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冥府的女神——美索不達米亞傳統中的女神伊南娜(Inanna)/伊士塔爾(Ištar)及其對希臘神話的影響

2021-02-13 大道之行天下文明

摘要:本文對美索不達米亞傳統中女神伊南娜/伊士塔爾的各類稱謂名號進行了系統梳理,將之與荷馬史詩中的女神阿弗洛狄忒與阿爾忒彌斯的相關描述加以對照,進而通過對女神伊南娜/伊士塔爾主動入冥府的傳說分析,探討其與薩福殘篇2中呼喚阿弗洛狄忒的深層關聯。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by making a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varied epithets of mesopotamian Goddess Inanna/Ištar, to sh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anna/Ištar and their Greek correspondence of Aphrodite and Artemis in Iliad,and further to inverstigate the tale of Inanna's descent to the netherworld and its deep association with Fragment 2 of Sappho.  

關鍵詞:伊南娜/伊士塔爾,阿弗洛狄忒,阿爾忒彌斯,薩福,伊南娜入冥府  

Keywords:Inanna/Ištar,Aphrodite,Artemis,Sappho,Inanna's descent to the netherworld

希臘的天才女詩人薩福在其詩作殘篇2的結尾處,發出了對於女神阿弗洛狄忒進入冥府享受νέκταρ的呼喚。這在希臘神話傳統中顯得頗為特殊:在我們所知的希臘神話中,並無一位女神自願進入冥府的記述。

但這一主題在對希臘神話-詩歌傳統乃至整體希臘文明都有深刻影響的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阿卡德文明),則絕不陌生:女神伊南娜/伊士塔爾曾主動進入冥府,經歷危難,最終安然返回陽間。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萬神殿中,蘇美爾女神伊南娜與阿卡德女神伊士塔爾,雖原本各有來源,但在阿卡德王國崛起吸納融合蘇美爾文明後(即進入蘇美爾-阿卡德時代後),這兩個女神形象合為一體。

依照蘇美爾-阿卡德的諸神譜系,

就其父輩而言,她是binat Anim,bukurtu Anim「(天神)安努之女」,mārat Enlil,mārti Mullil, mārtu ašarittu ša Mullil「恩利爾之女」,burkat/ilitti Ningal「(月神)寧加爾之女」,bukrat Sin,mārat Sin 「(月神)辛之女」,binti Nannari gašratu,mārtu rabītu ša Sin,qarittu mārat Sin 「(月神)辛偉大的女兒」,ºīt libbišu namru「(辛神)光輝的後裔」;

就其兄弟而言,她是talīmti Šamaš「沙馬舍至親的妹妹」,tu』āmti Šamaš「(太陽神)沙馬舍之孿生妹」,tu』āmti darri šūpē qurādi Šamaš「光輝武士沙馬舍的雙胞胎妹妹」。

就功能而言,她是欲愛-魅力之神,豐饒-生育之神,戰爭-軍旅之神,動物-狩獵之神。

這多重身份反映在其極為豐富的稱謂名號中:

1)愛神 bēlit ru』āme 「性愛之神」,rā』imat kuzbi u rīšāti 「魅力與歡樂之愛(神)」,(ša ina nuŸŸi ulºi ullanušša mamman lā ibašū),šarrat mēliºi 「歡愛興奮的女王」,šat mēliºim「歡愛興奮者」,ša la-lu-šá ku-uz-bu 「具有魅力誘惑者」;

2)母神 ummu ālittu, ummu ālidāte 「孕育生命的母親」,ummu ištarītu 「伊什塔爾母親」,ummu niše「人類的母親」;mušēniqtu「奶媽」,muštēširat gimir nabnītu「所有生物的生育者」,bānat niše,bānat tēnišēti 「人類的生育者」, bānat kullat niše「所有人類的生育者」, bānat ºalmat qaqqadi「黑頭人的生育者」, bānat kalāma 「生育一切者」;

