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105周年|胡適與《紅樓夢》研究

2020-12-23 澎湃新聞

「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於8月25日-31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啟幕,展出亞東圖書館陳獨秀、胡適等9種重要文獻,這也是塵封百年的亞東遺珍首度集結面世,包括目前最完整的《胡適留學日記》手稿、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胡適《跋<紅樓夢>考證(一)(二)》以及胡適與友人往來信札等——被譽為「新文化運動文化遺產」。其中,《跋<紅樓夢>考證(一)(二)》是胡適在20世紀紅學論戰中極為重要的史料,也是文化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亞東圖書館遺珍」特展展出的胡適《跋<紅樓夢>考證(一)(二)》原稿,可以在手跡中管窺具有時代性的思想軌跡,對新舊紅學的研究起到助力作用。

「紅學」自光緒年間盛行,經民國至而今,研究熱情不減。其中,以胡適與蔡元培的研究成果頗為引人矚目。胡適於1921年出版《紅樓夢考證》,將紅學的考證內容限定在作者、版本、時代三個方面,得出《紅樓夢》是曹雪芹「將真事隱去」的自傳結論,自此開啟紅學研究的新階段,俗稱「新紅學」,並對過往紅學研究予以尖銳批評。過往紅學的代表人物蔡元培難以接受,在自己考證《紅樓夢》的研究《石頭記索引》第六版中明確表示胡適的觀點「不能徵服他」。胡適隨後發表《跋<紅樓夢>考證》一文,其中含「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亦指出蔡元培所用方法過於守舊。

兩大學者就《紅樓夢》不同的研究視角展開了一場轟動一時的論戰。其時蔡、胡之爭各執己見,幾番往來並無結果。但這場論戰在某種意義上開啟了「20世紀新舊紅學之爭」,使得《紅樓夢》這部文學經典在特定時代語境下不斷獲得全新的閱讀視角。

另據悉,8月31日北京站落幕之後,「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將開啟全國巡展,重訪亞東圖書館,陳獨秀、胡適生命中最重要的另外4座省市,9月初前往上海、南京、杭州,最終回到陳獨秀與胡適的故鄉安徽。

為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在藝於8月25-26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舉辦「陳獨秀、胡適與他們的時代——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主題學術研討會。以下為參會學者就「胡適《跋<紅樓夢考證>》與百年新紅學之路」所做的專題發言。

研討會現場「重視文本,不重視史料是當下紅學研究的一個缺點」中國紅樓夢學會原副會長、著名紅學家胡文彬首先發言,他認為《紅樓夢》的歷史背景已經無需贅言,「就是它的研究史,也夠今天年輕一代去認真地進行研究」。

他首先回顧了上個世紀初,蔡元培《石頭記索引》與胡適《紅樓夢考證》兩本著述所引發的新、舊紅學論爭並直言:「以胡適所代表的新文人和以蔡元培為代表的舊文人間的那場論爭非常激烈。而這場爭論到現在實際上仍然在延續,在當下紅學研究的爭論上,仍然打著胡適的烙印,也打著蔡元培的烙印,並沒有完全地去掉胡適的觀念,也沒有完全去掉蔡元培對紅學研究的觀念。」

胡文彬「今天沿著蔡元培先生的研究道路,索引紅學仍然還有市場。」胡文彬舉例說近來有人研究提出曹雪芹幾十代的老祖宗就是曹操,丹東大孤山的,「這說明蔡元培的靈魂影響到今天,作為一種學術的理念、作為一種研究的方法,還有著很強的市場。所以今天來討論這一問題,我想胡適先生當年提出的那些觀點,包括治學上一些新的方法,從學理、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我認為到今天還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胡文彬認為在西學方面有很大造詣的胡適,在《紅樓夢》研究上特別重視材料、文獻的收集。「當年顧頡剛先生、俞平伯先生都應胡適的要求找了大量的材料給他,但在提供給胡適的材料中存在錯訛,他拿去全部當真的運用。胡適的許多觀點,我並不完全贊同。比如說他對後十回的看法、他對作者的看法,我跟他是不一樣的。但胡適的心胸是這樣,發現錯了就是錯了,(敢於)承認錯了。胡適的這種精神、這種態度、這種治學的嚴謹的態度令我非常得感動、敬佩。」

胡文斌直言目前紅學研究有一個缺點,「過去不重視文本是一大缺點,那麼現在重視文本,不重視史料是不是缺點呢?沒有歷史資料的支撐,我們許多所謂的解讀、判斷恐怕就有問題。所以我對這樣的展覽,這樣的發現是抱著學習、敬畏的態度。」

