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精要主義者最厲害的方法之建立常規和專注當下

2020-12-16 三月等花開

今天看了《精要主義》的第十七和十八章節:心流,常規造就天才和專注,當下最重要的是什麼。裡面講到了要成為精要主義者,需要執行的兩個方法:建立常規和專注當下。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有段時間在網絡上瘋轉的一張關於王健林的工作安排表。時間表上寫著早上四點起床,然後鍛鍊身體到五點,五點後花半個小時在吃早餐,吃完早餐後趕飛機去外地開會。整個行程表上的時間沒有一點點浪費。人家的一個上午做的時間比我們普通人一天做的事情還多。有網友感嘆到,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也有人會質疑,這個時間表時真的嗎,真的有人能做到一天的時間幾個城市甚至幾個國家來迴轉,還堅持鍛鍊學習,過著簡直不像人的生活嗎?其實這種人就屬於精要主義者,他們不斷地建立正確的常規,專注於當下要做的事情。像早起、鍛鍊身體和日常的學習充電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痛苦,反而是像喝水吃飯一樣正常。

要成為一名精要主義者,讓有意義的事情做起來毫不費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正確的常規,讓重要的事物執行起來毫不費力。

很多人可能對常規的定義不太清晰,那麼先來跟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常規。

常規的定義:常規就是讓自己認定的精要事務按照默認的路徑實現。

奧運遊泳名將麥可·菲爾普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獲得了創紀錄的8枚金牌,在我們看來這些似乎毫不費力的運動奇蹟,除了更長時間和更刻苦的訓練,還得益於常規練習。在比賽前他會進行一套精確模式的放鬆運動和其他練習,比賽前10分鐘帶上耳塞自己呆著,平時睡覺,一覺醒來,都會在腦海裡對完美的比賽進行一次想像。

麥可·菲爾普斯這些重複的練習就是他的常規,通俗的來說,常規就是一種可以堅持下去的好習慣,一種讓事情按照特定順序執行的規則,有利於你的重要事情順利的進行下去。

比如,早上醒來就會去鍛鍊身體,晚上睡覺前就會看會兒書,坐在電腦桌旁就會開始工作。建立了正確的常規,這些事情都會自然而然的去做,而不是需要有人去逼迫和催促,才能執行。

建立了正確的常規可以讓人熟能生巧,把事情任務變為習慣,事情變得簡單。比如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剛開始閱讀會覺得很困難,但是一旦建立起了閱讀的常規,每日不斷練習,久而久之,閱讀就成為了每日的習慣,就不會再覺得痛苦。

建立了正確的常規還可以提高認知優勢,讓精神空間釋放,專注於新的事物。比如建立了閱讀的常規後,閱讀已經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和簡單,不會耗費我們太多時間和精力,這時候就可以把精力發到新的事物上,建立新的常規。就像那些演而優則唱的明星,當表演已經成為他們的常規的時候,他們才會把精力用到新的領域唱歌。

既然建立正確的常規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要如何來訓練呢,接下來給大家講建立常規的5個方法。

1,檢修觸發器。習慣=刺激(觸發器)+常規+激勵。找到刺激事件,改變刺激後的行為。比如,鬧鐘一響,你會查看信息,那麼可以改變一次刺激後的行為,鬧鐘一響,就去看書。長時間的強化,你很快會下意識地、自動的執行新的常規。

2,創造新的觸發器:想要行為有新的變化,可以創造新的刺激來觸發我們的行為。比如,我們想要培養閱讀的習慣,可是總是喜歡拖拉,那麼我們可以把要看的書放在電腦旁邊,每次要玩電腦的時候,就會看到書,提醒我們閱讀。

3,先啃最難啃的骨頭:找刺激物,精力集中在最難的事情上去。

4,建立混合型常規。每天的同一事件做同一事情,會乏味,為了避免常規疲勞,可以在每周的不同時間建成不同的常規。比如每周一閱讀,每周二寫作等等。

5,陳規陋習,逐個突破。建立常規,如果一次性改變太多會造成災難。從小處著手更容易成功。比如控制飲食,可以先從少吃半碗飯開始,而不是一開始就不吃飯。

作為精要主義者,可以建立一個又一個的常規,讓很多重要的事情做起來毫不費勁。但是很多事情,每個人都會做,比如閱讀和寫作,人人都可以做,為什麼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做的不好呢?這就是投入專注力不同所帶來的差異。

演員杜淳在《我就是演員》中的表演獲得了陳凱歌導演的高度讚賞,評價他的表演,說斬立決之後,他就是個帝王了。高度的讚賞來自於他的努力和刻苦,來自於對比賽的專注訓練。在準備期間,他和其他演員經常都彩排到半夜,把自己全身心投入進去,把自己就當做角色本身,就想著為觀眾和自己交個好作品。他說:演的時候,什麼都沒想。放手去拼,堅持自己。就是這種專注和投入的精神,讓他打敗了最大的敵人「自己」,讓大家看到了全新的杜淳。