3)戰神alīlat tamŸāri「戰爭中的強者」,bēlē tāŸazim「戰爭之主」(與Adad神一起),bēlit qablu「戰鬥的女主」, bēlit tāŸazi「戰爭的女主」,「bēlit qabli u tāŸazi,bēlit tāŸazim u qablim 「戰爭與戰鬥之女主」, bēlit tāŸazi kališunu tamŸāri「所有戰鬥與戰役之主」, bēlit tēšē「混亂之女主」, bēlit ummāni「軍隊之女主」;ilat qabli,ilat tāŸazati,ilat tamŸāri 「戰鬥女神」,d Ištar qabli「戰鬥的伊什塔爾女神」;mušalqāt līti「勝利女神」(dapāna tīdī 「你懂得勝利>你能勝利」);emūq qarrādūti「戰士的力量」,idi qarrādūti「戰士的手臂」,lā maŸri「無人在前者」,lît ilī gašertum 「諸神中(最)強大者」,qarittu,qarrattu,ša qarrādi「戰士,英雄」,ša paraº qardūti šuklulat「完美體現戰士風採者」,šaggapurtu「強大的」;

4)動物之主:ºāmedat nimrē gišruti「馴服獵豹者(直譯:給獵豹套上韁繩者)」,ša nēšu ºinditu「馴服獅子者(直譯:將獅子綁縛起來者)」;āšibat a»manu Ÿurāºi ša ºandāti sibitti la-ab-bu「居於帶有七頭獅子座駕的金色神龕中」;barbaru ša ana liqē puŸādi šūluku「陂足前行的狼」,labbu nadru「狂野的獅子」,nēšu「獅子」,nēšu ša ina qirbiti ittanallaku「走近的獅子」,nimru ša su-ti「南方的獵豹」,rīmu šabbasū「憤怒的野牛」,rīmtu munakkipat kibrāti「河岸上的母野牛」, rīmtu šaqūtu ša ina maŸri illaku「走在前面的高大母野牛」,zi-bu gap-šu「高傲的豺狼」。

這多重功能正對應於希臘奧林匹斯神系之阿弗洛狄忒、雅典娜(Athena)、阿爾忒彌斯,和起源於小亞細亞弗裡吉亞一帶、後與希臘地母女神瑞亞(Rhea)形象合為一體的母神庫比勒(Kybele)。

除此之外,她還是諸神之主、世界之王與命運女神,相關稱謂名號有:

1)rēštīti ilāni「神中最高貴者」;rīštītu šamē irºiti「天地間最高貴者」;ilti Igigi「Igigi中之神」,ilat ilāti 「神中之神」,ilat ištarāti,ištar ištarāti 「女神中的女神」,inninnat ilāni「神中的Innin女神」;kabitti ilāni rabūti 「偉大諸神中最重要者」;bēlit ilē「諸神之女主」,bēlit ilāni ša šamē u irºiti「天地諸神之女主」, bēlit ilāti「女神中的女主」,etillit Igigi 「伊吉吉之女主」,etillat ilāni rabītu 「諸神的偉大女主」;etillit aŸēša「兄弟諸神的女主」,mālikat aŸēša「兄弟諸神的女王」;mālikat ilāni「諸神的女王」,šarrat Igigi u Anunnaki「伊吉吉與阿努那其諸神的女王」,šarrat kāl ilāni,šarrat kāl ilāni giširtu「所有諸神的女王」,šarrat ilāti「諸女神的女王」,ušumgallat ilāni rašubtu「令人顫慄的諸神之女主(直譯:諸神中的母龍)」;

2)bēlti「女主」,bēltu rabītu「偉大的女主」,bēltu ºīrtu「崇高的女主」,bēltu šurbūtu「極偉大的女主」;malkatu,šarratu 「女王」, šarratu kabittu,šarratu rabītu 「偉大的女王」;rubātu 「公主」, rubātu ºīrtu 「崇高的公主」,rubātu murībtu šamē munarri»»u irºiti「天父地母之公主」; alīlat māti,bēlit māti「大地之主」; bēlit šamē,ša šamē,šarrat šamē「天空之主」;šarrat šamāmi u kakkabē「天空與星辰之主」;ankibītu,bēlat šamē (u) irºiti,etillat šamē u irºiti「天空與大地之主」;ša šamē u irºiti「擁有天空與大地者」,malkat šamāmi u qaqqari,šarrat šamē u irºiti「天空與大地之女王」,ša kīma Šamaš talīmeša kippāt šamē irºiti mithāriš taŸī»a「如孿生兄長沙馬舍一般平等地守護天與地的圓環」, ša šamē irºiti taŸī»a「天與地的守護者」;muttabbilat šamē irºiti 「天與地的侍者」; ilat kal gimri, bā』ilat kibrāte,li』āt kalāma「萬物之主」;li』at kališunu malkū「所有王國之主」;bēlit bēlēti「女主中的女主」,šarratu kabittu「偉大的女王」,šarrat šarrāti 「女王中的女王」;

