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鬼」李賀22歲寫下的千古名句,被無數文人引用……

2021-02-13 呼嚕詩文藝術公社

天妒英才的例子,可謂是屢見不鮮,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如此,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賀也是如此。李賀,字長吉,中唐時期著名詩人,比李白晚出生整整九十年。雖然是李唐皇室後裔,但到李賀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不過他以擁有高貴血統而感到無比自豪,優越感油然而生。

李賀跟前輩駱賓王比較相似,兩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年少成名。駱賓王七歲創作《詠鵝》,李賀也在七歲那年,當著韓愈的面寫出《高軒過》,從此名聲大噪。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或許為考驗李賀,故意讓他過得不如意。

因為父親去世較早,母親含辛茹苦把李賀兄妹養大,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李賀從十幾歲就離開故鄉,到外地謀生,他在詩中寫道:「欲將千裡別,特此易鬥粟。」貞元二十年,虛歲只有十四歲的李賀,就已名滿京師,詩文獨步天下,一般文人望塵莫及,與混跡文壇多年的李益不分伯仲。

在文學界美名遠播的李賀,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仕途卻不盡人意。本想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卻因各種原因,被取消考試資格,韓愈極力幫他疏通關係,但並沒有成功。李賀感嘆命運的不公平,無力改變現狀,不得不逼迫自己接受現實,化悲痛為創作源泉,寫詩抒發內心傷痛。

元和四年,韓愈在洛陽為官,李賀久仰韓愈之大名,恨不得立馬飛過去拜謁,於是帶了一首詩作為見面禮,即赫赫有名的《雁門太守行》,開篇兩句大氣磅礴,令人讀後難以忘懷,那就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同為浪漫主義詩人,李賀跟李白在風格上大相逕庭,他偏向於辭採詭麗、變幻繽紛。

眾所周知,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聖,而李賀是詩鬼,從某方面來說,李賀與李杜名氣相當。詩鬼這個稱號,聽起來略顯悽美,唯有李賀可駕馭,他的詩中經常帶有鬼、枯、頹、愁、幽等字樣,語言比較晦澀難懂,所以有人說他「牛鬼蛇神太甚」。

筆者個人認為,之所以稱李賀為「詩鬼」,不僅局限於李賀的創作風格,更是對他鬼神莫測之才華的認可,借神鬼的虛誕的方式,表達心裡的迷茫,對貧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反映中唐時期朝廷的腐敗。李賀22歲的時候,完成一首代表作,其中的一句流傳千古,千百年來,被無數文人爭相引用,讓人明白他為何被稱為詩鬼,這一稱號對他來說實至名歸。

《金銅仙人辭漢歌》

作者:李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據朱自清《李賀年譜》推測,這首詩大約是唐元和八年(813年),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時,詩人「百感交並,故作非非想,寄其悲於金銅仙人耳」。

此詩寫作時間距唐王朝的覆滅尚有九十餘年,詩人產生興亡之感的原因,要聯繫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詩人的境遇來理解、體味。自從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末年爆發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一蹶不振。


唐憲宗雖號稱「中興之主」,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藩鎮叛亂此伏彼起,西北邊陲烽火屢驚,國土淪喪,瘡痍滿目,民不聊生。詩人那「唐諸王孫」的貴族之家也早已沒落衰微。

面對這嚴酷的現實,詩人的心情很不平靜,急盼著建立功業,重振國威,同時光耀門楣,恢復宗室的地位。卻不料進京以後,到處碰壁,仕進無望,報國無門,最後不得不含憤離去。此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金銅仙人辭漢歌》詩中的金銅仙人臨去時「潸然淚下」表達的主要是亡國之慟。此詩所抒發的是一種交織著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全詩共十二句,大體可分成三個部分。前四句慨嘆韶華易逝,人生難久。漢武帝當日煉丹求仙,夢想長生不老。結果,還是像秋風中的落葉一般,倏然離去,留下的不過是茂陵荒冢而已。

