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去勸別人跟父母和解

2020-12-23 葉老師書房齋

原生家庭之殤,無形卻深刻我的一位長程的來訪者,在原生家庭的議題上,我們討論了數十次。 可是不久前,當他再一次說起生活中一件和父母溝通的小事時,他還是流露出無奈和痛苦。 他雙手捂住自己的臉,沉默,長長地呼出一口氣,搖搖頭,告訴我說—— 他和父母最大的問題是: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無法溝通。 一家人,就像兩個平行世界。

精神分析似乎繞不開原生家庭的話題。 很多找到我的來訪者,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煩惱。 其中有的帶著一些原生家庭造成的困擾,比如某些情緒問題和一再重複的關係模式(討好、自卑等等); 有的似乎並沒有什麼重大的情緒和人際關係問題,甚至在自己的領域裡是頗有成就的成功人士。 但無論怎樣,他們都有一個目的:希望個人成長。無疑,他們對生命和生活有更高的要求。 鑑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涉及範圍非常廣泛而深遠,我的很多長程的來訪者即便已經無數次地訴說原生家庭,但是,當再一次訴說時,各種充沛的情緒還是像開閘放水一樣,噴湧而來。 想解決而不能,是一種常態。 沉默很久後,我問我的這位來訪者: 什麼叫平行世界? 他告訴我: 雞同鴨講。 我在說這件事情,他們完全理解不了,即使講同件事情,也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就好像,我們看上去在一個世界上,卻好像被什麼東西徹底隔離開了。 要理解這個事情,還真的說下「隔離」這個現象。 02人和人之間,無形的隔離 不久前,和朋友聊天,聊到了不同的人和人之間,已經實現了「隔離」的問題。 朋友說,物種隔離是天然的隔離。 但是,同屬於人類,同在一個人類社會,人和人之間,其實也早已實現了隔離。 朋友的觀點大概是: 不同的人群體之間,因為有多年不同的經歷和體驗主觀,於是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事物認知…… 就像是她和以前的大學室友。 兩人家境和文化水平差不多,但原生家庭氛圍和戀愛經歷不一樣,導致兩人的愛情觀完全不同。 對朋友而言,愛情是生活的調味劑,她很享受這個過程,也能接受感情的一切發生和變化; 但在室友看來,愛情是一個負擔,因為她目睹了母親的不幸,也親歷了初戀的絕情,所以堅持單身。 所以談起愛情,她們誰也無法理解和說服誰。這種隔閡在現實中很常見: 對於同一個事情,微博上的人可以分成好幾派去吵,誰也說不贏誰; 即使是同一段感情,兩個人在諮詢師面前闡述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因此,兩個人即便都生活在地球、同一個國家,也許還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區,其實也已然是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時空的人。 因此交流起來,也著實費勁。

