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使用手機和電腦的時候都會關注這些數碼產品的CPU,現在的手機CPU基本上人人耳熟能詳,驍龍四核、八核等,而且主頻也越來越高了。但是很多人其實都不懂兩者之間有何差別,於是有些人就會產生疑問,手機的CPU和電腦的CPU性能究竟相差多少,兩種能相媲美嘛?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電腦CPU和手機CPU的一些不同之處。
手機CPU多核&電腦CPU多核
說到CPU的性能等,我們就先知道影響CPU性能的幾大關鍵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得看架構、工藝、主頻、核心等,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去看所謂的四核、八核等核數。手機的多核其實我們可以叫做多CPU,就是將多個CPU晶片封裝起來,有點類似膠水粘在一起的感覺。有時候多核CPU的每個核心並不是全部都在工作的,在待機和空閒的時候也只能用到一兩個核心。CPU的核數是越多越好嗎?不要盲目地認為核數越多越好。核數其實太多就無法很好合理的調配,甚至可能會引起報錯等。
而電腦CPU的多核和手機CPU的多核其實是不太一樣的,電腦CPU的多核處理器並不像手機CPU一樣有點類似膠水粘在一起的感覺,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了多個運算核心,通過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可以來處理同一件事情。多個並行的個體封裝成了一個整體,處理任務時並且還是並行處理。
那麼在選電腦CPU之前我們要考慮自己使用的用途,用途不同選擇也不一樣。比如用來打遊戲的電腦怎麼選,選擇用來打遊戲的電腦CPU最好是首先考慮此多核CPU的穩定性,並不是核數,因為CPU如果不穩定,打遊戲時候體驗肯定不會好的;如果用來製圖或者視頻影音製作,智能核心數顯得更重要一些,智能核心數多可以分擔更多的軟體任務,這樣更適合這種製作方面的多任務工作環境。
手機CPU&電腦CPU的架構區別
對於處理器而言,架構是CPU的核心部分,就像是一座大樓的基礎框架。手機的CPU架構和電腦CPU的架構並不相同,手機處理器架構主要是基於ARM架構,而電腦採用的則是X86、X64等架構。手機處理器的ARM架構用精簡指令系統(RISC),設計思想減少了大量CPU內部的指令集;電腦處理器的X86、X64等架構,用複雜指令系統(CISC)。並且在最終結果中採用ARM架構的手機CPU,運算能力大大低於電腦CPU的運算能力,手機CPU和電腦CPU架構由於不同,相同主頻下電腦CPU要比手機CPU的運算能力高几十到幾百倍。
CPU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那麼為什麼手機CPU不採用電腦CPU的X86、X64等架構呢?這是因為手機CPU的定位問題,手機的CPU必須滿足功耗低,廉價,而X86、X64等架構CPU無法滿足這一點。
手機CPU和電腦CPU的工藝&主頻
手機CPU現在已經都都7nm工藝了,已經趕超了電腦CPU的製作水平。但是CPU的主頻才與實際的運算能力存在一定的關係,CPU有各種各樣的指標,決定著CPU的運算速度。還有CPU的位數很重要,位數大一些運算速度也更強,這也就是搭載了64位的CPU的手機比32位快得多的原因。
手機CPU&電腦CPU的緩存
緩存大小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從一路使用手機我們也知道,緩存對CPU速度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在CPU內緩存的運行頻率極高,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內存和硬碟。緩存容量增大可以提升CPU的性能。因為緩存可以大幅度的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所以自然是越大越好,但是由於CPU一般面積都不大,成本製作也高,綜合這些因素來考慮,緩存其實都是很小的。
手機CPU與電腦CPU的性能究竟差多少呢?兩者總體來說,差距還是挺大的,現在頂級的手機CPU相當於至少4-5年前的中端臺式CPU,並且由於手機的CPU更小,在手機上使用還要控制發熱和功耗,所以根本不能和能帶動現在筆記本和桌上型電腦的電腦CPU來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