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 | 李靖敗突厥與奠邊府戰役

2021-02-13 中國國防報

《百戰奇略》進戰篇原文為: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法(《左傳·宣公十二年》)曰:「見可則進。」

進戰篇認為,凡對敵作戰,若察覺有戰勝敵方的把握,應迅速發動進攻,便可得勝。誠如兵法所說,發現有可勝之機,就要立刻抓住戰機進攻。

唐朝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書李靖出任定襄道行軍總管,大敗突厥,頡利可汗遣使向唐朝請罪,表示願意歸順。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為特使前去安撫,又派李靖帶兵迎接。李靖深知頡利可汗歸降為緩兵之計,決定利用特使到達、突厥放鬆戒備之機發起偷襲。果然,頡利可汗見唐使到來放鬆了戒備,李靖部先頭部隊借大霧掩護,行進至距頡利可汗僅七裡處才被發現。頡利可汗慌忙組織部隊抵抗,但為時已晚,李靖迅速發起總攻,殲滅突厥兵萬餘人,俘虜男女十餘萬,唐朝疆界向北擴大。

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越南人民軍先後集結4個步兵師(欠1個團)、1個炮兵師及其他部隊共4萬餘人,在以韋國清為團長的中國軍事顧問團協助指揮下,對駐奠邊府侵越法軍發起攻擊。此役,共殲滅法軍1.6萬人,擊落、擊毀飛機62架,俘虜法軍卡斯特裡準將及全部參謀人員。奠邊府戰役後,法軍在數量上雖仍佔優勢,但整體戰鬥意志下降,且國內反戰情緒高漲,而各法屬殖民地國家在奠邊府大捷鼓舞下,奮起反抗法國殖民統治。此時,越軍向法軍展開全面進攻,短時間內消滅大批法軍和偽軍。在越軍強大攻勢下,法軍在越北平原進一步收縮,自6月10日至7月3日,接連撤出越池、則邊、太平、南定、府裡等重要城鎮和地區,越軍收復大量失地。

進戰篇的核心是論述在戰場上把握戰機的問題,其所引用的「見可則進」,著重強調確實具備戰勝敵方的條件時要迅速行動,不可貽誤戰機。所謂「可」有兩層含義:一是力量對比,應具備擊敗敵方的優勢兵力。二是時機選擇,應選在敵方疏於防範或士氣頹喪之時,此時出其不意的攻擊更能形成強大的心理震懾。

認清戰場態勢。所謂進戰,並非要求無條件的盲目亂進,而是以「可」為極重要的前提。在軍事領域,「戰爭迷霧」和計謀可謂無處不在,想要在硝煙瀰漫和雲譎波詭的戰場上發現「可」,就要求指揮員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察敵情、識敵計,有較強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做到知己知彼,既能看到利中之弊,又能看到弊中之利。首先要準確掌握敵情動態,為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撐。其次要善於在紛繁複雜的戰場環境中營造有利於己方的戰場態勢,或派兵襲擾疲憊敵方,或偷襲要點破敵體系,或聲東擊西使敵迷惑,千方百計為「進」創造條件。李靖敢於率萬騎直搗頡利可汗老巢,在於他掌握兩個重點。其一,此前突厥已元氣大傷,頡利可汗「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說明其敗走後難以自保,實力空虛。其二,李靖正確把握了唐朝特使安撫頡利可汗所產生的影響,認為「詔使到彼,虜必心安」,從而毫無戒備。據此兩點,李靖做出「自白道襲之,必得所欲」的正確判斷,一舉擊敗突厥。

找準進攻時機。擁有我優敵劣的戰場態勢固然重要,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即使實力佔據上風,也必須找準合適進攻時機,從而確保戰役戰鬥的突然性,使敵方未能組織反抗即被我擊敗,或在敵組織有效反擊前大大削弱其實力。這要求指揮員在敏銳觀察戰場形勢的前提下,要能夠有效利用戰機果斷出擊,確保一擊必中。通常來講,合適的進攻時機有兩種。一是當敵方防禦體系露出破綻或暴露薄弱環節,給我以可乘之機時,要迅速發起進攻。二是我方主動創造戰機,如當我方全局軍事實力不如敵方時,可通過誘敵深入、迫敵分散等手段調動敵方,從而在局部形成優勢,予敵以重創。越軍雖在奠邊府戰役中取得大捷,但就整體軍事實力而言,法軍仍佔優勢,然而越軍抓住法軍士氣頹喪、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等機會,及時發起全面進攻,取得更大勝利。

瓦解敵方意志。戰敗者,往往因失敗滋生恐懼心理,戰鬥意志和信心極為脆弱,容易士氣低落、軍心渙散。進攻者通過前期階段性成功,或已具備軍事實力上的壓倒性優勢,或增強了必勝信念,勇於追求更大勝利,可以說佔領了作戰雙方戰鬥意志的「制高點」,具備天然的心理優勢。此時,更應強調一鼓作氣,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態度針對敵方薄弱環節持續用力,絕不給其一絲喘息之機,使敵方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境地,迫其「再而衰、三而竭」,徹底失去戰鬥意志,從而導致全面潰敗。因此,攻心奪氣,從氣勢上對敵進行全面瓦解,才是進戰最高境界。李靖敗突厥與奠邊府戰役,無一不是在前期作戰大勝的基礎上繼續窮追猛打,完全摧毀敵方信心而取得的勝利。