03同一個家庭,也可以實現「隔離」嗎 如果說,人與人之間的隔離,是因為,我們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經歷和經驗,這尚可理解。 可是,這怎麼解釋有著直系血緣的、最親密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隔離」呢? 也就是:為什麼朝夕相處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隔離」呢? 這裡面也許有2個主要原因。 第一,父母不願意傾聽孩子。 這是一個非常廣泛存在的客觀現實。 即使是愛孩子的父母,也更願意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而不是真正傾聽孩子想要什麼愛。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尷尬的情況: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在家庭中權力更大,有著絕對的主導權。 即使孩子不滿,更多的只能是依從父母。 但是,當父母們老去,這個相對的位置就發生了反轉。 這時孩子們佔據了這個家庭的主導權,父母們卻慣性地「不願意花費時間跟孩子們溝通」。 所以整個交流,就顯得非常膈應。 其實從孩子出生開始,這個隔離就持續在發生。 父母們習慣性不願意和孩子溝通,不願意聽孩子說話,同時孩子的確沒有主導權,無法要求父母傾聽。 漸漸地,雙方就走向了兩條分岔路。 終於,等有一天,父母們突然回過頭來,想和孩子們溝通的時候,才發現,根本聽不懂。 雖然同樣在說中文,而似乎就好像在說兩種語言。 第二,對各自立場的固著。 也就是,我們抱著自己的位置,死死不放,留在原地,一動不動。 比如,不僅僅是父母子女之間,這種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放大到社會上,同樣存在。 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 最近,她和她老公關係緊張。因為,他們愛看的節目不一樣。比如,她愛看綜藝、美劇、日劇、韓劇、泰劇。他老公則只喜歡看80-90年代的港劇。 這不算什麼,關鍵是:她老公看不上她追綜藝的行為。 每當她在看一些綜藝時,她老公就會抨擊她說: 這些人那麼差,怎麼會上電視?這個人衣著這麼奇怪!這個人邏輯漏洞百出,真不知道有什麼好看的? 於是,朋友跟老公解釋: 現在上電視並不是像我們小時候一樣的,一定要環節很難、嘉賓很牛、觀點很對,各抒己見就可以啊;現代網絡時代,這些真人秀只是一種綜藝形式而已....... 但每每解釋之後,老公都會更加不屑。 其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人也會這樣。 堅信自己的想法,即使時代變化,也難以動搖,所以會有固化的感覺。 在我們眼裡,父母現在也是如此。 當20年前,他們只有三四十歲,在社會上還是中流砥柱,他們的意見也許別人還會顧及一二; 但當他們老去,當年輕的一代成為中流砥柱,那些他們看不上的行為、模式和思想,反過來成了社會主流。 這時孩子們會擺許多現實給父母看,甚至希望他們去學習一些新的東西、簡單傾聽孩子的新想法,但對於已經固化的父母而言,這並不容易聽進去。 這時,子女如果不願意遷就,也不想去理解為什麼父母這樣想、他們過去經歷了什麼,只是一個勁地把自己的想法給父母,其實也是另一種固著。 一個人固著,便足夠讓關係產生隔離。 更何況經常是兩個人都固著在自己的世界。

04破局雖難,並不是沒有辦法原生家庭,這真是一個讓人愛恨交織的詞。 裡面有著太高的情感濃度,就像一個咒語一樣,圍繞著我們。 而彼此溝通不暢,又讓粘稠的關係苦不堪言。 近些年來,隨著我們對心理學概念的熟悉,似乎有了一個倡導的方向就是:與原生家庭和解。於是,我們每個人都硬著頭皮上。 有條件的上,沒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上。 因為目標似乎非常明確,要想走出原生家庭魔咒,和解是一條必由之路。 可是,我們可曾想過,真正破題的關鍵恰巧在於:不強求和解。 看到差距,更尊重差距。 因為,有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或許時間不到,或許人不對,在很多家庭中,和解是此生都不會發生的奇蹟。 我們知道,如果一件東西,我們不要,尚且還好。 「要,而不得」,才是最讓人崩潰的。 這個時候,和解的目標受挫,就有一股東西出來:這個鍋,總得有人背。 於是,一股能量升騰起來,殺氣騰騰,要麼指向對方,要麼指向自己,要麼指向關係。 換言之,要麼傷害對方,要麼傷害自己,要麼傷害關係。 這時更合適的方式似乎只能是:退一步。 別強求和解,尊重彼此的差距。 我不會去刻意為了迎合你而改變,但是,我也不強求你一定能成為我希望的樣子。 也許,那些過去的經歷和事情,那些既往的創傷和痛苦,讓我們之間有一道裂痕,不知如何下手去修復。 不妨,就讓它存在,尊重傷痕本來的樣子,欣賞傷痕的美,也感受傷痕的痛苦。後記。 寫完這篇文章,我跟我媽聊天。 我說:我寫了一篇關於「孩子和父母無法相互理解的文章,就好像生活在平行宇宙。」 我媽聽了之後很不屑,很不開心地跟我說:你寫這個主題,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贊同的。你這是錯誤的想法,哪裡有父母跟孩子無法溝通的。 我的第一反應是:特別想跳起來反駁。 但我還是耐心聽她說完,沒有跳起來,而是笑了下,搖搖頭,對她說: 對對對,李阿姨說的都是對的(我媽姓李)。 我有無奈嗎?我想是有的。 但也許,帶著無奈,接受無法和解,這也是一種和解。 至少,我們都更加自由,更加舒服了。