拉裡·吉威爾克斯說,作為橄欖球隊,也是通過訓練球員們對當下比賽的專注力,實現了讓贏球幾乎毫不費力。

訓練專注力,可以讓自己明白此刻自己需要做什麼,此刻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毫無雜念,心無旁騖。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要訓練自己的專注力,需要怎麼做呢,給大家3個技巧:

1,思考當下最重要的是什麼。此時此刻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需要做什麼。比如下班回到家,要陪伴孩子的時候,就要把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陪著孩子,卻想著手機、電視劇和工作。比如在工作的時候,就把焦點集中在工作,而不要想著下班了要去哪裡玩?晚上吃什麼。

2,列清單。把腦子裡的想法留在本子上,從腦子裡清出去:既不會忘了這些想法,也減輕必須現在就執行的壓迫感和分心的危險。

3,清單排列先後順序。按清單排列順序,然後讓自己完成在當時需要完成的事情。

總結一下提高執行的兩個方法:建立正確的常規和專注當下。

建立正常常規的五點要素:檢修觸發器、創造新的觸發器、精力集中在最難的事情上、建立混合型常規和逐個突破陋習。

專注當下的3個技巧:確定當下重要事務、列清單清除未來的想法和給清單排先後順序。

成為精要主義者,把重要的事情執行起來更加輕鬆容易,不要讓自己陷入疲於拼命卻一事無成的危險,不要讓生活充滿壓力,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讓生活過的有意義,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相關焦點