3)bēlit šīmāti「命運女主」,mušimmat šīmāti「決定命運者」,šarrat uºurāte「計劃安排的女王」,iltum ištaša ibašši milkum šimat mimmami qatišsa tamŸat「在她那裡形成決定、一切事物的命運掌握手中的女神」。

阿卡德傳統中女神Ištar掌握無上威權的特徵,可回溯到阿卡德王國創始人薩爾貢(Sargon)之女恩西杜安娜(Enheduanna)獻給女神Inanna的長篇頌詩,女神在文中被稱作nin.me.šar.ra「一切me的女主」。傳說中,女神從大神恩基(Enki)處盜得大量的me,這或者也是在法拉(Fāra)出土的神表中,女神緊接著主神An與Enlil、而位於Enki(及月神、日神)之前的原因所在。

這種尊崇地位,勝於包括天后赫拉(Hera)在內的所有希臘女神。

在如此眾多的身份與功能中,欲愛—魅力之神始終是其最突出的特徵。她代表著天體中的金星,而這正是希臘-羅馬神系中愛神所對應者。

由12塊泥板構成的巴比倫語版(Standard Babylonian)史詩《吉爾伽美什》(Gilgemeš),是整個美索不達米亞文學中最偉大深刻而富於影響的作品,其第VI塊泥板記述了伊士塔爾向英雄吉尓伽美什示愛被拒絕後,上天向父親阿努(Anu)與母親安圖(Antu)哭訴,阿努試圖調和其憤怒,而女神則要求降下天牛懲罰吉爾伽美什與其好友恩基杜(Enkidu)。

這一主題——女神被人間英雄所傷害,轉而向父母哭訴——在荷馬史詩中有極為驚人的對應:在《伊利亞特》第五書中(311-430),阿弗洛狄忒為救兒子埃涅阿斯(Aeneas)被希臘聯軍英雄狄奧美德斯(Diomedes)用矛刺傷而流血(ῥέε δ᾽ ἄμβροτον αἷμα ),她狼狽逃回神界,向母親狄歐娜(Dione)哭訴遭遇,被母親勸慰後,父親宙斯則以婚姻愛情、而非戰爭才是你該管的事為由將此輕輕帶過(οὔ τοι τέκνον ἐμὸν δέδοται πολεμήϊα ἔργα/ ἀλλὰ σύ γ᾽ ἱμερόεντα μετέρχεο ἔργα γάμοιο Il. 5. 428-29)。

這段文本與《吉爾伽美什》不但在主題結構上相似,其中作為阿弗洛狄忒母親出現的狄歐娜,未見於史詩其它章節和史詩之外的希臘傳說,而Διώνη一詞作為宙斯的陰性形式,正如《吉爾伽美什》中Antu是Anu的陰性形式,是《吉爾伽美什》對荷馬史詩最清晰的影響痕跡之一。

事實上,《伊利亞特》第二十一書中有關阿爾忒彌斯被天后赫拉羞辱毆打後,跑到父親宙斯處哭訴,宙斯笑著將其撫慰的描寫(470-514),是《吉爾伽美什》中伊士塔爾向父神哭訴情節的另一演化版本,或許,此處的主題被調整為太陽神的妹妹(伊士塔爾之於沙馬舍,阿爾忒彌斯之於阿波羅)被傷害後向父親哭訴。

