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11月23日,貴州省9縣宣布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國務院扶貧開發小組辦公室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十三五」的這最後一段賽道,我們贏了!
2016年至2020年,5年光陰不過是歷史長卷上舉重若輕的一筆,卻划去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
超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告別絕對貧困,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堪稱人類發展史上的壯舉。
在奪取脫貧攻堅偉大勝利、向著鄉村振興闊步邁進的徵程上,全國各級氣象部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踐行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理念,堅持趨利避害並舉,奮力書寫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氣象答卷」。
破題——強化頂層設計,下好脫貧攻堅一盤棋
脫貧攻堅,氣象部門怎麼做?做什麼?
「十三五」期間,兩份文件對氣象助力脫貧攻堅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氣象部門提出明確要求。隨即,中國氣象局出臺《打贏脫貧攻堅戰氣象保障行動計劃(2016-2020年)》,聚焦眼前五年,奠定奮鬥基調。
2018年,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印發,放眼未來十年,為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一躍指明氣象方向。
在兩份文件中,「趨利避害、減災增收」被反覆提及,成為氣象助力脫貧攻堅、保障鄉村振興的核心思路。
綱舉目張,關鍵還在以上率下,帶動各級氣象部門在脫貧攻堅氣象保障工作上展現新作為。中國氣象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並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所在的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建立相應領導機制。領導小組統領全局,每年印發氣象扶貧開發工作要點,並在平臺建設、業務服務、科研能力等方面對地方給予大力支持;各級氣象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及中國氣象局黨組決策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將各項要求落實落細。
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統籌部署下,氣象部門以基本建成貧困地區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和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為抓手,穩步構建以智慧氣象為標誌的現代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向著脫貧攻堅最後階段全力衝刺。
強基——錘鍊專業能力,守住致貧返貧底線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最後衝刺階段,今年汛期顯得尤為驚心動魄。大疫之後又逢大汛,降雨來勢洶洶,洪水、內澇、滑坡險情不斷,給小康圓夢之路帶來挑戰。
但在脫貧攻堅和防汛救災兩個戰場,氣象人都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避險」能力凸顯——在6月四川涼山泥石流災害中,覆蓋全州的自動氣象站及時監測雨情,各部門迅速響應,679名群眾被緊急轉移;在湖北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恩施州沙子壩村,面對堰塞湖險情,搶險救災氣象保障服務及時到位……災害來得快,但氣象服務更快。
「減損」作用發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棉花高溫氣象指數保險為產業發展裝上了「穩定器」;在安徽省潁上縣,氣象、農業農村、保險等部門組建的專家組多次走訪提出補改種建議,為農戶恢復生產、減免損失增添信心……「天公不作美」,但氣象更貼心。
看得見的服務成效背後,是基礎支撐更加牢固——與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文,將駐村扶貧工作隊全部納入基層氣象信息員隊伍;832個國家級貧困縣自動氣象觀測站鄉鎮覆蓋率達100%;建成41.6萬套農村高音喇叭、15.1萬塊鄉村電子顯示屏……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更加有序高效。
是科技成果發力——全國暴雨、洪澇等災害監測預報以及影響評估能力不斷增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和安全性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累計增加降雨量2200餘億噸,防雹作業保護面積約290萬平方千米;完成全國2000多個縣(區)暴雨洪澇等災害風險普查,製作了一系列風險區劃圖,已用於風險評估與預評估業務及技術服務。
