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首個高品質機制砂創新中心及產學研系列機構正式成立

2020-12-18 機經網

  熱烈祝賀——

  9月22日,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國務院十部委聯合頒發關於推動機制砂石有序、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遵照廣州市委關於做好機制砂工作的部署要求,東升實業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建科院、貴州中建院/中建四局深圳實業有限公司等單位精心籌建「東升高品質機制砂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教學實習基地」、「貴州中建科研院/中建四局深圳實業有限公司-東升實業精品骨料和高性能混凝土科研實踐基地」及「廣州市建科院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揭牌儀式隆重開幕。

  來自從化區委區政府、廣州市住建局、廣州市散裝水泥管理辦、華南理工大學、貴州中建建築科學院、廣州建科院、中建四局深圳實業公司、廣州市機制砂實業公司及建築骨料老行尊、設備合作單位、兄弟單位等有關部門領導,行業專家、學者和砂石骨料及上下遊行業、企業代表共計200餘人出席本次大會。

  

  出席本次揭牌儀式的主要貴賓有:從化區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孫柱;從化區副區長李名揚;從化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區非公有制經濟黨委書記李泳忠;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築業管理處處長林冀東;廣州市散裝水泥管理辦公室主任陳紀凱;從化區太平鎮常務副鎮長邱澤廣;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建築業管理處副處長黃曦;華南理工大學材料與科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殷素紅;華南理工大學材料與科學工程學院副書記彭樹立;貴州中建建築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院長、黨委書記潘佩瑤;廣州市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所長助理張憲圓;中建四局深圳實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邦奎;廣州機制砂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湘軍。

  

  

  

  

  

  

  

  

  

  

  

  左右滑動查參會嘉賓

  東升實業集團董事長賴松谷;集團總裁賴志光;集團執行總裁王海榕及集團經營班子成員出席儀式活動。

  

  

  

  

  

  喜逢最好時代,東升順勢而為

  

  賴總為大會致辭時表示,隨著黨中央關於加快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及國家各部委為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頒發的系列政策,加上屬地政府的支持,為行業帶來了廣闊的前景。

  

  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東升作為行業的領行者,不僅要打造行業科研平臺,還將繼續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堅定扛起綠色發展、融合發展的大旗,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不忘初心,攜手同行,加快構建綠色環保、優質高效的砂石產業體系,更好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六保六穩貢獻砂石人的綠色力量!

  

  

  系列科研基地揭牌,開創產學研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砂石行業創新先行者開始進入聯合創新,共同領跑發展新階段。

  東升與產學研各單位合作共建的系列科研基地正式成立,此舉必將加速將研究的成果應用於工程實踐,加快完成學、研、生產到工程應用的全鏈條融合,大力助推建材行業及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培育行業領軍人才,貢獻砂石綠色力量

  

  產學研系列科研基地的成立獲得了行業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一致認為東升實業聯合科研機構建立科研基地,不僅是東升完善科技創新布局、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手段;還能作為培訓基地,鍛造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同時也是引領砂石人,為構建「內循環」新發展格局而貢獻砂石人綠色力量的新舉措,新擔當!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與科學工程學院副院長 殷素紅致賀詞

  

  貴州中建建築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院長 潘佩瑤致賀詞

  

  東升高品質機制砂創新中心揭牌成立

  

  東升高品質機制砂創新中心總面積200平方米,實驗操作面積 150平方米,實驗室按照最高的三級標準建設,分為骨料和混凝土、機制砂三個實驗室。

  國際先進設備:公司投資數百萬元,先後購置石壓碎值指標測定儀、石粉含量測定儀、砂漿凝結時間測定儀、水泥膠砂振實臺、水泥淨漿攪拌機、30t抗壓抗折一體機、壓力泌水率測定儀等設備70多套,研發配置齊全。

  

  開展智能研究:創新中心除承擔公司日常生產及外銷產品質量指標檢測外,還將開展智慧化試驗檢測技術創新研究,機制砂配製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機制砂石粉含量與混凝土性能關係研究、機制砂顆粒特性與混凝土性能關係研究等課題研究,制定《機制砂生產技術規程》、《機制砂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等標準。

  人才資源優勢:實驗室自有研究人員12人,東升與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建科院、貴州中建科研院、中建四局深圳實業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整合專家資源,構建了機制砂從學、研、生產到工程實踐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該創新中心不僅符合國家科技創新戰略需求,還是助力推動華南區域砂石資源產業升級轉型、粵港澳大灣區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

