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陸上領土,和大致396萬平方公裡的領海面積,是我們每一個國人從小就知道的,而我國之所以能在歷經五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如今的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肯定也是離不開古人的開拓和近代先輩們的浴血守衛。
說到五千餘年的歷史中,哪個朝代對當今國土面積的貢獻最大,有些人可能會說打下早期基礎的秦朝,或者是創下歷朝歷代領土面積最大歷史記錄的元朝,或者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下面,我們就從最早的封建王朝夏朝開始算起,看看究竟哪個朝代對現有領土的貢獻最大。
歷朝的領土面積
夏朝,基本確定了我國的領土雛形,其行政區域共有「九州」,主要位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安徽還有湖北等地。領土面積大約為210萬平方公裡。
商朝,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是夏朝土地的繼承者,不過商朝又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張,領土最北端已經到了現在的遼寧省,西端也到了四川和甘肅的部分地區。領土面積約為320萬平方公裡。
秦朝,因為周王室的衰微,周朝後來又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隨著秦始皇的一統六國,成為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權利高度集中於中央的國家,從此也奠定了後世的基本政治格局。雖然秦國已經將觸手伸至海南,但是主要權利範圍仍是局限於關中和中原一帶,領土面積大約為360萬平方公裡。
漢朝,秦二世時期,因階級矛盾嚴重,民間起義也是此起彼伏,後來終於被劉邦和項羽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所推翻,又由最後的勝利者劉邦建立了漢朝。
漢朝是我國古代史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也是歷史上實力最強的朝代之一。但是,因為秦末亂世期間,河套平原地區被匈奴佔領,南越等地也接連宣告獨立,致使漢朝建立之初僅有200餘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到了漢武帝時期,其在位期間大肆的開疆拓土,先是衛青、霍去病等人擊退匈奴,後來又攻破南越,掃平西南,包括衛滿朝鮮也被漢朝收於版圖之中。漢朝的最大領土貢獻可能就是對於河西走廊的控制了,後來即使是像三國亂世期間,河西走廊都被牢牢控制。因為古代中原王朝附近總是少不了遊牧民族的騷擾,而河西走廊戰略意義重大,進可攻、退可守,掌握住此地也等於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前提。漢朝的領土面積約為890萬平方公裡。
隋朝雖然也是短命,但是擴張到了現在的臺灣省,面積約為840萬平方公裡。
唐朝,唐朝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史的又一個巔峰,對比現在來說,當時的唐朝並沒有黑龍江、雲南和西藏等地,但是卻擁有一大片的中亞和蒙古土地,包括現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也在唐朝範圍之內,領土極盛之時共有124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元朝,元朝是我國歷史上土地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除了是將當時的南宋、金國、西夏等地全部吞併外,還包括了現在的蒙古和西伯利亞等地,巔峰時期的領土已經到達現在的俄羅斯北部地區,最大領土面積為1680萬平方公裡。不過,元朝的存在時間也較短,加之其土地都是侵略掠奪而來,還有民族的原因,所以其統治時期的很大一部分領土並未對後來的朝代有太大影響。
明朝,明朝的領土面積一直都是相關方面專家爭議的焦點,理論來說,明朝的領土範圍被統稱為「兩京十三省」。但是除了傳統的中原位置外,像是烏斯藏和奴兒幹都司這種地方,也就是如今的西藏和海參崴、庫頁島一帶,並沒有設立政府機構,也沒有派兵專門駐守。
還有後來的安南,也就是現在的越南發生叛亂時,甚至都將勢力滲透至廣東和廣西等地,由此也可見得明朝的控制勢力薄弱。明朝最鼎盛時期一共約有99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到了後來接連丟掉西藏、新疆、關外和臺灣島後,領土也只剩下了350萬不到。
最後是清朝,因為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自然我國現在版圖也是以清朝的土地範圍作為基礎,所以說清朝對我國現今領土的貢獻程度,一點也不次於奠定基礎的秦朝。
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大舉修築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從此也確定了後代王朝基本都以傳統的中原地區作為國家核心領土。但是,清朝在原有的基礎上,向西跨越帕米爾高原,東北區域越過烏蘇里江沿岸,佔領庫頁島等大範圍的地區。雖然近代以來,清政府也丟失掉不少土地,但是也基本定型了我國的領土範圍。
對中國領土貢獻最大的清朝
