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殤!11歲滾動鐵環去中科大報到,頂撞老師博士未畢業

2020-12-27 水墨書窗

從古代的李白、徐渭到近代的錢學森、錢偉長,古往今來,天才從未斷絕。而現代就有這麼一位天才,他小學二年級就已經做起了高年級的數學題。

小學三年級就把初中的數學學完了,四年級就學完了高中數、理、化,到了五年級更是開始專研現在讓無數大學生頭痛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

謝彥波,11歲進入中科大,15歲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成為了我國年齡最小的研究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活著的神話,是當時無數人心中當之無愧的神童

如今,距其進入中科大已經過去了40年,當初那個滾動著一隻鐵環去報到的少年現在如何了呢?

天才的沉默與轉變

謝彥波1966年11月出生,他的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的一名物理教師,這就讓得他能夠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依然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謝彥波的童年卻並不美滿,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他從一歲開始就交給了鄉下的奶奶照顧。因為童年缺少父母的關愛,所以他表現得極為內向,不擅長與人交流,並且就算是後來謝彥波回到了父母身邊也一樣。

在很多時候,謝彥波表現出來的完全是一個連說話都不會用第一人稱「我」的笨小孩,他的這種內向性格讓得其母親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擔心其會不會是一個榆木疙瘩。

尤其是在上學之後,謝彥波的這種性格更是讓其老師感覺到為難。因為他很少與同學交流,對於老師的問題他也不回答,他的這種沉默讓得老師不得不將其在學校的表現告訴其父母。

與謝彥波母親面對這種情況只能一味著急而不知道解決辦法不同,他的父親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孩子總是喜歡童話的,於是謝彥波的父親就以童話故事《木偶奇遇記》為契機打開了謝彥波的心扉,同時通過引導成功的讓這個沉默的孩子變得活潑了不少。儘管如此,他在與人交流時還是表現得有些羞澀。

天賦的發現

因為謝彥波的父親的湖南醫學院的一名教師,所以他會時不時的檢查兒子的作業完成情況。同時儘可能的解答兒子遇到的問題。

就這樣,在謝彥波讀二年級的時候,謝彥波在一次檢查作業的過程之中發現了不尋常之處,自己的兒子所做的題目已經超出了教師所授的內容。

於是他就詢問自己的兒子緣由,當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對於高年級的很多課一聽就會的時候,在驚訝的同時他也明白了自己的兒子前途不可限量。

因此,謝彥波的父親開始為兒子制定作息表,自己親自教授他知識。謝彥波在艱苦的學習之中將自己的天賦充分發揮了出來,許多高中甚至大學的課程都被其早早學會。

在湖南醫學院的一次高中生數理化競賽之中,他更是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當時他才只有小學文憑。

經過了這次的競賽,謝彥波出了名。很快,中國科技大學就派專員來對這位天才面試,而測試結果也讓中科大為謝彥波敞開了大門。

謝彥波的數學有大學一年級水平,其他功課也達到了高中畢業水平。於是,11歲的謝彥波進入了中科大的少年班,由此,謝彥波被人們冠以「天才」之名。

天才波折的大學生涯

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一些關於天才進入大學之後不思進取導致淪為庸人甚至被退學的故事,但是很顯然,謝彥波並不是這類故事的主角。

他大學生涯的前半段簡直就如開了掛一樣,不僅提前一年完成學業,同時在15歲就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然後18歲跟著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讀博士,可以說憑藉著謝彥波的天賦不出意外拿下博士之位是非常輕鬆的。

然而,無論謝彥波在學業之上如何的天才,但說到底他也還只是一個涉世未深的青年,也是會有青年人的毛病的,加上性格上的問題,讓得這位天才在人際交往之中表現得極為自傲甚至是自大。

他難以聽取別人的建議與不同觀點,所以在與導師進行探討的時候經常頂撞導師,於是他的博士路便就此終止。

當然,對於謝彥波來說,他可不會輕易就放棄讀博士的,所以後來他又申請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還是跟隨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學習。

原本在很多人看來,對於天才謝彥波來說,這次無疑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很可能他就會成為下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然而,這次卻成為了這位天才人生的轉折點。

留學生涯的結束

對於菲利普·安德森教授,許多人都有著一個相同的看法,那就是自傲。當然,這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是有資格自傲的。

自傲的人最為討厭的就是遇到一個比自己還要自傲的人,所以這位教授對於謝彥波的性格原本就不太喜歡。加上謝彥波研究的方向剛好又與這位教授相衝突,所以其論文自然是難以通過的。

原本這種事只需要一個良好的溝通就能夠解決,然而謝彥波又恰好不太會處理人際關係,於是謝彥波與導師的關係日益緊張。甚至還出現了他拿著槍或者菜刀威脅安德森的傳聞,當然這種事很大可能是假的。

不過當時恰好出現了留學生害死教授的事,這讓得許多人一下子就聯想到謝彥波,他有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性格無疑是很極端的,這就讓不擅長交際的他極為被動。後來,出於種種考慮,中科大的一位副校長決定讓謝彥波回國,於是其留學生涯和博士之路就此結束。

天才的謝幕

回國之後,或許是有感於自身在學業上的失利有愧於天才之名,謝彥波更加的沉默寡言。同時他對於學術研究的熱情也漸漸淡了下來,雖然談不上如仲永那般泯然眾人,但是其後來的成就也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

褪去了天才之名的謝彥波最終只是回到了中科大做了一名物理教師,並且有了自己的家庭,過著平凡的生活。

回想謝彥波的經歷,曾經轟動一時的天才最終卻被人們淡忘,自身也未能達成夢想。難道是謝彥波在學業之上懈怠了嗎?

