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兩部關注底層的電影《小丑》和《寄生蟲》,都頗有斬獲。《寄生蟲》一舉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4個重要獎項,奉俊昊拿著奧斯卡和金棕櫚喜極而泣。
而《小丑》也不遑多讓,"鳳凰叔"華金菲尼克斯手捧著奧斯卡和威尼斯等大大小小几十個影帝,現身在各個電影展上。
不可否認的是《小丑》都在2019的影壇上面刻下了濃厚的一筆。
在浩浩湯湯的資本遊戲時代,這部電影分明在無數底層和社畜的心中掀起千層浪,贏得滿堂彩。
但說實話,你真的看懂它了嗎?
DC傳統反英雄電影還有路嗎?
在2010年以後,DC在市場上被漫威壓得不輕。
快餐文化下面的人們已經習慣吃好吃方便的漫威三明治,而對於DC這樣精緻的雜燴卻顯得有些抗拒。
伴隨著"復仇者聯盟"的金字招牌打出來了以後,漫威在超級英雄甚至是主流好萊塢市場上可謂是隻手遮天。
漫威成功的背後體現的是高度工業化的商業電影。
流水線的劇本磨合,綠幕CG、高級的視覺特效打鬥,扁平的人物設計也迎合了觀眾們在工作之餘用驚悚刺激代替思考的心態。
雖然製作方投資不菲,但票房的成功和周邊市場依然讓製作方賺得盆滿缽滿。
所以說市場,往往是一個包括攻佔主要市場和次要市場的巨大,遍及許許多多互動形式的巨大資本引擎。
但是DC呢,仿佛是啞巴吃黃連,學習漫威進行工業流水線生產出來的《超人》系列,《超人大戰蝙蝠俠》《正義聯盟》的尷尬表現,讓"金主爸爸"華納的耐心消耗殆盡,延遲了續集的計劃。
最終在2019年,在漫威推出最終季《復聯四》引發觀影熱潮後,DC和華納也將巨大的賭注壓在了一部電影上面。
而這部電影,就是《小丑》。
《小丑》其實是一部極為複雜的泛左翼電影,具有強烈的作者風格。
這也暗合了DC當年成功的成長之路,從蒂姆伯頓的《蝙蝠俠》系列,到扎導的《守望者》,再到諾蘭的《黑暗騎士》,無一不是具有個人化風格的典型。
無法言明的內心
《小丑》在主框架下沿用了原作《致命玩笑》小丑起源的故事,但在頗多地方做了完全不一樣的修改。
導演在採訪中明確表示"可能會讓大家失望,我們甚至不是在拍小丑,而是在拍成為小丑的故事,是關於亞瑟這個男人的故事。"
而小丑這個角色本身很有意思。
從影片看,小丑可以說是明顯的偏執型人格障礙。
這種病症的人們,對現實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並會依據於此有效的組織出一種都是系統性錯誤的思維,傾向以最負面的態度去揣測他人的想法,以至於很多時候脫離實際。
小丑正是如此,而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又用極其具有煽動性和情緒化的視聽語言,輔以小丑極具張力和衝擊力的服化道,試圖再讓觀眾們置身於其中,變成一個又一個的"小丑"。
在亞瑟化著小丑的妝上莫瑞秀的場景中,通過極具表現力的人物面部大特寫和菲尼克斯的精彩演繹,亞瑟的乖張、癲狂、神經質、情緒化展露無遺,也暗合了小丑最終起源的"多重選擇"(引自漫畫《致命玩笑》)
小丑又是否有妄想症呢?
我認為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通過電影後面呈現的這些畫面中,蘇菲和他交往的事應該都是假的,都是亞瑟的幻想。
因為亞瑟第一次在電梯裡見到蘇菲,比著致敬斯科塞斯《計程車司機》開槍的手勢,而後面亞瑟用這個手勢向他確認時,他對此完全沒有記憶。
而中間亞瑟幻想在脫口秀中大展身手的場面成為斯科塞斯名作《喜劇之王》裡魯帕活脫脫的化身。
這樣一來,間接說明電影是在幻想與非幻想跳轉,也就能解釋為何導演在部分場景中讓人物突然出現然後突然消失,並在某些關鍵性節點上細節的重複出現與對應。
最有意思的是小丑癲笑症的象徵化設定,讓我想起了國內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暴烈無聲》中張保民的啞巴人設。
亞瑟表達不出喜怒哀樂,所有的情緒都揉碎在那詭異的笑容中。這種類似於"啞巴"的失語,其實暗示了底層人失去話語權的悲哀。
其實並沒有小丑,或者人人都是小丑
《小丑》的立意其實和《寄生蟲》一樣,正是所謂的階級差異。
本質上來說,環境所導致的認知差異是社會每個階層所相對隔閡的原因之一。
"民風淳樸"的哥譚市所表現出來的也只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說句玩笑話,可以被利用的人才直接逾越到中產甚至更上層,但大部分的人才全成為了"精神病人"。
上層人所遵從的道德和遊戲規則某種程度上只是一類人的狂歡。
電影中,亞瑟在莫瑞秀中說到,"由你們決定是非對錯,也由你們決定什麼好笑或不好笑!"
這類人所謂的制度平等和機會平等其實適配不了底層民眾。
因為視角差,他們以為這樣就做到了公平公正,但其實資源的差距在階級逐漸固化後變得更加巨大。
就像《寄生蟲》裡的基宇一樣,有著肉眼可見的天賦還是沒上成大學,一個巨大的原因是他沒有富家閨女所擁有的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私人老師。
而底層人們需要為這些資源進行互搏和競爭,就像基宇一家和保姆一家那樣。
無數觀眾在看完表達出極其抑鬱的感想,這種情緒化的波動實則反映出很多人潛意識裡平時沒有發出的共鳴,這便是導演想獲得的結果,也是泛左翼電影的勝利。
政治正確減去矯枉過正,才是左翼電影應該有的態度。
聚焦底層和遭遇不平等的群體,是作為除去大敘事電影外的"蛆蟲電影"應該為社會所樹立的新視角。
正如賈樟柯導演所說,"不能因為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