相關焦點

  • 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
    經歷的事情越多,越能理解那句話:「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別人都說管仲無能,鮑叔牙卻知道,管仲不是無能,只是做事需要講究時機。後來管仲輔佐齊桓公,將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面對眾人的誇讚,他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廖一梅在《柔軟》中說過:「在我們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 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
    同理,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主張和個性,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思想去改變他人,更不要試圖控制他人,不要要求他人理解你,別人沒有這個義務。懂你的人不解釋,他們也會理解你,不懂你的人,越解釋越誤會,麻煩會越來越多。因為你越描越黑,說不清,就別說了,解釋,有時候確實可以消除誤會,獲得理解,但有時候,別人也可能將你的解釋,理解成一種掩飾。
  • 切記,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
    同理,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主張和個性,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思想去改變他人,更不要試圖控制他人,不要要求他人理解你,別人沒有這個義務。 懂你的人不解釋,他們也會理解你,不懂你的人,越解釋越誤會,麻煩會越來越多。
  • 不要羨慕別人,抱怨自己,你永遠不知道別人背後隱藏著多少淚水
    前段時間,剛回到家,父母在客廳看電視劇《誰說我結不了婚》,跟著看了會兒,劇中程璐發現導演不但加了一條感情線,還把大結局改了,孫總勸她不要再計較這些,口口聲聲稱她的劇本不能引起觀眾共鳴,電影小扒婆公眾號創始人也對新加的劇情讚不絕口,程璐也只好作罷。看到這裡,自己情緒莫名低落起來。
  • 與青春期和解:若青春期能重來,我們能否好好勸他不再掉入深淵?
    「原生家庭」是個社會學概念,是指人們在離開父母,成立新的家庭之前的那個家庭。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其實是他過去每一天的總和,是他過去經歷的點點滴滴塑造了今天的樣子。而在原生家庭中度過的青春期,則是對當下的每一個人都影響巨大的經歷。懂得了這一點,我們為人父母、為人師長,更要去懂得如何去做一個好父母、好老師!
  • 不要隨隨便便聽別人勸就去跑步
    雖然我是個喜歡跑步的人,但不得不承認,現在網上號召別人去跑步的帖子,都是老生常談。能減肥?印象中沒有任何一位體育老師教過我們應該怎樣跑步,不管我怎麼跑,總是跑不快,總是最後踩線,總是要比別人花更多時間恢復呼吸。
  • 永遠不要,向別人解釋自己
    大部分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被別人誤解,拼命解釋卻沒有人相信;一時衝動說了一些話,事後又後悔,怕對方多想,想要解釋沒人聽。既然沒人相信也沒人聽,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去解釋呢?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你的人沒必要解釋。
  • 永遠不要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要清楚自己的優點何在
    不要貪多,你只需要把我跟你講的這些簡單的東西把它理透徹了,你就發達了!一年賺個一兩百萬非常的容易,而這都是小角色,你為什麼要去貪多呢。你就把這些簡單的東西弄懂!你要身體力行,我跟你們講這些東西,都是我身體力行的。我說我從早上到晚上一直在工作就一直在工作!我做了很多項目,我也去了很多公司,去探討別人的東西。我自己也帶團隊,這個樣子才能夠做。我勸你們一定要實踐!
  • 心理學:做好這3件事,你才能與父母真正「和解」
    當然,我們要承認,有些父母確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因為父母的忽視,孩子形成了自卑性格,不敢拒絕別人,人際關係應對不好;父母的強勢,讓孩子形成謹小慎微的性格,做事畏首畏尾,工作總是做不好;等等,總之就是,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成人後內心一直有個「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的小孩。
  • 如果你不知道我的苦就不要勸我大度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最擅長對別人慷慨,最擅長表達自己的同情心。在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會盲目的勸別人多一點包容,不要太在意,永遠不會真正考慮當事人的感受。這種憐憫不是發自內心的善良,而是虛偽。不是所有的傷害都值得原諒。