紅學研究學者喬福錦在發言中認為在胡適的「新紅學」是新人文學術的一個代表、一個切入點,是從新學術到新文化到新文明的「三新」,「胡適在五四時期提出研究問題、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他心中是想從白話文、通俗小說做起,有一個更大的期望是從學術介入再造文化,再造我們的文明。胡適是把《紅樓夢》研究作為方法論意義上的科學學問或者是科學的人文學術在中國做實驗的一個起點。從這個意義上講,百年紅學研究到現在有五代學人。」 喬福錦還認為,亞東版《紅樓夢》標點本目前學術界還是看輕了,「最近跟幾個出版界的朋友商量明年能不能重印一下亞東版。亞東版的底本不是程乙本,(也)並不是程甲本,而是另外一個獨立的本子,是以道光十二年雙清本為底本。在程甲、程乙兩個系統之外,其實有三個系統。」

胡適 《跋<紅樓夢>考證(一)》手稿四紙「胡適打開了現代意義上紅學的大門」曹雪芹紀念館副研究館員樊志斌當日發言時,由於受限於研討會總時長只是拋出了幾個提問。會後澎湃新聞記者通過主辦方聯繫樊志斌,要來他原先備好的發言稿「《跋<紅樓夢考證>》與新紅學百年」。文章開宗明義:「今年不僅是新文化運動105周年,還是新紅學建立一百年,明年算是一百周年。」文中他明確反對將《紅樓夢》只是視作一部小說的提法,「諸多的研究者把《紅樓夢》的體裁和《紅樓夢》的表達混為一談,你能說《周易》只是算卦不是思想傑作嗎?能說《論語》是孔子的閒聊,不是孔子的家國人生主張嗎?《莊子》是散文集不是哲學著作嗎?毛主席把《紅樓夢》當歷史讀,胡適、周汝昌把《紅樓夢》當曹雪芹的家世讀,我們把《紅樓夢》當小說讀,之所以如此,正是清人諸聯說的,『見淺見深,隨人所近』。」

在發言稿中,「作為職業的紅學研究者」樊志斌提出,「一部書成為一門學,在中國五千文明史上也不過五六部而已,可見《紅樓夢》對國人的意義。無可置疑的是胡適與他包括《跋<紅樓夢>考證》在內的一系列紅學文章,打開了現代意義上紅學的大門(西方白話邏輯系統論文架構下的紅學研究)。」

「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胡適之前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是最早引西方文學理論進行系統《紅樓夢》研究的文章,但在當時影響有限;蔡元培的《石頭記索引》在當時影響極大,但在實際研究方式、探求方法上更多地為傳統經學研究範疇(小說背後隱藏歷史和實際人物、故事)。為了對抗蔡元培的《紅樓夢》傳統經學模式,宣傳自己從美國帶回的杜威實驗主義學說(胡適認為與乾嘉考證重視證據的精神一致),胡適用自己能夠查到文獻資料撰就了《紅樓夢考證(初稿)》《紅樓夢考證(定稿)》,後來又用買到的曹雪芹友人敦誠詩集《四松堂集》,寫作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篇《跋<紅樓夢考證>(一)》(四紙)。」

樊志斌認為這篇文章的價值、意義,在胡適本人的文字裡表述的非常清楚:「(1)曹雪芹名沾,不是曹寅的兒子,是曹寅的孫子。(頁二一二)(2)曹雪芹後來很貧窮,窮的很不像樣了。(3)他是一個會作詩又會繪畫的人。(4)他在那貧窮的境遇裡,縱酒狂歌,自己排遣那牢騷的心境。(以上頁二一五-六)(5)從曹雪芹和他的朋友敦誠弟兄的關係上看來,『我們可以斷定曹雪芹死於乾隆三十年左右(約一七六五)』。又說『我們可以猜想雪芹……大約生於康熙未葉(約一七一五──一七二零);當他死時,約五十歲左右。』」

在樊志斌看來,這些結論奠定了一百年紅學的基礎認知。他同時指出《跋<紅樓夢>考證(二)(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更是極為重要的學術資料。「我們都知道,蔡元培、胡適的紅學論證,在當時、在學術史上影響都非常大,一般學術書上都寫,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出來,新紅學就被廣泛承認了。胡適的《跋<紅樓夢>考證(二)》是答覆蔡元培的。看到實物(不僅)有更多的細節資料,更多的是一種文人情懷,似乎是與古人會面,與古人交流。」

