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地質學是以地球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由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組成。內部圈層構成固體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地質學主要研究固體地球的最外層,即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巖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質。
2、地質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野外調查 (2)室內試驗和模擬實驗 (3)歷史比較法
3、簡述地球外部層圈形成過程。
在由吸積作用形成地球的過程中,吸附的星雲中的氣體部分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原始大氣圈。在地球進入升溫熔融狀態時,這些原始大氣逃逸消失。之
後在火山放氣作用下形成了次生大氣圈。次生大氣圈經後來的植物光合作用等改造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大氣圈。在次生大氣圈形成的同時或稍晚,由於地幔放氣和礦物排水而釋放的大量水蒸氣聚集形成了地球的水圈。
4、簡述地球內部圈層劃分方案和主要依據。
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結構主要利用地球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成果,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地震學、重力學和隕石學的資料,它們用來推斷地球內部物質成分、物理狀態和性質。此外,高溫高壓實驗、同位素地質學和巖石學探針等研究,為研究探索地球內部物質運動、變化過程提供了重要依據。
地球物理學家研究天然地震波傳播方向與速度資料,發現地球內部物質具有顯著的縱、橫向的非均勻性質。尤其是縱向上,在幾個深度上波速有明顯的變化,說明地球內部物質的同心圈層結構。
根據地球內部存在的莫霍與古登堡兩個不連續界面,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大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在根據次級界面,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為外核、過渡帶和內核。
5、礦物的概念是什麼,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是什麼?
礦物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地質條件和物理化學條件下相對穩定的自然元素單質或化合物。礦物具有一定的晶體結構,它們的原子呈規律的排列。如果有充分的生長空間,固態礦物都有一定的形態。晶體是具有格子構造的固體,如石英的晶體排列是矽離子的四個角頂各連著一個氧離子形成四面體,這些四面體彼此以角頂相連在三維空間形成架狀結構。非晶體是不具有格
子構造的固體。
6、地層層律具體包括哪些?
a.疊置律 b.原始連續律 c.原始水平律
7、地層劃分與對比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由於生物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的演化,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標準化石和特定的化石組合。生物演化具有不可轉逆的特性,即已經消失的物種和已經退化的特性不會再出現。因此可利用地層中含有特定的化石組合或類型,對其進行劃分和對比。
8、簡述地層劃分的依據。
(1)沉積旋迴和巖性變化 (2)巖層接觸關係 (3)古生物(化石)
9、簡述地層接觸關係的類型。
連續沉積的一套不同時代地層的接觸關係,叫整合接觸。上下地層連續,無間斷,巖性和所含化石一致或漸變,產狀基本一致。
上下地層間有沉積間斷,即兩套地層間缺少了一部分地層,這種地層接觸關係叫不整合接觸。它反映了一個地區長期暴露地表,遭受風化剝蝕,兩套地層間的沉積間斷面叫不整合面。
根據不整合上下地層的產狀關係及其反映的構造運動特徵,不整合分為: 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反映整體上升。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層產狀不同,呈角度相交,反映不均勻升降運動或水平運動,使地層褶皺或傾斜,新地層與不整合面平行,而老地層卻與之斜交。
10、簡述沉積物是如何轉變為沉積巖的。
鬆散的沉積物轉變為堅硬的沉積巖主要是通過以下主要成巖作用:
①壓實作用:壓實作用是指疏鬆沉積物在上覆水體和沉積物的負荷壓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體積縮小轉變為固結的巖石過程。
②膠結作用:膠結作用是指從孔隙溶液中沉澱出的礦物質,將鬆散的沉積物顆粒膠結在一起,轉變成固結的沉積巖的過程。
③重結晶作用:重結晶作用是指深埋於地下的沉積物,在一定的壓力、溫度影響下,其顆粒成分部分溶解和再結晶,使非晶質變為結晶質,細粒晶體變成粗粒晶體,從而使沉積物固結成巖的過程。
11、巖相分析的主要依據有哪些?
