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微頭條發了一件我經歷的事:一位5歲男孩的奶奶跳樓去世了,他在電梯裡要跟我說這件事,可是被媽媽捂住嘴巴,不讓孩子描述。
我從處理創傷的角度分析了,一般孩子遇到自己難以理解和承受的事時,如果孩子還願意說,一定要讓孩子說出來。
一部分人表示贊同,但也有人留言,更多人是私信,說一定不能讓孩子說,越說越沉浸在其中,走不出來。
那麼,到底該不該讓孩子表達出來?
如果孩子還願意表達出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需要反覆說出來,當然不是非要在第三個人面前說。這時候的「說」不是強化,而是整合。
發生一件讓孩子很難接受的事:
奶奶昨天晚上還好好的,可是現在就不動了,還被車拉走了,爸爸說奶奶死了。
死是什麼?她是自己從樓上跳下去的,可平時離窗臺近點都會被媽媽拉回來。
奶奶就是從那個窗臺跳下去的,她不怕疼麼?
她為什麼要跳樓,是不是不開心就可以選擇跳樓?
而且很多人圍觀,表情很嚴肅,奶奶的樣子我已經看不清了,旁邊一攤血,還有白色的……我很害怕。
孩子腦子有很多疑問,他很難把這些在腦子裡出現的片段「整合」到一起,如果這時候要求孩子什麼都不要說,那恐懼和不安的情緒就會被壓抑到身體裡。
而幫助孩子的大腦處理這些可怕的經歷就需要孩子一遍遍的複述,這種方式可以化解孩子的恐懼,最終,將這些自己恐懼和疑惑的場景轉變成一種生活經歷。
而分享的這個過程就是整合,我們的大腦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左腦進行邏輯思維,右腦體驗情感和解讀非語言信息。底層的「爬行動物腦」做出本能的行為和生死抉擇,而上層的「哺乳動物腦」引導我們走向人際關係,還有我們的記憶在大腦中有專門一塊區域處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不要經常情緒激動,也不要呆板單調,能讓大腦處於和諧的狀況,前提就是大腦各個功能的良好整合。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真的是這樣麼?
事實上25歲之前人的大腦都不能算是發育成熟的。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父母以及周邊環境提供給孩子的體驗可以直接塑造孩子正在生長的大腦,換句話說,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有可能影響到孩子大腦發育的方式。
一、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
左腦熱愛秩序,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和線性;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發送並接受面部表情、眼神,語氣語調等信號,使我們得以溝通。
左腦關注文字而右腦關注情境,尤其是三歲之前的孩子,右腦是佔據主導地位的,他們缺乏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的能力,三歲左右的孩子可能會忽然生氣,但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他沒辦法說出來。
糖掉地上了,孩子會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哇哇大哭很長時間,不管你說將如何彌補,都無濟於事。
孩子更專注的是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即便還有3分鐘就遲到了,可他還是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
所以,當遇到一件創傷性經歷時,他的感受就是疑惑、悲傷、恐懼。他缺乏對這些片段做出邏輯性的語言層面的解釋。
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尤其在我們成人的群體中,大都及其善用左腦,遇到事情,我們會分析利弊後採取行動,從而忽略感受性的一面。
比如奶奶跳樓了,孩子還沉浸在疑惑和恐懼之中,家長可能會認為,人走都走了,再講無益,不要再提了。
這就是退回到左腦貧瘠的情感荒漠中,在這裡沒有感受,所以不會被傷害。
即便回想這件事是非常痛苦的,但還是要注意甚至尊重在右腦裡發生的事情,因為右腦更直接地與身體感覺以及大腦底部的感受相連,這就組成了情緒。
所有來自右腦的意向、感覺和自傳體記憶都是充滿感情的。所以在遇到傷心、恐懼的時候,我們會從這些不可預知的右腦覺察式疆域中撤退,退回到可預測、可控制的左腦邏輯式的教育,這樣會感覺更安全。
二、 大腦分為上下兩層
我們的大腦不光是左右分區,而且是上下分層的,就像一棟兩層小樓。
一樓是腦幹和邊緣區域,它的作用是維持基本的功能,比如像呼吸和眨眼;還有一些條件反射似的反應,像遇到危險時是選擇逃避還是戰鬥;還有就是強烈的情緒,比如憤怒恐懼。
這些功能都是讓人活命的基礎設施,維持基本生活的功能,在一所房子裡,這裡相當於廚房、衛生間、餐廳等等。
二樓就是大腦皮層,這是大腦中進化程度更高的一個區域,它可以給你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世界。這裡有更加複雜的心理過程,比如思考、想像、計劃等等。
這些功能可以讓人生活得更加美好,就像書房、天花板、天窗的功能。
如果孩子的上層大腦正常運作,可以表現出一些成熟的特徵:可以更加理性地做出選擇,有極強的情緒管理能力,自我認知比較準備,同時人際關係因為自己的共情能力高而發展良好。
通常情況下,孩子很難把上下兩層樓整合運用好, 主要原因是:上層大腦還沒有發展完善,同時下層大腦的杏仁核會讓孩子不假思索的採取行動。
讓大腦從上下分層的這個角度整合是要幫助孩子建立連接上下兩部分大腦的虛擬階梯,讓兩部分大腦像一個整體一樣運作。
搭建這個虛擬階梯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分享表達出來,並且在大人的關注和解釋下綜合消化這件事。奶奶去世了,孩子在下層大腦那裡感受到很多激烈的負面情緒和疑惑,如果和上層大腦缺乏連結,那麼這些情緒就不會被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
上層大腦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顧及來自下層大腦的情緒和身體的感覺。這個虛擬階梯所起的作用就是整體協調運作。
分析完大腦的整合作用之後,我們需要了解為什麼被壓抑下去的情緒會對我們之後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孩子遇到不能接受的事,比如奶奶跳樓了,大人為了讓這件事儘快結束,選擇讓孩子閉口不談,從孩子的角度會發生什麼呢?