在荷馬史詩的文本中,被傷害的女神撲倒在聆聽者膝上哭訴的細節--阿弗洛狄忒在狄歐娜膝上(ἣ δ᾽ ἐν γούνασι πῖπτε Διώνης δῖ᾽ Ἀφροδίτη Il. 5. 370),阿爾忒彌斯在宙斯膝上(δακρυόεσσα δὲ πατρὸς ἐφέζετο γούνασι κούρη Il. 21. 506),透露出這兩段文字間的借鑑-關聯,又與《伊利亞特》第一書中阿克琉斯的母親忒提斯(Thetis)抱住宙斯膝蓋(λάβε γούνων / σκαιῆι Il. 1. 500-01,ὡς ἥψατο γούνων ὧς ἔχετ᾽ ἐμπεφυυῖα Il. 1. 512-13),請求他讓特洛伊人在戰場上得勝以懲罰阿伽門農對阿克琉斯的侮辱的情節相呼應(495-516)。

受傷害的女神尋找父神哭訴與女神抱住主神膝蓋請求這兩個主題,在荷馬史詩中被結合在一起。

女神伊南娜/伊士塔爾主動進入冥府的傳說,在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留下極濃重的色彩。

蘇美爾語版的《伊南娜入冥府記》,沒有留下她為何要進入冥府的明確信息,只在文本的開端,以近乎重章疊唱的方式,作如下的記述:

1. an gal-ta ki gal-še3 ĝeštug2-ga-ni na-an-/gub\

2. diĝir an gal-ta ki gal-še3 ĝeštug2-ga-ni na-a

3. dinana an gal-[ta ki gal-še3] ĝeštug2-ga-ni na-an-[gub]

4. nin-ĝu10 an mu-un-šub ki mu-un-šub kur-ra ba-e-a-ed3 

5. dinana an mu-un-šub ki mu-un-šub kur-ra ba-e-a-ed3

1. 她把心意從偉大的天置於偉大的地

2. 女神把心意從偉大的天置於偉大的地

3. 女神伊南娜把心意(從)偉大的天(置)於(偉大的地)

4. 我的女主人放棄了天,放棄了地,進入冥府

5. 女神伊南娜放棄了天,放棄了地,進入冥府

進入冥府前,女神帶著7種me(神聖力量),穿戴著頭巾(tug2-šu-gur-ra men)、假髮(ḫi-li )、小的天青石項鍊(na4za-gin3 di4-di4-la2)、一對卵狀珠子(na4-nunuz tab-ba)、「帕拉裝」(tug2pala3,一種蘇美爾的婦女服裝)、名為「男人,讓他過來!讓他過來!」的染眉膏(šembizid lu2 ḫe2-em-du ḫe2-em-du)、名為「男人,來!來!」的胸飾(tu-di-da lu2 ĝa2-nu ĝa2-nu)、金戒指(ḫar kug-sig17),手中握著寶石手杖與測繩(gi-diš-nindan eš2-gana2 za-gin3)。在她對極信任的管家寧舒布爾(Ninšubur)鄭重交代了在其進入冥界後如何向諸父神求救的事宜後,孤身進入冥界。

得知伊南娜的到來,冥界女王埃瑞什基迦(Ereškigala)令女神每過一重門,必須留下一件身上的物件。女神經過每一重門交出物件時,都被告知:「保持沉默,伊南娜!一種冥府的me必須被滿足。伊南娜,不許開口反對冥界的規矩!」(si-a dinana me kur-ra-ke4 šu al-du7-du7/ dinana ĝarza kur-ra-ke4 ka-zu na-an-ba-e)。經過七重門,見到埃瑞什基迦時,伊南娜已全身赤裸,不再有任何帶神力的物品。伊南娜奇蹟般地令埃瑞什基迦離座,自己登上了冥界的寶座,這一行為引來七位冥界審判官(Anuna)的反對、怒吼與死亡凝視,女神變作屍體。

在女神進入冥界三天後,寧舒布爾依照吩咐依次向女神的三位父神求救,唯有恩基願意設法拯救:他創造了 gala-tura 與 kur-ĝara這二者,分別賦予二者帶有生命力的植物與水(u2 nam-til3-la ba-an-šum2,a nam-til3-la ba-an-šum2),讓其潛入冥界,乘埃瑞什基迦躺著之際,令其發下誓言,進而向其索要女神的屍體,女神得以復活。

