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誠信是網際網路發展的基石,沒有網絡誠信就沒有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就沒有網絡空間的天朗氣清。今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網際網路26年,26年來,中國網絡誠信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還面臨著哪些困難和挑戰?未來該如何推進?12月7日,《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在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上發布,傳播君摘編部分乾貨,為你呈現。
01
中國網絡誠信建設的實踐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推進,企業履行主體責任、加強信用建設,社會發揮監督作用、推進行業自律,廣大網民提高自律意識、踐行誠信理念,初步形成了國家主導、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參與,經濟、法律、技術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網絡誠信建設格局,網絡誠信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1
法律法規不斷健全
制定出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民法典》《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網絡誠信原則、規範網絡誠信行為,對我國網絡誠信建設作出戰略部署,為網絡誠信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2
協調機制不斷完善
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網絡市場監管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籤署《「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開展多部門協調聯動,共享信用信息,實施聯合激勵懲戒等,形成推動網絡誠信建設的強大合力。
3
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開展「清朗」「劍網」「雲劍」等專項行動,持續推進自媒體亂象、直播短視頻、商業網站平臺、未成年人網課平臺等專項整治,依法依規重拳打擊網絡謠言、虛假信息、電信網絡詐騙等網絡違法失信行為,努力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環境。
4
宣傳教育不斷深入
舉辦網絡誠信宣傳日活動,組織開展誠信建設萬裡行,發布「誠信之星」先進事跡,實施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等,以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廣泛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大力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氛圍和網絡環境。
5
企業責任不斷壓實
廣大網際網路企業重視企業誠信建設,建立完善企業誠信內生機制,加強平臺管理,打擊炒信失信,規範網絡交易,厚植企業誠信文化,維護信用秩序,淨化市場環境,積極履行企業主體責任,自覺做誠信經營的實踐者、倡導者、推動者,彰顯企業社會擔當。
6
技術應用不斷創新
積極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打造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合闢謠平臺、平臺經濟領域炒信失信信息共享平臺等,在驅動企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企業營商活動信用建設的提質增效,提升了網絡內容信息治理效率,為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營造更加公平誠信的競爭環境。
7
新聞輿論監督不斷加強
主流媒體、商業網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圍繞重大主題集中發聲,針對專題熱點及時引導,自覺投身內容生態治理,褒揚正面誠信典型,貶斥負面失信案例,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大力營造網絡誠信氛圍,為構建網絡誠信環境發揮了重要的輿論監督作用。
8
社會組織作用不斷發揮
網絡社會組織充分發揮服務支撐、橋梁紐帶、引領示範作用,積極推動行業自律,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助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網絡綜合治理,指導協調網際網路企業籤署誠信承諾書、制定網絡自律公約、舉辦中國網絡誠信大會、發布中國網絡誠信十大新聞,多措並舉參與推進網絡誠信制度建設,共繪網上網下同心圓。
9
信用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信用服務機構積極參與重點領域信用信息採集,探索大數據分析在網絡誠信領域的應用,大力推進金融信用、個人信用、公共信用服務,促進政府和市場共建共創、共享共用、互利互贏,為推動誠信體系建設提供市場化、專業化力量支持。
10
網民誠信意識不斷提高
我國網民是網絡誠信建設的主人翁和主力軍,隨著誠信宣傳教育的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守法普法工作的不斷推進,網民的誠信意識、誠信素養、網絡維權意願日益增強,在規範網絡言行、營造文明網絡環境上發揮正能量,為網絡空間治理和誠信建設注入內在動力。
02
中國網絡誠信建設的問題和挑戰
隨著網絡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加快迭代,網絡傳播規律發生深刻變革,網絡空間違規失信新舊問題交織疊加,給網絡誠信建設帶來新的挑戰。
