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2020-12-27 騰訊網

魯伊基·肇嘉(Luigi Zoja)心理學教授,曾任教於義大利巴勒莫大學和英蘇布亞大學,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前主席,義大利著名心理分析師。

申荷永 心理學教授,曾任職華南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中國學會會長;著有《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榮格與中國文化》。

11月30日,在加拿大里奇蒙的溫哥華國際機場,一名女子在新冠病毒快速檢測中心接受檢測。新華社發

11月27日,人們在美國紐約一處檢測點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新華社發

10月21日,醫務人員在科倫坡郊外的斯裡蘭卡國家傳染病醫院內工作。新華社發

12月1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布蘭普頓,一名戴口罩的顧客推著購物車走出一家商店。

12月1日,人們走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街頭。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疫情中不僅有焦慮感,也有積極情緒

申荷永:首先要感謝魯伊基·肇嘉教授以及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在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時給予的關心與支持。我們IAAP中國學會以及廣東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面向全國為受疫情影響者提供網絡心理服務,諸多國際資深心理分析師也積極參與。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也加入了義大利以及國際抗疫的心理援助。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蔓延,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6500萬例,死亡病例破150萬例。人類正遭遇巨大挑戰。作為資深心理分析師,在您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的心理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肇嘉:我通過社交平臺與我的病人保持溝通,通過視頻方式與大家開會討論,也與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生保持聯繫。疫情的影響一時難以定論。總體而言,焦慮感有所增加,但也產生了積極情緒,五味雜陳。

在「封城隔離」期間,時間的流動顯得更加「順其自然」。不少伴侶重新學會了互相交談,父母也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交流。在飲食和健康方面都是如此,不盡如人意的預製食物不見蹤影,人們轉而回歸傳統烹飪方式,這樣製成的食物味道更勝一籌,烹飪過程也有助於社交,其在義大利相當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封城期間生活節奏變慢,對人的健康產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歐盟地區心臟病發作的情況減少了40%到70%,早產大約減少70%左右。我手頭最新的歐洲環境署數據顯示,2012年義大利約有84000人死於空氣汙染,歐洲約有450000人。封城期間,汙染急劇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奪走了生命,但矛盾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至少使我們注意到我們的步伐經常與自然相悖,也使我們注意到焦慮如何引導我們的言談舉止,儘管我們總是否認這種影響。人類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理性,疫情至少幫助我們注意到這一點。

一般來說,21世紀發達國家的生活更偏愛外向性格的人,而更壓制需要心理治療的性格內向的人。新冠肺炎疫情令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平衡。現在人們更認識到內向的價值,也更認識到有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內向。

申荷永:您的審慎與樂觀很難得,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普遍焦慮中,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積極的情感,以及我們所應有的反思與改變。人類以及社會發展不能與自然相悖。沒有界限的發展是一種破壞,在貌似繁榮的背後,人類正面臨過度發展的危機,其中包含了人的貪婪、冷漠、躁鬱、情結與陰影。我們曾因為沙塵暴和霧霾戴上口罩,如今是因為新冠病毒。口罩作為一種象徵和意象,希望它也包含「知恥近乎勇」的寓意,人類應該有所改變。

在20世紀90年代,西方從事「危機幹預」的學者們意識到中文「危機」所包含的奧秘與啟示:危險中包含機遇。原本,「認識你自己」是西方心理學的緣起與宗旨,如古希臘德爾菲神殿的箴言。人類要真正認識自己,是需要經歷苦難的。而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人類正在經歷的痛苦與磨難。對於深度心理學來說,真正地認識自己,不僅需要理解自我,而且需要領悟自性,正如道家思想中的返璞歸真。

您提到,西方發達國家偏愛外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們已經認識到了內向的價值,進而恢復平衡。或許,這也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面對新冠病毒,由此引發的普遍焦慮、恐慌和抑鬱等心理困擾,以及後疫情時代的心理適應,都需要「中庸」之「中」與「和」。如國際著名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將中國文化融入其分析心理學,執其兩端而用「中」,從而獲得心理的治癒與轉化。

古希臘箴言「勿過度」與儒家「中庸」相通

申荷永:肇嘉教授,在疫情的當下和後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將發生改變。在您看來,這將對人類與社會心理產生什麼影響呢?

