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的例子,可謂是屢見不鮮,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如此,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賀也是如此。李賀,字長吉,中唐時期著名詩人,比李白晚出生整整九十年。雖然是李唐皇室後裔,但到李賀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不過他以擁有高貴血統而感到無比自豪,優越感油然而生。
李賀跟前輩駱賓王比較相似,兩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年少成名。駱賓王七歲創作《詠鵝》,李賀也在七歲那年,當著韓愈的面寫出《高軒過》,從此名聲大噪。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或許為考驗李賀,故意讓他過得不如意。
因為父親去世較早,母親含辛茹苦把李賀兄妹養大,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李賀從十幾歲就離開故鄉,到外地謀生,他在詩中寫道:「欲將千裡別,特此易鬥粟。」貞元二十年,虛歲只有十四歲的李賀,就已名滿京師,詩文獨步天下,一般文人望塵莫及,與混跡文壇多年的李益不分伯仲。
在文學界美名遠播的李賀,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仕途卻不盡人意。本想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卻因各種原因,被取消考試資格,韓愈極力幫他疏通關係,但並沒有成功。李賀感嘆命運的不公平,無力改變現狀,不得不逼迫自己接受現實,化悲痛為創作源泉,寫詩抒發內心傷痛。
元和四年,韓愈在洛陽為官,李賀久仰韓愈之大名,恨不得立馬飛過去拜謁,於是帶了一首詩作為見面禮,即赫赫有名的《雁門太守行》,開篇兩句大氣磅礴,令人讀後難以忘懷,那就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同為浪漫主義詩人,李賀跟李白在風格上大相逕庭,他偏向於辭採詭麗、變幻繽紛。
眾所周知,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而李賀是詩鬼,從某方面來說,李賀與李杜名氣相當。詩鬼這個稱號,聽起來略顯悽美,唯有李賀可駕馭,他的詩中經常帶有鬼、枯、頹、愁、幽等字樣,語言比較晦澀難懂,所以有人說他「牛鬼蛇神太甚」。
筆者個人認為,之所以稱李賀為「詩鬼」,不僅局限於李賀的創作風格,更是對他鬼神莫測之才華的認可,借神鬼的虛誕的方式,表達心裡的迷茫,對貧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反映中唐時期朝廷的腐敗。李賀22歲的時候,完成一首代表作,其中的一句流傳千古,千百年來,被無數文人爭相引用,讓人明白他為何被稱為詩鬼,這一稱號對他來說實至名歸。
《金銅仙人辭漢歌》
作者:李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據朱自清《李賀年譜》推測,這首詩大約是唐元和八年(813年),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時,詩人「百感交並,故作非非想,寄其悲於金銅仙人耳」。
此詩寫作時間距唐王朝的覆滅尚有九十餘年,詩人產生興亡之感的原因,要聯繫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詩人的境遇來理解、體味。自從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末年爆發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一蹶不振。
唐憲宗雖號稱「中興之主」,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藩鎮叛亂此伏彼起,西北邊陲烽火屢驚,國土淪喪,瘡痍滿目,民不聊生。詩人那「唐諸王孫」的貴族之家也早已沒落衰微。
面對這嚴酷的現實,詩人的心情很不平靜,急盼著建立功業,重振國威,同時光耀門楣,恢復宗室的地位。卻不料進京以後,到處碰壁,仕進無望,報國無門,最後不得不含憤離去。此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金銅仙人辭漢歌》詩中的金銅仙人臨去時「潸然淚下」表達的主要是亡國之慟。此詩所抒發的是一種交織著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全詩共十二句,大體可分成三個部分。前四句慨嘆韶華易逝,人生難久。漢武帝當日煉丹求仙,夢想長生不老。結果,還是像秋風中的落葉一般,倏然離去,留下的不過是茂陵荒冢而已。
儘管漢武帝在世時威風無比,稱得上是一代天驕,可是,「夜聞馬嘶曉天跡」,在無窮無盡的歷史長河裡,他不過是偶然一現的泡影而已。詩中直呼漢武帝為「劉郎」,表現了李賀傲兀不羈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級觀念束縛的可貴精神。
「夜聞」句承上啟下,用誇張的手法顯示生命短暫,世事無常。它是上句的補充,使「秋風客」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也為下句展示悲涼幽冷的環境氣氛作了必要的鋪墊。漢武帝在世時,宮殿內外,車馬喧闐。此時物是人非,畫欄內高大的桂樹依舊花繁葉茂,香氣飄逸,三十六宮卻早空空如也,慘綠色的苔蘚布滿各處,荒涼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寫是金銅仙人的「觀感」。金銅仙人是漢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臺上,「高二十丈,大十圍」(《三輔故事》),異常雄偉。魏明帝景初元年(233年),它被拆離漢宮,運往洛陽,後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習鑿齒《漢晉春秋》說:「金狄或泣,因留霸城。」李賀故意去掉史書上「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三國志》注引《魏略》)的情節,而將「金狄或泣」的神奇傳說加以發揮,並在金銅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物和人、歷史和現實便融為一體,從而幻化出美麗動人的藝術境界來。
