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定國張煌言痛批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戰略格局太小

2020-12-15 兵器那些事

鄭成功的戰略可以總結為三步:第一步,立足閩粵;第二步,奪取金陵;劃江而守;第三步,積蓄實力,收復京裴。從鄭成功與鄭芝龍的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鄭成功在隆武政權飄搖之際,依然對在閩浙贛山區據險控扼的戰略抱有很大贏待信心。

因為閩浙贛一帶有武夷山脈和仙霞關為天然屏障,可以抵禦清軍入閩,得時間整頓軍隊,同時依靠福建的海外貿易優勢,籌集糧銅,消耗滿清實力。滿清實力衰退後再收復南方,最後北伐滿清。與此同時,鄭成功也很清楚的看到己方存在的各種問題:軍隊數量太少且戰鬥力差,朝中官員碌碌無為,控制地盤太小,朝廷糧銅不足。所以針對性的提出要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

這種戰略在當時是可行的,鄭芝龍和鄭成功集團的軍隊,多為海盜水手組成,在海上水上作戰尚可,要想在陸地上同清軍作戰,獲勝的可能性很小。鄭氏集團控制福建一帶有二十多年,在閩粵一帶有很高的號召力,閩粵人口眾多,能夠為鄭氏集團提供足夠的兵源,軍隊數量同滿清在東南一帶的相比不會處於弱勢,所以要想能同清軍在陸地交戰中不處於下風,關鍵是要整頓軍隊,提高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滿清軍隊士兵多為北方人,入關後不但輕易打垮明朝軍隊,對李自成的農民軍也是屢屢獲勝,軍隊內部組織嚴密,士氣旺盛;滿清軍隊雖然弓馬嫻熟但不適應東南沿海的炎熱潮溼氣候,更不擅長水戰,而水戰恰恰是以海盜成軍的鄭氏集團的優勢。

當時海防簡單,海岸線漫長,清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沿海處處設防,組建水陸兩棲部隊,利用水戰優勢對敵人進行突襲,既分散清軍軍力,削弱清廷在南方的實力,又可以為己方軍隊提供作戰經驗和後勤物質;閩浙粵沿海一帶山多地少,人口雖多,但是要想靠土地產出獲得足夠的糧銅卻很難,因此只有大力發展海外商業貿易才能滿足軍隊裝備糧銅的需要。以上可以看出,鄭成功大戰略選擇是以最穩健的由海向陸,以海為進退根本的兩棲攻防戰略。這種策略的核心就是利用海陸優勢最大限度的提升己方的財力物力軍力,最終扭轉不利局勢戰勝滿清的目的。這是一種穩健為本的策略。

從永曆元年起兵到北伐之前,鄭成功先是以金廈為根本,漳泉兩地為據點作戰,到後來因為清軍增援加之漳泉兩地已經破敗不堪,被迫放棄漳泉而轉戰於浙粵閩沿海,最後北伐南京也是沿海岸和長江進行。其戰略得失先是有利然後漸漸轉為有害了。鄭成功注重穩健的戰略在起兵之初,因為勢力弱小,兩棲攻防戰略能夠有效的幫助鄭家軍發展壯大,但是,當鄭家軍發展到一定力量時然抱著穩固戰略不放,始終在金廈閩海沿岸活動,不肯深入內陸地區。

這點看來,鄭成功的戰略眼光確實頗為短淺,鄭成功一向注重穩固策略,一味在沿海攻守,於是採用了重在穩固的下策,甚至於連下策也沒能完全做到。鄭成功一直固守金廈根據地。第二次前往粵桂地區勤王也非自己親徵,以致於不能按約定好的口期和李定國軍匯合。後來李定國就曾寫信批評鄭成功「頻年抗節,而不千裡勤王,則無夙績之足道」,表達自己的不

滿。明遺臣朱舜水在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之後,也曾寫信批評鄭成功:從路無救焚之策,候風有師老之慮,藩臺信謂,虜在目中,徒使英雄頓足耳可見,鄭成功格局太小是最大問題。