儘管漢武帝在世時威風無比,稱得上是一代天驕,可是,「夜聞馬嘶曉天跡」,在無窮無盡的歷史長河裡,他不過是偶然一現的泡影而已。詩中直呼漢武帝為「劉郎」,表現了李賀傲兀不羈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級觀念束縛的可貴精神。

「夜聞」句承上啟下,用誇張的手法顯示生命短暫,世事無常。它是上句的補充,使「秋風客」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也為下句展示悲涼幽冷的環境氣氛作了必要的鋪墊。漢武帝在世時,宮殿內外,車馬喧闐。此時物是人非,畫欄內高大的桂樹依舊花繁葉茂,香氣飄逸,三十六宮卻早空空如也,慘綠色的苔蘚布滿各處,荒涼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寫是金銅仙人的「觀感」。金銅仙人是漢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臺上,「高二十丈,大十圍」(《三輔故事》),異常雄偉。魏明帝景初元年(233年),它被拆離漢宮,運往洛陽,後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習鑿齒《漢晉春秋》說:「金狄或泣,因留霸城。」李賀故意去掉史書上「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三國志》注引《魏略》)的情節,而將「金狄或泣」的神奇傳說加以發揮,並在金銅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物和人、歷史和現實便融為一體,從而幻化出美麗動人的藝術境界來。

中間四句用擬人法寫金銅仙人初離漢宮時的悽婉情態。金銅仙人是劉漢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見證人」,眼前發生的滄桑巨變早已使他感慨萬端,神慘色悽。而自己又被魏官強行拆離漢宮,此時此刻,興亡的感觸和離別的情懷一齊湧上心頭。


「魏官」二句,從客觀上烘託金銅人依依不忍離去的心情。「指千裡」言道路遙遠。從長安遷往洛陽,千裡迢迢,遠行之苦加上遠離之悲,實在教人不堪忍受。「東關」句言氣候惡劣。此時關東霜風悽緊,直射眸子,不僅眼為之「酸」,亦且心為之「酸」。它含有「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的意味,表現出對漢宮、對長安的深切依戀之情。

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渾厚凝重。特別是「酸」字,通過金銅仙人的主觀感受,把彼時彼地風的尖利、寒冷、慘烈等情形,生動地顯現出來。這裡,主觀的情和客觀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義極為豐富。

詩人時而正面摹寫銅人的神態,時而又從側面落筆,描繪銅人四周的景物,給它們塗上一層憂傷的色調。兩種手法交互運用,使詩意開闔動蕩,變幻多姿,而又始終圍繞著一個「愁」字,於參差中見整飭,色調統一,題旨鮮明。「魏官」二句,側重描寫客體,「空將」二句則改寫主體,用第一人稱,直接抒發金銅仙人當時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驅使下離別漢宮,作千裡之行。伴隨著「我」的唯有天上舊時的明月而已。



事情發生在三國時期而稱月為「漢月」,它抒發的是一種懷舊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所詮釋的:「因革之間,萬象為之一變,而月體始終不變,仍似舊時,故稱『漢月』。」金銅仙人親身感受過武帝的愛撫,親眼看到過當日繁榮昌盛的景象。對於故主,他十分懷念,對於故宮,也有著深厚的感情。而此刻坐在魏官牽引的車子上,漸行漸遠,眼前熟悉而又荒涼的宮殿即將隱匿不見,撫今憶昔,不禁潸然淚下。

「憶君」句中「淚如鉛水」,比喻奇妙非凡,繪聲繪色地寫出了金銅仙人當時悲痛的形容——淚水涔涔,落地有聲。這種感懷舊事、恨別傷離的神情與人無異,是「人性」的表現,而「鉛水」一詞又與銅人的身份相適應,婉曲地顯示了他的「物性」。這些巧妙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銅仙人這樣一個物而人、物而神,獨一無二,奇特而又生動的藝術形象來。

末四句寫出城後途中的情景。此番離去,正值月冷風悽,城外的「鹹陽道」和城內的「三十六宮」一樣,呈現出一派蕭瑟悲涼的景象。這時送客的唯有路邊的「衰蘭」,而同行的舊時相識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盤而已。「衰蘭」一語寫形兼寫情,而以寫情為主。蘭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為秋風肅殺,對它無情摧殘,更是愁苦的情懷直接造成。這裡用衰蘭的愁映襯金銅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開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更加婉曲,也更為新奇。

