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會掛燈籠貼春聯,春聯寓意吉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萬事順遂。在店鋪門面或者工廠大門上,也是會貼上春聯。我們最常見的一副做生意的對聯便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那麼問題來了,四海與三江,是指如今的哪些地方呢,為什麼做生意要通四海達三江呢?
四海這個詞,在我國古代經常出現,大概有如下記載:
《書經.禹貢》:四海會同,六府孔修。
《五代史平話.晉史》:皇帝傾國來救敬瑭之急,四海之人,皆服皇帝信義。
《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
《史記·高祖本紀》:「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
《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周公誡子》: 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新唐書 列傳第三十》:陛下富有四海,安於清泰,忽驅逐舊臣,遂不省察乎?
從以上可知,在歷史上四海基本上用來代指全國各地,並無具體指那是個大海。如今的四海也可以指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我國四大內海。因此生意興隆通四海,基本上就是說生意做得很大,全國各地都有生意。
三江這個詞,出現得比較少,最早的記載是在《尚書》上,《尚書》中有一篇《禹貢》,介紹九州之一的揚州為「三江即入,震澤底定。」這裡所指的「三江」,是指太湖附近的松江、錢塘江、浦陽江。
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稱長江下遊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東漢人鄭玄曾作《周禮注》,認為南江應是贛江,中江應是岷江,北江應是漢江,古代做生意要是能通達這三條大江流域,基本上就是等同了行銷全國。
西晉史學家常璩編著的《華陽國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地方史書。《華陽國志》將長江上遊的岷江、涪江、沱江稱之為「蜀之三江」。《山海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的名著,共18卷,郭璞在注《山海經·中山經》時稱長江、湘水、沅江位為三江。明清時期,廣西的灕江、左江、右江也有「三江」之稱。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三江不是固定的某三條江的名稱,沒有江河流域自然屬性。三江應當是泛指河系裡眾多江河水道的總稱,財源茂盛達三江,意思與生意興隆通四海一樣,也是說生意很成功,通達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