參考資料

【1】江日升:《臺灣文獻叢刊·第60種·臺灣外紀·卷七》

相關焦點

  • 民族英雄:鄭成功
    七月,鄭成功率大軍進逼金陵城下,又三戰三捷,銳不可當,南京周圍的城邑如「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及諸屬縣皆請降,得府四、州三、縣二十四」(《清史稿.張煌言傳》),「大江南北,相率送款」(清•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十九),東南大震。鄭成功又於南京城外連營八十三座,切斷水上交通。此時的南京已成了一座孤城,城中僅萬餘兵力,面對圍城的十萬大軍,真是危若累卵。
  • 鄭成功為何在日本也被尊稱為民族英雄?丨中日歷史
    鄭成功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也是聯繫兩岸的重要歷史人物。他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曾經控制了中國東南半壁江山;他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被奉為「開臺聖王」。為何在日本也被尊為民族英雄?他的塑像遍及各地,真實面目卻鮮為人知。
  • 鄭成功:曾做過海盜行徑,之後出兵收復臺灣,樹立民族英雄形象
    鄭成功雕像引言:鄭成功因為收復了臺灣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但是民族英雄鄭成功也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那麼歷史上的鄭成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鄭成功收復了臺灣這塊淪陷了多年的國土,不僅維護了國家的領土且捍衛了國家的尊嚴,而且還救出了長期被荷蘭人壓迫以及被荷蘭人進行文化滲透的民族同胞。自然成為了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
  • 如果鄭成功當年這麼做,或許不用困守臺灣,而是與清朝二分江山
    由於收復臺灣的不朽功績,國姓爺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然而,對於當時作為反清將領且擁有個人野心的鄭成功來說,收復並退守臺灣,實在是非常無奈的一步棋。畢竟,當時滿人在中原大陸立足未穩,各地、尤其是江南士紳的故國之思尚未熄滅,若是有超人的戰略和出色的執行,和清廷逐鹿神州、達成劃江而治的局面、甚至是將其逐出關外都是有可能的。(鄭成功塑像)由於種種原因,南明那些不成器的朱氏子孫從來沒能將抗清力量成功捏合,反而是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這樣手握兵權的實力派成為了抗清主力。
  • 鄭成功是怎麼收復臺灣的,怪不得稱為民族英雄,沒想像中那麼簡單
    在明朝末期,已經失去了以往的統治力,對待外面的勢力,已經沒有當年的威懾力,導致荷蘭在公元1624年殖民了臺灣。最終是由鄭成功將臺灣成功收回來,看似有點輕而易舉,其實已經準備了好久,期間也付出不小代價。1659年,鄭成功與張煌言從浙江出發,準備往北部進軍,目的就是南京。打了兩個月才來到了南京城,由於戰略上的失誤,導致大敗,之前所攻佔的地方也全部都丟掉了,被迫來到了廈門,就這樣與清軍尬住了,敵人也不敢輕舉妄動,鄭成功的部隊也無處可去。
  • 永曆帝逃往緬甸時,已經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什麼不去勤王
    然而就在永曆帝被殺的前一年,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已經將臺灣收復,這時候的臺灣是個絕對安全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當時的清軍沒有水師,鄭成功在臺灣可謂是易守難攻。那麼這時候的他,為什麼不去勤王,或是派人去將永曆帝接到臺灣呢?如果永曆帝能夠順利去到臺灣,那麼南明或許還能延續一段時期。
  • 鄭成功為何不願與李定國合作?他只忠於隆武帝?子孫成了割據軍閥
    不過鄭成功叫著朗朗上口,而且頗具英雄氣質,所以就這麼被傳頌了下來。除了隆武帝以外,其他任何老朱家的人,鄭成功都是不認的。這也造成了鄭成功在明末清初非常尷尬的局面。一、鄭成功始終都是獨立的一位軍閥。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收復臺灣,這是值得後人稱頌的一件事。
  • 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什麼是出生在日本的中日混血?
    眾所周知,鄭成功是明末清初之時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中華英雄。但鮮為人知的是,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他的母親田川松是地道的日本人,鄭成功本人也出生在日本。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明朝在隆慶帝之後逐步開放海禁,我國東南的不少百姓便出海討生活,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多年的打拼,鄭芝龍成為西太平洋上強大的海上貿易巨賈兼走私集團老大,算得上「海盜王」。當時日本在江戶幕府統治下實行「鎖國」,只允許中國、朝鮮、荷蘭與日本進行貿易。
  • 忠義典範,令殖民者聞之喪膽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寶島臺灣的
