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進戰篇原文為: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法(《左傳·宣公十二年》)曰:「見可則進。」
進戰篇認為,凡對敵作戰,若察覺有戰勝敵方的把握,應迅速發動進攻,便可得勝。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有可勝之機,就要立刻抓住戰機進攻。
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書李靖出任定襄道行軍總管,大敗突厥,頡利可汗遣使向唐朝請罪,表示願意歸順。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為特使前去安撫,又派李靖帶兵迎接。李靖深知頡利可汗歸降為緩兵之計,決定利用特使到達、突厥放鬆戒備之機發起偷襲。果然,頡利可汗見唐使到來放鬆了戒備,李靖部先頭部隊借大霧掩護,行進至距頡利可汗僅七裡處才被發現。頡利可汗慌忙組織部隊抵抗,但為時已晚,李靖迅速發起總攻,殲滅突厥兵萬餘人,俘虜男女十餘萬,唐朝疆界向北擴大。
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越南人民軍先後集結4個步兵師(欠1個團)、1個炮兵師及其他部隊共4萬餘人,在以韋國清為團長的中國軍事顧問團協助指揮下,對駐奠邊府侵越法軍發起攻擊。此役,共殲滅法軍1.6萬人,擊落、擊毀飛機62架,俘虜法軍卡斯特裡準將及全部參謀人員。奠邊府戰役後,法軍在數量上雖仍佔優勢,但整體戰鬥意志下降,且國內反戰情緒高漲,而各法屬殖民地國家在奠邊府大捷鼓舞下,奮起反抗法國殖民統治。此時,越軍向法軍展開全面進攻,短時間內消滅大批法軍和偽軍。在越軍強大攻勢下,法軍在越北平原進一步收縮,自6月10日至7月3日,接連撤出越池、則邊、太平、南定、府裡等重要城鎮和地區,越軍收復大量失地。
進戰篇的核心是論述在戰場上把握戰機的問題,其所引用的「見可則進」,著重強調確實具備戰勝敵方的條件時要迅速行動,不可貽誤戰機。所謂「可」有兩層含義:一是力量對比,應具備擊敗敵方的優勢兵力。二是時機選擇,應選在敵方疏於防範或士氣頹喪之時,此時出其不意的攻擊更能形成強大的心理震懾。
認清戰場態勢。所謂進戰,並非要求無條件的盲目亂進,而是以「可」為極重要的前提。在軍事領域,「戰爭迷霧」和計謀可謂無處不在,想要在硝煙瀰漫和雲譎波詭的戰場上發現「可」,就要求指揮員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察敵情、識敵計,有較強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做到知己知彼,既能看到利中之弊,又能看到弊中之利。首先要準確掌握敵情動態,為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撐。其次要善於在紛繁複雜的戰場環境中營造有利於己方的戰場態勢,或派兵襲擾疲憊敵方,或偷襲要點破敵體系,或聲東擊西使敵迷惑,千方百計為「進」創造條件。李靖敢於率萬騎直搗頡利可汗老巢,在於他掌握兩個重點。其一,此前突厥已元氣大傷,頡利可汗「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說明其敗走後難以自保,實力空虛。其二,李靖正確把握了唐朝特使安撫頡利可汗所產生的影響,認為「詔使到彼,虜必心安」,從而毫無戒備。據此兩點,李靖做出「自白道襲之,必得所欲」的正確判斷,一舉擊敗突厥。
找準進攻時機。擁有我優敵劣的戰場態勢固然重要,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即使實力佔據上風,也必須找準合適進攻時機,從而確保戰役戰鬥的突然性,使敵方未能組織反抗即被我擊敗,或在敵組織有效反擊前大大削弱其實力。這要求指揮員在敏銳觀察戰場形勢的前提下,要能夠有效利用戰機果斷出擊,確保一擊必中。通常來講,合適的進攻時機有兩種。一是當敵方防禦體系露出破綻或暴露薄弱環節,給我以可乘之機時,要迅速發起進攻。二是我方主動創造戰機,如當我方全局軍事實力不如敵方時,可通過誘敵深入、迫敵分散等手段調動敵方,從而在局部形成優勢,予敵以重創。越軍雖在奠邊府戰役中取得大捷,但就整體軍事實力而言,法軍仍佔優勢,然而越軍抓住法軍士氣頹喪、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等機會,及時發起全面進攻,取得更大勝利。
瓦解敵方意志。戰敗者,往往因失敗滋生恐懼心理,戰鬥意志和信心極為脆弱,容易士氣低落、軍心渙散。進攻者通過前期階段性成功,或已具備軍事實力上的壓倒性優勢,或增強了必勝信念,勇於追求更大勝利,可以說佔領了作戰雙方戰鬥意志的「制高點」,具備天然的心理優勢。此時,更應強調一鼓作氣,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態度針對敵方薄弱環節持續用力,絕不給其一絲喘息之機,使敵方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境地,迫其「再而衰、三而竭」,徹底失去戰鬥意志,從而導致全面潰敗。因此,攻心奪氣,從氣勢上對敵進行全面瓦解,才是進戰最高境界。李靖敗突厥與奠邊府戰役,無一不是在前期作戰大勝的基礎上繼續窮追猛打,完全摧毀敵方信心而取得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