1
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通過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社交網站、聊天軟體等網絡介質,在沒有事實依據之下,傳播帶有攻擊性、欺詐性、目的性的話語和信息。
由於技術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網絡謠言的傳播對網絡環境更具破壞力。調查數據結果顯示,66.6%的被調查者曾經常遇到過網絡謠言,24.7%的被調查者有時遇到網絡謠言,6.4%的被調查者很少遇到網絡謠言,而僅有2.3%的被調查者從未遇到過網絡謠言。
數據說明,網絡謠言已然成為網絡誠信建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2
虛假宣傳
虛假宣傳是指在網絡經濟活動中經營者利用廣告或其他方法對商品或者服務做出與實際內容不相符的虛假信息宣傳,導致客戶或消費者誤解的行為。
虛假宣傳違反誠實信用原則,違反公認的商業準則,是一種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調查數據結果顯示,56.7%的被調查者曾經常遇到過虛假信息,30.6%的被調查者有時遇到虛假信息,9.8%的被調查者很少遇到虛假信息,而僅有 2.9%的被調查者從未遇到虛假信息。
數據說明,虛假宣傳已經成為網絡誠信建設需要面對的問題。
3
洩露個人隱私
近年來,個人信息洩露成為網絡誠信領域的重要隱患。洩露個人隱私會給網民帶來騷擾電話、垃圾信息、垃圾郵件、網絡詐騙等多種困擾,保護個人隱私就是保護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28.5%的被調查者表示曾經常遭遇個人信息洩露,32.7%的被調查者表示有時遭遇個人信息洩露,24.0%的被調查者很少遭遇個人信息洩露,而僅有 14.8%的被調查者從未遭遇過個人信息洩露。
這一結果表明,我國大部分網民不同程度遭遇過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
4
網絡惡意營銷
網絡惡意營銷,即企業或個人為了取得商業利益,選擇在特定時機利用煽動性話語刺激公眾情緒、博取輿論關注,從而吸引流量變現盈利。
網絡惡意營銷主要有三種獲利方式:一是網絡營銷帳號通過博取更多粉絲關注,實現流量變現;二是通過插入跳轉連結獲得相應受益,這其中不僅包括購物連結,還包括跳轉到涉黃涉賭等違法內容的連結,吸引粉絲點開後實現惡意變現;三是在收取他人費用後針對其競爭對手編造謠言,或者專門散布某些企業的不利甚至不實信息進行故意敲詐,讓對方主動聯繫自己談判以收取所謂「撤稿費」。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61.9%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標題黨」現象非常嚴重,30.3%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標題黨」現象比較嚴重,6.4%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標題黨」現象一般嚴重,1.4%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標題黨」現象不嚴重。
這一數據表明,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炒作「標題黨」文章以吸人眼球、博取流量。
5
網絡詐騙
網絡詐騙通常指主要行為和環節發生在網際網路上,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調查數據結果顯示,12.9%的被調查者表示曾經常遭遇過網絡詐騙,27.1%的被調查者表示有時遭遇網絡詐騙,35.5%的被調查者很少遭遇網絡詐騙,而僅有 24.5%的被調查者從未遭遇過網絡詐騙。
這一結果表明,我國大部分網民不同程度遭遇過網絡詐騙。
03
推進網絡誠信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報告研究提出構建網絡誠信建設的體系框架。圍繞推進「十四五」時期我國網絡誠信建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思考與建議。
1
加強統籌,著力構建網絡誠信建設體系
構建網絡誠信建設體系,既涉及誠信文化、信用制度、社會信用法律法規與政策、信用標準化,又涉及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以及企業、社會、司法等多領域、多部門、多主體,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要統籌規劃、協調聯動、支撐保障,著力構建包含法規支撐、信用標準、誠信監管、行業自律、企業內控、社會監督等六大子系統的網絡誠信建設體系,以多體系工作架構確保網絡誠信建設有效落實。
2
共踐共行,推動形成協同治理誠信建設新格局
網絡誠信建設具有高度的複雜性、綜合性與關聯性,僅憑政府、市場、社會等任何一方都難以實現有效應對和整體推進,必須推動多方共同參與建設、多種力量協同治理,著力構建部門管理責任到位、屬地管理責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壓實、社會共同責任清晰的主體多元、手段多樣、成果共享、務實管用網絡誠信協同治理新格局。
3
綜合施策,充分運用多手段推動網絡誠信建設
誠信缺失由多種因素造成,涉及社會多方面領域,網絡誠信治理不能局限於線形或局域形的思維,必須以系統整合、綜合施策的思路來尋找破解網絡違規失信的行動方案,統合運用法治規範、技術支撐、信用監督等多種手段推動網絡誠信建設。
4
厚植根基 , 積極培育網絡誠信文化
當前,網絡社會已深深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誠信建設愈加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社會文明發展的關鍵,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誠信文化,形成良好的網絡誠信生態環境,是建立和維繫網絡社會文明的必然選擇。
要深化教育引導,讓網絡誠信意識入腦入心;強化實踐養成,使誠實守信成為自動自覺;營造社會氛圍,用良好生態涵養誠信底蘊,為網絡強國和信用中國建設書寫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