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似乎註定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月份,在前不久剛剛結束完導致落果嚴重的熱幹風氣候,緊接著又出現紅蜘蛛和潰瘍病的大爆發。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多地均反映紅蜘蛛特別不好打,有些甚至連打了2~3次藥也打不下來,而很多就算當時打死了,可過了個把禮拜又爆發了起來。
潰瘍病也一樣,很多人均反映在前面明明預防的很好,但到了5月中上旬的時候,潰瘍病不知怎麼的就上了果,實在讓人摸不清頭腦。不僅贛南臍橙如此,就連今年早稻的稻縱卷葉螟也是大爆發,多地糧田受害極其嚴重。而且今年的稻縱卷葉螟也變得非常難打,部分農民朋友反映連打3次藥才打下來,而且按照去年的用量使用效果很差或基本無效。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病蟲害變的這麼難防治呢?明明去年使用效果很好的產品為什麼在今年使用卻差強人意呢(註:農藥的日期、批號一樣)?難不成病蟲害都成魔了?
眾所周知,影響農藥的防治效果有很多的因素,而任何一個因素都會導致最終的防治效果變差,下面筆者就導致今年潰瘍病和紅蜘蛛難防治的一些因素作出分析,也歡迎大家一起探討及補充。
導致紅蜘蛛、潰瘍病難打的原因
一、不重視清園、開園
清園、開園工作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特別是對於降低果園來年病蟲害的基數有非常大的幫助,對於減輕來年防治難度具有重要意義。反觀今年紅蜘蛛爆發嚴重的果園,大多數均為沒有清開園或清開園工作做的較差的果園,導致紅蜘蛛早早的就爆發了起來。而清開園工作完成的比較到位的,紅蜘蛛爆發的時間明顯延遲了很多,這就有效的縮短了全年的防治周期,降低了防治難度。潰瘍病也不例外,在開園時給果樹噴施自製的波爾多液可以有效的減少果園病菌基數,為日後的防治工作降低難度。(補充:清開園工作是一種系統性的工作,包括打藥、修剪、施基肥、給樹塗白、修挖水溝等)
二、不科學用藥導致病蟲害抗藥性加快
輪換用藥是每個農資廠家都在提倡的,而且農藥標籤上都有寫,目的是延緩病蟲害抗藥性的產生。然而,從廠家到果農,真正能做到這一要求的卻少之又少。比如一些不正規的廠家為了追求效果,非法在產品裡添加隱性成分,導致果農在使用時不能準確地輪用;又比如一些農資零售商為了多賺錢,每次配藥的時候都賣一些利潤率高的產品,而利潤率相對低的產品卻不推廣輪用;再比如一些果農由於試出了某產品的效果很好,害怕新產品效果不過關而選擇每次都用回老產品,最終導致該產品因抗性太大而失效。(註:不同廠家生產的相同成分的農藥不屬於輪換使用)
或者有一些果農出於成本的原因,不捨得用相對貴些的新型化合物,一直使用價格低廉的化合物成分,從而導致該產品壽命終結。然而一些沒經驗的果農通常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反而會埋怨質疑零售商賣假藥,殊不知是因為產生抗藥性過大而導致該產品無效。(比如以前的噠蟎靈,噠蟎靈有著蟎卵通殺的功效,殺蟎效果顯著,更重要的是其價格低廉,深受果農喜愛。但由於果農的過度使用,導致害蟎對該化合物的抗性提高到了25倍以上,現在的噠蟎靈用來單打紅蜘蛛已經基本無效)
三、不科學安排用藥時間
對於任何的病蟲害防治,都應該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療」的植保方針,因此提前用藥、用對藥是關鍵。比如防治紅蜘蛛,應該在每葉基數2~3頭時即要安排用藥,並復配殺卵塊的藥劑,提高防治效果,把紅蜘蛛扼殺在搖籃裡,以免日後爆發成災。
而一些果農卻恰恰相反,非要等到葉片都吃得發白了才來打藥,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本末倒置的。因為這樣不僅會因為紅蜘蛛基數過大而打不乾淨,而且被危害發白的葉片也變不回原來的光澤,從而導致樹勢下降,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再比如潰瘍病,潰瘍病的防治關鍵就是要一個字「早」,在潰瘍病爆發的高峰期前7~10天就應該要用好藥來進行預防,壓低病菌基數,把潛伏期內的病菌提前殺死,並在葉片完全老熟以前每隔7~10天就要噴藥防治,一定要在病斑出現之前用藥,因為一旦病斑出現就再也沒有辦法令其消失。
