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放開外商投資準入限制,加大「引進來」力度的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也在不斷推動國內產業「走出去」。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7部委日前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我國產業全球價值鏈地位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旨在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鼓勵企業高效整合利用全球知識資本、科技資源,實現加強國際合作與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良性互動,不斷增強創新能力。
那麼,目前我國各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如何?哪些產業在全球價值產業鏈提升空間較大?該《指導意見》出臺後,對哪些產業或者行業帶來利好?就上述問題,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清華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建民。
製造業未能躋身中高端價值鏈
中國經濟導報:《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我國產業全球價值鏈地位,那麼目前我國各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地位如何?
郭建民: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既「引進來」又「走出去」,融入全球產業鏈,有效承接了國際產能向中國的轉移,充分學習先進技術,借鑑先進經驗,逐漸發展形成了產業門類全、技術水平高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中最大利用外資國。我認為,關於我國各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需要區別來看。
首先,高鐵、核電、航天裝備、電信和船舶等行業已經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水平。以高鐵技術為核心的軌道交通裝備、以核電技術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裝備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裝備,都已成為我國裝備製造業參與國際經貿合作、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中的熱點和亮點。
其次,電子商務行業正在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電商依託「網際網路+」平臺,通過跨境電子商務打破沃爾瑪等採購商的壟斷,逐步成為該領域全球價值鏈的新主導者,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高端水平。
還有,紡織品、皮革與鞋類和基本金屬製造業處於中高端水平。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國,在全球價值鏈中進口國外原料和中間品較多,主要是出口紡織服裝的最終產品。
但製造業總體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值的比重上升到19.8%,首次超過美國的19.4%,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在全球價值鏈中卻不能躋身為中高端環節。
中國經濟導報:您認為製造業未能躋身中高端環節的原因是什麼?
郭建民: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缺乏始終是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大問題。在「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的帶動下,我國企業通過併購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品牌,從價值鏈的中低端逐步邁向中高端,實現「中國製造」升級成為「中國智造」,大大提升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家電等產業提升空間大
中國經濟導報:哪些產業在全球價值產業鏈提升空間較大?
郭建民:我國產業在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多年經驗基礎上,積累了較強的製造能力和一定的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的能力。要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就意味著要從「微笑曲線」的低端往兩端延伸,因此,已經在「微笑曲線」底部築牢基礎的產業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如我國製造業中的家電、ICT、電力、汽車、鐵路、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等。
中國經濟導報:那麼,這些產業該如何提高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呢?
郭建民:這些有較好基礎的產業都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一是聚焦附加值更高的精密製造和智能製造環節;二是向整體設計、核心零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環節延伸;三是向營銷與渠道、品牌與運營和金融與服務環節延伸。自主研發、國際聯盟和跨國併購都是實現三種方式的良好手段。無論是製造業領域還是工程承包領域,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都是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的基本保證,我認為「製造+服務」和「傳統產業+網際網路」將是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的兩翼。
利好製造業與服務業及周邊行業
中國經濟導報:《指導意見》出臺後,會給哪些產業或行業帶來利好?
郭建民:《指導意見》將對我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都帶來利好。具體來看,一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高鐵、電力裝備、船舶、工程機械、通信設備等產業,對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行業的利好作用將會十分明顯。
比如,我國高鐵技術和磁懸浮技術全球領先,電力中的特高壓和核電技術尤其是第四代核電技術也獨步全球,將會通過新的商業模式和運營模式逐步提高對全球的控制力;汽車領域將會支持更多的跨國併購和品牌建設;工程承包領域將會逐步推廣中國標準和體系。
二是服務於製造業發展的行業,例如研發、創意、設計、信息、諮詢等新興服務貿易,特別是商貿、物流、建築設計等服務業領域以及產品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高端服務業等領域。蘋果一家公司攫取了全球手機市場利潤的90%。從國家層面將支持華為等國產手機及通訊廠商加大研發投入和原始創新。
三是服務於進出口貿易的行業,如跨境電子商務服務業、物流、保險行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