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9日 16:24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黃新躍 盧容蘭 編輯:王瑤池
廣西文科「學霸」吳可書:以書為友 以讀啟智
——專訪柳鐵一中2014年廣西普通高考文科「學霸」吳可書
廣西新聞網記者 黃新躍 見習記者 盧容蘭
圖為吳可書(左三)和校長胡冬梅(中)班主任張豔華(右三)「超爸」吳超(右二)及同學合影
6月22日,廣西2014年高考成績放榜,柳州市柳州鐵一中學學生吳可書以總分672分成為文科「學霸」中的「學霸」,其中語文128分,數學146分,英語149分,文綜244分。身為壯族姑娘的她還獲得了5分的少數民族加分。吳可書的數學和英語成績均位列文科全區前列。除此之外,柳鐵一中今年高考一本上線超過70%。
無獨有偶,2013年高考,柳鐵一中也有多位「學霸」在全區考生成績中位居前列,多人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
柳鐵一中,連續兩年培養出高考「學霸」。這是怎樣的一所學校?有何特別之處?為何能連年培養出眾多優秀人才?6月29日,記者前往柳鐵一中對該校及文科「學霸」吳可書進行專訪,藉此揭開這所學校和「學霸」的神秘面紗。
人文環境促成才
《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孟母三遷。在人們對這位「賢母」的教子良策津津樂道時,良好的人文環境對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性也根植於天下父母心裡。學校作為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記者不禁好奇,從柳鐵一中走出來的文科「學霸」吳可書是否受到學校環境的影響?她的成功是否與校園環境存在某種關聯?
穿過喧鬧的馬路走進柳鐵一中,校園古木森然,沒有現代時尚的瓊樓玉宇,卻有小橋流水的靜雅小景,陽光透過茂密樹葉在地上留下的點點光斑,隨風搖曳,頓時讓人想到陶淵明那句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進入6月底,在高校招生志願填報工作緊張進行的同時,各大高校間也開展了一場激烈的「生源搶奪戰」。吳可書填報的是清華大學,作為文科「學霸」,她為何放棄北大選擇清華?原來在北大招生還沒開始時,清華已經「鎖定」吳可書,捷足先登把她招至麾下了。
今年高考,廣西一本最低控制分數線是550分。柳鐵一中一本上線率超過70%。吳可書所在的班級總共75人,600分以上的學生就多達47個。
面對如此優異的成績,胡冬梅,這位在柳鐵一中任職已達18年之久的女校長淡淡地表示:高考成績,僅僅是我們學校教育的高附加值而已。
她說,成績的取得,得益於多年來學校所積澱的校園文化。「我們的責任教育搞了十多年,責任教育的『四點四會』,以對家庭負責為起始點,學會孝敬;以對學習負責為基本點,學會求知;以對集體負責為凝聚點,學會關心;以對社會負責為制高點,學會報答。這個對學生和老師責任心的提升,確實卓有成效,它已經形成一種文化。」胡校長說。
吳可書在成績出來後,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講述自己在高三時的心態,並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經驗。學校在宣傳欄把文章展示出來,名之為狀元小貼士。吳可書說:「這篇文章主要是留給學弟學妹看的。」過來人的經驗之談也許並不能適用於每個人,但這個關愛後輩、回報母校的細節恰好印證了責任教育對學生的影響。
中科院院士楊叔子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就是落後,一打就垮;然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人文精神,就會異化,不打自垮。為了強化責任心內核的東西——人文素養,柳鐵一中又搞了人文素養培養的研究,加強人文教育,以此警惕轉型期教育功利化傾向。
「『人文素養培養研究』就是要鼓勵和培養學生『朝氣蓬勃地生活,意趣盎然地學習,真誠有持地做人,熱情友善地處事』,讓我們每個學生有一種濃厚的人文素養。」胡校長說道。
對這四句箴言,班主任張豔華老師說:「我覺得這個班高三下學期,活躍程度遠遠高於前面五個學期」。面對緊張的複習和高考壓力,學生為何會比以往更朝氣蓬勃?該班的邱東山同學表示,老師一直給大家灌輸的理念是:高考並不神秘,它只是一個人生過程,你經歷了這個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路是自己走的,這一步走好了,那是你的幸運;走不好,可能陰差陽錯成就另一個你也不一定。「所以我們到點了,該學習就學習,該運動就運動」。邱東山同學說。
「我們考前經常停電,然後大家都異常興奮,在教室歡呼,還有下樓去唱歌的。」而吳可書則笑著回憶到。
對學生的「真誠有持」,班主任張老師印象深刻,「他們會為了爭論一個學習點,吵得面紅耳赤」。按照柳鐵一中教學方法的傳統,班主任會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讓成績相反、性格相投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共同討論學習問題,開展各項活動。「每次討論會一個半小時,就有半個小時會吵架」。吳可書說,這種「吵架」其實是大家在各抒己見中的自我堅持。在「吵架」之外,成員間也洋溢關愛。小組內設有心理諮詢室,「誰心裡有疑難雜症,通常會寫在紙條上,公之於眾,大家就會寫小條給他安慰」。邱東山同學說。