肇嘉:我屬於個體經營者,一對一地接診病人。我的病人大都在辦公室工作。實際上大家都注意到,很多工作都可以在家裡完成,許多人在解封後仍保留這種做法。例如,現在的律師仍擁有一間配備電腦的辦公室,但他們的大部分工作都在家裡處理。危機促使工廠加速機器替代勞動力的步伐,白領的工作現在大多通過電腦而非紙質文件完成,可以遠程處理。這不僅有助於減少上下班通勤,減少交通流動,從而減少汙染,而且也有助於減輕普通工人的壓力——這是一種無法計算的隱性成本。

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實際上整個西方的古代世界都沒有任何宗教來賦予道德準則。隨著猶太教擴展到基督教,倫理規則才出現。不過古希臘人擁有我們今天所說的智慧和智慧大師,類似於東方的孔子和佛陀。在古希臘德爾菲神殿的入口處刻有兩條原則:「認識你自己」和「勿過度」。

我認為,「勿過度」原則應該通過公眾宣傳和啟蒙重新激活,以便人們「恢復正常」,不重複犯錯誤。這些錯誤不僅帶來了疫情,還導致經濟危機等許多後果。即使病毒這個困難被完全克服,我們仍須與氣候變化、汙染、經濟扭曲和社會過度不公做鬥爭。在集體情緒中,對抗疫封城產生幼稚的反應不勝枚舉:年輕人想要玩得開心可以理解,但卻舉行了太多的聚會、聚集,他們喝得太多,又不保持社交距離,結果現在許多新冠病毒的受害者都是年輕人。這應歸咎於過分外向和躁狂的行為。我認為,尊重老年人的傳統在中國仍然存在,可以在電視和廣播訪談節目中讓老年人與年輕人交談,請年輕人「慢下來」一點。

申荷永:是的,古希臘箴言「認識你自己」和「勿過度」二者同樣重要,前者被心理學奉為圭臬,而後者卻被後人忽視。「勿過度」與儒家之「中庸」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過猶不及,要在用「中」。網絡技術與人工智慧,似乎也為各種遠程工作甚至網絡教學提供了方便,這是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會影響人們的心理與行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居家隔離」同時也會滋生疏離與孤獨,並會影響人們的社會交往和人與自然的接觸,這應該都是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學問題。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心理狀態,涉及經濟與生活,心理建設尤其重要,對此您有什麼見解?

肇嘉:從我的職業和著作可以明顯看出,我並不把經濟學和心理學視為兩個獨立的領域。過度強調經濟產出和年產量,在短期內會催生焦慮情緒,從長遠來看會降低生活質量。而如果生活質量長期處於較低水平,那麼可能會降低生產力,從而形成消極的惡性循環。兩者之間當然需要取得更多平衡。一般來說,長期目標和長期跨度需要傾注更多考慮。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在尊老敬老傳統上擁有雄厚的「文化資本」。不要因為對新事物太感興趣,而丟失這一傳統。

唐納·川普所代表的政治模式不應被效仿。當然,國家之間總是會存在競爭,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恃強凌弱。要多一點智慧和深思熟慮,少一點「蠻橫的挑戰」。貿易和政治關係可以持續幾十年、幾代人,如果他們只有短期目標,那將永遠是反心理學的:可能贏得選舉,但會損害國家。

申荷永:「平衡」也是中庸之道的體現。儘管由於多種原因,全球化受到影響,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也讓人們更多地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建設,也將是一種人類文化的整合。我以為,唯有用「心」,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唯有用「中」,世界才能獲得和諧。

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各國公共衛生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和考驗,公眾心態不盡相同。對此您有何評價?

