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福宏龍窯
丁酉年「龍抬頭」這天,一早起來就去理髮,去「龍抬頭」,但卻在途中接到一個電話,被朋友邀到福宏龍窯,參加一個正二八經的「龍抬頭」活動。
福宏龍窯位於顏洞後洞。顏洞者,滇中名洞,亦為中國名洞,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言其「為典史顏姓者所開,名最著」。徐霞客「 慕之數十年,趨走萬裡乃至「,到此一遊,並有《遊顏洞記》收入《徐霞客遊記》。顏洞分前洞後洞,前洞在建水城東十裡許,吸納象衝瀘江兩源,呑咽惠歷之水,潛流十裡許,從後洞吐瀉而出。福宏龍窯就在後洞左岸懸崖邊的坡地上。站在龍窯之尾,腳下是潛流吐瀉、刀削壁立的顏洞後洞口,腳下酥酥的,頭也有點旋暈,徒生險峻雄奇之感,「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詩句亦翩然飛來。
顏洞口龍窯旁的木棉花
福宏龍窯右邊是穿洞而出的象衝、瀘江,謂之雙龍,前邊是古木蔭蔽,經年泉湧的龍潭,有雙龍拍岸滔天的激情,有龍潭浸潤無聲的細心。納了龍之靈,吸了龍之氣,福宏龍窯亦充滿激情和靈氣,福宏業大,蒸蒸日上,如其周邊的木棉花,紅紅火火,一樹一樹向藍天開放。
劉建宏是福宏龍窯的主人。按中國人「龍的傳人」的說法,劉建宏也是「龍的傳人」。小時候,劉建宏也常常被父母督促,於二月二這天去剃頭,去「龍抬頭」。做了龍窯的主人後,劉建宏想,祭龍窯,不僅僅是祭窯神,更要祭龍神。而要祭龍,二月二「龍抬頭」是最恰當不過的日子。「龍抬頭」之日祭龍窯,不僅契合風調雨順的願景,更吻合騰龍飛天之意象。風調雨順,騰龍飛天,海晏河清,吉祥美好啊!於是,劉建宏決定於二月二「龍抬頭」之日為祭龍窯的日子,於是,我參加了福宏龍窯的「龍抬頭」祭龍窯儀式。
祭龍窯
福宏龍窯的祭龍窯儀式有兩項議程,先是接龍,然後是祭龍窯,很有儀式感。要祭龍,當然得先把龍接來,不然祭也是白祭。龍在離龍窯不遠的龍潭裡。祭師們穿著祭服,敲著木魚鈴鐺小鼓,唱著「南無阿彌陀福」,魚貫而至龍潭邊吟唱祭詞。龍窯主人之妻孔祥梅一臉虔誠,滿心敬意,持香尾隨,在祭師的唱讀吟誦聲中,用一隻塑料瓶浸一瓶清冽冽的龍潭水,再在祭師的「南無阿彌陀佛」聲中回到龍窯,把塑料瓶裡的龍潭水倒入水池,點香供品,就算把龍接回家供養著了。接下來,在龍窯前設案桌,陳果餅,置鮮花,斟香醴,焚香頌詞,持香繞窯,灑水窯頭,響鞭悅龍,虔表誠意,祈佑吉祥。儀式畢,心意盡,人人笑面如春,喝酒時都要摘一瓣桃花放入酒盅泡飲,說些桃花的韻事,喝得春心蕩漾,未來的日子也春光無限。
其實,無論是接龍還是祭龍窯,都只是人們為自己壘砌並背靠的一面精神之牆,但人,如果沒有精神之牆的依靠,也許會成為沒有方向的溪流,盡往低處走。福宏龍窯不是沒有方向的溪流,而是向著藍天和陽光開放的一朵木棉。把傳統節日與生產生活相契合,便是對傳統文化的承繼,更是為自己樹立前行的精神路標。有了精神的路標,恆守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的信條,福宏龍窯才路漸寬闊,福宏業廣。
三代做陶人
福宏龍窯依山勢而建,龍頭朝北在坡腳,龍尾向南在坡頭,長58米,磚砌卷棚頂,若遊龍下山。龍窯兩側的72個火眼,燒窯時金舌吐焰,若龍鱗泛金。2.8米寬,1.5至1.7米高的窯膛,是1800多件缸罐壺碗溫暖的宮腔,龍窯用1200度的熱情,近20小時的妊娠,分娩出1800多個光鮮可人的「孩子」,然後,被來自越南,被來自新彊,被來自國內外的客戶一批批領走,成為方便生活,用戶喜愛的土陶精品。
劉福亮師傅
別以為帶了個「土」字就俗氣,老百姓喜歡的正是這個「土」字。土陶富含多種礦物質,透氣性能好,盛物不腐,是最接近自然、最接地氣、最貼近生活的陶器。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陶埏》中說:「凡大小億萬杯盤之類,乃生人日用必需」,「萬室之國,日勤千人而不足,民用亦繁矣哉」,說的是萬戶之國,成千匠人天天辛勤燒制陶器也供不應求,因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離不開陶器,對陶器的需求量很大。時至今日,生活器皿從土陶發展到塑料、鐵、不鏽鋼器皿,但人們仍然喜歡土陶器皿,因為土陶器皿的器型紋飾為老百姓喜聞樂見,飽含鄉土溫暖,沒有塑料怪味,沒有鐵質的冷硬,其製作出來菜餚也具有土地的清香,人們常說土陶順舀擂出來花生湯比機器打出來的好吃,就是例證。難怪建水的許多陶人又恢復柴燒,恢復土陶製作,難怪福宏龍窯燒出的甌、碗、罐、缸和順舀、插子等等陶器都供不應求,因為這些陶器實用、接地氣、價廉物美。
劉建宏與舅子白自然