①生物化石; ②巖性特徵和結構; ③特殊物質。
12、論述海蝕地貌的形成過程。
海水運動的動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及海洋生物活動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巖石的破壞作用稱海蝕作用。海蝕作用方式有機械剝蝕作用和化學溶蝕作用,但以機械剝蝕作用為主。機械剝蝕作用有兩種:一種是海水在運動過程中對巖石進行衝積導致巖石破壞,稱為衝蝕;一種是運動著的海水所挾帶的礫砂摩擦、碰撞海岸或海底使其遭受破壞,稱為磨蝕作用。海蝕作用的主要營力是海浪。海浪在基巖組成的海岸帶以拍岸浪猛烈衝積海岸以及以其挾帶的礫砂磨蝕海岸帶海底和海岸巖石。潮汐在開闊的海岸帶可助長海浪的破壞作用。
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斷破壞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達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稱為海蝕凹槽。海蝕凹槽繼續擴大、加深,海蝕凹槽上部巖石失去支撐而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巖壁,稱為海蝕崖。海蝕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後退,則在海蝕崖前形成由基巖組成的微向海傾斜的平臺,稱為海蝕平臺(或波切臺)。底流把剝蝕海岸的物質帶到波切臺外靠海水一側沉積下來形成波築臺。殘留于波切臺上未被剝蝕掉的基巖巖柱稱海蝕柱。海蝕平臺因海蝕作用而不斷加寬,使波浪衝擊崖基時要經過越來越長的距離,波浪的能量消耗越來越大。最終,海浪的能量全部消耗在海蝕平臺上。海蝕作用趨於停止。此後,如果地殼上升使波切臺上升到海水不能淹沒的高度時,形成海蝕階地。
13、解釋喀斯特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條件。
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和有機酸,在可溶性碳酸鹽巖廣泛分布的地區,地下水沿層面及孔隙流動,在流動過程中不斷溶蝕沿途巖石。地下水的溶蝕作用為主,再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形成一些特殊地形,這些地形以及作用過程稱喀斯特。喀斯特形成的基本條件為:節理等裂隙發育的、產狀平緩的厚層可溶性巖石及豐富的可流動的地下水。
14、內動力地質作用有哪些類型?外動力地質作用可分哪些類型?
由自然動力引起巖石圈或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變化的作用,統稱為地質作用。按地質動力來源分為作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類型有:地殼運動、地震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
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有: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崩塌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
15、風化作用有哪些類型?
(1)機械風化作用 (2)化學風化作用 (3)生物風化作用
16、何謂成礦作用?自然界存在哪些成礦作用類型?
在地質作用過程中,使分散在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對富集而形成礦床的作用。按成礦作用動力學和成礦物質來源,成礦作用可劃分為:內生成礦作用、外生成礦作用、變質成礦作用類型。
17、工業與民用建築地質調查的工作重點有哪些?
(1)地層的巖性、厚度與分布,重點是巖土工程力學性質的均勻程度;
(2)場地及周邊地質構造條件,重點是活動構造或重新活動的老構造的性質以及斜坡的穩定性;
(3)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深度與含水層的性質與分布,包括上層滯水的特點,重點是水位與水質的變化及其對地基巖土穩定性的影響。
18、地下水開採需注意哪些問題?
(1)地下水允許開採量 (2)地面下沉與地面裂縫 (3)海水倒灌
19、簡述水體汙染的防治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①加強對水體及其汙染源的檢測和管理; ②控制或減少廢水或汙水的排放量; ③合理利用水體的自淨能力; ④汙水處理;⑤海洋油汙處理。
20、簡要闡述礦產開發可能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
①採礦可引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
②露天開採和廢石堆積佔用大量土地,對植物土地資源破壞的同時破壞了生態環境;
③對地下水、地表水造成不利影響,可加速對土壤、巖石的侵蝕,使泥砂排入河道,使地表水、地下水酸化、含重金屬和有毒物質;
④空氣汙染,地下與露天採礦的穿孔、爆破、運載礦石、廢石產生大量粉塵,尾礦風化或隨地表水汙染河流,或在乾旱氣候與大風作用產生塵暴,造成空氣汙染;⑤海洋礦產資源開發造成對海洋環境的汙染
21、簡述巖石地層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及其關係。
巖石地層單位主要根據地層的巖性特徵進行劃分,對比,建立起不同等級的地層系統,巖石地層單位以組為基本單位。按級別可分為群,組、段、層。組的構成強調基本層序。