肇嘉:我盡力簡單回答問題,並對我很了解的兩個國家進行比較。我曾就這一主題發表過幾篇文章。

由於文化傳統的關係,歐洲主流國家的長期關注中心具有典型的德國元素。德國領導人默克爾的存在,又有力地強化了這種現象。默克爾是任職較久的歐洲領導人,也受到反對黨的尊敬。如果將這種影響力與德國衛生系統的穩定和優質相結合,或許可能會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不應把德國的衛生系統與集中式衛生系統相混淆,實際上,德國屬於聯邦制,因此其衛生系統屬於分散式系統。但是,默克爾發出的為數不多的信息,例如「戴口罩」,都備受重視。與歐洲其他主要國家相比,德國的死亡率很低。在經歷艱難開端之後,目前義大利的復甦情況相對良好,民眾對政府的部署相當滿意,對總統的信任度也很高。

申荷永: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很多心理學工作者也迅速反應,包括我們IAAP中國學會與廣東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都積極投入對受疫情影響者的心理援助。這對於處理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普遍焦慮,以及相應的無助、恐慌、悲傷、內疚、憤怒等心理的緩解與轉化,鼓舞士氣,直面苦難,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漢字「焦慮」與「苦難」都包含了「鳥」(隹)的意象,寓意心靈的迴響。如古人所言:「其難其慎」(《鹹有一德》)。「難」字有心(古文字「戁」字有心),「慎」字亦有心,從心從真。於是,漢語的「焦慮」與「苦難」,如同「危機」,危險與機會並存,在其意象表達中,已是包含了應對與治癒的線索。或許,這也是榮格將漢字意象和《易經》稱之為「可讀的原型」,並作為深度心理學方法論的緣由。

人們需要反思甚至調整諸多關係

申荷永: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整個人類的威脅與挑戰,需要各國同心協力,共同應對。但也有某些國家政客試圖將新冠病毒政治化。對此您的看法如何?

肇嘉:一般而言,尋找「替罪羊」的政治權術,存在於各個大洲的各個世紀。但隨著劣質大眾媒體(如一些不負責任的社交平臺)和極右翼運動的發展,21世紀面臨的風險要高於以往。美國的偏執政治已形成一種特殊傳統,現任總統上臺後,這種傳統到達了高潮。我曾預測這種傳統還會通過「心理感染」持續增強。不幸的是,事實的確如此。

申荷永:偏執與妄想,自戀與自大,如同新冠病毒,已給人類帶來很多災難。如尼採在其《善惡的彼岸》中所言:「在個體中,瘋狂並非多見;但是在團體、黨團、人群、時代中,它是慣例。」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類在經歷共同的命運,並將一起進入後疫情時代。中國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此我們也需要加強心理建設,維護心理健康,提升人們的心理免疫力。

肇嘉:我觀察到了這一倡議,也很高興看到中國在義大利受到讚賞。

申荷永: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後疫情時代,人們需要反思甚至需要調整諸多關係,包括人際關係和人與自然的關係。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當今世界,而「後疫情」與「後現代」似乎已交織在一起。您也是「我們時代的榮格紅書:後現代中尋求靈魂」叢書的作者。作為榮格心理分析師,對於當前新冠病毒的影響,以及後疫情時代的心理變化與適應,您能總結一下您的分析與觀點嗎?

肇嘉:我的回答相當簡單:「後疫情」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到疫情之後了。否則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或者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是一種「否認」的表達,正如弗洛伊德最初對這種無意識態度的描述。這種態度在某個國家的政客身上顯而易見,其曾將連任策略建立在否認新冠肺炎疫情和環境危機嚴重性之上。不難理解,這種政客更關心自己的連任,而不是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生命。

在過去的若干年裡,許多科學團體和基金會都對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提出了警告,這些疾病會傳播新的病毒,而人類對這些病毒既沒有免疫力,也沒有防禦力。儘管人畜共患疾病的病毒也存在於中世紀,但現在則加速暴發:流感、伊波拉、非典等。生產疫苗至關重要,然而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永久性的疫情狀態中,只是在病毒潛伏期疫情不太活躍。正是我們的否認,以及對抗病魔的能力不足,使我們過早地談到「後疫情」。我們仍然處在疫情中,並試圖通過某種「分裂和投射」將不幸歸於過去,以面對現在的疫情。然而一切仍還沒有過去。我們需要一種相當不同的發展模式,少一些瘋狂,多一些智慧。