蘭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會衰老枯謝。別看蒼天日出月沒,光景常新,終古不變。假若它有情的話,也照樣會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句設想奇偉,司馬光稱為「奇絕無對」。它有力地烘託了金銅仙人(實即作者自己)艱難的處境和悽苦的情懷,意境遼闊高遠,感情執著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尾聯進一步描述金銅仙人恨別傷離的情緒。他不忍離去,卻又不得不離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離開故都越來越遠。這時,望著天空中荒涼的月色,聽著那越來越小的渭水流淌聲,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渭城」句從對面落筆,用「波聲小」反襯出銅人漸漸遠去的身影。一方面波聲渺遠,另一方面,道阻且長。它藉助於事物的聲音和形態,委婉而深沉地表現出金銅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離別情懷,而這正是當日詩人在仕進無望、被迫離開長安時的心境。

這首詩是李賀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設想奇創,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鮮明而又變幻多姿。怨憤之情溢於言外,卻並無怒目圓睜、氣峻難平的表現。遣詞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剛柔相濟,恨愛互生,參差錯落而又整飭綿密。這確是一首既有獨特風格,而又諸美同臻的詩作,在李賀的集子裡,也找不出幾首類似的作品來。

此詩的寫作手法極為精妙,李賀借用金銅仙人辭漢的故事,通過對漢朝興衰的描述,抒發對興亡的感傷。儘管李賀只做了三年的官,且是九品芝麻官,但他無時無刻不想建功立業,從「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詩句中足以看出。當時的唐朝,藩鎮割據以形成,朝廷內憂外患,李賀卻報國無門。

原本李賀身體就不太好,加上鬱郁不得志,結果憂憤成疾,無奈辭官養病。憂國憂民的性格,沒有因疾病而改變,他感嘆時光易逝,感慨王朝興衰,把所有的情感,融合在「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裡。假如上天也有感情,能體會到悲痛、無奈,肯定也會因此變得衰老吧。除了詩鬼李賀,估計別人不具備這種想像力吧。

