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格裡格是較早具有民族意識的作曲家之一,他放眼歐洲,以挪威的民歌元素和曲調為基礎,運用歐洲化的作曲技巧,形成了新的音樂語言。卓越的創作使他成為了挪威民族樂派的開山之人。
從詩劇配樂到第二國歌
《索爾維格之歌》(Solveig's Song)最初是挪威作曲家愛德華·格裡格(Edvard Grieg,1843~1907)於1875年為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充滿魔幻色彩的詩劇《培爾·金特》所作的配樂中的一首,並在劇中反覆出現。
《培爾·金特》(Peer Gynt)詩劇取材自民間故事。主人公培爾·金特是一個家境落魄的浪蕩子,年輕時遠涉重洋犯險求財,無惡不作,晚年發跡後,歸鄉途中遭遇意外,死裡逃生又變得窮困潦倒。當年的浪蕩少年已成為萬念俱灰的糟老頭兒,回到故鄉的一刻,卻見到50年前的初戀情人——少女索爾維格,仍在痴痴地等待。人生如夢,培爾·金特最終在索爾維格懷中安詳死去。劇中的《索爾維格之歌》是少女的純情之歌,是痴情等待之歌,也是浪子的救贖之歌。
原《培爾·金特》詩劇配樂共有23個樂章,1888~1891年間,格裡格將其中的8個樂章抽出,改編為獨立的音樂作品,即兩套「培爾·金特」管弦樂組曲(Peer Gynt Suites)。而選入組曲的作品,則只按音樂要求編排,不受原劇情節發展的限制。
《索爾維格之歌》是《培爾·金特第二組曲》中的第四首(Op.55:4),格裡格在改編時,刪去了女聲獨唱的部分。《培爾·金特第二組曲》曾有第五首樂曲《山魔女兒之舞》,但不久後格裡格將其刪去,還是認為以《索爾維格之歌》作為兩部組曲的終篇更理想。
兩部《培爾·金特組曲》都是格裡格的代表作,《索爾維格之歌》更是其中的傑作,也是作曲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格裡格將挪威和瑞典民歌元素融入其中,曲調憂傷婉轉動聽,最終歸於寧靜。索爾維格晶瑩剔透的淳樸性格與心靈,也是挪威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索爾維格之歌》更被譽為「挪威第二國歌」。
中國愛樂青少交演繹《索爾維格之歌》
《索爾維格之歌》享譽世界樂壇,包括柏林愛樂樂團(卡拉揚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法國廣播愛樂樂團等在內的世界知名樂團幾乎都曾演出、錄製過此曲,或與女歌唱家合作演繹。《索爾維格之歌》曾有鋼琴獨奏、鋼琴聯彈、小提琴鋼琴協奏、管弦樂、輕音樂等眾多版本流傳於世。
《索爾維格之歌》的器樂或演唱版本也時常被用於電影配樂,如著名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的《金髮女郎之戀》,姜文導演的《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兩部電影,周星馳的《少林足球》,韓國電影《和聲》等,以表現故事情節下的特殊情緒。
《索爾維格之歌》是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在今年7月6日樂團公開首演音樂會中的開場曲。樂團選擇了約 4』30』』的經典管弦樂版本,以弦樂器、長笛、單簧管、圓號和豎琴演奏。在指揮夏小湯老師的指引下,青少年愛樂的樂手們和中國愛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合作默契,發揮平穩,演繹了一個寧靜雋永又帶著些許傷感的版本。
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演奏《索爾維格之歌》
挪威民族樂派的開山人
愛德華·哈蓋魯普·格裡格(Edvard Hagerup Grieg)1843年生於挪威的卑爾根,和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科薩科夫等音樂家是同時代人。格裡格6歲起學習鋼琴、小提琴等樂器,15歲進入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包括作曲理論、西歐浪漫主義作曲家的作品,受到蕭邦、舒曼等人的影響。
由於感到和德國音樂的嚴格限制格格不入,格裡格20歲時去往丹麥哥本哈根繼續深造,師從丹麥音樂家尼爾斯·威爾海姆·加德(Niels Wilhelm Gade)。後受到挪威作曲家理察·諾拉克(Rikard Nordraak)、小提琴家奧勒·布爾(Ole Bull)的啟發影響,格裡格開始關注挪威的農民音樂,並開始研究和發展挪威的民間音樂。
愛德華·哈蓋魯普·格裡格(Edvard Hagerup Grieg,1843~1907)
遙遠的國度挪威,極地寒冷、維京海盜、神話色彩,是它的標籤。這裡也曾是藝術音樂的化外之地。丹麥曾統治挪威400年,1814年戰爭後又割讓給瑞典。其後,相對寬鬆的政策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可能。格裡格和易卜生的創作,都是這一時代的產物。
彼時的挪威並沒有優秀的樂團和觀眾基礎。那是民族主義、浪漫主義時期,格裡格是較早具有民族意識的作曲家之一,他放眼歐洲,以挪威的民歌元素和曲調為基礎,又運用歐洲化的作曲技巧,形成了新的音樂語言。
一生卓越的創作使他成為了挪威民族樂派的開山之人,格裡格也視自己為挪威音樂的代表。他的作品有著非常優秀的配器技法,和獨特前衛的和聲。浪漫主義的音樂色彩,讓格裡格被稱為「北方的蕭邦」,在追求表現異國情調時,又時時表露出本民族的音樂特色。事實上,格裡格不僅僅是民族音樂家,其作品超越了民族與國家,具有一種國際性。
他的鋼琴作品偏於抒情,是古典曲式與挪威民間音樂相結合的產物。挪威民間舞蹈、童話裡的精靈、神怪,常遊走於音符之間,北歐神奇的風光、斯堪地那維亞鬱鬱蔥蔥的森林,也常常是格裡格作品帶來的想像。
《a小調鋼琴協奏曲》《e小調鋼琴奏鳴曲》《鋼琴抒情曲集》,是格裡格留給世界的成功作品,還有具備挪威民族特色的《g小調弦樂四重奏》以及眾多的抒情歌曲、抒情小品。民族題材的作品則有歌曲《來自祖國》,鋼琴曲《祖國之歌》,《挪威民間生活素描》《挪威農民舞曲》等。
格裡格是集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於一身的藝術家,是挪威極少數(或許是唯一的)具有世界聲望的作曲家。後來的印象主義音樂家也紛紛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養分。但在作曲家群落裡,也有批評的聲音。比如德彪西,認為格裡格的作品甜美、感傷,像是「粉紅色的糖果」。事實上,有評論認為,德彪西的音樂語言受到了格裡格的啟發,沒有格裡格,也就沒有德彪西的音樂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