  • 每個「當下」,專注和享受
    松浦彌太郎說:「如果你真的想實現夢想,最快的捷徑便是竭盡所能地過好今天。與其一味嚮往未來,不如更加珍惜品味今日一天所得到的充實感和成就感。」專注於當下的觀念,被視作撫慰焦慮的良方。 對想做或是要做的事情,無從下手的話,必然會有一種擔憂。 時間越是臨近,這種焦慮感便會越加強烈。 要使得一件事情通向成功的結局,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想來,任誰都不是天生就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 如何進入極度專注的心流狀態,讓能力發揮到最大?
    前面我們講到,專注是有效學習的前提。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那種完全專注於自己的事情,甚至忘記時間的體驗。這種狀態有一個很傳神的名字,叫做——心流(flow)。二、目標和規則,是行動的指南針和地圖現在手機上的地圖App很好用,因為上面有方向指示和地圖,人可以專注在行動路線上。同樣地,做事的時候想要專注在事情上,也需要有指南針和地圖。目標和規則,就是做事過程中的指南針和地圖。
  • 如何獲取心流體驗?哲學詩畫送你10句話,感受心流愉悅
    領導力專家卡米爾·普雷斯頓認為,所謂的「心流」狀態並非藝術家的專利,只要方法得當,每個人都可以進入這種事半功倍的工作狀態。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手機資訊、簡訊和社交媒體的幹擾。之後讓自己的心靈慢慢進入禪定狀態,體驗心靈的流動狀態。
  • 《心流》想要獲得幸福,是要做到這一點
    書中提出,"心流"指的就是一個人在專注當下做的事情時,心靈所達到的一種忘我狀態。幸福就是一個人在心流狀態時所獲得的最優體驗,是心流的副產品,要靠自己去掌控,而不是等別人來給予。因此,掌控幸福是一種能力,是有方法可以習得的。即使在逆境中,我們也可以掌控幸福。
  • 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快速進入「心流狀態」?
    米哈裡認為「精神熵」是常態,精神熵的反面就是心流,也就是最優體驗。 那麼,有哪些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快速進入心流狀態呢? 單任務進程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需要同時注意的任務越多,耗費的反應時間就越長。比如,要求你回想你昨天做了什麼,並且同時算出51乘以21的答案,你就會耗費更多的時間。
  • 成功,是每個「當下」的累積,專注並享受
    松浦彌太郎說:「如果你真的想實現夢想,最快的捷徑便是竭盡所能地過好今天。與其一味嚮往未來,不如更加珍惜品味今日一天所得到的充實感和成就感。」未來遙不可及,然而今天卻就在眼前。專注於當下的觀念,被視作撫慰焦慮的良方。
  • 心流體驗,美好勝過「初戀」
    既然「心流」這麼美好,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進入「心流」體驗的五個方法。 1. 進入「心流」體驗的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專注。
  • 【看書】專注當下,才能戰無不勝!
    ……我們總是對過去的錯誤不能釋懷,對未來要面臨的事情頗有憂慮,但往往忘記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專注當下,享受當下。一行禪師說,生活只在當下,如果放棄當下,你將無法細緻深入地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刻。鬼腳七說,快樂只存在於當下,一切的追求,都是對當下的否定,也是對快樂的抹殺。
  • 不吼不叫,讓孩子在專注中,獲得「心流體驗」
    學霸生在專注中忘了自我,完全進入了心流體驗,此時,他們的情緒是放鬆的,心理是滿足的。正是這種體驗,讓他們每天都在進步。由此可見,優秀的人進入心流體驗的時間就很多。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學習很累,一會進屋送塊蛋糕,一會進去送杯牛奶,把孩子剛剛建立起來的思維給打亂。影響了孩子「心流體驗」。還有的家長打著電視機,聽著音樂,甚至大聲打電話,這樣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3避免對孩子大聲吼叫。
  • 學習上如何獲得「心流」體驗?3個方法讓娃嘗到專注的充實和喜悅
    拋去「母不在,父不愛」這一點,林磊兒所表現出的學霸狀態絕對是名不虛傳,例如在他剛到北京下飛機出機場的過程中,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將屏幕上的航班信息背了下來;在小姨帶他去商場買東西時,為了驗證自己心中對某一數學問題的疑惑,更是和小姨走散;在和小姨一家人外出吃飯的時候,在面對格子狀的鏤空牆時,更是拼接自己那強大的想像力,將整面牆看作成了一個棋盤,並靠想像出的棋子自己進行起了博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挑戰中創造心流體驗
    前段時間讀到一則段子,生動刻畫了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一場疫情,讓全民成了廚子,醫護成了戰士,老師成了主播,只有可愛的孩子們,依然是神獸。」生活中的突發變故讓人希望能重新建立起新的秩序。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變故考驗和拓寬了我們的應變能力,讓我們能收穫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真切體驗到戰「疫」的快感。  老師們如何在這場疫情風暴中找到穩定的力量,更好地勝任非常時期的教學工作呢?
  • 孩子覺得學習太枯燥,無法保持專注,助他進入心流體驗很重要
    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單獨考慮,和學霸們比起來,自家孩子缺乏的不僅僅是專注力,而是態度。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孩子對學習是不是發自內心喜歡,唯有如此他才能感覺到有趣,進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心流體驗」,倍感享受。
  • 《心流》:熱愛生活的人,終會被生活所愛
    隨著現代人物質和精神層面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幸福好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人追逐金錢,有的人追逐權力,有的人則是地位,但好像真正感覺幸福的人少之又少。幸福到底取決於什麼?為什麼幸福這麼難呢?人為什麼會不快樂?
  • 朱清時先生:禪定、心流與腦科學
    在吃飯時專注吃飯,走路的時候好好走路,時時刻刻保持覺性,以覺察之心走路、穿衣、吃飯,清楚每一念的生與滅。在動態過程中覺知一切,就是認識過程中包含著的每一條信息交流或反饋。有些信息可能會使我們付出心力應付,造成意識的失序;有些信息可能強化我們的目標,激勵出更多的精神力量。
  • 葉武濱:有哪些快速進入心流狀態(flow)的方法?
    這些心流的狀態我想很多人都曾有過,也知道它的寶貴,畢竟那種專注的愉悅並不常有。二、如何獲得「心流」?要求我們能夠摒除雜念,忘記時間,不去擔心失敗,自我意識逐漸消失,高度專注於自己當下的行動,並且我們的能力又剛好足以迎接挑戰。上面的文字好像過於理論空洞和詰屈聱牙不好理解了,這很容易嚇退想要學習的人,而我今天的這篇文章也是想要探討出「普通人如何快速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於是我把眾多偏學術講理論的文字翻譯成了以下三個好理解易操作的特點。
  • 體驗心流,擁有自得其樂的性格和超強的抗挫折力!
    在不得不面對人生困境的時候,大多數人採用的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一部分收穫了名利卻依然痛苦的人,會更拼命地工作逃避內心的空虛。另一部分人選擇了對症下藥,比如也許得不到幸福是沒有結婚,而找不到男朋友應該是不夠漂亮,於是開始瘋狂整容和減肥。最差勁的一種方式則是自我麻痺,用抽菸、喝酒甚至是吸毒來尋找快樂,但這顯然只會讓他們更快地跌入深淵。
  • 《心流》:想要提升幸福感,這點很重要
    ——維克多·弗蘭克爾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追求幸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也各自在用自己所認同的方式去努力,但是《心流》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幸福不是人生主題,而是附帶現象。這本書由心流理論之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所著,米哈裡認為幸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 構建內心的秩序應對無序的世界-心流體驗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並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本書分為4個部分,分別回答了關於心流的四個問題:一、心流,快樂的源泉(什麼是心流?)二、控制意識、改善體驗的品質(如何從意識的角度理解心流?)三、心流的構成要素(心流有什麼特點?)四、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心流 (怎麼去達到心流?)
  • 6個小妙招幫你快速找到心流狀態
    心流是一種很神奇的心理狀態,進入心流,體驗當下的幸福感,那是人們專注於當下的最好狀態,在那一刻,你的靈感會源源不斷,有一種特別順暢的感覺,你完全融入到那個境界裡,會感覺特別興奮和充實,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是很討厭被打擾到的。
  • 心流:產生心流的基本步驟(P2)
    接著聊《心流》這本書,之前看豆瓣評論有一條印象很深,「從未見過如此多推薦序的書」。是的,這本書有6個推薦序。能理解光是看序就翻了幾十頁那種心情。今天偶然間翻到「心流的步驟」,雖然只有短短幾行,感覺確實如獲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