一、記憶是個聯想的機器:
或許你會認為過去的經歷儲存到我們的記憶中,就想我們把我們的衣服分層放在一格一格的衣櫃裡,其實我們的大腦並沒有像柜子一樣的「記憶文件夾」。
記憶其實是個聯想的機器,在我們的大腦處理當下某個信息時,比如一種氣味、一種感覺、一個想法時,會將這種體驗和過去類似的體驗聯繫起來。
也就是過去的體驗會對我們的現在產生影響,影響我們對現在所看到或感覺到的東西的理解。比如:如果男孩看到奶奶跳樓這件事,男孩沒有通過複述把這件事轉變自己的普通經歷,而是被壓抑成內心難以名狀的恐懼、悲傷。那麼以後只要奶奶或和奶奶相關的信息出現,都有可能聯繫到奶奶跳樓這件事帶給自己的恐懼和悲傷情緒。
過去塑造現在和未來,這是通過大腦中記憶的聯想機制實現的。
同時,你一定會有這樣的經歷:當你和兄弟姐妹聊起兒時的一些往事,十有八九你們對同一件的事描述是非常不同的。你回憶起的內容可能跟真實發生的事情非常接近,但每一段回憶都有改變的成分。
這是因為我們往往會記住當年那件事給我們的感覺,在重新提起關於往事的記憶時,會根據這種感覺,來重新編碼。
孩子如果沒有在大腦裡複述完整的事件經過以及自己的相應感受,那很多年後很可能只會根據記憶深刻的恐懼悲傷情緒去重新「改寫」這件事,往往會讓自己更加的恐懼和悲傷,這個感受不會因為時間的流失而減少。
二、記憶有兩種不同的形式:
當媽媽告訴孩子,明天早上要帶紅領巾,那到第二天早上孩子記得把紅領巾帶上。
這是外顯記憶,指在意識層面回想起的過去的經驗。
與之相對的內隱記憶是以過去的事情為基礎,是我們形成對世界運轉方式的期待,一我們建立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
比如:一個孩子不願意去學遊泳,他自己說不出為什麼,媽媽從是否有某段內隱記憶為孩子建立了某種心理模式和孩子交流。
媽媽很快得知:之前遊泳教練在他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將他推下了水,那種感受糟糕極了。事後他自己也沒有受傷害,就很快把這件事忘了。可是現在一想到要去上遊泳課就很對抗。
這是因為儘管孩子在意識層面把這件事忘了,但大腦和身體能記住那種糟糕的感受,大腦為了保護整個人的安全,只要出現遊泳的信息,大腦就提出抗議。
一次令人困擾的經歷如果被編碼為內隱記憶進入大腦,一段類似的聲響或者場景都能在這個人意識不到的情況下觸發那段可怕的記憶。
內隱記憶本質上是保護我們的安全,讓我們遠離危險的進化機制。但是內隱記憶的問題在於它源於一個痛苦或消極的體驗,當我們意識不到它時,它就會成為一顆地雷,以一種嚴重的甚至是打擊性的方式限制我們。
當奶奶跳樓,孩子感到恐懼和悲傷時,父母勸告孩子,不要想了,更不要講了,希望孩子把這段痛苦的經歷「忘掉」,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教會他如何以一種健康的方式整合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並將痛苦的體檢轉化為成長力量。
健康的整合方式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空間,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回想讓他感到有壓力的事件,讓內隱記憶外顯,從而讓孩子慢慢能夠理解自己的心理過程,並學會掌控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從相反的角度,如果我們感覺對什麼事情或者情境感到異常不舒服或者抗拒的時候,可以停下了覺察一下,看看感受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內隱記憶在影響著我們當下的行為、情緒、和現在的感知。
方法一:通過傾聽,看到情緒
做到一點的前提是:我們要相信無論孩子的感情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的荒誕和令人沮喪,它們對於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且非常重要的。
孩子忽然發脾氣:媽媽就是偏心弟弟,媽媽好久都不給我讀書了,每天要寫的作業太多了……當一連串的抱怨和憤怒向我們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會不會習慣性的去解釋,去講道理,甚至去指責孩子不應該這麼說。
而實際上,身為家長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整合左右腦
第一步:同孩子的右腦建立聯繫。用身體語言、關愛的語氣,不帶偏見的傾聽孩子的訴說,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在用心傾聽自己的時候,就和父母產生了連結。
第二步:回應孩子的右腦之後,要轉向左腦工作,做一些解釋,或者問孩子需要媽媽做什麼才能讓自己舒服些,比如,以後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讀書,還有作業在哪些方面遇到困難等等。
在孩子平靜下來之後討論事情的本質以及合理的行為方式。