相關焦點

  • 奠邊府,給世界打了一個烙跡
    在法殖印支北部版圖上,奠邊府和萊州(孟萊)是兩個重鎮,控制越南西北部和寮國東北部,北面是中國。因越共軍隊組建之初依託中越邊境活動,更靠北的萊州較早遭受攻擊,所以法軍放棄萊州聚縮到奠邊府。注視地圖我略微有點驚訝,因為奠邊府之戰的法軍只能得到空投、空降支援,地面上被越共團團包圍,這樣還打了五十多天,不可謂不頑強。但是法軍指揮官肯定是事後才明白自己低估了對手。
  • 法越戰爭奠邊府戰役傳奇
    ▲奠邊府戰役的指揮官德卡斯特裡後來他在美軍指揮下參加了進攻義大利的戰役,在戰鬥中他的吉普車觸雷,他第二次負傷。傷愈後他繼續作戰,參加了登陸法國南部的「龍騎兵」行動,一直打到了戰爭結束。這次行動法軍不但想打通和那些山地少數民族的聯繫,甚至還想進一步深入越軍控制區,直撲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點----巡教(Tuan Giao),那裡距離奠邊府50英裡,將是未來圍攻奠邊府的越軍部隊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 對越反擊戰的宏大計劃,從寮國打出去,直插越西北,攻克奠邊府
    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央軍委在戰前,還曾經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一個宏大的作戰計劃,那就是以2個軍的兵力,從雲南省西南部的西雙版納出境,經寮國北部的豐沙裡省,實施大縱深戰役穿插,直取越南西北部重鎮奠邊府,爾後配合從正面進攻的昆明軍區主力,殲滅整個越西北的越軍,嚴懲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黎筍集團。
  • 百戰奇略 | 攻克廣固與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百戰奇略》緩戰篇所附戰例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將領慕容恪率軍將東晉鎮北將軍段龕包圍在廣固(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北)。部將建議慕容恪儘快攻城。慕容恪則認為,段龕部兵力雄厚、內部團結,若前燕軍投入精銳強攻,雖能在幾十天內破城,但傷亡必然很大,應持久圍困取勝。隨後,慕容恪命部隊在廣固城外修築工事圍困段龕部,最終以較小代價攻佔廣固。
  • 19句《百戰奇略》名句
    摘自《百戰奇略·第四卷·攻戰》解釋:大凡戰爭中所說的進攻,是指在了解了敵情之後所採取的作戰行動。-3-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摘自《百戰奇略·第六卷·敗戰》解釋:戰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貴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轉敗為勝。-4-凡與敵戰,若我勝彼負,不可驕惰,當日夜嚴備以待之。
  • 百戰奇略 | 耿弇攻臨淄與劉鄧大軍強渡黃河
    《百戰奇略》聲戰篇原文為:凡戰,所謂聲者,張虛聲也。聲東而擊西,聲彼而擊此,使敵人不知其所備,則我所攻者,乃敵人所不守也。法(《孫子兵法·虛實篇》)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聲戰篇認為,大凡作戰中所說的「聲戰」,就是指虛張聲勢迷惑敵人。聲明攻其東而實際擊其西,聲明攻彼而實際擊此,這樣可使敵不知在何處防備,而我軍真正要進攻的,恰是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
  • 男兒當如長孫晟:唐太宗嶽父對突厥的肢解,是以夷制夷的最高境界
    自漢唐以來由於北方突厥(或匈奴)人對中原人的騷擾,漢朝曾對其發動多次此戰爭,在漢武帝時迫於他的武力,突厥人表現相當溫順不敢輕舉妄動,由於漢未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混亂局面,讓突厥人日益強大起來。在李世民剛登基吋突厥人曾打到離長安20裡的城下。在李世民登基3年後。
  • 《百戰奇略》第七卷(原文及譯文)共10卷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而問世,這無論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至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的原因,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 突厥跟土耳其有什麼聯繫,土耳其人是突厥的後裔嗎?
    11世紀下半葉,塞爾柱突厥人開始侵入安納託利亞東部地區。公元1071年,塞爾柱帝國於曼齊刻爾特戰役中擊敗羅馬(拜佔庭)帝國的軍隊。由此這一區域的突厥化進程開始發生。突厥--土耳其語和伊斯蘭教得到傳播。安納託利亞也逐漸由基督教希臘語地區轉變為穆斯林土耳其語地區。公元1243年,塞爾柱帝國為蒙古人所擊敗,逐漸解體。
  • 醉夢|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孤城:即邊塞古城。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破:一作「斬」。
  •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丨讀典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譯文: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裡,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注釋:⑴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 迪德格裡戰役:塞爾柱突厥人退出高加索,喬治亞人開始重建家園
    對於生活在高加索山脈南部的喬治亞人來說,每年的8月12日是一個非常值得慶祝的日子,在公元1121年的8月12日,喬治亞人在迪德格裡戰役中擊敗了曾不可一世的塞爾柱帝國。這場戰役對喬治亞的歷史影響非常深遠,是決定喬治亞人命運的關鍵之戰,而帶領喬治亞人擊敗塞爾柱突厥人的大衛四世,通過這場戰役使自己變成了喬治亞人的民族英雄。
  • 慘烈的曼齊刻爾特戰役,塞爾柱突厥人的崛起,讓拜佔庭損失慘重
    塞爾柱突厥人是突厥人的一個分支,原居住在中亞北部地區的大草原上。公元1000年左右,在酋長塞爾柱的率領下,他們開始向南遷徙,在呼羅珊地區建立王國,歷史上稱為"塞爾柱王朝"。1040年,塞爾柱王朝開始向伊朗中部擴張,伊朗和波斯灣北部地區先後由阿拉伯帝國和拜佔庭帝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