Anuna要求返回陽間的伊南娜必須留下一人在冥界作為她的替身,他們先後選擇了坐在塵土中穿著髒衣為伊南娜服喪(saḫar-ra ba-da-an-tuš tug2-mu-dur7-ra ba-an-mur10)的寧舒布爾、歌手-理髮師沙拉(Šara)與盧拉(Lulal),均被女神拒絕。

直到遇見女神的丈夫牧者杜姆茲(su8-ba ddumu-zid),穿著華美的衣服坐在王座上(tug2 maḫ-a i-im-mur10 maḫ-a dur2-a dur2 im-ma-ĝar),於是女神將他作為替身交於冥界。

這一命運最終由杜姆茲與其姊妹分擔,各在冥界待半年。全文以頗耐人尋味的表述「神聖的埃瑞什基迦:你的讚美是甜蜜的」(kug dereš-ki-gal-la-ke4/ za3-mi2-zu dug3-ga-am3)告終。

這一神話具有多重的象徵涵義與對自然現象的原因溯源。

代表豐饒-生產的女神伊南娜進入冥界失去生機與復活後重返人間,象徵著四季的更替(特別是冬季的到來與離去),自然界作物的季節性凋敝死亡與復甦新生。

由恩基創造的 gala-tura 與 kur-ĝara,象徵著富有生命力的植物與水,他們拒絕接受一條有水的河流與一塊帶果實的土地,將女神從冥界解救出來,象徵著生機不再局限於特定的地點而遍及於大地,從而預示著嚴冬結束、萬物復甦。

女神的忠實擁護者坐在塵土上穿破舊的髒衣為其服喪,象徵著嚴冬時陰森灰暗的景象。

而牧者杜姆茲作為女神替身半年居於冥界,象徵著早期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農業活動的階段性輪替特徵。

杜姆茲在冥界的規律性去留,在後來的傳說中,又被解釋為女神進入冥府的原因,並被現代學者同希臘-羅馬神話中愛神阿弗洛狄忒與冥界女王佩爾塞福涅爭奪阿多尼斯(Adonis)的傳說加以比較:這場爭奪最終由宙斯出面裁定,這位美男子每年的三分之一時間陪阿芙羅狄特,三分之一時間陪佩爾塞福涅,另外三分之一時間由自己保管。

在希臘傳統中作為冥界女王的佩爾塞福涅,其形象與美索不達米亞傳統中的埃瑞什基迦頗為類似,在其為數不多的幾個稱謂名號中,最富代表性的專屬稱謂名號是ἐπαινή 「可怖的」,正與埃瑞什基迦的意象高度吻合,而另一個稱謂名號ἁγνή「神聖的(純潔的、不受玷染的)」正對應於蘇美爾文獻中常用於埃瑞什基迦的kug 一詞。

在以荷馬頌詩為代表的希臘神話中,佩爾塞福涅是被冥王哈迪斯強行擄入地府的,儘管她成為了那裡的女主人,但並非出於自願。

正因如此,薩福在殘篇2中所透露的女神主動進入冥界的信息,尤為寶貴:它不但指向女神阿弗洛狄忒與伊南娜/伊士塔爾的同源特徵,更表明,詩人(及其所在的阿弗洛狄忒密儀團體)了解伊南娜/伊士塔爾入冥府的傳說,並將其化入自己的宗教實踐與體驗之中。

小貼士:對薩福殘篇2的語文學分析,參閱《薩福詩中的λείμων ἰππόβοτος 「適於牧馬的草野」及其意義「深度」》一文,將收入作者的學術自選集中。

- END -

作者:白鋼,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著名語言學家和世界史-宗教史研究者。

欲獲得文章完整版參考書目及注釋可點擊聯繫作者!

