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原來東西方對恐龍的稱呼差距那麼大
我們中國人非常崇拜龍,並自稱是「龍的傳人」。其實龍並不存在,它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是人們創造的一種崇拜物,也就是圖騰。在原始社會裡,人們堅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與本氏族有血緣關係,這就叫圖騰。蛇曾是許多氏族的圖騰。龍圖騰就是從蛇圖騰漸漸演化而來的。
在我國,龍的傳說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龍被賦子許多超自然的力量,它的地位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難怪古
代帝王們要自詡為「龍種」了。
龍的樣子是很怪的,但在漢代以前基本上像一條長有人首的大蛇,以後經過人們不斷藝術加工,龍的形象變複雜了。它的頭似馬,鼻似牛,角似鹿,身似蛇,鱗似魚,爪似鷹……在許多地方我們都能見到龍的形象。如在廟宇中、古代繪畫或器具上,以及皇帝的龍袍上等等。
古時候人們相信,龍與雨水有某種神秘的聯繫,可以使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顯示出人們對好年景的渴望。
傳說中的龍既然並不存在,因此它也就跟恐龍挨不上邊。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大類爬行動物,有大量化石為證。它們各有自己的形象,與傳說中的龍完全不是一回事。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把龍與恐龍兩者相混淆呢?問題在恐龍的「龍」字上。
話說當初發現恐龍的化石之後,科學家們經過艱辛的努力,科學家得以將之復原,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種中生代的統治動物恐龍。
這一結果震驚了整個世界,中生代的秘密由此被揭開了。隨後,考古學家又在英國東南部加拿大西部、美國德克薩斯州、澳大利亞和巴西、中國等地陸續發現類似的化石。後來證明這都是恐龍骨骼化石,同時也表明這些地方曾是恐龍的聚集之地。隨著化石資料的充實,人們終於認識到恐龍曾稱霸地球1.6億年,那時人類尚未出現,地質學上將這一時期稱為中生代。
在這一時期,恐龍居於食物鏈的頂端,是不可置疑的地球統治者。因此,人們把這一時期稱做恐龍時代。恐龍化石被發現之初,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直到各地類似化石的陸續出土,人們才意識到這是一種全新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著名科學家理察歐文總結了前人對爬行動物化石的研究成果,創建了術語「恐龍」,它的意思是「大得令人恐怖的蜥蜴」。
雖然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並非所有的恐龍都是體型高大、兇猛異常的巨獸,但在恐龍化石出土的時期,科學界還為之爭論不已。
這時候,歐文斷然認為,恐龍與所有已知的動物不一樣,理當擁有自己的名字。
按科學慣例,當新的恐龍被發現時,人們都要給它取名。恐龍的命名往往與其形狀、習性有關。如似鳥龍與今天的鳥非常相似,也有以根據其殘骸出土地區命名的,或者以發現者和對恐龍研究做出卓越貢獻的專家命名的。
綜上所述其實,恐龍只是中國人和日本人這樣叫,歐美人則叫它「恐怖的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