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蘭(富書專欄作者)
沒看過《偶像練習生》,也不了解蔡徐坤,知道這個人反而是在各大視頻、資訊網站下面的評論裡,就連與蔡徐坤毫無關係的新聞下都常常會出現對他的惡意攻擊。
我不禁感到疑問,到底蔡徐坤是一個怎樣惡劣的人,全網都要來黑他。
直到最近看了《青春有你2》,本以為我會從這個節目中體會到網友們心中憤恨。
沒想到的是,我不但沒有討厭他,反而從中發現了他的成熟、禮貌和專業。
第16期節目中,蔡徐坤跟大家分享舞臺經驗,講到被全網黑的時候他淡然一笑。
「我有將近兩年沒有參加過任何一檔綜藝,也沒有頻繁出現在大眾視野,所以網上有各種評價和猜測也很正常。」
的確如此,蔡徐坤在《偶像練習生》中以最高票數C位出道,在人生大熱的時候沒有順流而上,而是消失在娛樂圈中。
他依舊專注於音樂創作,一心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有一次演出,觀眾對蔡徐坤很不友好,後來他即興發揮在歌中加了一句「愛我的恨我的,我謝謝所有。」
通過不懈的努力,蔡徐坤斬獲他第一個個人音樂類獎項——亞洲新歌榜2018年度盛典最受歡迎潛力男歌手,隨後發表了一首又一首代表他態度的音樂。
現在時過境遷,再回想起那些,蔡徐坤發現,別人越是質疑自己的時候,越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那些都讓自己變得強大。
生活免不了受他人的質疑
在鏡頭下所有的細節都會被放大,你很小的一個動作,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就能讓人聯想出故事。
所以不僅僅是蔡徐坤,受到網絡暴力的藝人還有很多。
在於正作品中多次出演女主角的袁姍姍,沒有因為女主的身份大火,反而遭受到全網的嘲笑和謾罵。
只因大家覺得她長得醜,不符合女主形象。
一時間,「袁姍姍滾出娛樂圈」的話題成為最熱,「鍋蓋頭女主」、「香腸嘴苦瓜臉女主」、「蛋花湯女主」的罵名滿天飛,只要她一有動靜,所有人即刻來黑。
後來袁姍姍沉寂了一段時間,她開始了健身,拾起了曾經的小提琴,人生也開啟了新篇章。
自從在社交平臺生曬了一次馬甲線,從此她因好身材而備受讚美,提起女星中有馬甲線的,大家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會是她。
她的演技也逐漸成熟,在後來參演的《煎餅俠》裡有了出色的表現,大家不禁感嘆「其實袁姍姍也挺好看的啊」。
大眾這一系列態度的轉變看似容易,卻只有袁姍姍自己知道,那段被黑的時光有難熬。
像蔡徐坤一樣,再回想起那段日子,袁姍姍覺得都已經過去了,那些負面的評價沒有打到她,沒有讓她真的退出娛樂圈,反而讓她更加優秀。
娛樂圈如此,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
小時候我們會因為穿得不好看,受到同學們的嘲笑;會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如意,受到親戚朋友質疑我們考大學的能力;會因為工作上與同事意見不合而受到排擠。
在我們成長的路上,不一定會收穫鮮花和掌聲,卻一定會受到停不下來的質疑和批評。
有些是因為一點小失誤,而有些卻是沒有一點理由的。
低成本讓質疑流行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質疑的聲音如此常見?
他人的質疑也許對我們來說是毀滅性打擊,而對那些人來說卻是嘴巴一張一合,打打字那樣簡單。
他們不用過多思考,也不必聯繫前因後果,只憑藉看到的現象評價即可。
而社交媒體的發展壯大,更加減弱了質疑的成本,你不用認識屏幕中的那個人,更加不用了解他的經歷。
心理學上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張評判表,而社交媒體的出現提高了我們的評判速度,與此同時卻降低了可靠性。
就像蔡徐坤採訪中說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別人聽多了這種負面的話,好像覺得就是這樣。」
《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提到「微量信息是社交媒體瘋狂成長的樂土,社交媒體讓複雜及正確的信息變得格外難以處理,並消減我們收集新證據的可能性。」
之前一張海關人員穿吊帶工作的照片在網上瘋傳,沒有人去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在說工作人員衣著不雅觀,相關部門管理鬆懈,罵聲滿天飛。
可後來才了解到該名女工作人員是已經完成工作並請了假,正要離開的時候有人來辦業務,為了不影響對方,她便穿便裝坐回位置工作,辦理完後才離開。
我們每個人很容易因為一張照片,一段視頻,或者一個現象,就輕易給他人下結論,好像因為一點小事就能給他人判了死刑。
給他人的定論即便是錯了,也不會受到什麼懲罰,相反對他人的嘲諷和質疑還能發洩本身心裡的怒氣。
了解了質疑的原因,明白了質疑也不過是他人因不了解事實的一點臆測,那麼我們在面對質疑時則需要更加正向地看待自己。
只有強大才能讓你打倒質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你是如何面對他人質疑的?下邊有一個高贊評論,作者講述了他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作者在高中是班裡的尖子生,是各科老師的寵愛對象,學校也曾有意將他培養為清華北大的狀元。
可是高三時他家裡出了一些變故,導致他無心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高考時只考了一個普通一本。
於是老師和同學們對他的質疑不斷,覺得他輝煌不再,他曾經的競爭者們也對他表示出不屑和嘲笑。
面對這些,他迷茫過,有一段時間甚至連班級群都不敢加。
可是後來他突然明白,逃避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自己強大重拾輝煌才能打倒這些質疑。
大學裡他沒日沒夜地讀書學習,別人出去玩時他在學習,別人在質疑他時還在學習,功夫不負苦心人,他最後被保送到了北大。
在故事最後,作者說「有人愛用責怪、嘲笑對待他人,但須知這些背後藏著希望,孕育著勝利。」
面對負面的評價,我們會像這個作者一樣,一開始會迷茫、會難過、會逃避。
可是,這個世界不是我們退縮了質疑就會減少,相反我們的軟弱會更加印證他人的質疑。
就連創造了阿里商業帝國的馬雲,也是一路備受質疑走過來的,他在採訪中曾直面這些負面評價。
「阿里巴巴從成立以來一直備受質疑,都說這個東西不可能。不過沒關係,我不怕罵,因為我永遠堅信這句話,你說的都是對的,別人都認同你了,那還輪得到你嗎?你一定要堅信自己在做什麼。」
正是憑藉這股不怕質疑的勇氣,馬雲讓阿里變得越來越強大,憑實力平復所有質疑,也徵服了所有人。
對他人做出評判太過容易,社交媒體的產生使對他人下定論的行為,變得更加低成本。
我們避免不了生活中的質疑,也不是逃避了他人嘲諷的眼光,那些負面評價就會煙消雲散,唯有直面質疑,才能解決所有棘手的問題。
哲學家尼採有言,「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翻譯過來是,「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讓我們永遠能帶著這種心態去面對挫折,永遠謹記唯有強大才能打倒質疑。
世界並不是被那些嘲笑者們所掌控,相反是被那些能夠經受住嘲笑和質疑,並讓自己更強大的人們所掌握著。
作者簡介:梅蘭,富書第5期寫作營1班學員,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90後財務姑娘,喜歡數字也喜歡文字,享受文字帶來的儀式感,願意與你一同看盡文字世界的繁華,本文首發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