申荷永:多謝肇嘉教授。我們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之中,需要用勇氣和智慧來努力面對。在您的思考中,我不僅感受到榮格心理分析的深度,以及古希臘羅馬的氣質與素養,甚至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智慧。

(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協助,李曉慶統籌,王培堯翻譯)

原標題: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心理分析視野中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影響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5日 04版)

相關焦點

  • 《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回顧|從心理學視角探索人類發展軌跡!
    12月19~20日,學威國際商學院特聘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李曉東教授,為西班牙武康大學深圳班MBA學員講授《人類發展心理學》。課程導師簡介李曉東教授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後,中國心理學會認定心理學家。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1907年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正式在維也納見面,交談長達13小時,此後開始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曾被弗洛伊德任命為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他更強調人的精神的崇高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而且弗洛伊德如父親般的權威也讓榮格無法忍受,最後終於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享年86歲。
  • 「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心理學」國際論壇在線舉辦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本次論壇的探討和交流,深化民眾及學界對心理學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的認識,促進合作,放眼未來,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亞洲心理協會主席韓布新在題為《用心抗疫、共克時艱——中國心理學會在行動》的報告中,介紹了中國心理學會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所開展的工作以及國際交流合作情況,強調應對疫情不僅要提供心理服務,還應重視科學研究。國際心理學聯合會主席帕姆·馬拉斯則在報告中,呼籲關注疫情期間人們的心理健康。
  • 「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心理學」在線論壇舉辦
    中國日報5月31日電(記者 趙伊夢)疫情沒有國界,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與多國領導人慰問電中所強調的,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日來臨之際,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國心理學會、騰訊共同承辦的「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心理學在線論壇」於5月30日北京時間晚8點至11點舉辦,藉助網絡直播形式,分享中國心理學界抗擊疫情的工作成果與經驗,傾聽來自國際心理學專家的聲音。
  • 卡爾·榮格與分析心理學
    Jung, 1875年-1961年)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早年曾與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為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後來由於兩人觀點不同而分裂。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在他的作品和理論中,常常混合著古代神話和東方的宗教觀點。
  • 人類前所未有的危機――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詳解為何推遲東京奧運會
    原標題:人類前所未有的危機——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詳解為何推遲東京奧運會   新華社北京3月25日電(記者姬燁 王子江 肖亞卓)國際奧委會與東京奧組委24日發布聯合聲明表示,鑑於當前疫情形勢,東京第32屆奧運會需要改期至2020年後,但不遲於2021年夏天舉行。
  • 【中國科學報】「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心理學」在線論壇舉辦
    5月30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中國心理學會、騰訊共同承辦的「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心理學」在線論壇舉辦。論壇分享了中國心理學界抗擊疫情的工作成果與經驗,傾聽了國際心理學專家的聲音。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希望通過本次論壇的研討,能夠進一步加深民眾及學界對心理學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的認識,促進合作,放眼未來,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 人類前所未有的危機——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詳解為何推遲東京奧運會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接受國際通訊社採訪時,介紹了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會談內容,並詳細解釋了為何推遲東京奧運會。以下是採訪實錄:巴赫開場白:在與安倍首相電話會之後,我可以說,國際奧委會與我們的日本夥伴和朋友不但意識到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嚴重性,而且,更重要的是,疫情對人們生命的威脅。實際上,我們對最近幾天的最新發展和令人震驚的數據感到非常擔憂。
  • 榮格心理原型測試,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理論丨榮格八維測試
    1907年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正式在維也納見面,交談長達13小時,此後開始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曾被弗洛伊德任命為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他更強調人的精神的崇高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而且弗洛伊德如父親般的權威也讓榮格無法忍受
