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喝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作為國人最愛的飲品之一,茶不僅能補水、解渴,又有助於養生。
但是,愛喝茶不等於會喝茶。茶喝錯了,不僅不養生,還傷身!
1
小小茶葉, 功效多
中醫認為,茶葉上可清利頭目,中可消食滯,下可利尿通淋。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茶葉中富含多種藥性成分,比如:茶多酚、茶多糖、生物鹼、維生素等,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1
抗氧化
茶葉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能清除體內過剩的自由基、阻斷脂質過氧化反應,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一定的延緩衰老的效果。
2
調節血糖
茶多糖進入人體後,對糖代謝的影響與胰島素類似,能促進糖的合成代謝來降低血糖。
其能抑制腸道酶的活性,減少進入機體內的碳水化合物;另外,多糖具有特別的黏附作用,能使腸道內碳水化合物緩慢釋放,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3
提神醒腦 增強記憶
茶葉中的咖啡鹼能促使人體中樞神經興奮,增強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
4
預防心血管疾病
茶葉中的茶多酚、茶多糖都能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還能降低血管內壁脂肪的沉積,降低人體膽固醇含量,減少心血管疾病。
茶的好處雖然多,但喝茶也得講究方法,喝不對,很可能適得其反。
2
這4種茶別喝
01
頭道茶
茶葉在栽培過程中大多都會使用一定量的農藥,葉片表面可能會有部分農藥殘留。在加工過程中,茶葉也可能受到汙染,比如黑茶的加工就往往比較粗放,在發酵的工藝中很可能產生某些微生物。
所以頭道茶(衝泡茶葉的第一道茶水)通常是作為洗茶的一個步驟,茶水中常會帶有一些灰塵雜質及微生物,不建議飲用。
洗茶3要點:
①大部分茶葉應使用低於80℃的熱開水清洗,而烏龍、黑茶等則可以採用沸水洗茶;
②水量以沒過茶葉為宜,不可過多;
③時間在3~5秒左右,否則茶葉中的營養物質會隨之流失,影響茶的功效和味道。
02
久泡茶
不少人早上抓一把茶葉,不斷加水衝泡一喝就是一天。但衝泡時間過長,不僅茶味、湯色、香氣都會變差,其中的茶多酚、胺基酸、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也會因氧化而減少,營養價值大打折扣。
另外,經過一天放置,周圍環境裡的一些細菌難免會侵入茶水中,飲用後可能會引起不適。
建議:
一般來說,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在衝泡3次之後就已基本析出,不建議再繼續衝泡了。
03
濃茶
茶水太濃,浸出過多的咖啡因,對胃腸刺激性太大。尤其是胃不好的人,如胃潰瘍患者,喝濃茶會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病情。
而且,喝濃茶時,茶多酚成分更易與食物中的鐵和鈣發生作用,不利於鐵和鈣的吸收,容易引發骨質疏鬆和缺鐵性貧血。
此外,喝了濃茶還容易引起大腦興奮,進而導致失眠。
建議:
「淡茶溫飲最養人」,泡茶時將茶和水的比例控制在1:50左右為佳。
04
過燙茶
茶水絕不能「趁熱喝」,否則可能會對食道和胃產生較強的刺激,造成潰瘍,長此以往還可能誘發口腔癌、食道癌。
建議:
茶泡好後應稍微放涼一會兒,等溫度到56℃以下時再喝比較合適。
3
冬季適合喝什麼茶?
按照色澤和發酵程度,茶通常可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及花茶七類,各種茶的性味略有差異,適合不同的季節飲用。那冬天適合喝點什麼茶呢?
1
紅茶
冬季最適合喝紅茶。紅茶性溫,是半發酵茶,去除了寒氣,適宜的人群更廣,尤其是女性。
值得一說的是,紅茶中有不同於綠茶的成分——茶紅素、茶黃素,這些茶色素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效果不錯。
同時它還可以增強心臟的血液循環,減少鈣在人體內的消耗。
2
烏龍茶
烏龍茶應該是所有茶葉中,最懂得「中庸之道」的一種。它不偏不倚,不溫不涼,不但對消除油膩、促進消化很有幫助,還能除燥。
注意:偏寒涼的綠茶,冬季不建議大家喝。但如果有上火、便秘等情況,可以適量喝一些有助於降火、生津。
最後提醒大家,健康喝茶,還要堅持「3不」原則:
1. 空腹不飲茶
空腹喝茶易致咖啡因吸收過多,可能出現心慌、尿頻等不適症狀。
2. 飯後30分鐘不飲茶
飯後喝茶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一般建議飯後30分鐘以後再喝。
3. 這些人不宜飲茶
貧血、失眠、服藥期的病人都不宜飲茶,孕婦忌大量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