欠五張,女真人如說下一次什麼時間還你,商人一定會同意,因為女真人的爽快和重信義已經聞名遐邇。
馬市還是文化集萃之地。漢族商人不僅帶來漢地的物產,也帶來漢族文化,中原的戲劇、音樂、舞蹈、說唱,使女真人流連忘返。女真人的馬術、箭法、歌舞和淳厚的民風也使漢族人耳目一新。甚至,在馬市中有臨時的學堂,女真人在那裡專攻漢語。清太祖努爾哈赤吸收漢文化,也得益於馬市。
明中後期,互市貿易遭到破壞
馬市的開設與關閉,受明政府與女真、蒙古之間關係的制約。民族關係緩和時,馬市就經常開放,一旦關係緊張,就立即關絕馬市。
明代中後期,政治極端腐敗,遼東邊鎮將吏貪婪欺詐,營私舞弊,往往發生減價賤市、偷盜貨物等事件。同時,一些女真、蒙古各部首領也往往出於一己之利,故生事端。於是,馬市貿易遭到破壞。
專家們認為,民族之間的貿易活動,不僅是民族關係史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商業經濟史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歷史的角度看,作為商品交換的貿易,首先是由生產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的狀況所決定的,同時又受到政治等上層建築的左右。但是,貿易並不是消極的東西。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貿易的發展對生產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甚至對政治、軍事、民族關係都有一定的影響。蒙漢互市這種多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對於民族融合,對於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在互市貿易中,蒙漢人民相互交換商品,是兩族人民經濟生活的共同要求,這種頻繁的貿易往來也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緊密紐帶。(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7年第二期)
來源:阜新新聞網( 記者 劉丹)
原標題:《回望阜新「第一邊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