福宏龍窯的陶器價廉物美,在於福宏龍窯物盡其用,充分配置資源。建水有好多家解木廠,解木廠剩下的邊皮廢料,正好是燒窯的上好燃料。福宏龍窯用這些邊皮廢料燒窯,成本低,既為解木廠找到處理邊皮廢料的路子,又為自節約了成本,從而使產品價廉物美,廣受歡迎。
劉福亮師傅在拉雙耳酒罐
當然,福宏龍窯產品廣受歡迎,更源於福宏龍窯持之以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福宏龍窯的劉福亮師傅,今年67歲,做陶卻已經65年了。劉福亮說,他是碗窯村人,祖祖輩輩都做陶。兩歲他就跟著大人踢泥巴,耳濡目染學拉坯,16歲就進縣土陶廠當工人拉坯燒窯,20歲就出師,21歲就當班長。雖不識字,但人機靈聰明,從拉坯到燒窯,樣樣精通,有時老師傅們燒窯中解決不了的問題,他都能迎仞而解。
劉福亮不僅陶坯拉得好,還能配製紅釉、黃釉、青釉和碎瓷釉。劉福亮配製的釉水,燒成後色澤溫潤,細膩光潔。在土陶廠,劉福亮燒過柴窯,燒過鋸末窯,燒過煤窯,幹過修理,土陶廠與瓷廠合併時,他還當過過副廠長。企業改制,隧道窯承包後,承包者讓劉福亮當師傅,但報酬卻很低,劉福亮便內退。50歲內退後,身懷技藝的劉福亮來到顏洞與人合夥燒龍窯,先是兩家合夥,再是8家合夥,後來他自己到西莊荒地建燒龍窯。2010年,劉福亮再度來到顏洞,侍候他已經放棄3年的龍窯。
兒媳孔祥梅裝飾陶坯
再度來到顏洞的劉福亮,不再與人合夥燒窯,而帶著退出房地產公司崗位的兒子劉建宏和老婆一家人自己幹。不識字的劉福亮,將自己名字中的「福」抽出來,與兒子名字中的「宏」字搭配在一起,成立了「建水縣福宏龍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兒子當領導兼工人,自己拉坯,老婆裝飾,把福宏龍窯料理得井井有條。
福宏龍窯遠距縣城十幾千米,沒有縣城的燈紅酒綠,沒有縣城的便利生活,成年累月背靠沉沒的大山,日日夜夜聽著顏洞的水響,蝸在大山腳下的簡易廠房裡,弓腰駝背玩泥巴,灰塵白土鑽龍窯,除了泥巴還泥巴,除了泥土還是泥土。而正是這樣的寂寞,磨礪出劉福亮、劉建宏父子持之以恆的內斂品格,這是工匠精神最為動人的品格。他們拋棄城市的喧囂與紛擾,憑藉執著與專注一路走來,劉福亮父子拉坯已駕輕就熟,無需圖紙,型在心中,盤動型出,型美俏麗;劉福亮父子燒窯已煉出火眼金睛,根據陶坯器型的大小厚薄,一估時間、一看成色,就曉得增減底火、牆火,就曉得是否停火封眼。而這一切,都不是從書本、從文字中可以讀來的,是劉福亮父子兒子甘於為一項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中得來的。
劉福亮的孫子有空就學拉坯
拉坯3年的白自然
「福宏龍窯」之名,不僅是一個公司的名字,更體現出陶藝的傳承關係。劉福亮讓兒子劉建宏辭去房地產公司的崗位來做陶,就是不想讓自己的龍窯燒制技藝後繼無人,劉建宏的祖上之祖傳承下來的燒制技藝,不僅是一家之傳,更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喜的是,劉建宏不僅繼承了這份遺產,還把這份遺產傳承給舅子和兒子。妻子孔祥梅將表弟白自然帶進廠裡已經3年,白自然已經能拉缸罐甌碗等各種坯型。劉福亮15歲的孫子劉植,一有空就來到顏洞,跟爺爺跟父親學習拉坯,觀看燒窯。說起傳承技藝,劉福亮一臉欣慰,誇耀劉植和白自然「學得不錯」。就連嫁到劉家的孔祥梅,也學習繼承了婆婆裝飾土陶的技藝,幾筆就畫出一條魚、一棵草、一隻鳥,簡練流暢,靈動有趣。
劉建宏展望新福宏龍窯
福宏龍窯燒制的是陶器,傳承的是技藝,弘揚的是傳統文化。祭窯的時候,劉建宏默默許了一個願,他想做大福宏龍窯,光大龍窯文化,早日建成新的福宏龍窯。劉建宏說,新的福宏龍窯擬建在建水青山煤礦舊址,場地已經租好,可研已經出來,藍圖已經繪就。新的福宏龍窯將建30米長的柴燒龍窯和生活陶、美術陶廠房,陶博物館,體驗中心,水景觀,文化廣場等,圍繞紫陶燒制、休閒體驗、紫陶文化傳播做大福宏龍窯。秉持守定恆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勃發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激情,福宏龍窯定當蒸蒸日上,福宏業廣,如那一樹樹木棉,映日更紅。(2017年3月16日)
部分產品
窯邊便是顏洞後洞
文章來源:新浪@張紹碧
· END ·
建水吃喝玩樂
帶你去品特色美食 去小眾景點旅行
商務合作,小編是不會告訴你他的微信是:mrlong800920
長按二維碼 一鍵關注
媒體支持
春城晚報客戶端
運營機構
APP開發 | 市場策劃 | 平面創意設計 | 微信運營 | 影視製作 | 高端網站開發 長按識別二維碼後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