  

  

  銘記時代使命,昭示美好未來

  

  隨著「十三五」規劃收官和「十四五」規劃的開局,我國正步入建設高峰期,將極大刺激市場對建設用砂的需求。隨著政策的指引,機制砂作為天然河(湖)砂的有效補充以致逐步替代已是大勢所趨。

  銘記時代使命,昭示美好未來——

  

相關焦點

  • 華南首個高品質機制砂創新中心及產學研系列機構正式成立
    熱烈祝賀: 東升實業高品質機制砂創新中心成立; 華南理工大學與東升實業合建立教學實習基地成立; 廣州建科院與東升實業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成立9月22日,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國務院十部委聯合頒發關於推動機制砂石有序、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遵照廣州市委關於做好機制砂工作的部署要求,東升實業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建科院、貴州中建院/中建四局深圳實業有限公司等單位精心籌建「東升高品質機制砂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教學實習基地」、「貴州中建科研院/中建四局深圳實業有限公司
  • 谷城礦業:廣東省高品質機制砂先行者
    8月22日,砂石高質量發展萬裡行·廣東站調研團隊到訪廣州谷城集團總部,谷城集團法務品牌部總監沈浩源等企業領導帶領團隊深入了解了谷城礦業機制砂生產及其在廣東省的推廣進程。谷城礦業位於清遠市清新區太平鎮天良村,由谷城集團於2014年組建成立,2017年11月正式投產,是一家集開採、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大型民營礦產企業,生產多規格的建築用大石、碎石及高品質機制砂。經過反覆改進和研究,谷城礦業機制砂生產技術趨於成熟,並已建成最高2000t/h的機制砂生產線,規模位居廣東省首位。
  • 國內首個圍繞儲能領域的產學研機構在北方工業大學掛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4月15日下午, 國內首個圍繞儲能領域的產學研機構在北方工業大學 掛牌。文丨北極星儲能網4月15日下午,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與北方工業大學共建儲能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籤約、掛牌儀式在北方工業大學舉行。儲能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內首個圍繞儲能領域的產學研機構生成。
  • 全國首個多災種預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蓉成立
    22日,成都多災種預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標誌著全國首個多災種預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依託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組建,開展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山火等多災種預警共性技術研究,加速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立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多災種預警工程技術研發及轉化平臺。
  • 兩大科創中心成立!昆明建設區域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邁出堅實步伐
    成立兩個科創中心和十個重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服務機構,將有助於依託昆明—高校發展合作聯盟、昆明—科研院所發展戰略聯盟,藉助各類技術研發創新平臺,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有效對接,進一步推動政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創新創業的新引擎。
  • 油氣人工智慧產學研創新聯盟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成立
    12月12日,油氣人工智慧產學研創新聯盟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宣告成立,中石大校長張來斌在聯盟成立大會上這樣表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這一重大歷史機遇中努力找準自身發展的契合點和著力點,力爭打造國內頂尖、國際知名的人工智慧學科發展平臺,激活創新發展潛能,進一步提升學校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等方面的能力。學校率先於2018年12月12日成立能源資源領域高校首個人工智慧學院。
  • 鐵建重工:科技「質勝」,打造全生態機制砂「創新鏈」
    或許人們並不知道,構建中鐵一局隧道洞渣加工的機制砂創新鏈,一方方凝注鋼筋鐵骨的高品質砂石骨料,由鐵建重工的創新科技鍛打。水電八局神山大型礦山機制砂項目,堪稱亞洲之最,成千上萬噸的骨料精品砂開啟了一程程遊牧天疆之旅,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建設美麗中國的築夢戰場。或許人們並不知道,年產7000萬噸石灰巖砂石骨料的環保節能製造工藝,由鐵建重工的匠心智慧淬鍊。
  • 谷城礦業:機制砂推廣「一花獨放不是春」
    同月,廣州谷城集團旗下谷城礦業舉行最高時產2000噸機制砂的二號制砂生產線落成投產參觀活動。至此,谷城礦業機制砂年產量可達1000萬噸,規模位居廣東省首位。據了解,谷城礦業位於清遠市清新區太平鎮,由廣州谷城集團於2014年組建成立,2017年11月正式投產。
  • 「鯤鵬入桂」桂電—華為鯤鵬聯合創新中心正式成立
    4月27日,由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和華為公司聯合打造的「桂電—華為鯤鵬聯合創新中心」 正式成立。該創新中心旨在貫徹國家相關政策以及落地自治區鯤鵬產業發展規劃,響應 「數字桂林」戰略。同時,還將依託正在建設的「花江智慧谷」,打造鯤鵬計算產業生態的孵化器,創新產學研和政校企合作模式,培養更多優質鯤鵬人才。
  • 「『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產學研深度融合 創新...
    ,逐步構建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成立省內首家地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機械智能裝備創新創業共同體獲批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有關經驗做法被國家行業協會、省委改革辦推廣。