這裡特別要注意潰瘍病菌的一個感病潛伏期,在潰瘍病的感病潛伏期內,感病組織通常並不會表現出病斑,但其實該組織已經被感染了,病斑出現只是遲早的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明明才打完藥兩三天,潰瘍病斑反而神不知鬼不覺的出現在植株組織上。這種現象也讓很多果農和零售商不解,甚至有些果農對零售商戲稱:「你家的潰瘍藥不是治潰瘍病的,而是傳播潰瘍病的,在沒打你家藥之前不見潰瘍病斑,打了你家藥的兩三天後反而突然冒出來很多的潰瘍病斑。」這話讓很多零售商都摸不清頭腦,頓時啞口無言。
四、不科學配藥、混藥
配藥是門技術活,合理科學的配藥不僅安全無藥害,而且可以顯著提高防治效果及延緩病蟲害抗性的產生。比如紅蜘蛛的藥劑有分高溫用的,有低溫用的,有能殺卵的,有不能殺卵的等等;而潰瘍病的藥劑又有分保護觸殺的,也有分內吸治療的。每一種化合物都有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這就需要我們農資人去了解它,整合它,才能發揮出它們最大的效果。
再來說說混藥,配藥配的再好,混藥不科學那麼最終的藥效也會變差,科學的混藥可不是一鍋燉。在稀釋農藥的時候,應按照劑型的不同來確定要稀釋農藥的順序,正確的農藥稀釋順序應為:葉面肥~可溼(溶)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微乳劑~水乳劑~水劑~乳油,並保證每種成分充分攪拌均勻之後再加入下一種,以此類推。另外,用來稀釋農藥的水應以中性或弱酸性的軟水為好,並保證現配現用,硬水或鹼性水則會降低農藥20%~50%的效果。
五、噴藥不小心、仔細
再好的藥也得噴到了才能發揮出效果,因此噴藥的仔細、細緻是決定最終效果的根本原因。特別是如紅蜘蛛這樣基數大,抗性強的害蟎更是如此,通常紅蜘蛛的卵塊孵化在柑橘葉片的葉柄及葉脈兩側,或枝梢防止雨水倒流的凹槽處,這些地方通常就是我們平時打藥的盲角區,如果此時再加上施藥馬虎,那麼想得到一個很好的防治效果更是紙上談兵。
六、不合理修剪,造成樹體蔭蔽
平時不注重給樹體進行合理的修剪,造成樹體過於蔭蔽,從而影響打藥質量和效率,造成防治效果下降。另外蔭蔽的枝梢還容易造成風傷,增加潰瘍病菌的侵染途徑,同時也增加了果樹內部的溼度,為病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
七、不注重助劑的使用
相對於世界上的一些農業大國來講,我國的農業還算是比較落後,農藥利用率非常低。好的助劑可以顯著的增加農藥的防治效果及利用率,延緩病蟲害的抗性產生速度,尤其是近幾年國家出臺的農藥減量增效政策以後,各大農資廠商更加開始注重助劑的開發使用。
尤其是在防治一些蠟質層比較厚的病蟲時,同等的農藥加助劑與不加助劑的防治效果相差極為顯著!比如某廠家的一款殺蟎產品(為了避免廣告嫌疑就不說廠家及其產品名)在加助劑後的4000倍防效與單獨使用的3000倍防效相當,這充分的說明了助劑在農藥使用中的減量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要注意一些本身不安全的農藥慎用助劑,以免產生藥害)
八、氣候影響
理想的施藥條件應在無風或微風,溫度在25~30℃左右進行最為安全有效,溫度過高或過低,風速過大都將會影響施藥的效果及安全性,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天氣施藥也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
原因總結
雖然以上原因都是影響防治效果的因素,但結合今年的紅蜘蛛和潰瘍病難打的現象來看,除去一些打藥的基本注意事項以外,筆者覺得造成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性和氣候。因為今年紅蜘蛛難打的果園換上往年從來沒用過的成分使用,效果也照樣很好,而今年的氣候主要是以高溫高溼為主,這種氣候給病菌和害蟲的爆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適者生存從來都是大自然不變的生長規律,為了繁衍生息,為了生存,無論是病菌還是病蟲,又或是雜草,它們都在不斷的進化,以適應新環境。就像今年水稻爆發的稻縱卷葉螟一樣,據有關數據表明,今年的稻縱卷葉螟是這10年來發生量最大的一次,而且今年的稻縱卷葉螟更是進化出了部分金黃色的蟲體,這種新型蟲體的抗藥性明顯強於青色的稻縱卷葉螟。
所以每年的氣候不一樣,害蟲的對象及抗藥性也不同,而對於我們農資人來講,新的一年就意味著新的挑戰,只有不斷的學習研究,充分地去了解新型病蟲害的特徵規律,才能實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