  • 做人,永遠不要瞧不起別人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做人,永遠不要瞧不起誰。若是有權有勢,那也只是暫時的模樣,要知道,地位高,遲早也需讓位給他人。若是大富大貴,那也不代表永遠長久,心不善,人不正,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所以,不要因為暫時的身份和地位,就看不起他人,人並沒有三六九等之分。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一個人,有的人從出生就是含著「金湯匙」,有的人從一無所有到現在的擁有,因為不同的命運也造就了不同的機遇。所以,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請記得,不要試圖去看不起任何一個人。
  • 爸爸媽媽,求求你們,不要再拿我跟別人比了!
    「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比我們更優秀,更有出息,更成功。小時候,比成績,「你看人家XX這次考了100分,你才99!」高考了,比學校,「人家考上了985,出來找工作不發愁,你這個上出來還不知道能找個什麼工作!」工作了,比工資,「人家XX一年好幾十萬,你幹好幾年才頂人家一年。」
  • 韋德妻子:庫裡夫婦鬧彆扭我曾勸阿耶莎離婚,去和別人風流
    期間,在喝著韋德酒窖裡的特色飲品時,韋德妻子尤尼恩主動爆料,她曾勸庫裡夫婦離婚。庫裡15歲時認識14歲的阿耶莎,兩人一見鍾情,即便經歷長達8年的異地戀也沒有阻擋他們。2011年,這對有情人步入了婚姻殿堂,當時庫裡才23歲。如今,他們結婚9年,已經有了女兒萊利、萊恩和小兒子卡農,一家五口十分幸福。
  • 勸別人不要生氣的表情包合集
    勸別人不要生氣的表情包合集 親愛的不要生氣啦
  • 不要對別人的感情指指點點
    在生活中,如果有人跟你訴說自己的感情問題,你會如何去做? 身邊一位姑娘,當她的朋友各種跟她說自己的男朋友不好,對她多麼不重視,根本就不愛自己,想要分手時,她出於一片好心,然後就說了對方不值得她愛,讓她趁早分手。
  • 兩個故事告訴你:做人,永遠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這個愚蠢的錯誤,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以下分享的兩個故事告訴你:做人,永遠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故事一兩個和尚外出化緣,碰到一個美貌婦人要過河,河水不深,可以涉水而過,但河水喘急,對婦人而言,還是有很大危險的,一個不小心,很可能被河水衝走。
  • 社會人際交往一大技巧:永遠不要,和別人解釋自己
    除了學習之外就是社會人際交往方面的囑託,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有一大技巧:永遠不要和別人解釋自己。01《詩經》有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個世上的人很多,你無法做到讓所有都喜歡你,人生路很漫長,不是所有人都會懂我們,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們讓他去懂。一個自我概念很強的人,對於別人的質疑,他是不會去跟人爭論的,因為那不值當。正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總有那幾個會懂你,不需要你多言去解釋的人。
  • 永遠不要辜負,別人對你的好
    永遠不要抱怨你的父母有多無能,因為他們才是這個世界對你最好的人。不管我們成長在任何的環境裡,都不要去抱怨我們的父母,要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父母的恩情大如天。從我們呀呀學語,一直到立而為人,無疑父母的付出是最大的。他們所吃的辛苦只有我們在當了爹媽之後才能體會得到。誰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即使,自己的子女一無所成,他們也不會去抱怨,還會一味的去默默的付出。他們根本不會圖子女能夠給予什麼報答,反而會幫助子女去分擔身上的壓力,有的只是一顆無私奉獻的的心。所以,我們更加不要辜負父母的好,即使不能出人頭地,也要盡孝,讓我們父母在晚年不會感到孤獨。
  • 此時,我不勸你孝順!
    在別人心裡,回家的路近在咫尺,但對她來說,卻遠在天涯。她無數次地在心裡預演和父母交流和解的畫面,但是卻克服不了那種強烈的恐懼感。勸她回家的人越多,她越痛苦,她邁不過心裡那道坎,說不上來是什麼攔住了她。她說:為什麼所有的親戚都對我各種勸說和指責,把所有罪過都推到我身上來,讓我一個人承受?難道他們不知道他們對我做過什麼嗎?
  • 永遠不要靠小恩小惠去交朋友
    我覺得永遠不要靠小恩小惠去交朋友,不管我們成年人還是小孩子。自從大寶上了一年級,每天都有各種小事情發聲。昨天去接他,剛接到就給我說他和同桌一個小女生吵架了。詢問過後才知道,原來他用得的獎票換了兩顆糖果。同桌跟他要,開始他不給,後來同桌說「你不給我我就不跟你玩了」。給了之後,他給同桌說「那你換了也要給我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