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時常有人歷經世間痛苦後,選擇拋棄一切去寺廟出家,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所以,很多人一談起佛教,就認為佛教是出世消極的。這種認識,是對佛教的誤解。
佛法上講:「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它雖然是出世的宗教,但關注的卻是入世的事情。
比如,佛教常常引導我們要怎麼面對世上的因緣、講衣食住行的感悟,講人要客觀地面對生老病死,教導人怎麼消除自己的恐懼,這些都是對我們如何去積極生活有著全面的教導。
眾生皆苦,人之所以逃避現實,是因為現實常常帶來很多痛苦的情緒。
面對這些,佛教不是教我們逃避痛苦的現實,而是說要我們放下負面的情緒,放下內心的痛苦,因為這些都來自內心的不積極。
由此可見,佛教其實是在教我們如何面對困苦的現實,達到離苦得樂、身心自在的境地,具體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去真正的認識佛教。
01佛教是積極樂觀的
有些人常常聽到佛教中講的「輪迴苦難」,就認為佛教是在傳播一種消極痛苦的能量,這絕對是一種誤會。
佛教不是悲觀的,只不過佛教倡導的積極方向和奮鬥目標,和我們常人有些差異而已。
比如,世上的人常常目光短淺,只能看到今生幾十年的時光,而缺乏該有的遠見,挖空心思為今生拼搏,很多事不該做的也做了。
然而,不管年輕的時候,在生活事業上如何一朝得意、躊躇滿志,到年老的時候,因為年華流逝,看到自己日漸衰老、韶華不再的時候,總會生出自暴自棄、患得患失的心態,因為恐懼死亡、貪戀今生的榮華富貴,我們每個人都會痛哭哀傷,這才是真正的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