胡適 《跋<紅樓夢>考證(二)》手稿十紙「警惕把胡適雞湯化的出版傾向」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小明在發言時說,自己從上海專程來京拜觀這麼重量級的文獻特別是手稿、原跡,「感受一下它的氣場。有一些東西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中國近代學術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新文獻的發現,『羅王之學(以羅振玉和王國維為其代表的研究甲骨學方法論)』四大發現都是和文獻有直接關係。」

在發言最後,丁曉明呼籲說,(今後如果有)第一手文獻資料應該立刻拿出來讓大家分享。《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助理兼編輯部主任朱中原對此表示贊同,「博物館藏了很多好東西,但並沒有好好整理出版,哪怕出一個簡單的圖錄也好,這是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跟國外的不同。」

商務印書館資深編輯孫褘萌在發言中提到「材料是學術的生命」,而「出版則是學術生命的一種延長,至少是開枝散葉的可能之一。」她介紹說,2012年胡適作品成為公版後作為編輯自己的心態是很矛盾,「一方面一個智慧財產權或者是一個大IP進入公共領域,對出版人肯定是非常豐富和優秀的資源;另一方面也引發一種低水平的競爭或者是一個劣幣驅除良幣的存在,2013、2014年左右把胡適雞湯化的出版傾向(非常明顯)。為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我很警惕這樣的一種傾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為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在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於8月25日—26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舉辦「陳獨秀、胡適與他們的時代——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主題學術研討會。
  • 新文化運動105周年|新文化運動與亞東圖書館
    陳獨秀8月25-26日,為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在藝」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聯合舉辦「陳獨秀、胡適與他們的時代——紀念新文化運動105周年」主題學術研討會。據悉,「亞東圖書館遺珍——陳獨秀、胡適重要文獻特展」於8月25日-31日在北京商務印書館·涵芬樓藝術館啟幕,展出亞東圖書館陳獨秀、胡適等9種重要文獻,這也是塵封百年的亞東遺珍首度集結面世,包括目前最完整的《胡適留學日記》手稿、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胡適《跋<紅樓夢>考證(一)(二)》以及胡適與友人往來信札等——被譽為「新文化運動文化遺產」,學術界對其文獻價值
  • 胡適 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
    再具體一點說,蔡元培是北大校長,他把北大改造成了新思想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陳獨秀是《新青年》主編,正是有了這一輿論陣地,新文化運動才會興起,而胡適則憑藉一系列的言論主張,尤其是首倡白話文運動而「暴得大名」,其成名之速,可謂奇蹟。當是時也,屬兔的胡適年僅26歲,陳獨秀比他大一輪,是38歲,蔡元培又比陳獨秀大一輪,是50歲。三人生肖都屬兔。
  • 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胡適首次提出「白話文」的重要歷史意義
    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一群受過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一次中國文化的革新運動,史稱新文化運動。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站立在時代的潮頭,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當時的新文化運動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文化內容的革新,一是文化形式的革新。
  • 陳獨秀給它取名,胡適對它情有獨鍾:上海亞東圖書館與新文化運動的...
    《胡適留學日記》原本今年9月,一批「亞東遺珍」現世,包括18冊50萬字的《胡適留學日記》手稿、陳獨秀《序》手稿、胡適《跋考證(一)(二)》以及胡適與友人往來信札等8種,被喻為「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遺產」。與魯迅言簡意賅的「記帳」式日記不同,胡適留美日記共18冊、50餘萬字,詳實記錄了赴美國留學及歸國後的大量私生活和思想變化,可以說,是其從上海灘浪子蛻變為新文化運動旗手的「思想草稿」。
  • 關於胡適的5種好書
    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胡適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關於胡適先生的5種好書推薦。1.
  • 新文化運動中的出版商和書店:生意人與思想啟蒙的雙贏
    「亞東圖書館是歷史貢獻卓著的書店,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陣地。《清朝》《少年中國》《甲寅》等很多刊物都是它出的,『五四』新銳的諸家《文存》也是它出的,你說功勞不大嗎?但它也是一家倒黴的書店。」在談論亞東圖書館的興衰時,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陳漱渝感嘆,亞東的崛起得益於陳獨秀、胡適兩位風雲人物,這種助力,如同蔡元培之於商務印書館,胡愈之之於生活書店。
  • 新文化運動,近代中國的文藝復興
