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離別詩: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2020-12-23 史讀書

所謂唐詩宋詞,各領風騷。詞在宋代達到了巔峰,然詩也是一絕。唐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等等文學家,而宋有詩神蘇軾。蘇軾留下來的詩多達兩千七百多首,許多詩人望塵莫及。

今天來欣賞蘇軾的一首詩,那是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前往黃州路上所寫的一首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陳州與文郎逸民飲別,攜手河堤上,作此詩》

白酒無聲滑瀉油,醉行堤上散吾愁。春風料峭羊角轉,河水渺綿瓜蔓流,君已思歸夢巴峽,我能未到說黃州。此身聚散何窮已,未忍悲歌學楚囚。

文郎的白酒美不勝收,甘甜爽滑猶如酥油。醉酒後攜手去河堤散步,散去了我滿腔憂愁。

春風料峭還讓人感到一股寒意,風像羊角一樣向上漫遊。

今春的河水渺渺綿綿,如同瓜蔓水般漫流。

你父親的靈柩要回巴蜀,你連夢中也在計劃籌謀。

我的前途無話可說,我的流放地是在黃州。

人生的聚散無窮無盡,何必唉聲嘆氣學楚囚。

四十五歲的蘇軾,被貶黃州,途中經過陳州,在陳州文逸民的家住暫住。這位文逸民是蘇軾弟弟蘇轍的女婿,蘇軾也與他父親相知,所以稱之為文郎。蘇轍也因為蘇軾的案件而遭到牽連,但他特意趕了二百裡路,從商丘來到陳州與蘇軾和文郎相聚。文逸民熱情地招待了老丈人及其哥哥蘇軾,並在酒後一起攜手上河堤,蘇軾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白酒無聲滑瀉油」,這一句是在讚美酒,他們喝的酒甘甜爽滑。這裡的白酒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燒酒(60度高粱酒),我們所說的燒酒到明朝才被釀造出來。「醉行堤上散吾愁」,喝完酒他們都有些醉了,於是攜手同行,到河堤上去散步,但願能散去蘇軾滿腔的憂愁。

這首詩創作的時間是在正月,冬末春初,春風還帶有一絲寒意,於是蘇軾說「春風料峭羊角轉,河水渺綿瓜蔓流」。春風帶著寒意吹來,像羊角一樣彎曲向上升起。「羊角」指曲而上升的旋風,出自莊子《逍遙遊》「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不過清代紀曉嵐在《蘇文忠公詩集》中評價說「羊角乃旋飆之狀,與春風料峭不合」。「河水渺綿瓜蔓流」,這是在形容河水的水流之大。黃河五月河水大汛,正瓜蔓之時,於是瓜蔓流就被用來形容大水。

「君已思歸夢巴峽」,這句詩寫的是文郎家事。文郎的父親文與可在上一年去世,他的孩子們正準備載父喪歸蜀。他們將回故鄉巴蜀,而蘇軾卻是要前往黃州流放之地。這一對比,蘇軾又感到憂愁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身聚散何窮已」,相聚與分手無窮無盡,但相聚的日子少,別離的日子多。「未忍悲歌學楚囚」,離別的日子還多呢,不必唉聲嘆氣學楚囚了。「楚囚」指春秋時期被晉國俘獲的囚犯,出自《左傳》,在《晉書》和《世說新語》中都出現過,後來用來比喻人處於困境,只知在一起悲痛傷心卻無所作為。

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蘇軾一頓美酒佳餚,就想「散吾愁」,確實是很難做到,在這首詩中,也處處透露著他的悲憤,好友的去世,還有他被貶黃州,都給了他重大打擊,這讓人覺得人生聚散,幻滅可悲!

