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研究院發布置業動力指數榜單:一線城市領跑,深圳居首位

2021-01-08 每日經濟新聞

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各城市之間的地域邊界被打破,戶籍制度限制逐漸放開,城鎮化進入高階階段,人口跨區域、多元化的流動頻率增強,房地產市場發展格局也隨之變遷,且城市間分化現象愈加明顯。

那麼,人口變局之下各城市房地產市場購房需求潛力如何?對此,貝殼研究院構建城市置業動力指數模型,試圖橫向對比各城市發展差異特徵。

研究發現,一線城市整體購房規模潛力優勢突顯,深圳置業動力指數排名居於榜首,新一線城市成都進入前五行列;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成渝四大城市群置業動力整體較高,TOP30城佔據17個;榜單前50城呈現四種特質,「績優型」城市如北上廣深等兼具人口潛在置業需求與城市發展潛力雙重優勢;高性價比城市如成都、武漢等,是年輕人定居的優選。

深圳置業動力指數居榜首,珠海、寧波等突圍

衡量城市置業動力高低,需要同時考慮當下人口基數代表的潛在置業需求,以及基於城市發展潛力而吸引的未來增量人口住房需求,因此選取常住人口、小學生人數、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資源配套、創新能力等維度的細分指標,構建出城市置業動力排行榜。

分城市看,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置業動力指數排名靠前。一線城市整體購房規模潛力優勢突顯,深圳置業動力指數最高,排名居於榜首,北京和廣州次之,上海排名第四位。新一線城市成都、杭州緊隨一線城市之後,重慶、武漢和南京亦躋身TOP10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二三線城市中珠海、寧波等強勢突圍,置業需求動力表現較優,躋身於TOP30行列。

珠海置業動力指數排名15,原因在於,地處一體化程度比較高的大灣區,疊加政策利好影響,珠海經濟和社會環境發展優勢顯現,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較強,數據顯示,近5年來珠海常住人口和在校小學生規模增速分別達24%和22%,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潛在住房需求的顯著增加。

與珠海較為類似,寧波適時出臺的人才引進政策成效顯著,近3年來常住人口增量53.7萬,全國排名第七,同時位於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地帶,且受上海、杭州等核心城市的輻射影響,城市發展潛力較大。

城市群對壘:集聚與分化並存

城市群是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潛在置業人群的主要集聚地。數據顯示,置業需求動力較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成渝四大城市群,TOP30城市中佔據17個。

但城市群內部各城市置業動力分化程度不同,這也折射出當下各個城市群發展格局的差異。

長三角和大灣區一體化程度高,呈現出「強核心+多極點」特徵。長三角城市群中有7城置業動力指數排名TOP30,核心城市上海購房潛在需求規模大,極點城市杭州、南京、蘇州、無錫、合肥、寧波購房需求也表現不凡。大灣區內深圳和廣州置業需求動力排名前三,東莞、珠海、佛山等極點城市均躋身TOP30行列。

京津冀、成渝、長江中遊城市群呈現「雙核」發展格局。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和天津、成渝城市群中的成都和重慶、長江中遊城市群中的武漢和長沙,置業需求動力在所處城市群中較為突出,但城市群內部協同發展能力較弱,周邊城市購房置業動力相對不足。

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以「單核強省會」發展模式為主導。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各有鄭州和西安的置業動力指數進入TOP15行列,目前這兩大城市群中僅有省會單核城市優勢顯著,其他城市潛在購房需求較弱。

四種城市類型:績優型、潛力型、短板型、弱勢型

如果從人口潛在需求指數和城市發展潛力指數兩個分榜單看,一些城市表現較為亮眼。

重慶、深圳和東莞人口潛在需求指數排名居前三,其中重慶人口基數大,2019年常住人口3124萬,在校小學生規模206.3萬,均居全國城市首位,由此支撐起樓市購房需求的增長。城市發展潛力方面,一線城市北京和廣州城市基本面發展較優,分別位列榜單一二;新一線城市南京和杭州城市發展潛力指數排名超越深圳和上海,位居第三和第四。

進一步將人口潛在需求指數與城市發展潛力指數做二維交叉,對綜合榜單TOP50城市進行歸類,得到績優型、潛力型、短板型、弱勢型四種不同特質的城市。

「績優型」城市具有人口潛在置業需求和城市發展潛力雙重優勢,不僅存量人口置業需求動力足,而且城市基本面發展向好,未來潛在人口流入吸引力較大,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漢等12個城市。

「潛力型」城市包括南京、珠海、廈門、合肥等城市。這些城市雖然當下的人口潛在置業需求動力相對較弱,但在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資源配套、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實力高於整體平均水平,城市基本面支撐下未來潛在人口流入置業的機會更大。

「短板型」城市常住人口規模保持較高的水平,能夠支撐其短期的樓市購房需求,但在城市綜合發展實力方面有點「偏科」,對未來潛在人口流入的吸引力相對較弱,例如淮南、南陽、保定等,這些城市在產業發展上亟需解決之道,以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弱勢型」城市在人口潛在置業需求和城市發展潛力方面均處於相對劣勢地位,TOP50城中佔據17個,主要以三四線城市為主,典型城市如瀋陽和哈爾濱,如今正處於產業轉型調整期,人口增長緩慢,城市綜合發展缺乏競爭力,房地產潛在置業需求相對不足。

城市實力與居住負擔下的抉擇:成都等6城是優選

「良禽擇木,人才擇城」,自2017年人才爭奪的號角吹響以來,各城市以落戶、補貼、住房福利等為籌碼,相繼出臺各種優惠措施以招攬人才。值得一問:哪些城市性價比最高?當代年輕人應該選擇哪個城市安頓自己?