  • 「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心理學」在線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四位國際心理學家為大會作主旨報告。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亞洲心理協會主席韓布新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心理學會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形成的三級應對系統、四項重點工作,以及期間開展的國際交流合作情況,並強調應對疫情不僅要提供心理服務,還應重視科學研究。 「過去4個月,學會工作可分四類,知識傳播、心理援助、前線抗疫以及『安心行動』。」韓布新介紹。
  • 國際奧委會主席:體育界已準備好從危機中復甦
    (2020年服貿會)國際奧委會主席:體育界已準備好從危機中復甦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陳杭)國際奧委會主席託馬斯·巴赫5日通過視頻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舉辦的2020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下稱冬博會)開幕式暨主論壇上說,在北京舉辦冬博會,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心信號。
  • 當心理學大師遇上漢學家:《金花的秘密》
    在衛禮賢逝世一年多之後,這個英譯本得以出版問世,榮格紀念衛禮賢的發言也被收入這個英文版中。榮格的發言引起了很大反響,不僅僅因為他對衛禮賢的評述,更因為他對東方思想觀點的進一步闡釋。《金花的秘密》是分析心理學宗師榮格評論中國文化的著作。在榮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類心靈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內在生命的秘密。
  • 人民日報國際論壇:世界看到了真正的大國擔當
    習近平主席兩年前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和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真正的大國擔當      近年來,在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如何發展,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國家民粹主義抬頭,多邊主義和全球治理面臨挑戰,讓世界擔憂。
  • 成功心理學:3個方面使你更好地認識自己,探求真正的興趣所在
    本書是成功心理學這一心理學分支的開山之作,用嚴謹規範的心理科學方法,將成功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來研究,完整呈現了成功心理學理論體系。01、如何定義成功什麼是成功?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定義。對於某些人而言,成功是大量的財富、名聲,或是滿滿一櫥櫃的獎品。
  • 國際奧委會主席託馬斯·巴赫:體育界已準備好從危機中復甦
    新京報快訊(記者 徐美慧)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會9月4日在京開幕。服貿會期間,2020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開幕式暨主論壇今日(9月5日)下午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國際奧委會主席託馬斯·巴赫發來視頻致辭。
  • 默瑞·斯丹,分析心理學的智者
    他們都是榮格心理分析師,也都參與和支持了分析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榮格分析心理學以及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在中國的正式發展,則是由默瑞·斯丹與託馬斯·科茨(Thomas Kirsch)開啟的。於是,我們策劃組織了第一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1998),基本上每三年(或二年)一屆,已是連續舉辦8屆(1998-2018)不僅推動了心理分析在中國的發展,也將中國文化帶入當今國際分析心理學。我們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以及「核心心理學」(Psychology of the Heart),也獲得了相應的國際聲譽。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立刻改變和欣然接受都是人生蛻變的開始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本經典的心理學暢銷書《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由湛廬文化出品,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幸福經典」系列之一,全球暢銷近30年,銷量達到200萬冊,中文珍藏版由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作推薦序,堪稱寫個每一個人的心裡指南。
  • 秋高十月,讀書筆記:《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本書啟迪我們讀者在生活中運用智慧分辨相關行為併合理分配精力投入其改善過程;同時也鼓勵人們學會接納不能改變的行為(如受制於生物學層面因素的行為),學會與之共處,提高生活質量。獲益匪淺。全書分兩部分來解讀:第一部分是認識自己。從我們一出生起,我們每個人都自帶獨一無二的基因。
  •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體育界已準備好從危機中復甦
    9月5日,在2020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開幕式暨主論壇上,國際奧委會主席託馬斯·巴赫通過視頻發表了演說。體育界已準備好從危機中復甦。巴赫的演講非常嚴肅:「由於前所未有的全球新冠疫情,我們都生活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中。我們每天都還在了解這場全球危機對我們生活各個方面帶來的影響。」巴赫認為今年冬博會正值重要時刻。「在北京這座奧運城市舉辦冬博會,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心信號。體育界已準備好為從危機中復甦,為重建一個更加以人為中心、更加包容的社會做出貢獻。」
  • 團結協作擺脫危機,實現人類與地球繁榮發展
    3月18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收到羅馬俱樂部聯席主席Sandrine Dixson-Declve女士發給俱樂部成員的來信。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是關於未來學研究的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也是一個研討全球問題的全球智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