1957年,周恩來總理曾在一篇關於我國的民族政策問題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清朝以前的朝代,無論是唐、宋或者明朝,都未達到清朝那樣的統一程度。」清朝相較於歷史各朝,最大的貢獻就是將新疆等傳統上的西域一帶,還有受佛教影響的西藏,內蒙古和長期未被中原王朝控制的關外東北地區,永久的變為我國固有領土。特別像是新疆和西藏這樣的地方,前朝最多也就是讓其臣服,而且中間還要經歷無數次的分分合合,而清朝直接將其納入版圖範圍之內。
1、對四週遊牧民族問題的解決
從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建立後金開始,後金就不斷的對大漠南北的蒙古各部落進行蠶食,當然其中也有消除進攻明朝時的潛在威脅和山海關屢攻不下,企圖從蒙古繞道大後方的原因。
1635年,接任的皇太極擊敗林丹汗,統一漠南;1691年,康熙收歸喀爾喀;1722年,清軍驅趕準噶爾,收復西藏;1724年,清軍平叛和碩特部,收歸青海;1759年,乾隆平叛大小和卓,消除盤踞於天山南北的不安因素。
2、針對不同情況而對應的靈活制度
首先是清政府的重視態度,比如從中央到地方的兩層管理架構。中央層面有專門管理民族問題的「理藩院」,其地位等同於「立、戶、禮、兵、刑、工」六部,而且其內部的職能劃分也是極為細緻,關於這一項就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中央負責統籌外,地方上也有根據不同情況而設立的行政機構,比如蒙古和青海就是「盟旗制度」;新疆設伊犁將軍;西藏設置駐藏大臣與當地的宗教一同處理各項事務;西南地區則是土司等等。
3、以少數民族治少數民族
關於這點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滿蒙聯姻,與之前時期不同的是,比如漢朝和匈奴或者唐朝和吐蕃等,當時都是被迫性質的和親,而滿蒙則是穩定的互相之間的通婚,清朝將血緣作為紐帶與蒙古牢牢綁定,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4、重視法律制度
清政府為了邊疆地區的穩定與和諧,也編撰了一系列的用以治理邊疆的法律法規。比如有《大清律例》和《理藩院則例》等等,由此也可以見得清政府的法律細密程度和重視程度。
5、宗教的力量
清政府對待邊疆民族問題的另一個靈活的政策,則是充分利用宗教的力量,比如藏傳佛教,最後就是在前後藏和內外蒙,分別設立了四大活佛作為掌管。當然了,清朝也並未完全放手於宗教,而是掌握好其中分寸,避免重蹈元朝對佛教奸佞的覆轍。
6、移民
其中比較知名的兩次國內地區性的移民潮有湖廣填四川還有清末的闖關東,清朝滅亡之時,中國共計約4億人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四億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漢人,而這也延續了我們的民族血脈和文化。
領土在國際社會上的認可
一般來說,清朝晚期也被我們習慣性的稱為是近代,同時這也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雖然清政府腐朽不堪,整個清朝也實力孱弱,領土也遭到列強的瓜分和蠶食,但是卻並未出現過大面積的領土丟失,清亡時還是留下了約1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給民國繼承。其中除了是對侵略者的大力反抗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來自於《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的認可。
此項條約籤訂於1648年,主要是因為爆發於歐洲的一場持續三十年的戰爭,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劃清各國的界限,而且其地位相當於是國際法的源頭,還是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國際關係體系。
最重要的意義是,因為合約中關於國家主權和領土概念的劃分,也成為了處理日後國際關係和秩序的一項準則。
康熙年間,沙俄屢次進犯黑龍江邊境地區,清政府與沙俄之間在雅克薩城也發生了幾次戰鬥,就在清政府重新收復雅克薩後,不死心的俄國人再度捲土重來搶佔了雅克薩,接著康熙帝也派人繼續圍攻。經過數月戰鬥後,城內的俄國人損失慘重,沙俄政府也開始主動服軟,希望和平解決問題。
最終經過雙方代表的幾輪談判後,終於籤下了《尼布楚條約》,而這也標誌著清朝也加入到了《威斯特伐利亞合約》之後的世界近代體系。同時,《尼布楚條約》也是近代中國與外國籤訂的第一個主權國家之間的邊境條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條約存在,也意味著沙俄對清朝領土主權的承認,這也使得清朝領土有了法律的證明,也為日後的民國以及後來的現代政府對領土的聲索提供基礎。
另外,當時負責談判的清朝代表索額圖的的頭銜還是「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這也就是說索額圖代表的是中國皇帝,所行使的也是中國的主權,而且《尼布楚條約》也是首次將「中國」二字作為我們主權國家的專有名稱。
如今雖然已經進入現代,但是當時清朝與鄰國的邊境條約,仍然是我們處理邊境爭端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更讓我們有底氣說出「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固有領土」的話。所以,我們現有的國土正是因為清朝的前期開拓,再加上清政府在列強瓜分狂潮的風雨飄搖之際,才使得最後依然保持了一副較為完整的主權範圍,同時也是我們現在版圖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