相關焦點

  • 蘇東坡人生低谷 留下《寒食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蘇東坡(公元1036-1101年,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的一生在詩詞文章、學問和書法上的成就,為後人樂道、傳誦,而他的仕宦坎坷和心胸的豁達也是為人熟知。他一生中遭貶,一次比一次更行更遠,而他的人生功業也在憂患中築起。蘇東坡因詩受貶到黃州是他人生的一大轉折,在他的《寒食帖》中留下了一時的心境。
  • 悼亡詩
    悼亡詩: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於西晉潘安的《悼亡詩三首》。
  • 這些詩詞中見證蘇軾蘇轍二人的手足情深
    《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莫嫌瓊雷隔雲海,聖恩尚許遙相望。「宋哲宗紹聖四年四月,蘇軾再次被貶為瓊州(今海南海口),蘇轍被貶謫雷州。被貶的兩兄弟,卻有了淡然,不在乎瓊州和雷州隔著雲海遙遙相望。這是兄弟豁達的勉勵之情。
  • 王勃的一首經典離別詩,別具一格,傷感離愁之間卻滿含溫情!
    >離別時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生離與死別均是離別,只不過前者較為溫和,後者更加直接,給人帶來的痛苦與折磨也更加深刻。因此才有了: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這樣令人痛斷肝腸的詩句。在送別詩中,名篇頻出,王勃可謂是送別詩的奠基之人、扛旗之人。
  • 朱剛| 蘇軾的人生與詩
    作此詩後不久,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於常州。所以,詩裡以「歸鴻」自喻,讀起來令我們有些傷感。但蘇軾寫下「何處不歸鴻」的時候,似乎是喜悅的。當然除了「鴻」以外,接下來還有「牛」、「月」兩個比喻。四句詩寫了三個比喻,大抵直呈喻體,對喻義沒有明確的闡說,這是因為蘇軾相信對方即法芝和尚是能夠看明白的。所以,在探討喻義之前,我們先得搞清楚這位法芝是誰。
  • 蘇軾書法:黃州寒食詩帖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認為他寫廬山的詩,以及對廬山的認知都匯聚在這首《題西林壁》的詩中了。用蘇軾的原話說就是:「餘廬山詩盡於此矣。」 尤其是詩中最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它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恐怕毫不誇張。
  • 蘇軾很美的一首哲理詩,寫盡歲月滄桑,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富也好,窮也罷;成也好,敗也罷;一切的一切都成了雲煙。世上沒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人生漫漫,我們總要學會在喧囂中淡定從容,在浮浮沉沉中雲淡風輕。就像蘇軾所言「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所以古詩詞中的梨花總是帶著幾分哀愁,「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淚灑梨花雨」……美到了極致,也「愁」到了極點。
  •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清明節前一二日。今天暫不細究,只當引子,主題還是東坡。《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手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在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了兩首五言詩。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 蘇軾一生的智慧都寫進了這首詩,驚豔了世人,又指點了多少迷途人
    其中不乏佳作,比如詩仙太白就寫了數首廬山詩,最出句的當然是《望廬山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然而寫廬山的詩中,小編最喜歡的仍是蘇東坡的《題西林壁》。《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詩詞:難得深情,不斷追尋詩與遠方
    雖然詞中的句子都是選取前人的詩句,但是此詞十分明白地表達了蘇軾對王弗的喜愛與讚賞之情。王弗不僅長得漂亮,也非常溫柔有禮,很孝順公婆。在婚後陪伴蘇軾讀書時,蘇軾偶有遺忘,王弗常常能在一旁適時地給予提醒,蘇軾對此十分驚喜,對王弗更加敬重。
  •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十首離別古詩詞,哪一句最打動你?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杜甫《贈衛八處士》筆者年少時,很不待見杜甫的詩,認為杜甫的詩過於寫實,遠不及李白的雄奇飄逸。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能感覺到「詩聖」的不凡之處。杜甫的這首《贈衛八處士》便是如此,初讀時感觸不深,不能真正體會其中蘊含的酸楚。直到自己經歷了許多離別後,才明白「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是多麼的打動人心。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詩,形容人生是「應似飛鴻踏雪泥」,寫得妙
    原詩如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1)勸勉弟弟不必因離別而過分傷感。這是一首和詩,也就是說,子由先寫了一首詩,蘇軾依那首詩的韻腳酬唱了一首。子由寫的詩是《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 這15首哲理詩,一不小心就成了千古名句!
    哲理詩中的千古名句 哲理詩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
    從題目可以得知,本次展覽有意涵蓋蘇軾的詩畫、書法、交友、生活等各方面,讓觀眾相對全面地了解蘇軾。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欣賞 | 蘇軾 — 黃州寒食詩帖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 離別時,最適合發朋友圈的30句詩詞
    ——蘇軾《鵲橋仙·七夕》3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9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柳永《玉蝴蝶·望處雨收雲斷》25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被後人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五年後,蘇軾獲授大理評事鳳翔府(在今陝西)籤判,十一月動身赴任。蘇轍伴送至鄭州,回京後,寫了一首七律。蘇軾遂步韻作和,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飲酒詩:從陶淵明、蘇軾到元好問
    元好問晚年也指出,「東坡和陶,氣象只是坡詩,如雲『三杯洗戰國,一鬥消強秦』,淵明決不能辦此。獨恨『空杯亦嘗持』之句,與論無弦琴者自相矛盾。別一詩云:『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此為佳。」(《遺山先生文集》卷四十《跋東坡和淵明飲酒詩後》)元好問的態度是褒是貶,並不明確。這段話的字面意思是說,陶淵明寫不出蘇軾那樣的詩句,這樣說來,似乎陶淵明也有不如蘇軾的地方。
  •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蘇軾(宋)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