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到來,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進入到第二階段。按照部署,各地相繼發布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重點建設項目保障清單和民生建設項目保障清單。列入這三個清單的企業和建設項目,在地方實施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時,可以不停產、不限產,並要求日常執法少檢查、少打擾。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這些企業開足馬力,安心生產,放心建設,確保生產目標和建設任務如期、儘快實現。
但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一些企業存在只享受「綠色通道」的溫暖,卻不盡依法治汙之責的問題。比如,有的企業明知自身生產環節汙染排放較重卻久拖不治,不願意投資上治理設施;有企業明明有汙染治理設施,在生產過程中卻不能做到正常運行,甚至在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之下,仍惡意排汙;有的重點建設清單項目在實施土方施工作業時,拒不落實相關抑塵管控措施,把國家和地方的法規要求當兒戲。這些企業的所作所為不僅抹黑了「清單企業」「清單項目」形象,而且給當地重汙染天氣汙染防控帶來嚴重後果。
在實施疫情防控的近一年時間裡,國家和地方對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始終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要求。為了支持「清單企業」不停產、不限產,很多地方都超前謀劃,最大限度將「清單企業」在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時多排放的汙染物總量,從全社會排放總量的大盤子中東挖西摳找回來,從而確保「十三五」大氣汙染防治各項考核目標任務如期實現。以河北省廊坊市為例,2020-2021年秋冬季,被列入上述三項清單的企業有近700家。為了既讓「清單企業」優待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又確保重汙染天氣防控目標如期實現,廊坊通過嚴控餐飲企業飯店油煙、嚴控散煤復燃、嚴格督導相關燃煤供熱企業持續實現超低排放等多項精細化管控舉措,科學核算減排空間。
那麼,「清單企業」應該如何做到既為保障疫情防控、支持經濟復甦做貢獻,也為保藍天、支持當地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做貢獻呢?
保疫情防控和經濟復甦、保藍天白雲都是重要的民生大計。各級政府和相關執法部門在疫情之下出臺系列舉措,保「清單企業」正常生產。作為企業,應該看到這是危機中謀發展的好機遇,也要看到,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成果來之不易,理當十分珍惜。在享受優惠待遇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國家法規明確的治汙責任,對存在的汙染問題應克服困難,儘快安排資金,上全治理設施,早治理、早減排。對已有的汙染治理設施要確保正常使用,絕不能因貪圖小利而失大責,更不能惡意排汙。對國家和地方要求的常態化治理措施,企業要一絲不苟地抓好,做到常態化落實,切忌投機取巧。企業應努力做到靠政策優待保企業發展,靠依法盡責保藍天常駐。
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一些「清單企業」雖然積極實施了汙染治理,但在生產過程、治汙細節上仍有不少小毛病。有的企業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大汙沒有、小汙常有,在精細管理、精準防控上仍然存在很多工作漏洞和不足。有的「清單企業」不是治理不好,而是依法控汙的意識不夠強、管理能力不到位、責任落實還不夠好,特別是在管控無組織排放問題上更為突出。面對「十四五」的新要求,享受國家和地方政府優惠待遇的「清單企業」更應該在精準治理、精準管控、精準配合地方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上當先鋒、做表率,讓清單外企業服氣,在全社會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當前,各地為支持「清單企業」正常生產,積極開展送政策、送溫暖、送技術幫扶活動,推動企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可謂用心良苦。在這種情況下,「清單企業」絕不能把優惠、優待看成是法外之地,放任汙染問題不管。要享受各項優惠政策,必須以企業做到不違法排汙、不出現惡意排汙行為、不產生嚴重超標排放問題為前提,這是紅線,任何企業都不能逾越。如果逾越,不僅會被依法依規清除出清單,還會面臨經濟處罰、被媒體公開曝光,甚至被列入企業誠信黑名單等,企業形象也會因此受損,進而影響企業發展。因此,保清單留名,就是保企業形象,就是保企業長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