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2020年小谷圍國際產業人才大會暨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番禺成功舉辦。本屆大會以「智能世界·數字未來」為主題,圍繞廣深深化「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工作部署,助力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為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作出番禺貢獻。
全國政協常委溫思美,省科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鄭慶順,省人社廳副廳長周成,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超華及廣州市有關部門領導、番禺區委區政府負責同志出席。300餘名嘉賓應邀到現場參加大會,另有超過170萬人次通過網絡直播「雲參會」。
鄭慶順在致辭中說,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三年來區域創新綜合能力保持全國第一。小谷圍人才大會是我省支持、重視人才和科創工作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希望辦會方再接再厲,在凝聚創新主體、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服務廣東建設人才強省等方面作出新的貢獻。
據記者了解,廣州擁有華南地區最豐富的教育和科技創新資源,聚集了全省2/3的高校,超過90%的國家重點學科和近7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超過20萬家科技型企業,1.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500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500餘個省級以上創新與服務平臺。廣州大力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進一步提高,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的榜單排名,從2018年全球第25位躍升至2020年第15位。市委市政府將大學城納入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核心片區,致力將大學城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最強大腦」。
2017年以來,番禺安排5.6億元專項人才經費。大學城被譽為「華南智核」,匯聚了20多萬科教創新人才。下一階段,番禺將依託大學城的人才優勢和科創優勢,重點加快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片區建設。
出席大會的領導共同啟動廣州大學城青創匯項目。該項目將聚焦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以創新創業辦公和體驗式商圈為兩大龍頭,有望發展成大學城「航母」級的創新創業基地。
主旨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鄔賀銓,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探跡科技創始人兼CEO黎展,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等嘉賓圍繞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生態、數位化能力、人才培育和產學研合作、AI+大數據、智能汽車行前瞻等話題作主旨演講。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支振鋒教授連續第三年在會上重磅發布《中國人才創新創業優質生態圈發展報告(2020)——對北上廣深杭 (含一線城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三方評估》。廣州在今年的人才創新創業優質生態圈評估中的綜合表現依舊亮眼,位居第2位,而番禺區則連續三年穩居25個一線城區前列,在受評一線城區中排名第4位,在廣州市各區中排名第1位。
主旨大會舉行了重大項目籤約和顧問授牌儀式。純電動飛行汽車試飛測試基地、中關村廣州大學城項目、廣東新松機器人未來科創谷、京東智聯雲智能商貿數位化產業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番禺)海創人才科創綜合體等重點項目正式籤約落地番禺,來自歐盟、法國、韓國、新加坡、芬蘭、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港澳等地的商會會長與番禺建立了招商顧問關係,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作為代表獲頒發顧問牌匾,標誌著大會的招商引智實效再上新高度。
主旨大會上,番禺區隆重發布了人才小鎮創新創業20條,聚焦人才、科創、產業三大板塊,形成「866」政策矩陣,提供人才最關心的子女教育、入戶、安居、旅遊、交通等服務保障,推出科技研發、科技金融、科技載體、高新技術企業等方面的支持措施,以及鼓勵發展總部經濟、上市企業、直播電商產業以及重大發展平臺的扶持政策,體現了番禺區突出人才先行、引領科創驅動、推動產業集聚的思路。
主旨大會還舉行了番禺區「1+4」產業人才政策補貼發放儀式,以及中國(小谷圍)「網際網路+交通運輸」創新創業大賽、粵港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頒獎、2020年青藍國際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發放1.4億元的創新創業補貼,充分展示了番禺人才創新創業的熱度和留人留心的溫度。
據了解,本屆大會首次開發了專屬微信小程序,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辦。大會除了今天的主旨大會外,還有5個同期活動,形成「1+5」活動集群,分別是番禺區加快推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發展圓桌會議、廣州大學城創新創業成果交流會、XGW-TED青年人才專場、大學城菁英直聘行動和廣梅產業園分會等5個同期活動。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本屆大會特設廣梅產業園分會活動,旨在通過人才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穗梅兩地資源融通,助力梅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大會的成功舉辦,為番禺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發展翻開嶄新一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番禺將搶抓時代機遇,充分發揮大學城得天獨厚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全力推進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片區建設,為廣州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載體和重要抓手增添新動力、注入正能量。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桂來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波 肖桂來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桂來 李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