有人評價:「論長吉每道是鬼才,而其為仙語,乃李白所不及。」自從李賀創作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幾乎樹立一座豐碑,就連歐陽修、元好問等文豪,也爭相在詩詞中引用,還有人以此為上聯,對出「月如無恨月常圓」的下聯。由此可見,「天若有情天亦老」太經典,不愧為詩鬼李賀的手筆。除了歐陽修等人,你還知道誰曾引用過「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詩句嗎?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李賀為何被稱為「詩鬼」?他22歲寫下的千古名句,被無數文人引用
    雖然是李唐皇室後裔,但到李賀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不過他以擁有高貴血統而感到無比自豪,優越感油然而生。李賀跟前輩駱賓王比較相似,兩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年少成名。駱賓王七歲創作《詠鵝》,李賀也在七歲那年,當著韓愈的面寫出《高軒過》,從此名聲大噪。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或許為考驗李賀,故意讓他過得不如意。
  • 李賀為什麼叫「詩鬼」?
    李賀選擇了第二條路,於是有了中國詩壇上獨一無二的「詩鬼」。縱是閱詩無數的韓愈,也未曾見過這樣單刀直入的寫法。僅是開篇兩句,兵臨城下的戰場形勢已經躍然紙上,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迫感更是無人可擋。這首詩,正是李賀的名篇《雁門太守行》。韓愈不敢相信,這樣一篇有唐一代前無古人的雄詩,竟出自一名18歲青年之手。
  • 只活了27歲的李賀,卻因一首唐詩名垂青史,千年來被無數名人引用
    如果要說古代詩壇有什麼憾事,「詩鬼」李賀的英年早逝,可以算得上一大憾事。這個與李白、李商隱合稱「唐代三李」的詩人,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詩人,有著「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的詩人,只活了27歲。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 詩人表達內心的痛苦作了首詩,成千古名篇,被數位大家「借鑑」
    同樣的還有很多,引用之後的詩篇也有很多是千古名篇,流傳至今。但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說的是一個被後人引用最多的一位詩人的一句詩。這位詩人就是李賀,大家可能對他不是很熟悉,因為唐朝時期我們熟悉的詩人莫屬李白和杜甫了。這位詩人卻也是名頭不小,被稱為「詩鬼」,也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但是生活在中唐時期,那個時候李白的名氣很大,所以就蓋過了他。
  • 「詩鬼」李賀體弱多病,27歲離世,卻寫下「黑雲壓城」的經典傳頌
    寫下「黑雲壓城城欲摧」名句的李賀,其實從小體弱多病,李賀一生才華橫溢,卻時時刻刻都被醜陋、病體和貧乏糾纏。環境的狹小閉塞又使得他更加關注疾痛,更悲切貧困,心中總是被不安感所籠罩。有才華又品行好的年輕人對權貴來說反而是一大威脅,因此李賀遭遇嫉恨者牽強地利用腐朽的避諱制無端壓制,一生鬱郁不得志,一生只度過了27個春秋,留下傳世之不朽詩歌二百多首,被人奉上「詩鬼」的稱號。
  • 李賀一首詞中的兩句話,引發300年對聯風波,無數文人為之難解
    唐朝和宋朝是中國詩詞發展最繁盛的時代,唐朝最出名的詩人莫過於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以外,還有被稱為詩鬼的李賀,不過相比前面兩人,李賀在仕途和人生道路上要表現得更加悽慘一些,而文章要介紹的則他的代表作之一《金銅仙人辭漢歌》。
  • 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接,宋朝一人酒後對出千古絕對
    但是有一個詩人的封號卻是叫做「詩鬼」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李賀。既然能被封為李鬼那他的風格可想而知,一定是風格怪異,才會得此殊榮。都說紅顏就薄命,才絕福就淺,用在李賀身上恰到好處。李賀的一生很坎坷,命運也很離奇,和李白相比,至少李白曾經是得到過皇帝的賞識的,還讓高力士給他脫靴讓楊貴妃給他當過研磨書童呢。可是李賀卻一輩子連皇帝的面都沒見過。
  • 7歲成詩的李賀,正是「成也才華,敗也才華」
    而在我國古代將近2400年的封建歷史之中,便曾孕育出過無數座人類文學藝術的高峰。譬如,那一直傳承至今的唐詩文化,便是我們整個華夏民族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其次,從李賀的才學來看。據說,李賀幼時就已經顯露出了極高的才學和天賦。其7歲時便能提筆成詩,當時唐代大文豪韓愈和皇甫緹等人在聽聞了李賀顯赫的聲名之後,一開始也是有些不太相信。於是,韓愈和皇甫緹等人便專程趕到李賀家中,並當面與他賦起詩來。
  • 「詩鬼」李賀
    詩作想像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託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27歲(一說24歲)英年早逝。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李賀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 英年早逝的詩鬼李賀——一代浪漫主義天才