更是長期實戰中構建起的應急管理體系高效運轉——5年來,全國2090個縣(區)制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8萬個鄉鎮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政府綜合防災減災體系,15.47萬個村(屯)制定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劃;7.8萬個氣象信息服務站,76.7萬名信息員覆蓋全國;5.73萬個重點單位或村(屯)通過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評估。
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不會是坦途,氣象人能做的就是讓這條路再平一些、穩一些,讓「天災」不再成為奔向夢想的「攔路虎」。
賦能——把握精準發力,融入改革發展大局
2020年是中國氣象局與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結對子」的第八個年頭。
過去貧困程度深、人均資源少、財政收入低,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步伐緩慢、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的突泉已舊貌換新顏,產業興旺,集體經濟活了;「安居夢」圓,村屯環境整潔了;教育落實,村民心氣兒高了……突泉發生「蝶變」,成功退出貧困旗縣序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12%。
突泉幫扶工作的成績,是氣象部門「輸血、造血、活血」並舉、推動扶貧工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的縮影。
輸血,輸的不是「只慰不問」的「血」,而是有助於貧困地區蛻變的「新血」。
新技術——天上的「眼睛」更亮了,無人機機載攝像頭和氣象傳感器,風雲系列、高分系列等遙感衛星精細捕捉更大範圍的農情、災情變化;田間的「衛士」更強了,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和農田小氣候監測系統,實現了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和局地小氣候自動化觀測;標準化農業氣象科技示範園、農業氣象適用技術推廣基地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自然饋贈的光與熱更暖了,精細的太陽能資源數據、精準的預報服務產品和精密的太陽能資源監測等,有的放矢地助力國家光伏精準扶貧工程切切實實轉化為「陽光經濟」……
新服務——面向貧困地區26.9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內涵拓展,不僅僅是深入田間地頭,在農氣服務App上,在專家聯盟的直播課堂裡,在隨時隨地可接通的視頻電話中,直通式服務「通」到了人心裡。緊跟發展政策的氣象服務鏈條延伸,在貴州山區、黃河灘區、三峽庫區、寧夏戈壁灘上,「扶貧移民」過程中前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防雷安全監測先行佑平安,後有農業資源調查、產業保障服務跟進促發展,一路護航有始有終。
新人才——選優配強扶貧幹部,充分發揮氣象部門優秀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撲下身子為基層「找病灶」「挖窮根」,同時通過講黨課、說政策、鼓鬥志、開展常態化黨務學習,為幫扶地區黨支部和「兩委」班子注入活力,以思想促行動,以黨建促扶貧。
造血,挖掘優勢資源,探索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打造脫貧新「引擎」,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因地制宜,合理謀劃特色產業。或以特色農業為抓手,打造氣象好產品。放眼全局,多項針對區域特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科研成果落地有聲,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輻射示範效益不斷凸顯;聚焦地方,陝西柞水的木耳,山西大同的黃花,引入巴彥淖爾的張雜谷,落戶河南的油用牡丹,「支援」貴州普安的白茶……在各地氣象部門的助力下,成為當地脫貧攻堅斑斕圖景上的一抹亮色。
或以綠水青山為寶藏,加大氣候資源開發力度。中國氣象局推進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精細化到行政村的實時開發利用評估;建設國家氣候標誌標準技術體系;創建中國天然氧吧和國家氣象公園……讓「陽光收入」「綠色收入」成為精準幫扶堅強保障。福建「氣候福地」、浙江避暑勝地、湖南氣候旅遊勝地……各地爭相推出旅遊氣候資源品牌,為公眾旅遊、度假和康養提供精準指導,成為地方經濟建設中的「點睛之筆」。
因時求新,及時創新扶貧新模式。電商扶貧成「新寵」,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及汛情影響,農副產品銷路受阻,多地氣象主播、幫扶幹部化身「店小二」,做好「代言人」,讓山東煎餅、四川黃果柑、庫爾勒香梨等農特產品接連創下銷量新高。代幫代捐有妙招,中國氣象局機關及直屬單位,各地氣象部門紛紛行動,主動採取「以購代捐」「以物換購」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扶貧公崗開新路,在西藏、內蒙古、四川等14個省(自治區)設立1249個氣象觀測扶貧公益崗位,湖北、貴州、甘肅等省設立33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扶貧公崗,既兜底脫貧,又實實在在發揮了效益。
因人施策,扶志與扶智並舉。建智庫,在廣西環江縣,專家聯盟以智庫共同體的力量助力產業高效科學發展;在內蒙古突泉、新疆喀什,「村委會課堂」「農民夜校」如火如荼,為當地留守兒童和村民送去專業知識,更搭起溝通的橋梁。點心燈,在湖北恩施,「氣象媽媽」用真情溫暖留守兒童;在安徽懷寧,縣氣象局黨支部書記、局長徐紅玲被五保戶老人當做「親閨女」……一批批扶貧幹部把他鄉當故鄉,打開脫貧致富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