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合理確定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空間結構,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中心鎮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淦璋
縣城同樣是城鎮化建設重要載體
湘中地區一座縣城的房交會,就有18家房地產企業參加,提供了5000餘套房源——這是今年11月1日,新化縣房交會主辦方披露的數據,著實令人吃驚。
中國城鄉格局巨變帶來新現象:外出打工農民掙錢後,回到農村蓋房子,但更多人選擇到縣城購房落戶。
一說起新型城鎮化,談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似乎更加高大上,但一直被忽視的縣城,同樣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而且,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內外環境變化,以及對「擴內需」的更加重視,註定縣城在新型城鎮化裡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今年以來,高層多次強調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湖南「十四五」規劃建議也明確提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湖南23個縣城躋身Ⅰ型小城市
有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縣域人口回流明顯,新增城鎮人口一方面集中在特大城市、大城市,另一方面則流向了縣城。2019年,全國縣城和縣級市城區常住人口達到2.4億人左右,佔全國城鎮常住人口近30%。
縣城相比農村,有更好的醫療、教育和居住環境,不少縣城的城市建設近些年駛上快車道,高樓大廈也建得「有板有眼」。
新化縣2011年的城市建成區面積約為17平方公裡,如今已經達到22平方公裡,進入Ⅰ型小城市行列(國家最新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城區常住人口在20萬至50萬之間)。
對於我省這樣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來說,縣城就近吸納農村轉移人口,一直是近些年的發展趨勢。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聯合編制的《2020湖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報告》顯示:全省23個縣城成為Ⅰ型小城市,分別是新化縣、寧鄉市、邵東市、桂陽縣、吉首市、耒陽市、隆回縣、武岡市、祁陽縣、張家界市、攸縣、祁東縣、瀏陽市、澧縣、醴陵市、寧遠縣、湘鄉市、華容縣、衡山縣、臨湘市、沅陵縣、石門縣、茶陵縣。冷水江市、常寧市、東安縣等63個縣城成為Ⅱ型小城市(城區常住人口20萬以下),發展後勁值得期待。
縣城需要全方位「強身健體」
增加5萬人口對大城市可能微不足道。對於一個縣城來說,增加5萬人口,意味著需要增加更多的產業和公共服務的承載力,解決進城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居住和生活問題。
肉眼可見的是,我省一些縣城人口快速增長、城區快速擴容,卻也沾染了「行車難、停車難」等大城市病。而且,不少縣城的新區整潔氣派、高樓林立,老城區卻還是「濤聲依舊」,相比十幾年前沒有變化。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說得透徹:我國縣城需要全方位「強身健體」,包括治理能力也需要跟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對縣城在城鎮化裡「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方向。
在國家發改委規劃司相關負責人的解讀裡,加快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補齊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項,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共涉及四大領域17項建設任務,優先支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設施等建設。
7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度提出,要針對大量農民到縣城居住發展的需求,加大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完善縣城交通、垃圾汙水處理等公共設施,建設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提高縣城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