【你 可 能 對 這 些 文 章 感 興 趣】

論資產階級法權及其克服

世界文明史視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

何謂「雙天」 — 論舊約希伯來語中「天」(š×mayim)一詞雙數形式的來源及文化意義

從「承認的政治」到「覺悟的政治」

在「師生辯證法」的視野裡:群眾路線、結構化理論與制度變遷的相互觀照

如何認識公有制、社會主義與國企改革

從主奴辯證法到師生辯證法:世界歷史的「列寧時刻」與「毛澤東時刻」

不易、變易、簡易—從中國傳統看中國學派

從戰略高度看待中美關係

「郭德綱版中國道路」與「社會主義」新義譜系—在兩友新書研討會上的發言

自主趕超VS比較優勢——毛澤東時代整體發展路徑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何謂宗教?何謂神?:一種比較語言學-語文學的探索(下)

何謂宗教?何謂神?:一種比較語言學-語文學的探索(上)

中國民主的理論體系(三) ——中國社會主義的民主觀

中國民主的理論體系(二)——資本主義民主的特徵與問題

中國民主的理論體系(一)——從古希臘到法國大革命

從制度自信到制度自覺-評《中國集體領導機制》

《革命與法權:憲法序言的某種解讀》

一種融合歷史與現實、傳承與創新、

經典閱讀與生命經驗的文明論視野

大道之行天下文明

ID: ddzxtxwm

長按二維碼關注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在大地母神的神話中,為什麼配偶都會遭受被殺害的命運?
    縱觀世界各地的大地之母的神話,我們會發現一個共同之處,即母神的配偶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會遭受被撕碎、肢解或者殘忍殺害的命運。迦南神話中阿納特的配偶巴力被死亡、貧瘠和乾旱之神莫特吃掉,美索不達米亞女神伊南娜的丈夫杜木茲被判死刑,等等。為什麼會這樣?這其中有什麼深刻的隱喻嗎?
  • 美索不達米亞佔星學之源————星與神
    安努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天之神,他的祭祀中心在烏魯克城(Uruk)。恩利爾本為風與權力之神,從蘇美爾早王朝時期開始,他長期成為美索不達米亞諸神之首,祭祀中心在尼普爾城(Nippur)。上述兩城皆為美索不達米亞考古學中的重要遺址,先後出土大量與此兩神有關的文物。
  • 伊南娜,伊西塔, 阿佛洛狄特和維納斯等前世今生
    伊西塔(DIŠTAR;Ishtar,又譯作伊什塔爾、伊絲塔)是美索不達米亞宗教所崇奉的女神,亦即是蘇美爾人的女神伊南娜和閃米特人的女神阿斯塔蒂。獅子是伊絲塔女神的象徵動物。伊絲塔原本就是一個雙面女神,既是豐饒與愛之神,同時也是戰爭女神,一般認為與金星日夜不同的雙面性有關。希臘羅馬神話中則以雅典娜和阿佛羅狄忒分別代表戰爭與愛這兩個面相。
  • 洪水神話,美索不達米亞神話的原創性,西方文化的影響
    他們居住的地方則是既沒有毒蛇猛獸和虎豹豺狼,也沒有災害痛苦和疾病死亡的仙島,這一光明潔淨的幸福樂園就是宗教理想中的所謂天堂。洪水過後,諸神又召開了一次會議。恩利勒神對恩基神說:"叫女神寧圖出來,把繁衍人類的事情告訴她。把降生女神們叫出來,命令她們處理繁衍人類的事情。從此以後,人類就開始布滿了大地。"
  • 芝士 被恩奇杜扔了一臉牛腿的任性女神伊南娜
  •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們(11):死亡女神
    要說清楚希臘神話中的死亡神,應該從兩個源頭說起,而這兩個源頭,又分別分為兩枝。
  • 芝士 | 美索不達米亞三大主神的囧故事
    美索不達米亞的眾神或源於自然力,或是城鎮的擬人化,但他們都被描繪為有七情六慾,有個性的人物。
  • 驀的世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驀的世界歷史愛好者地理位置美索不達米亞是古代希臘人對「兩河流域」的稱謂。圓筒印章美索不達米亞非常複雜的王朝神話時代:在出土的16塊《蘇美爾王表》中,記錄的內容都比較相似,在大洪水之前,「天(神)降王權」在五座城市交替統治,共有八個王居然統治了24萬多年。
  • 美索不達米亞,創世神話,「水」的哲學
    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有關創世的神話特別多,所描述的創世過程不盡相同,但流傳較廣的是《埃奴瑪·埃裡希》。這則被譽為《巴比倫尼亞的創世紀》的神話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在阿卡德人中口頭流傳,後用阿卡德文記錄在泥版上。