年代地層單位是以地層形成的時限(或地質時代)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與統一的地質年表中的年代單位是相互對應的,可分為宇,界、系、統、階,時帶,分別與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時相對應。 巖石地層單位雖然也有先後順序之分,但它的劃分與對比不受等時面的限制,與時間地層單位也沒有相互對應的關係,巖石地層單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層單位的界線(即可以穿時的)而年代地層單位則不受巖石特徵的限制,從理論上講,它是嚴格等時的。兩種地層單位的界線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數情況下是相互穿越的。
22、簡述世界地震地分布。
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於板塊運動。由於板塊的相對運動,在板塊的邊緣造
成地應力的積累和應變能的突然釋放,從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塊邊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個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地震帶;洋脊地震帶;大陸裂谷地震帶。
23、簡述鮑文反應序列及其用途
美國學者N.L.鮑文(1922年)根據人工矽酸鹽熔漿的實驗發現:巖漿在冷卻時,主要造巖礦物的結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順序,可劃分為兩個系列,即斜長石的連續反應系列和暗色礦物的不連續反應系列,被稱為鮑文反應系列。 根據反應的性質不同,鮑溫把巖漿巖中主要造巖礦物分為兩個反應系列。連續反應系列為架狀的矽鋁礦物,礦物成分上有連續漸變關係,內部的結晶格架無質的變化。不連續反應系列為鐵鎂礦物,礦物成分的變化是不連續的,內部結晶格架發生了質的變化。如橄欖石變為黑雲母,其結晶格架由島狀變為層狀。 上述兩個系列在巖漿結晶過程中,矽鋁礦物與鐵鎂礦物依次對應出現共結關係,最後兩個系列演化成一個系列,即鉀長石、白雲母和石英,它們是巖漿結晶的最終產物。
根據上述反應系列可以解決下列實際問題:
(1)確定礦物的結晶順序。反應系列上部的礦物比下部的礦物早結晶。顯然橄欖石、基性斜長石是最早結晶的礦物,石英則是巖漿結晶的最後產物。
(2)解釋了巖漿巖中礦物共生組合的一般規律。由於兩種反應系列存在著共結關係,當巖漿冷卻到一定溫度時,必定同時結晶出一種淺色礦物和一種暗色礦物。例如當巖漿降至1550℃時,析出橄欖石、斜方輝石和基性(鈣、培)長石而組成超基性巖。巖漿溫度降至1270℃時,單斜輝石和拉長石同時析出組成基性巖。
(3)解釋了巖漿巖多樣性的原因。同一種巖漿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巖漿巖。
(4)解釋了巖漿巖中某些結構上的特徵。如斜長石的正常環帶結構和暗色礦物的反應邊結構。
24、列舉沉積巖層理構造的主要類型,並加以說明。
層理是沿原始沉積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礦物成分、顏色、結構等特徵發生變化所構成的一種層狀構造。層理不僅是沉積巖的基本構造特徵,而且也是研究沉積環境或沉積相的良好標誌。一般按形態特點把層理分為下列類型:
(1)水平層理:細層之間以及細層與層系界面之間互相平行,主要形成於細粉砂和泥質巖石中,多見於水流緩慢或平流的環境中形成的沉積物內,如河漫灘、牛軛湖、瀉湖、沼澤、閉塞的海灣沉積物中。
(2)平行層理:類似水平層理,細層之間以及細層與層系界面之間也互相平行,但出現在粒度較粗的砂巖中,常伴有衝刷現象,它形成於急流、水淺的水流條件下。
(3)波狀層理:細層呈波狀起伏,但其總方向相互平行,並平行於層系面。其成因有兩種,一種是往復振蕩的波浪造成的,波層對稱,多見於湖泊淺水帶、海灣、瀉湖環境的沉積物中;另一種是微弱的單向水流造成的,波層不對稱,多見於河漫灘沉積物中。
(4)斜層理:細層與層系界面斜交,且層系之間可以重疊、交錯。它是水流(或風)中形成的沙紋或沙波被埋藏以後在巖層剖面上所呈現出的構造特徵。細層的傾向反映了介質的流向(風向),細層的厚度(相當於沙紋或沙波的高度)反映介質的流速.
(5)透鏡狀層理:砂質小透鏡體連續地且較有規律地包裹於泥質層中,砂巖透鏡體內部又具有斜層理。它在潮汐沉積物中最常見。
(6)粒序層理:又叫遞變層理,是無明顯的細層界線,整個層理主要表現為粒度的變化,即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到細逐漸遞變。它是濁流的沉積特徵,並且比較常見。
(7)塊狀層理:巖層自下至上巖性均一,肉眼看不出其它內部層理構造,一般厚度大於lm,是沉積物快速堆積的產物。也可為生物擾動所致。
25、簡述母巖風化產物的類型
母巖的風化產物有三類:
其一,陸源碎屑物質:它是母巖遭受機械風化後破碎而成的碎屑物質再經機械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質,如石英、長石等。
其二,粘土物質:粘土礦物主要是由母巖化學風化中長石分解而成。
其三,化學及生物化學物質:這類沉積物來源於母巖化學分解。主要是:Al2O3、Fe2O3、FeO、SiO2、CaO、Na2O、K2O、MgO等。它們以膠體真溶液的形式在水中搬運至適當的環境中沉澱下來。
2.礦物的概念是什麼,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是什麼?
礦物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中形成的,在一定地質條件和物理化學條件下相對穩定的自然元素單質或化合物。礦物具有一定的晶體結構,它們的原子呈規律的排列。如果有充分的生長空間,固態礦物都有一定的形態。
晶體是具有格子構造的固體,如石英的晶體排列是矽離子的四個角頂各連著一個氧離子形成四面體,這些四面體彼此以角頂相連在三維空間形成架狀結構。非晶體是不具有格子構造的固體。
來源:地質論壇
本平臺轉載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有侵權或非授權發布之嫌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審核刪除處理。
歡迎添加小編微信
添加時請備註單位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