孩子經歷不願面對的事,奶奶跳樓了,自己右腦的恐懼和悲傷還沒有被看見的時候,就被要求不要再提,這件事是不能進入到孩子的左腦區域進行加工處理的。家長讓孩子不要提的初衷是希望這樣的事不要對孩子產生影響,讓孩子以後的生活能美好如初,可結果會適得其反。
對於一名救生員來說,在教會孩子遊泳技巧之前,要先下水把在水裡掙扎的孩子救上來。
方法二:分享經歷,安撫情緒
讓孩子分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複述,是本文一直強調的內容,如果孩子願意自己說,那就傾聽和提問。
很多時候,面對一些創傷性的事,孩子是不願意說的,那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說,怎麼說。
當然在開展對話之前,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比如邊搭積木,邊聊天;或者讓孩子用繪畫的形式畫出來。
複述的力量強大之處在於他能讓人平靜下來,左右腦一起工作會治癒我們的很多痛苦。因為在我們體驗到強烈的情緒的時候,需要用左腦搞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了,要弄明白右腦的情感體驗,左腦才能有效地處理這些情感。
而複述就是用整合左右腦的方式來理解和處理自己的世界。因為複述時,我們即需要左腦的詞語和邏輯把故事整理好,也需要來自右腦的身體感覺和情緒記憶。
經歷可以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一旦我們可以說出恐怖或者痛苦的經歷,就是我們可以語言或者文字表達接受這些經歷,往往就不會變得那麼恐怖和痛苦了。
方法三:通過提問,鍛鍊上層大腦
一個強大的上層大腦可以幫助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平衡下層大腦的原始衝動,所以父母需要有意識地發展孩子的上層大腦。
第一: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不要替孩子做決定,因為做決定是通過上層大腦權衡不同的選擇,需要考慮幾個互相衝突的方案以及承擔選擇後的後果,這種鍛鍊能讓孩子的上層大腦得以練習、加強。
第二:加深孩子對自己的理解。讓孩子看到表象下面的實質最好的辦法是提問,你當時是什麼感受吶?你覺得你感到傷心的原因是什麼吶?你覺得你會如何處理呢?
孩子越多地思考內心發生的一切,就越具備理解並回應自己的內心及周圍世界的能力。
第三:訓練共情能力。孩子上層大腦的另外一個功能是共情力,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是孩子理解別人的情緒和行為的基本能力,奶奶有如此的舉動在他的內心到底發生過什麼?對奶奶和家人有更多的理解,就更加能夠接受這樣的創傷經歷。
平時只要引導孩子對別人的情緒加以注意,就可以訓練孩子的共情能力。
方法四:幫助把孩子把內隱記憶外化
通過提問,幫助孩子記住並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最大的益處是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現在發生的一切。
第一:敘述基本事實,通過問孩子發生了什麼,讓孩子敘述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
第二:可以通過讓孩子把發生過的事寫出來,這是在讓孩子對經歷進行一個意義的建構,這一個過程能提高孩子理解自己過去和現在經驗的能力。
比如看到奶奶跳樓這件事,如果沒有被恰當處理,成年後在遇到某一類似的場景很可能勾起當初就沒有被化解的情緒,那需要通過不斷地覺察去發現有些感受是來自小時候的某些經歷,而並不是當下的感受。
這就是一個內隱記憶外化的過程,一旦過去的創傷被描述出來,就不會再被那些隱藏起來的情緒困擾,而我們也會因為自己的所經所歷變的更加勇敢、樂觀。
經歷創傷之後,是表達出來還是閉口不談?
根據大腦的上下分層,左右分區的複雜架構,我們需要引導孩子不同功能的腦區進行整合,而整合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描述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關於事情每個環節的感受。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心理學的傳播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心理學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會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相關內容,如果你需要,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你的留言很可能給我極大的啟發,成為下一篇文章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