    這其中又以思想文化革新最為耀眼、奪目,這就是「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誌,呼籲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脫胎於京師大學堂的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戰鬥前沿。當時的思想文化領軍人物在校長蔡元培「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引領下,紛紛聚集於北大,如胡適、李大釗、魯迅、劉半農、錢玄同等等,可謂群星薈萃、異彩紛呈。
  • 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中國的文化,大家開始說起了大白話!
    新文化運動提倡男女平等,個性解放,大學是否應該開放女禁,成為當時社會普遍將關注的問題。蔡元培、胡適等人都贊成大學開放女禁,很多女性也積極爭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1920年北京大學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學旁聽,開創了中國國立大學男女同校的先例。
  • 新文化運動:對文教的最後一擊
    袁氏當國失敗之後,新興知識分子掀起全盤批判中國文化的激進運動,對中國文教體系發起最後一擊。引發新文化運動的因素是廢科舉等政策帶來的儒教之劣質化。清廷廢科舉、 廢書院之後,大多數士人轉入新式教育和知識領域,最聰明的青年才俊或出國留學,或進入國內新學堂,依然堅守儒教者則是些老衰之士,基本喪失了思想學術上的創造力。
  • 白話文運動的領袖——胡適
    (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新文化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裡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復古思想到處泛濫。一些帝國主義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目的:反對尊孔復古。   (2)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 一個時代的形影:回望新文化運動百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文化運動史料叢編》,分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卷》、《新教育卷》(上中下3冊)、《婦女與性別卷》(上下2冊)、《域外文學思潮卷》、《新舊之爭卷》、《文學改良卷》,6卷9冊,共400餘萬字,力圖還原新文化運動的整體面貌。
  • 胡適為什麼那麼厲害?今天為什麼還要讀胡適?
    在中國近代的文化思想史上,胡適是一個無法繞開的人物。無論是他的簇擁者,還是他的反對者,都會不約而同地承認,胡適是近代中國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胡適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大部分原因是因為領導了新文化運動。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儘管以文學改良為開端,但影響到了現代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 時代落選了胡適,胡適輸掉了青年
    這一年,胡適到底是「正在創造歷史」,還是「百尺竿頭掉下來」?如果遠在北美的韋蓮司無從知道,胡適自己是知道的。問題是,短短幾年間便發生逆轉。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回望胡適回國之初,是借新文化運動之勢崛起。
  • 李大釗與胡適惺惺相惜(圖)
    在日組織革命團體「神州學會」,參加反袁世凱運動。1916年輟學歸國,與友人創辦《晨鐘報》,繼續討袁,倡導民族革命,反對北洋軍閥。1918年2月,被北京大學聘為該校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為當時名教授。與陳獨秀、胡適合辦《新青年》雜誌。  李大釗與胡適都是以極大的熱忱投入新文化運動,共同迎接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時代英雄。
  • 從「打倒孔家店」到「中國的蘇格拉底」——胡適孔子觀的變遷之路
    文/惜吾一百多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先生最先提出了"打孔家店"的口號,其後這口號轉變為"打倒孔家店"並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標誌。胡適先生的這一口號,往往被人誤認為他是"反孔非儒"的。但在唐德剛根據胡適口述材料完成的《胡適口述自傳》中,胡適卻說"這是一件公案",他承認自己"對那經過長期發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嚴厲的",但卻否認自己是"反孔非儒"的。這種情況看似矛盾,事實上並不矛盾,這其中緣由主要在於胡適的"重新評估一切價值"的學術思想。1915年,陳獨秀在《青年雜誌》的發刊詞中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
  • 為什麼我國會在1915年後,發生新文化運動?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一年後又將其改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就是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一場反傳統、反禮教的運動。
  • 中國文壇巨匠:郭沫若和胡適,你認為誰的文學成就更高一點呢?
    郭沫若或胡適是否有更高的文學成就?很難判斷。因為他們的學習成績各有千秋,很難區分高低。胡適在哲學方面的文學成就比較高,而郭沫若則對甲骨文方面研究比較深。如果非要比較的話,只能比較他們在各自的學術圈裡有多大的影響力。
  • 從名人手札看五四與新文化運動:以細節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
    陳平原談到,他寫作這本書時,對他影響比較大的一份資料就是北大圖書館藏的胡適《嘗試集》的第四版裡面夾雜的幾封信,是魯迅寫的信,信中談他自己應胡適的要求替胡適刪改《嘗試集》的經過。陳平原說,書札這種瑣碎的邊角料在學術研究中,是可以作為一個入手的地方,在「細節中見真情,以人物見趨勢,以物質來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