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時光倒流,回到十年前,你還會做同樣的選擇嗎?
有人說,我不會選擇理科了,我要讀文科,要變得文藝點。
有人說,我要好好讀書,一年讀50本,十年也有500本了。
也有人說,我一定要早點買房,就不用像現在一樣,每天為房東打工了。
可生活沒有如果。
真的要回到十年前的話,可能你選擇了文科,有好好讀書,甚至借錢買了很多房子。但是十年之後,你會覺得你的選擇比現在高明多少?你會不會同樣想著回到十年前?
這種假設,也只能是假設。
但是,我們所做的選擇,卻有跡可循。
01你做的選擇無非是獲取其他人的認可
心理學家阿希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個受試者安排到一個滿是演員的教室。實驗人員給出了三條槓,讓房間裡的人指出哪條是最長的。演員們會故意說錯,看受試者會如何回答?
實驗最後,受試者都選擇了和演員一樣的錯誤答案。受試者表示,一開始也不相信他們選的答案,但是隨著選擇的人越來越多,就開始懷疑自己,開始相信他們是正確的了。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我們都不想表現得特別異類,我們都想保持和他們一樣。這就導致我們的選擇其實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選擇。
經濟學家也做過一個調查,每年什麼行業賺錢更多,選擇學習這個專業的學生就會越多。看上去是大學生自己選擇的專業,其實只是社會上的價值間接著讓他們做出的選擇。
你當年選擇了理科,沒有受到「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響嗎?或者沒有受到計算機網際網路熱門的影響?
02選擇有時是服從權威
權威天然就會使人信服,感覺充滿了威望。小時候,我們總是覺得老師是對的,老師叫我們做什麼我們總是服從。直到長大後,我們才知道老師也會犯錯。
心理學家同樣做過一個實驗,被試者被安排給問題回答錯誤的同學施於電擊,而要不要停止則需要聽從研究人員的安排。好幾次被試者都想停止,但是研究人員沒有點頭,被試者就不斷地給同學施於電擊,而不管同學如何要求停止實驗。而在沒有研究人員在場的情況下,被試者很快就停止了點擊。
實驗結果表明,人們很容易聽從權威的安排。
你以為你在自主做選擇,其實不過是在聽從別人的指示。
你想要一年讀50本書,真的是想學到書中知識嗎?還是只是因為聽到一些成功人士說讀書有好處?
03稀缺導致你的選擇
很多商家在售賣一個產品時,可能會說,就剩最後幾個了。有些培訓機構也會打出限額的方式來招生。
這都是表現出資源是有限的。告訴消費者,趕緊行動起來。而我們本來不需要這個產品時,感覺所剩不多了,可能就會選擇購買。
還有商家打出「最後三天」等條目,體現出的是時間的稀缺。而這也會導致你本不應該做出的選擇。
十年前,你手上的錢也是稀缺的,相比房子沒有那麼熱,但也有可能你更加想要掌控錢在手裡的感覺。錢本來就是稀缺。
哪怕你回到十年前,做出你喜歡的選擇。但十年後,你可能還會想著回到十年前做更好的選擇。因為絕大多數選擇權並不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