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比賽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誰打封閉又上場了。好像打封閉是一針萬能藥。不管哪裡,不管出現什麼樣的傷病,只要給一針封閉球員立即就能夠。生龍活虎地出現在運動場上。
但其實很多人對於打封閉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概念。到底是什麼才叫做打封閉兒?打封閉又有哪些好處?同時它又有哪些副作用?在此,我們就不從一些比較專業的醫學詞彙上來解釋打封閉這件事情,而只是通俗的來講下打封閉的一個概念,和它的積極以及副作用。
所謂的打封閉,顧名思義就是採用醫學手段,通過注射的方式將運動員的受傷部位與其他的身體部位隔離開來,形成一種類似於封閉的狀態:所以這種方法才被叫做打封閉。打封閉的效果有兩個積極效果:一消炎,二,局部麻醉。作為一些職業運動員和參加體育運動的選手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打封閉的第二個效果,也就是局部麻醉的效果,因為這樣可以達到一個止痛的目的。
至於說副作用,因為封閉藥物中含有激素,所以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一般激素所導致的肥胖、多毛、下肢浮腫等副作用都可能會出現,對於運動員而言,肱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質疏鬆及骨折、肌無力、肌萎縮等等對職業生涯有致命性危害的副作用也無法完全避免。
但其實打封閉帶來最大的負作用而不是這些直接的負作用,反而是因為局部麻醉而帶來的"間接副作用"。因為麻醉以後運動員的受傷部位就會沒有痛感,但疼痛本來就是身體對於受傷部位的一種保護機制,只有身體意識到了疼痛的感覺才會採取躲避和阻止強行發力的行為,以免因為強行發力再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但是運動員之所以打封閉的目的,其實就是要破壞這種身體的保護機制,讓傷病部位在短期內感受不到疼痛,可以強行做出既有的技術動作。本來已經受傷的肌肉乃至骨骼組織更容易二次受傷,讓小傷變大傷。比如說,本來韌帶只是輕微撕裂,輕微撕裂的韌帶毫無疼痛感再度正常發力會導致重度撕裂,甚至是徹底斷裂!
對於普通人而言,醫生使用封閉針時常每次間隔7-10天或1個月,一般連續不超過3-4次。此後如需繼續注射,間隔時間會很長,所用的劑量也會很少。但在體育比賽中,很多球員因為打封閉創造過諸多的輝煌和經典時刻,但也有太多的球員因為一時的要強或者說是無奈而造成更多更嚴重的傷病,甚至是成為了「玻璃人」。
比如說德國著名的球星羅伊斯,他的玻璃體質就跟他還很小的時候就打封閉不無關係。
2009年,門興以100萬歐元的身價從紅白艾倫手裡買下羅伊斯,而在此後的三年時間裡,20歲的羅伊斯幾憑一己之力助門興年年保級。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羅伊斯的努力,並不了解這背後的代價。當時比賽的關鍵時刻不能沒有羅伊斯,即使他受傷了也不得不打封閉繼續比賽。眾所周知羅伊斯的身體發育本來就晚,尚處在身體發育期就「打封閉」堅持比賽,連恩師法爾夫都表示貫穿羅伊斯整個職業生涯的玻璃體質,極有可能那時候就埋下了地雷。
「當時隊醫(對我說)孩子太小了,打封閉會有其他影響。但是馬爾科對於我們來說太重要了,他自己也非常想上場,當時就覺得比賽也關鍵,試一試,後來挺後悔的,」法爾夫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