    在二人之間,也有著無數耀眼詩壇的群星。在這群星之中,偏偏有這樣一位詩人,世人皆嘆李太白之放浪,卻無人賞李賀之不羈。年少的李賀不過是個沒落的貴族,貴族自古以來便是平民百姓仰望的對象,更是不少家族累世奮鬥的追求目標。而李賀並未有享受貴族身份賜予的榮華富貴,但骨子裡的性情成就了其為人處世的瀟灑與暢然,大有李太白之遺風。
  • 詩鬼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7字,唐代無人對上,宋代才有下聯
    李賀雖系皇族後裔,其家族早已遠離權力核心,算是遠支,政、經實力皆不足。但王孫的身份,依然對李賀造成了壓力,加以因避父諱而求舉進士不第,他的內心頗受刺激。 在李賀看來,他的生存空間終遭打壓,故而自我貶抑,或許因此成就了一代詩鬼。
  • 詩鬼李賀寫下「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無人能對,宋朝才現下半句
    縱觀唐朝歷史,不僅僅只出現過李白、杜甫等人盡皆知的詩人,也出現過一些名氣不大,實力很強的詩人,詩鬼李賀就是一位。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如果單單從才華這方面論,他完全可以和「李杜」齊名。他寫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竟然沒有詩人可以接出對仗工整的下半句,宋朝才下半句才出來。
  • 詩鬼李賀看似體弱多病,但這組詩卻充滿了大唐男兒的英雄之氣
    李賀,是中國中唐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風鬼魅綺麗,因此素有「詩鬼」之稱。李賀的一生並不得志,因此他的詩作大多感嘆生不逢時和壯志未酬,雖然內心苦悶,但依舊充滿著對家國理想的追求。唐憲宗元和八年,也就是公元813年,李賀辭官回到昌谷,這裡也是他心靈的棲息地,在這裡他創作了雜詩《南園十三首》,雖然這些詩風格迥異,卻都包含著他豐富卻又失落的人生經歷。我們知道,李賀是一位天生體弱之人,但是從他的骨子裡,卻有著盛唐文人的氣質,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李賀心中的豪情和信念。
  • 李賀為何被稱為詩鬼?看看這首詩就知道了
    李賀李賀,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但仙聖鬼佛豪,為何獨獨李賀佔了一個詩鬼的名號?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區分這些詩歌大家,但只有叫錯的名字,沒有起錯的外號。李賀被稱為詩鬼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看看下邊的這首詩大家就會知道。
  • 詩仙李白與詩鬼李賀的《將進酒》鑑賞,誰更勝一籌?
    李白和李賀,一個被譽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鬼」,都是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詩歌歷史上,他們像彗星一般掠過長空,驚世駭俗;在詩歌王國裡,他們都是盛開的奇葩,光鮮奪目,使無數後人為之讚嘆不已。將進酒,是樂府民歌曲辭,意為勸酒歌。國人自古就有勸酒的習慣,從這個曲牌就可以看出,寫出來的必然是飲酒人狂歌縱飲的神態。
  • 詩鬼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奈何書生難封侯
    家道中落的他正如李唐一樣坎坷,在27歲那年便一命嗚呼。他七歲就能賦詩,十八歲便寫出了一首絕世名篇,文採光華照耀了我們1200多年。詩鬼李賀,短短27年的人生給我們千年幻想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7歲,真正留給世人印象的不過是短短11年。但這11年,卻讓1200多年以後的我們難以忘懷。
  • 李賀7大千古名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李賀是中唐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李賀最經典的七句千古名句。1、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 他跟詩仙齊名,跟詩聖有親,他為什麼叫「詩鬼」?
    今天的我們不難發現:李賀悲情又璀璨的一生,早在7歲時已露出徵兆。這世上有太多尋常路可走,循規蹈矩地過著安逸舒適卻平平無奇的一生。這世上也有屬於你的不尋常之路,或許艱辛坎坷,卻能波瀾壯闊,在芸芸眾生中留下不一樣的耀眼軌跡。李賀選擇了第二條路,於是有了中國詩壇上獨一無二的「詩鬼」。
  • 詩鬼李賀為妻子寫的這首詩,字奇情深,處處留有玄機……
    公元811年,唐憲宗元和五年,22歲的李賀再次回到長安,獲得了從九品奉禮郎的官職。
  • 讀完這首「鬼」詩,你就知道,李賀為什麼是「詩鬼」了
    今天接著讀李賀的詩。李賀被後世稱為「詩鬼」,是因為他確實寫過大概十幾首名副其實的「鬼」詩。之所以說這些詩是「鬼」詩,是因為詩中充斥著「鬼、墳、血、泣、死、冷、寒」等字眼。與他差相仿佛的還有後來的李商隱,李商隱也是仕途不得意(他的原因是困於「牛李黨爭」),因為家族病的原因,李商隱也只活了四十五歲,所以,李商隱出生後,前面站了那麼多前輩詩歌神人,誰都不學,李商隱偏偏就喜歡李賀的詩,並進行了深入系統地學習,甚至還給李賀寫了傳記。理由很簡單,李商隱覺得:李賀跟自己太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