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6 10:31圖文來源:新華日報
古都南京興起「文化+科技」風潮
戴上VR,來南京「重返歷史」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時的重要講話,讓全國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為之一振。跨界融合浪潮下,我國的文化產業正闊步踏上新賽道,昂首邁向新未來。
一個多月後,六朝古都南京,2020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開幕。短短三天時間裡,592家企業主體集體亮相,超90場大小活動交相輝映,多家國家級示範基地踴躍助陣,恰是這一新趨勢的生動註腳。
最新產品有哪些?行業未來怎樣?痛點難點都在哪?國內文化和科技融合行業的目光,紛紛聚焦南京。這是時代發展的新趨勢,也是城市魅力的新看點。
文物會「讀心」,新玩法帶來新體驗
AR、VR、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依然是本屆融交會的關鍵詞,但一個明顯變化是,技術更成熟了,玩法更新穎了。隨便詢問一家企業,其技術成果都已經更新了好幾代。
一位身穿智能感應設備的工作人員正不斷做出翻滾、彈跳等動作,與此同時,身後大屏幕上的虛擬動畫人物立刻和他「神同步」。在達瓦科技展臺,國內頂尖的動作捕捉技術與觀眾零距離接觸。
戴上一款黑色頭環,眼前大屏上的一尊三彩釉陶載樂駱駝俑突然「動起來」。當觀眾專注看向某一部位,俑人仿佛掌握「讀心術」,快速彈出該部位的詳細介紹。由北京鯨世科技帶來的沉浸式意念交互新技術,可以快速捕捉人的注意力,實現輕鬆交互。
外出採訪無需攜帶攝像機,傳輸資料也不必依賴筆記本電腦,梟龍科技展出的一款AR智能眼鏡,集成了攝像錄製、視頻通話、直播以及人臉識別等多重功能,媒體記者未來有望告別「全副武裝」,只戴一副眼鏡就能外出獨立採訪。
在來自深圳的太平洋未來科技展臺前,戴上AR眼鏡,從牆上的畫中突然「跑」出一輛賽車,耳邊響起輪胎與地面劇烈摩擦的聲音,伴隨著一番閃轉騰挪,車輪軌跡最終勾勒成絢爛的光影圖案,和畫上的狂怒醒獅漸漸重合。不久的將來,畫家創作和觀眾欣賞的方式或許會就此改寫。
圍繞「新時代、新體系、新體驗」的展覽主題,本次融交會重點規劃了「文化和科技融合典型應用」「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文化大數據建設成果」等多個板塊,化身融合成果的「閱兵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南山等國家級示範基地組團前來助陣。一位來自深圳的科技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來參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在南京尋找合適的落地場景,拓展應用,目前已經和南京文投接上頭,正討論合作的可能性。
南京方言「獻聲」國產動漫
592家企業報名參展,其中南京企業達到312家,佔大半壁江山,「創新名城」的活力可見一斑。驚豔亮相的背後,各家企業都在埋頭創新,臥薪嘗膽,努力在文化科技融合領域扛起更多「南京擔當」。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雨花臺區的南京靈瞳影視動畫有限公司,兩層樓的大開間裡,年輕動漫師們正在電腦前忙碌,明年一月,他們將正式推出名為《飛吧!籃球》的國產原創動漫番劇,以南京城為背景,講述了一群熱愛籃球的高中生在球場上拼搏,追逐理想,收穫親情、友情和朦朧愛情的故事。為了充分體現南京特色,片中還特別選取了上海路、新街口、紫峰大廈等南京地標建築,動漫師實地取景後繪畫而成。此外還有南京方言、南京白局等本地元素。
「提到籃球題材的動漫,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日本的《灌籃高手》,中國有那麼多的籃球人口,理應有拿得出手的國產籃球動漫。」公司總經理趙元轅說。為此,公司把所有人員全部投入到《飛吧!籃球》的製作。該劇的預告片已經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上發布,網友紛紛留言表示期待。
位於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一處小宅院裡,華加文創公司的導演張明軒已經在此奮戰兩個月。他和他的團隊正在開發一部沉浸式歷史影片項目,以明末清初的戰亂為大背景,以「秦淮八豔」等真實歷史人物和史實為主軸,進行二次創作,編排了許多小人物的生離死別情節。情景劇未來在愚園景區投用後,遊客頭戴VR眼鏡,就能「置身」當時的場景,與人物「對話」「互動」。
張明軒從小在南京長大,對夫子廟、老門東等景區人山人海的現象司空見慣。他發現,遊客在景區裡大多走馬觀花,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深入了解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背後的故事。
從美國的VICE公司離職後,張明軒回到南京,並於兩年前加入華加文創公司。彼時,這家公司剛剛增設新媒體部門,正探索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張明軒希望,未來公司的沉浸式影片產品,能讓遊客在南京歷史景區停留的時間更長一些。「六朝古都有太多故事可以講述,藉助科技的力量,人們將更近距離地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
邁入新賽道,融出更多精彩
去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完善全國文化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定期開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打造交流對接平臺。當年,南京融交會成功舉辦,成為全國首個落實該指導意見的專題展會,「為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助力打通文化科技融合『最後一公裡』提供了創新樣板」。
其實,早在《指導意見》下發的前一年,南京已經提前探索轉型,把舉辦了九屆的「文化創意產業交易會」升級為「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一字之變,南京切中了產業變革的新脈搏,一舉邁入新賽道,發展視野立刻打開。
「既有大規模的成果展覽展示,又有國家級示範基地負責人的高級研修班,還有熱點和趨勢論壇,三大重要板塊可謂強強聯合。」中宣部文改辦副主任、巡視員高書生認為,這充分體現了南京正舉全力打出「組合拳」,紮實推動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今年7月,南京印發了《關於促進南京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方案》。《方案》提到,南京將通過加快企業認定培育、加強文化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促進文化科技成果應用八項重點舉措,力爭到2022年,推動省級文化科技重點企業達到50家左右,確定5-10家以文化科技融合示範應用為重點的市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爭創1-2家單體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把文化科技融交會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專題展會。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指出,要充分發揮南京文化資源豐富、科創人才集聚、文創產業發達的優勢,堅持創新驅動,強化跨界融合,讓文化與科技融出更多精彩、碰出更多火花,為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提供更強精神動力和產業支撐。
一方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南京,擁有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是國內唯一的文學之都。另一方面,南京又是高速發展中的創新名城,在《自然》雜誌發布的全球科研城市榜單中名列第12位。兩種城市氣質的雙重疊加下,南京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去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920億元,佔比達到6.5%,持續位居全省首位。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南京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