當然不是,或許他比我們大多數人還要努力,只是很可惜他卻沒有大多數人的健康心理。可見,人際交往也是一個人的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對於謝彥波最終的結局,我們這只能感覺到惋惜而已。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現代「傷仲永」,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士,留學10年卻無法畢業
    雖然這是個電影,但是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少年班的存在,當時有一位叫做謝彥波的學生,被看作最有可能成為最年輕的博士生和「諾貝爾獎得主」,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士,留學10年卻無法畢業被比喻為現代「傷仲永」。這其中又是存在怎樣的原因呢,我們一起先從他的個人經歷開始去發掘。
  • 1966年出生的中國神童,11歲進中科大18歲讀博士,後來過得怎樣?
    從古至今,中國誕生過很多神童,比如上個世紀的謝彥波,他是1966年出生的中國神童,11歲進入中科大,18歲讀博士,後來他過得怎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謝彥波的個人家庭。其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的一個物理教師,大概一歲的時候,謝彥波被父母送去鄉下,跟奶奶一起生活,快上學的時候才被接回城裡。
  • 中科大20萬字博士畢業論文,手把手教你給女朋友送禮
    中科大就有一位博士研究生專門研究情侶間送禮的問題,並洋洋灑灑寫就20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情侶關係中禮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及其對禮物收送體驗的影響研究》 這位中科大博士在文中給出的研究目的是,為了指導情侶間送禮策略(給出了明確的、可實操的送禮策略和收禮策略),同時也對禮物商家制定營銷策略也具有啟發意義
  • 中國神童12歲上中科大,23歲成博士,比爾蓋茨稱他是天才
    先天性的智商並不代表什麼,後天的成長環境,教育更是尤為重要的,雖然有很多神童四歲就能夠進入小學,六歲小學畢業進入初中,但是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讓這些孩子們早早地丟掉了美好的童年,接觸到不同年齡段的知識,過早地體會到社會的重擔以及求學的艱辛。當然有的人表示身為天才,壓根不用擔心,求學的艱辛。
  • 11年了,中科大畢業後,獲得哈佛全額獎學金的湖南男孩,如今怎樣
    11年前,有這樣一位來自農村的貧困男孩,就是一個不斷地挑戰自己的人,他克服困難,從農村考上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獲得了哈佛的全額獎學金,成為哈佛的一名博士生。二、堅定方向,克服困難一個人一旦有了奮鬥方向,就會努力去達成。何江就是這樣子,他更加努力學習,高考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在大學裡,由於他表現突出,還榮獲了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郭沫若獎。
  • 他12歲考入中科大,31歲成哈佛最年輕教授,如今已是美國人
    天才總是少數,但是對於天才自身而言,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許多人都喊著80後「老了」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人卻成了物理學界令人驚嘆的存在。這個人就是尹希。一個從小就戴著天才光環的人。而最值得令人稱道的事情,便是他12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而31歲有成了哈佛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 中科大少年班錄取名單出爐,曹原粉絲在列,浙江少年佔1/4
    最後,如願以償,來到夢想之地。為什麼去中科大少年班?原因很多,但公開報導中披露最多的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品牌吸引力。在學術界裡就有這樣幾位大牛:曹原:2010屆,畢業於深圳耀華實驗學校,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進入MIT攻讀博士學位2018年,他有兩篇文章在Nature上發表,當年入選了Nature雜誌評選的「2018年度科學人物
  • 鄉情散文:滾鐵環
    我的鐵環就是牛車軲轆上卸下來的鐵箍,當然牛車是生產隊裡廢棄了的,那個鐵箍是二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幫我弄下來的。鐵箍的四圈是圓潤的,滾起來特別靈便,不像夥伴的鐵環,四圈是扁平的,滾起來笨拙,聲音也不悅耳。有一個很順手的鐵鉤非常重要。如果在鐵鉤的一頭安著一個粗粗的木頭把,就非常理想了,握在手裡非常合適,更容易把握方向。
  • 2年讀完初高中,669分上中科大,22歲天才拒絕美國說:我是中國人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科研實力的發展,近年來湧現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然而由於科研硬體條件的欠缺,很多優秀人才在完成學業後都選擇去國外發展。國外有先進的研究環境,也有令人羨慕的優越條件,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國家,由於匯聚著眾多令人嚮往的高等學府,更是每年都吸引著無數人為之嚮往。
  • 9歲去讀博!全球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火了:4歲上小學,8歲進入荷蘭「中科大」,智商145