    自古以來,寶島臺灣一直是中國的領土,雖然臺灣島一直被殖民者們虎視眈眈,妄想獨佔,但最終臺灣還是回歸到了母親的懷抱,毋庸置疑,鄭成功便是其中一位捍衛臺灣領土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後,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決心前往臺灣。
  • 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此後,鄭成功控制範圍逐漸縮小,最後能控制廈門、金門等幾個孤城,鄭成功開始考慮收復臺灣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泉州鄭成功像鄭成功統帥的海軍擁有多達幾百艘軍艦,但是每條軍艦的排水量都比較小,而且一艘軍艦一般只能裝有兩門鐵炮,並無法裝設在側弦,所以難以對荷蘭軍艦造成實質性的打擊。
  • 鄭成功 (明清之際軍事將領、民族英雄)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
  • 民族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收復臺灣,捍衛了祖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勝利!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和教育意義。鄭成功為中華民族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其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為華夏子孫作出了榜樣,不愧為中華民族之魂!我們應當永遠銘記他偉大的歷史功勳。
  • 大明日落,鄭成功生命的最後時刻,收復臺灣之後的四個月
    鄭成功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然而,大家對於鄭成功的所有了解也僅限於此,似乎鄭成功的生命,就停留在他收復臺灣的那一刻。鄭成功也在收復臺灣後僅4個月即病逝。收復臺灣之後這四個月的鄭成功,生命最後時刻的鄭成功是怎麼樣的?大家不了解,也不關心。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鄭成功一直以來都是倍受敬仰的民族英雄,正是他率領軍隊,趕走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維護了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這份功績值得後世的推崇與緬懷。與此同時,鄭成功也是明末清初時期著名的抗清將領,他率兵在東南沿海地區抵禦清軍南下,努力維持著南明政權的存續,成為了當時「反清復明」人士的重要希望。
  • 他是大明最後的軍神,死因竟然是因為鄭成功
    他便是民族英雄、抗清名將李定國!李定國,字寧宇,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陝西榆林人,抗清九年,共兩蹶名王,令天下震動。又斬五名貝勒。曾一度打得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洩密,他幾乎令漢奸吳三桂全軍覆滅。他在西南一帶深得民心,其英名歷代流傳。但是他失敗的原因卻是因為另外一位民族英雄鄭成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慧說趣事|鄭成功收復臺灣
    《慧說趣事》更新時間 伊金霍洛發布:周日更新 FM102.3 :首播10:15 文字太長?聽聽看
  • 鄭成功是忠義無雙的國姓爺,為什麼不把南明最後的皇帝接去臺灣?
    永曆帝是1646年在廣東肇慶即皇帝位的,當時鄭成功正在金門、南澳一帶招兵買馬,相對於廣東、廣西、雲南地域的廣大,鄭成功的區域當然是小之又小,所以此時的永曆帝,不會去找鄭成功,鄭成功也想不到把皇帝請到自己這邊來。而就是這一年年底,清兵偽裝成明軍,襲佔了廣州,鄭成功與南明的直接聯繫,便不復可能。
  • 鄭成功收復臺灣對如今的對臺方式有什麼借鑑意義,你怎麼看
    渤海灣戰略地位顯赫,是保衛京津冀地區的要地。此前已在該地進行多場「藍盾」防空軍演。358年前的今天,1662年2月1日(永曆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投降書上簽字並舉行受降儀式。鄭成功收復臺灣!
  • 清代史: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趕荷蘭侵略者
    這時候他想要做的,就是如何收復臺灣。從親政開始他就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收復臺灣。作為一個帝王,他研究的最熟、吃的最透的,莫過於大清朝的版圖。他看過很多資料,對大清疆土的每一個角落都瞭若指掌。他知道一位合格的帝王,必須掌控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一個完整國家的領土必須要完整。其實,他早就想要展開行動,收復臺灣了。但是三藩之戰一打就打了八年,他實在是無暇顧及臺灣。
  • 鄭成功是我國的民族英雄,為何日本人卻十分崇拜他?
    眾所周知,鄭成功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是一個忠心的臣子。而且他還為國家收復了臺灣,趕走了一直統治著臺灣的荷蘭人。這一行為無疑是振奮人心之舉,也讓世人明白,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誰也別想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