中間四句用擬人法寫金銅仙人初離漢宮時的悽婉情態。金銅仙人是劉漢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見證人」,眼前發生的滄桑巨變早已使他感慨萬端,神慘色悽。而自己又被魏官強行拆離漢宮,此時此刻,興亡的感觸和離別的情懷一齊湧上心頭。
「魏官」二句,從客觀上烘託金銅人依依不忍離去的心情。「指千裡」言道路遙遠。從長安遷往洛陽,千裡迢迢,遠行之苦加上遠離之悲,實在教人不堪忍受。「東關」句言氣候惡劣。此時關東霜風悽緊,直射眸子,不僅眼為之「酸」,亦且心為之「酸」。它含有「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的意味,表現出對漢宮、對長安的深切依戀之情。
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渾厚凝重。特別是「酸」字,通過金銅仙人的主觀感受,把彼時彼地風的尖利、寒冷、慘烈等情形,生動地顯現出來。這裡,主觀的情和客觀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義極為豐富。
詩人時而正面摹寫銅人的神態,時而又從側面落筆,描繪銅人四周的景物,給它們塗上一層憂傷的色調。兩種手法交互運用,使詩意開闔動蕩,變幻多姿,而又始終圍繞著一個「愁」字,於參差中見整飭,色調統一,題旨鮮明。「魏官」二句,側重描寫客體,「空將」二句則改寫主體,用第一人稱,直接抒發金銅仙人當時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驅使下離別漢宮,作千裡之行。伴隨著「我」的唯有天上舊時的明月而已。
事情發生在三國時期而稱月為「漢月」,它抒發的是一種懷舊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所詮釋的:「因革之間,萬象為之一變,而月體始終不變,仍似舊時,故稱『漢月』。」金銅仙人親身感受過武帝的愛撫,親眼看到過當日繁榮昌盛的景象。對於故主,他十分懷念,對於故宮,也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此刻坐在魏官牽引的車子上,漸行漸遠,眼前熟悉而又荒涼的宮殿即將隱匿不見,撫今憶昔,不禁潸然淚下。
「憶君」句中「淚如鉛水」,比喻奇妙非凡,繪聲繪色地寫出了金銅仙人當時悲痛的形容——淚水涔涔,落地有聲。這種感懷舊事、恨別傷離的神情與人無異,是「人性」的表現,而「鉛水」一詞又與銅人的身份相適應,婉曲地顯示了他的「物性」。這些巧妙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銅仙人這樣一個物而人、物而神,獨一無二,奇特而又生動的藝術形象來。
末四句寫出城後途中的情景。此番離去,正值月冷風悽,城外的「鹹陽道」和城內的「三十六宮」一樣,呈現出一派蕭瑟悲涼的景象。這時送客的唯有路邊的「衰蘭」,而同行的舊時相識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盤而已。「衰蘭」一語寫形兼寫情,而以寫情為主。蘭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為秋風肅殺,對它無情摧殘,更是愁苦的情懷直接造成。這裡用衰蘭的愁映襯金銅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開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更加婉曲,也更為新奇。
蘭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會衰老枯謝。別看蒼天日出月沒,光景常新,終古不變。假若它有情的話,也照樣會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句設想奇偉,司馬光稱為「奇絕無對」。它有力地烘託了金銅仙人(實即作者自己)艱難的處境和悽苦的情懷,意境遼闊高遠,感情執著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尾聯進一步描述金銅仙人恨別傷離的情緒。他不忍離去,卻又不得不離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離開故都越來越遠。這時,望著天空中荒涼的月色,聽著那越來越小的渭水流淌聲,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渭城」句從對面落筆,用「波聲小」反襯出銅人漸漸遠去的身影。一方面波聲渺遠,另一方面,道阻且長。它藉助於事物的聲音和形態,委婉而深沉地表現出金銅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離別情懷,而這正是當日詩人在仕進無望、被迫離開長安時的心境。
這首詩是李賀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設想奇創,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鮮明而又變幻多姿。怨憤之情溢於言外,卻並無怒目圓睜、氣峻難平的表現。遣詞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剛柔相濟,恨愛互生,參差錯落而又整飭綿密。這確是一首既有獨特風格,而又諸美同臻的詩作,在李賀的集子裡,也找不出幾首類似的作品來。
此詩的寫作手法極為精妙,李賀借用金銅仙人辭漢的故事,通過對漢朝興衰的描述,抒發對興亡的感傷。儘管李賀只做了三年的官,且是九品芝麻官,但他無時無刻不想建功立業,從「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詩句中足以看出。當時的唐朝,藩鎮割據以形成,朝廷內憂外患,李賀卻報國無門。
原本李賀身體就不太好,加上鬱郁不得志,結果憂憤成疾,無奈辭官養病。憂國憂民的性格,沒有因疾病而改變,他感嘆時光易逝,感慨王朝興衰,把所有的情感,融合在「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裡。假如上天也有感情,能體會到悲痛、無奈,肯定也會因此變得衰老吧。除了詩鬼李賀,估計別人不具備這種想像力吧。
有人評價:「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自從李賀創作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幾乎樹立一座豐碑,就連歐陽修、元好問等文豪,也爭相在詩詞中引用,還有人以此為上聯,對出「月如無恨月常圓」的下聯。由此可見,「天若有情天亦老」太經典,不愧為詩鬼李賀的手筆。除了歐陽修等人,你還知道誰曾引用過「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嗎?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