    但他將是全球最年輕的大學畢業生,而且如果接下來一切順利,他也會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博士。9歲大學畢業。什麼概念?於是從老師到學校,也開始給於勞倫特更因材施教的支持。2年後,6歲,勞倫特跳級上了高中。但僅一年後,他就因為學校學業的無聊,希望參與一個阿姆斯特丹的學術醫學的研究項目——並且得到了允許。
  • 14歲參加高考,669分被中科大錄取,如今有望獲諾獎,中國人!
    今天我們要說說中國最年輕也是最有可能獲得的諾貝爾獎的天才少年——曹原。在曹原三歲時,他父母就舉家搬遷到深圳。90年代的深圳,有三多:錢多、商人多、電子產品多。2007年,11歲的曹原,考上「深圳耀華實驗學校」,這所學校是一所專門培養「天才少年」的學校,並以「超常教育」聞名於廣東省。2009年,13歲的曹原升入高中,在一次物理實驗中老師黃佳堂告訴他:如果有人能在常溫狀態下發明出一種超導材料,就可以顛覆整個世界。
  • 14歲上中科大、23歲博士畢業的袁嵐峰,因「簡單科普」上熱搜,本人...
    原創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楊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一個14歲就上中科大,23歲博士畢業的「少年天才」,現在在做「簡單科普」的工作。
  • 14歲考入中科大的曹原,破世界難題婉拒美國,完美回答錢學森之問
    他嘔心瀝血地為國家科學事業做貢獻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我國教育事業,曾提出過為什麼中國近些年來培育不出優秀人才的疑問,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培育出一大批優秀人才,錢學森的疑問也得到了完美的回覆。
  • 985博士畢業後去中學當老師,是大材小用嗎,網友:未必
    為何一些985高校畢業的博士,不去大學任教,反而願意去中學當老師呢?這會不會是大材小用了呢?為何一些985高校畢業的博士願意去中學當老師1.985博士畢業後去中學當老師,是大材小用嗎很多網友對於這個問題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大部分的網友表達的意思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博士畢業去中學當老師,未必就是大材小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12歲考入中科大的物理天才,已經加入美國籍,被譽為下一個霍金
    尹希,一個長得很像歌手許巍的物理學天才,他在理論物理學上的造詣,已經登堂入室,嘆為觀止,被譽為下一個霍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世出的天才,卻在赴美讀書後加入了美國籍,娶了美國夫人,成了哈佛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有人曾問他,為什麼不回國?他淡淡地說:科學沒有國界。
  • 2歲識千字,10歲上大學,16歲考博士的天才少年,現狀怎麼樣了?
    一些天才少年的跳躍式成長讓人驚嘆,但正因為他們超乎常人的學習能力,而讓父母忽視其他基本教育。 16歲考博士的「天才少年」張炘煬,如今現狀讓父母后悔,惹人唏噓 張炘煬,在十幾年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這都有賴於他不俗的學習能力。
  • 天才納什:22歲博士畢業,30歲精神分裂,漂亮妻子不離不棄一輩子
    30歲時,便因在數學領域的優異表現,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新一代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然而,這位天才數學家的數學才能在兒時卻並不被認可。納什跟很多天才一樣,從小就性格孤僻,不善於社交,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另類。而他總能另闢蹊徑的數學才能也不被老師認可,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一個學習成績低於智力測驗水平的學生。
  • 12歲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18歲攻讀哈佛博士,入美國國籍不想回國
    中科大曾經就出現了一位很令人驚異的天才,他12歲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18歲攻讀哈佛博士,入美國國籍不想回國。這位天才就是尹希。能夠擁有如此高的成就,也的確會讓人感到羨慕,同時也對尹希有了更高的評價,可以說他真的在自己的領域中有了很大的突破。值得關注的是,尹希在哈佛所研究的方向就是理論物理,可以說是一種非常難的學科。
  • 80年代的三大神童,全被中科大天才班錄取,看看現在成就如何
    拔苗助長這個故事我們都聽說過,在1978年中科大開辦了第一個天才少年班,此舉有人讚揚也有人批評,讚揚的無非就是天才應該有天才的教育,而批評者討論的則是讓一個孩子接受超過他年齡階段的教育,是否合理?回到之前我們所說的天才少年班,第一屆天才少年班招收了21位學生,年紀最小的只有11歲,最大的也不過16歲!這些少年說實話,就是第一批「實驗者」,他們承載的不止是中國未來的科學人才的使命,還是這種教育制度深改是否合理的使命!我們來說一下這一批裡面最厲害的三個天才少年!
  • 11歲上科大,15讀研,科大讀博失敗,赴美10年卻成危險對象
    讀博卻在科大和美國均失敗他是實打實的天才,出生書香世家,11歲便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5歲的時候,別人還在中學,他已經是研究生。然而到了讀博的時候,情商低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導師意見聽不進去,一味的堅持己見,在國內讀博待不下去,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卻成為潛在威脅對象,再次被接回了科大。他叫謝彥波。