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被之前中超當選世界第八大聯賽的消息洗腦了,足協準備給中超擴軍了。
繼加碼限薪令和要求俱樂部更改中性名之後,18日,足協發布《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宣布到2023年中超聯賽將擴軍至18支球隊,並實行「男足帶女足」模式。
不僅是中超,根據足協的計劃,到2023年,中甲也要擴軍至20支參賽隊,中乙擴到30支參賽隊左右。
而所謂的「男足帶女足」模式,就是把建立職業女足隊伍作為中超俱樂部的準入條件之一,以此來帶動女足運動的發展。
此前,中超獲評世界第八大聯賽,依靠的就是雄厚的觀眾基數以及俱樂部的天價投入。現如今限薪了,足協大概想從另一方面找齊——至少參賽隊要與頂級聯賽一樣。
但擴軍引起的連鎖反應就是,2021和2022年中超的降級名額都變成0.5個,中甲則會有1.5個升級名額。
很多球迷靈魂發問:那這兩年的中超還能看嗎?
首先,限薪導致「超級外援」們紛紛離開,聯賽的吸引力和精彩程度必將打折扣。現如今0.5個降級名額基本等於沒有降級,排名最後的球隊都還有「生還」的機會,那俱樂部的動力在哪裡?像今年的泰達贏一場就保級的奇葩情況是不是會越來越多?
對於足協的擴軍決定,有專家表示,中超本來就是「偽職業」聯賽,很多東西都不是完全按照市場化路徑走的,行政幹預的手段過多,包括「男足帶女足」和必須更改中性名這種「準入門檻」。現在無論限薪還是擴軍,都無法從根源上解決青黃不接和後備力量薄弱的問題。
擴軍後,貌似職業足球人口增多,職業足球俱樂部陣容擴大,但中國足球的水平並未提高,環境並未有所改善,對資本的吸引力只會一降再降。
有球迷就直接開懟:「還是先解決一下欠薪吧,水平不夠隊多有什麼用?」「數量多有屁用,你沒質量等於零,把有水平的外援都嚇跑了有再多的隊都沒人看。」
還有人直言:「中超現在這16支隊冠名都賣掉了嗎?」
更有人直接將話題延伸到幾天前宣布的俱樂部更名上,「以前還能賠本賺吆喝,現在企業名稱也不允許出現了,那這些投資人搞足球的動力是什麼?」
的確,在另一個「戰場」上,很多俱樂部還為改名兒的事兒鬧心呢。不管是不是北京球迷,很多人都在為國安「求情」,有人直接說出國安應該被保留的理由:「因為代表著國泰民安啊,其他球隊必須按照規矩來。」
其他球隊的球迷也不幹了,「河南建業,代表著建功立業」「永昌還永遠昌盛呢」「恆大,恆久強大」……
還有人直接奔著全民健身的方向而去,「支持,把薪資限下去,隊伍擴起來,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看看,中國球迷有多不容易,這操的都是哪門子心。
不過,真有點替足協發愁,又得帶女足、又得改中性名,您確定俱樂部們不會揭竿而起嗎?別到時候擴軍不成反縮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