定居一座城,城市的綜合發展實力和住房負擔是最值得考慮的因素。貝殼研究院以置業動力指數來衡量城市的整體發展實力,以月供收入比來評估城市的住房負擔,通過交叉分析以對比50城的居住性價比。

北上廣深、廈門、杭州等城市位列雙高區間,雖然這些城市整體綜合實力較強,潛在購房需求旺盛,但較高的住房負擔也讓不少年輕人望塵莫及。以深圳為例,置業需求動力指數排名榜首,居住負擔亦居樣本城市首位,房貸月均還款金額佔到家庭平均月收入的8成以上。

高性價比城市包括成都、武漢、重慶、長沙、蘇州、濟南等6城。這些城市綜合發展實力較強,置業動力指數均在TOP20行列,購房壓力相對較小,月供佔收入比值均在40%以下,尤其是長沙,月還貸金額僅佔到家庭平均月收入的24%左右。

整體來看,對於無力背負過重房貸、且對城市綜合發展實力有追求的年輕人來說,成都、重慶、武漢等6個城市是優選。

相關焦點

  • 貝殼研究院發布新青年居住報告 90後成新一線購房新主力
    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2020年新青年居住消費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發現了新青年居住的8大趨勢及特點。報告發現,購房壓力逐年呈下降趨勢,但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仍居高不下; 95前成購房新主力,95後開始進場;在租房上,今年相比往年更多人傾向「低價格,小面積」。
  • 貝殼研究院發布2020年盒區房報告 新零售門店成社區新配套
    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2020年盒區房報告》,報告顯示,居民對「居住便利」的需求大大提升。盒區房比其他社區便利性指數高50%,關注度、平均交易周期更優,購、租房者對宜居性的偏好更加凸顯。如今,以盒區房為代表的生活便利型社區,正在成為新型剛需。分析認為,「房住不炒」依然為全社會的主基調,而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
  • 城市創意指數深圳首進前三
    12月5日,2020中國城市創意指數(2020 CCCI)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意指數在「第六屆深圳管理創新對話論壇」上發布。城市創意指數前六名城市依次為北上深廣港杭,其中深圳的增幅及增長率都居全國首位。
  • 廣州二手房價格漲幅領先全國 其它一線城市年底翹尾情況明顯
    整體來看,一二線城市中,廣州新房、二手房環比漲幅雙雙領跑,分別為0.9%和0.8%;合肥新房、二手房環比漲幅雙雙位居第二,分別為0.6%和0.7%;深圳、北京、瀋陽二手房漲幅次之,分別為0.6%、0.5%和0.5%。三線城市中,濟寧漲幅1.2%領跑。
  • 緯房大數據:主要城市緯房指數發布 東莞居二線城市漲速第二位
    2020年7月23日,緯房大數據發布了2020年6月重點城市緯房指數。01、一線城市以上漲為主,深圳漲幅相對較大一線城市中,房價呈整體上漲趨勢。北京、廣州房價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深圳、上海較上年同期上升,其中深圳漲幅較大且仍呈上漲趨勢。一線城市緯房指數監測顯示,2020年6月,一線城市房價平均環比上漲0.857%。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房價漲速有收窄的態勢,北京環比漲速較上月收窄0.76個百分點,上海環比漲速收窄0.16個百分點;廣州房價環比漲速收窄0.86個百分點。
  • 報告:一二線城市二手房流動性增加 北京居首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6日電 (薛宇飛)貝殼研究院發布的《11月32城二手房源流動性指數報告》顯示,隨著年末市場需求回溫,各能級城市表現出分化行情,一線、二線城市二手房源流動性指數環比增加,三四線樣本城市房源活躍度下降明顯。
  • 買房結婚成剛需置業動力!南京2019官方「婚姻報表」公布平均初婚...
    根據貝殼數據研究院對2019年市場調研發現,南京潛力購房年齡是31.2歲,基本和結婚年齡持平。哥們從12月31日南京房地產業協會主辦的樓市大數據論壇上了解到適婚年齡的人群正成為剛需市場主力。原來,結婚才是剛需買房上車的最大動力!
  • 深圳二手房業主漲價預期最強 上海熱門老破小最短成交周期31天
    貝殼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0樓市榜單盤點:二手房小區榜單》顯示,北上深等一線城市在需求支撐下二手房成交度度明顯高於二、三線城市;西部省會城市諸如成都和西安,二手購房需求也較為活躍。最短成交時間31天房屋成交周期越短,代表小區流動性越高,去化越快。
  • 二手房市場城市榜單公布 合肥上榜二手房交易額增速前十
    原標題:2020年十大房價下跌城市:北京、鄭州、青島上榜,跌幅最大的是…據貝殼研究院18日發布的《2020年貝殼研究院樓市榜單盤點:二手房市場城市榜單》顯示,在房價跌幅榜單中,廊坊以8.4%的跌幅居於榜首,山東省頭部城市青島、濟南房價跌幅分列榜單二、三位,北京也上榜。又到年末,你今年買房了嗎?
  • 1-11月重點城市租金平穩 北京租房需求居全國首位