除了人文素養培養研究,柳鐵一中還堅持「生本教育」,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發展。學校有模擬聯合國、動漫社、校園電視臺等二十多個學生社團,學生們活躍其中。比如校園電視臺創作的電視作品在全國學生電視節目評比中,獲得幾十個獎項;機器人小組在近年參加國際級競賽中,多次摘獲金牌,也曾多次獲創新大賽國際獎。
「現在學生自發要搞第二科學社團,他們追求很高。我看他們的策劃書,第二科學課程搞什麼?搞3D設計3D列印。」胡校長對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激情讚嘆不已。
胡校長說:「我們追求一種辦學的理想:讓我們的教師歲月如歌,成為幸福之師;讓我們的學生素質優化,成為成功之子;讓我們學校品味一流,成為鼎新之園。我們每一年的發展,都在一步步走向我們的願景,實現我們這樣一個目標。」
清華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擁有優秀的教師隊伍也是柳鐵一中迅猛發展的重要原因。
「我們這支教師隊伍敬業精神很強,把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甚至比自己的孩子還看得更重的。我們學校就提出一個口號: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學生。」胡校長說,學校老師的孩子在幼兒園,都是最晚去接,有的孩子甚至是一個人呆在家裡,「孩子就像留守兒童一樣。」
胡校長說,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老師,他們的付出和他們的收入不成正比,「如果沒有這種敬業奉獻精神,我們的老師也不可能安於清貧,在這裡那麼潛心地育人,靜心地教書」。
吳可書的爸爸吳超就是柳鐵一中的老師,並在吳可書所在的班級教地理。他為人幽默,性格隨和,很受學生歡迎,學生都親切地喊他「超爸」。
「我們學生遇到什麼心理障礙,壓力大時就找他傾訴發洩,他就是一個受氣包的作用」。邱東山同學說。
學校為了釋放學生壓力而舉辦了趣味運動會,「超爸」登臺跳舞,學生們看得笑聲不斷。
吳可書進入初中之後,雖然家就在學校附近,但「超爸」還是要親自去接送。「我做司機負責接送,倒不是因為安全問題,因為跟她交流時間好短,平時我也忙,跟她交流時間除了吃飯時間,就是做司機這段時間,真沒有其他時間了」。
學霸標籤:愛讀書 動漫迷 女神 慢熱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吳可書的上進和智慧正是由讀書開啟。「超爸」說,女兒小學和初中很愛看文字類的書。為了培養吳可書的閱讀習慣,「超爸」獨闢蹊徑。「所有小朋友都喜歡聽故事,那時我基本上講到大半,就告訴她書上有,讓她自己看書」。
從被動聽故事到主動讀故事,「超爸」初步激發了吳可書的讀書興趣。上學後,為了進一步培養她的閱讀習慣,「超爸」經常向女兒推薦好書。
「超爸」說,他那個時代書籍品種和類型都匱乏,每本書他都要看上七八次,因此對每本書的印象都極為深刻。「哪怕過了這麼多年,還是可以推薦那些好書給小孩,她早期讀的書我們都讀過。」
作為一名教師,「超爸」也會有意識地從小培養女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時,總覺得自己小孩的學習習慣,比如說動作慢、容易開小差,怎麼跟班上的差生是一樣的呢?出於職業習慣,總想一下把小孩扭過來。」因此,吳可書覺得爸爸小時候對自己管教嚴。
高中以後時間變得碎片化,吳可書開始看帶圖的雜誌,尤其是治癒系的動漫。邱東山說,平時跟她聊天,她談的話題都不是學習,是動漫。
採訪當天,吳可書留著平劉海,長髮披肩,一身白色裙子盡顯淑女氣質。班主任說她是安靜的女生,「超爸」說她是乖巧的孩子,而跟吳可書同班三年的同學肖嬌嬌卻說:「剛開始沒有接觸的時候,覺得她是女神,感覺好文靜,熟悉以後,覺得她跟我們一樣,好癲。」「癲」在柳州話裡是瘋癲、不正經的意思,與異常活潑同義。
與吳可書同在一個學習小組的邱東山同學則說:「剛開始分班時,感覺她是那種特別文靜的女生,斯斯文文坐凳子上自己看書,是我主動跟她聊天的。她成績很好,但沒有清高的架子,傲氣的感覺。熟了以後,發現她講話很隨和,愛開一些小玩笑。」吳可書屬於慢熱型的女生,在陌生人面前文靜、言語少,與熟悉的人在一起卻能打成一片,隨意開玩笑。用一句話形容就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對「吳可書」這個名字,同學們有自己的理解——沒有可以輸(書)的機會。「她一直都是年級前兩名,第一名被她霸佔過很長時間,典型的第一專業戶,我們都很佩服她。」邱東山說,對她能在高考中取得第一,他沒有驚訝。
對此,「超爸」卻表示意外。「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時,有點激動。因為她後期成績不是很穩定,不奢求她拿第一,只要能上清華北大讀個書我就滿意了。」
記者手記:
在柳鐵一中三年時光,三年成長,吳可書朝氣蓬勃地生活,意趣盎然地學習,真誠有持地做人,熱情友善地處事,在人文氣息的薰陶下,筆下生花,書可成誦。在高考書寫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之後,人生還有更多考卷在等待她繼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