  • 深圳市推進產學研資深度融合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近年來,深圳市把推進產學研資深度融合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多措並舉、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逐步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資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速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 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 新華三攜手人工智慧研究院以產學研...
    12月13日,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開通儀式暨第三屆 IEEE 信息中心網絡國際學術會議(HotICN 2020)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院長劉韻潔,合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文松,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工程師、黨組成員笪藝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羅喜勝等來自科研機構、高校、
  • 智能網絡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新華三攜手人工智慧研究院以產學研...
    12月13日,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開通儀式暨第三屆 IEEE 信息中心網絡國際學術會議(HotICN 2020)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院長劉韻潔,合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文松,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工程師、黨組成員笪藝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羅喜勝等來自科研機構、高校、政府相關部門的專家
  • 祝賀雅迅達與華南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順利啟動
    1月11日,深圳市雅迅達液晶顯示設備有限公司(雅迅達)與華南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中心揭幕儀式在雅迅達深圳公司總部舉行。當天,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熊志勇教授與雅迅達歐陽平總經理一起為產學研合作中心揭幕。
  • ...我國首個「北鬥+鐵路」科技創新基地正式成立;騰訊雲儀徵數據...
    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截至目前,Mate40系列仍舊供不應求,華為已經想盡辦法加速備貨。【我國首個「北鬥+鐵路」科技創新基地正式成立】今日,2020年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正式公布,由國家鐵路局評審並認定,我國首個「北鬥+鐵路」科技創新基地——北鬥導航裝備與時空信息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成立。
  • 中國-拉丁美洲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成立 華南農業大學等15所高校...
    新快報訊 記者 王娟 通訊員 陳芃辰 蒙麗 攝影 夏世焱12 月 18 日,由華南農業大學牽頭髮起,中國、拉美 46 所涉農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組建的 " 中國 - 拉丁美洲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 " 在華農正式成立,15 所中拉高校籤署校際合作框架協議
  • 青島「十三五」期間引進高端研發機構近50家 產學研項目合同金額超...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秀青 青島報導12月11日下午,青島市科技局在青島國際新聞中心發布十三五青島科技創新工作進展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青島「十三五」期間在打造創新平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國家深海基地形成以蛟龍、海龍和潛龍為代表的「三龍」系列深海運載裝備體系,打造全國首個面向深海科學研究、海洋資源調查、深海裝備研發的多功能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全國首個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推進,軌道交通車輛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等3個重點項目目前已經完工。
  • 東西部聯手成立全國首個「小鎮聯合創新中心」
    原標題:東西部聯手成立全國首個「小鎮聯合創新中心」  無錫「雪浪」助力特色小鎮協同創新  12月2日,「特色小鎮與數字時代同行——數字時代小鎮機制創新論壇」在杭州舉行。無錫雪浪小鎮與杭州雲棲小鎮、甘肅棲雲數字小鎮共同啟動全國首個「小鎮聯合創新中心」,開啟中國特色小鎮協同創新2.0新版本。  3年前,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的倡議下,無錫雪浪小鎮與杭州雲棲小鎮結為姊妹小鎮,攜手探索數字經濟新跑道,隨後分別孕育了「工廠大腦」「城市大腦」。「3年來,雪浪小鎮與數字經濟共成長,致力於做製造業的命運共同體。」
  • 北京新發展產業創新戰略研究院與君澤正策達成產學研戰略合作
    近日,北京新發展產業創新戰略研究院與北京君澤正策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產學研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京舉行,北京新發展產業創新戰略研究院李繼凱院長與北京君澤正策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吳秀剛出席了籤約儀式並就合作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 湖北赤壁舉辦產學研合作實踐創新發展論壇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陳建安以「產學研合作在創新創業中的實踐」為主題進行了專題交流。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溫興琦,健康學院副教授吳紹棠,赤壁市人民政府產業顧問洪昕林,市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院長張西洲、博士洪群發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