    58同城、安居客發布《2020年中國住房租賃市場總結報告》顯示,重點城市的租金仍然保持平穩。2020年1-11月,全國重點監測的19城的平均租金在41.2元/平方米/月,與去年相比波動不大。
  • 貝殼研究院:城市摩天住宅小區分布「南強北弱」重慶是北京近18倍
    貝殼研究院帶你探索城市摩天住宅裡的奧秘。(註:國內定義超高層住宅為≥100米的民用建築,按照層高3.3米計算,本文選取樓層超過30層的小區為超高層住宅樣本)城市摩天住宅小區分布「南強北弱」,重慶是北京近18倍城市建築的「身高」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也在同步向上生長。
  • 中國大陸城市主流商場逛吃指數發布!北上廣深站C位,鄭州丹尼斯大衛...
    【逛吃TOP50榜單裡大衛城打榜】9月30日,園區薈聯合獨立第三方城市大數據分析機構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對外發布了《2020中國大陸城市主流商場逛吃指數top50》。時值國慶中秋雙節同天,這份榜單的出爐給了疫情後發力「新消費」的城市一個指引。
  • 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發布,完整榜單在這裡,你的城市...
    上,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以下簡稱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聯合《華夏時報》共同發布了「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該報告是繼2018年後的第二次發布。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將國家中心城市的測度結果分為國家中心城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國家潛在中心城市和非國家中心城市四個層級。其中,國家中心城市在綜合功能或專項功能上具有全國唯一性,是位於全國榜首的城市。
  • 跌出一二線城市前列,重慶二手房市場全國排名倒數!
    核心觀點 ■ 11月重點32城房源流動性指數為81.63,整體呈現平穩態勢。隨著年末市場需求回溫,各能級城市表現出分化行情,一線、二線城市二手房源流動性指數環比增加,而三四線樣本城市房源活躍度下降明顯。
  • 國內首份城市酒駕形勢指數報告發布 一線城市表現良好
    國內首份城市酒駕形勢指數報告發布 一線城市表現良好 發布日期: 2020-12-17 13:39:53 來源: 新華網
  • 58同城、安居客2020租賃市場總結:北京居首,成渝領跑新一線
    58同城、安居客《2020年中國住房租賃市場總結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租賃市場土地供應基本保持同期水平,上海在線租賃房源供應量居首位;流動人口及高校畢業生為當前住房租賃市場主要需求群體,租房市場年輕群體佔比增加,杭州、武漢月租金超50元/平領先新一線;未來政策將加強長租公寓風險管理,助力房屋租賃行業更規範化發展。
  • 從《胡潤2019年度全球房價指數》看2019年中國城市房價
    2月20日,胡潤研究院攜手全球不動產管理機構斯維登集團,聯合發布《斯維登置業·胡潤2019年度全球房價指數》及《斯維登置業·胡潤2019年度境外置業投資回報指數》。此次報告中的指數變化反映的是截至2019年12月過去一年的年度漲幅。
  • 2020年深圳十大榜單┃PK北上廣? 深圳叫板深圳的力量
    「  深圳2020年收穫了很多榜單,但是也要承認,作為一線城市,需要補足短板的事實。  深圳2020年財政收入3857億元,但是總量低於北京、上海、增長率高於北京、上海。2020中國企業IPO城市,深圳有52家企業上班,但是還遠低於北京、上海這兩座城市。  除此以外,深圳房價指數,以「14.1%」的漲幅榮列第1位,超越廣州、北京、上海,但是人才吸引力低於北京、廣州、上海,說明深圳在人才就業這塊的吸引力要加強。
  • 百度地圖慧眼《2019年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發布 深圳蟬聯中國...
    《報告》由百度地圖慧眼團隊聯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濟南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長沙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百度百科編寫。在對中國100個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情況進行研究的同時,還首次發布了「百城夜生活指數榜單」,解碼夜經濟現狀。
  • 城市市值排行榜:北京居首位 杭州稱霸新一線城市
    證券時報·數據寶發布《中國城市市值排行榜(2019)》,從市場公允估值的資產角度,刻畫中國城市的經濟脈絡。中國城市上市公司總市值2019年底合計超過85萬億元,較2018年底的60萬億元大增四成。城市之間你追我趕的發展勢頭,在排行榜中凸顯變化;從全口徑統計看,北京位列全國之首;若拋開央企元素,深圳位列全國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