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發現自己遺忘了「響 Hibiki」,一支來自日本三得利集團的調和威士忌。
在某天,當時三得利的二代當家 - 佐治敬三,突然間有了一個想法,想在集團90週年的時候,創作一款「傑作」,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當時的首席調酒師 - 稲富孝一;而這就是「響 Hibiki」的誕生原因。
稲富先生喜歡音樂,對中提琴特別熟悉,因此他挑選了德國作曲家 - Brahms 布拉姆斯 的第一交響曲,取了其中的最尾的第四章節作為靈感,使用了30款來自「山崎」和「白州」的原酒調和。
1989年,第一支「響 Hibiki 17年」推出。
「響」的美好,估計無需我多言,多年來獲獎無數也足以證明它的優秀;然而,在我看來,如果沒有那美如傳統「琉璃工藝」,充滿了辨識度的酒瓶設計,可能知名度也會大打折扣;我們必須知道,有很多對威士忌不太熟悉的女生,也是因為「響」的美而開始接觸威士忌。而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人與自然的共鳴」,亦即是「響 - Hibiki」的意思。
在威士忌工業裡面,酒液需要存放在橡木桶中熟成,經過「時間」的醇化,才能被賦予風味,成為美妙的威士忌,不過「時間」卻難以控制,我們難以預計酒液在年月更替中的風味變化,而更殘酷的,「時間」還會藉著Angle share奪取酒液,可以講是生產威士忌的最大成本。
初代的「響」系列,使用擁有1500年歷史的「越前和紙」為酒標,由和紙設計師堀木惠理子小姐用上了傳統的技法,以植物原料製手工製作,酒標上有書法家荻野丹雪所提書的漢字「響」;為了表現出日式美學「Wabi-sabi 侘寂」中的不完整性,酒標並沒有多餘的修飾,只標上簡單重要的資訊。而這張小小的酒標,讓很多人得到了親身接觸「越前和紙」的機會,也把日本製造的威士忌推向全世界。
從一個細節中,我們可以窺探到「響」的系列,可能是三得利公司的最「完美」作品;用來調和「響」的「山崎」和「白州」,甚至是之後「知多」的酒瓶,蓋子都是用擰的旋蓋,然而只有「響 Hibiki」,是軟木塞做的蓋子,在三得利的烈酒產品線之中,也只有「響」是特別的存在;也可以說,這是三得利在表達,儘管我們的「山崎」和「白州」已經是極致的威士忌,但我們的調和技藝,還是把這些風檯迴異的酒液,創造並昇華成更和諧的「完美」層次。 「響」以日本的傳統美學,成功把酒液、酒瓶與人成功連結在一起,當拿著這支威士忌的時候,你能理解到它的合理,它的完整,它所傳遞的故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