  • Fate絕對魔獸戰線17話:山脈震撼明星之薪,伊士塔爾寶具炫酷釋放
    為了應對提亞馬特,藤丸立香使用了令咒,讓伊士塔爾釋放寶具山脈震撼明星之薪,場面異常酷炫,B站的字幕也是帶了特效的。山脈震撼明星之薪,即An Gal Tā Kigal Shē。意為「自廣闊天空向大地(發出)」是從蘇美爾神話裡伊什塔爾所做過最具「破壞性」「殘忍的」行為——只因「看不順眼」就將眾神之王所敬畏的靈峰艾比夫山大肆蹂躪、使其毀滅的故事中誕生的寶具。根據美索不達米亞神話記載,伊什塔爾徑直深入艾比夫山,每進一步就增一分神威,最後猛抓住山脈的頂峰,用槍刺入地脈的心臟部分,造成了艾比夫山脈的完全崩壞。
  • 【聖經地理】美索不達米亞
    美索不達米亞的字意為「兩河之間之地」,原指幼發拉底河上、中遊與底格裡斯河之間的地區(在今伊拉克境內)。聖經中的「拿鶴與哈蘭居住之地」(創40:10),即指整個兩河流域,從河源到兩河匯合處的巴比倫平原也包括在內。每年春季,洪水泛濫,為兩岸留下大量的沉積物,使土地肥沃,出產豐富。
  •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們(15):復仇女神
    希臘神話中的復仇女神有兩種說法。一說叫涅墨西斯(Nemesis),意為「報應」。
  • 傳說中的古代文明——「美索不達米亞」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發源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流域——蘇美爾中下遊地區。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的所在,在今伊拉克共和國境內。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搖籃之一,為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已有較發達文化,曾出現……等文明。此後又經過、與等帝國的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
  • 歷史: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忒彌斯!
    歷史: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忒彌斯!在古希臘,女神忒彌斯是法律和秩序的化身,被廣泛認為是希臘的正義女神。因此,Themis將被證明是指導社會如何運作的重要女神,即使在今天,忒彌斯的形象,一個擁有劍和正義尺度的女性女神在今天生活。女神忒彌斯是一位女性泰坦,是宙斯之前一代的女神。作為Titan Themis被認為是Ournaos和Gaia的十二個孩子之一,有六個兒子和六個女兒。
  • 「文明的裡程碑,歷史的見證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繼承與創新
    前言美索不達米亞留下來的遺產之一就是城市與國家之間不中斷的衝突。這個主題可以在我們很多的藝術當中見到,比如"比弗利山人","激流四勇士",還有吉爾伽美什史中伽美什史和恩奇都的大戰,而且伽美史詩是已知的最早的文學作品。可以說這場國家與城市的鬥爭之中,城市最終贏得了勝利。
  • 希臘神話中冥界的十大高手,哈迪斯倒數第三,第一全希臘神話無敵
    ——《老子》 希臘神話裡,黑暗而荒蕪的冥界不但環境可怕,而且匯集著一些極其恐怖的神明與怪物。如果不算囚犯(如提豐),不算俄爾普斯教的設定,不算羅馬神話乃至中世紀和現代對希臘神話的二設三設,從冥界的自由居民之中選出最厲害的十個高手一比高低,排行榜會怎樣呢?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們(17):記憶女神和繆斯們
    六位女神分別是大洋女神泰西斯(Tethys),她被視為眾神之母,也是三千海洋女神和所有河神的母親;光明女神忒亞(Theia);學識女神福柏(Phoebe);神後瑞亞(Rhea),即克洛諾斯之妻,宙斯等幾位兄弟姐妹的母親。還有兩位都是宙斯後來的情人,一個是正義女神忒彌斯(Themis),另一個便是這位記憶女神謨涅摩緒涅(Mnemosyne)。
  •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們(24):勒達
    另一個忒斯提俄斯的,則在希臘定居下來,並成為一國之君,娶了一位海洋女神。這位美麗的海洋女神為忒斯提俄斯生育了幾個孩子,其中一個女兒最為美麗,名字便叫勒達。美貌無敵的勒達被很多人追求,她後來嫁給了斯巴達王廷達瑞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